2022 雙 城 國 際設計工作坊 International USR Design Workshop 尙水桃園城 南崁好生活
成果發表暨社區工作坊
1250-1300
報到 Sign-in
1300-1305
大會報告 Introduction
1305-1315
貴賓致詞 Welcome Speech
1315-1345
馬來西亞基地 (兩組學生) Malaysia Site Planning Presentation *2 (A&C Group)
1345-1400
居民回饋 Residents’ Comment
1400-1450
老師講評 Critique & Comment
1450-1500
休息 Break Time
1500-1515
桃園綠捷周邊 (B 組學生 -15 分鐘) Taoyuan MRT Green Line Site Planning Group B Presentation(15 min)
1515-1540
老師講評 Critique & Comment
1540-1555
桃園綠捷周邊 (D 組學生 -15 分鐘) Taoyuan MRT Green Line Site Planning Group D Presentation(15 min)
1555-1620
老師講評 Critique & Comment
1620-1635
居民回饋 Residents’ Comment
1635-1700
綜合座談 Summary
1700-
大合照、賦歸 Group Photo, The End
TAIWAN
陳其澎 教授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 計畫主持人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特聘教授 Professor Chie-Peng Chen Professor of CYCU Interior Design Host of CYCU USR Project Team
曾任桃園景觀總顧問的陳教授,對於桃園有濃厚的感情,他帶領研究團隊在田野調查過程中, 踏訪熟悉著桃園每一塊土地的人文故事、地景產業,以及給予關懷眼光的規劃設計。
長期以來,設計一直被視爲菁英的行業,所服務的對象也多以社會中的頂層階級爲主。設院師 生宛如象牙塔中不食人間烟火的一群,逕自創作出只屬於個人的作品,曲高和寡,卻自顧自哀 嘆生不逢時。有成功者也多受益於媒體的吹捧,未必真有裨益人群的功效。
然而,時代的進步,環境正義、社會關懷、永續生態等議題,陳教授鼓勵設計學院 USR 團隊, 應該秉持著設計既是公義的信念。同時更其勉 USR 團隊夥伴秉持「實作」 、 「參與」 、 「生活」 三個層面去完成教與學的工作目標。以上所言,絕對不只是口號,是陳教授帶領著中原設計學 院 USR 團隊劍及履及,使命必達的要求。
MALAYSIA
張集強 副院長 UCSI 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學院 專任助理教授兼學院主任 Assistant Professor Teoh Chee Keong Head of UCSI of Architecture & Bulit Environment
馬來西亞 UCSI 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兼學院主任,專長建築設計理論、馬來 西亞建築與都市史、文化遺產保存及社區營造,並致力於環境與建築設計概念普及化的工作, 以文化藝術教育為媒介,以促進社區文化深耕與活化。曾帶領學生參與民間文化保存運動,例 如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半山芭社區藝術計畫、呀吃社區藝術計畫、茨場街藝術計畫、蘇丹街保 存運動等等。著有《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 、 《消失中的吉隆坡》 ,2006 年起,於星洲日報、當 今大馬等專欄撰寫建築與文化評論相關文章。
TAIWAN
謝統勝 副教授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 計畫 共同主持人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o-Host of USR Project Team, CYCU
嘉義朴子人,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曾旅居英國與歐洲多年,專攻綠建築設計與永續發展,現任中原 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永續設計與環境美學研究室 (Archivision Studio) 主持人、社會設計學程主任。 曾擔任嘉義縣縣政顧問、嘉義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嘉鄉築藝 CLAP 1.0~3.0:來去鄉下做設計」 實構築工作坊總召集人、桃園市社區環境空間營造計畫協同主持人,目前擔任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 計 畫共同主持人、新竹縣景觀總顧問團隊協同主持人。開授課程為建築設計、建築基礎、畢業設計、綠建築 概論、歐洲永續設計專題、觀看與影像實踐、參與式設計、設計倫理等。 持續關注永續設計與環境美學議題,熱愛旅行、建築、設計、攝影與藝術,以行旅豐厚建築觀察與影像探索, 且持續發表專文於《建築 Dialogue》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設計》等專業期刊雜誌。建築與設計相關專 業 著 作: 《一 期 一 會 瀨 戶 內 An Art & Architecture Voyage in Setouchi》 、 《不 列 顛 文 件 The British Document》 、 《不列顛‧旅人 Britain, An Intimate Peregrination》 、 《德意志製造 Made in Germany》 、 《都市 美感新體驗》 、 《嘉鄉築藝 CLAP 2.0:來去潭墘做設計》 、 《嘉鄉築藝 CLAP 3.0:來去新岑做設計》 、 《看見嘉鄉: 嘉義縣社規師耕耘紀實》 、 《上課了!生物多樣性 3》 、 《清淨家園:105~107 年度桃園市社區環境空間營造 計畫成果專書》等書。
¡ ¡ ¡ ¡ ¡ ¡
MALAYSIA
Dr. Allen Lau Assistant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IWAN
彭文惠 副教授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 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Assistant Professor, Wen-Hui Pe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YCU
彭文惠教授專長於都市開放空間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致力於推展優質的生態城市環境整合建 構,在國内和大陸地區參與各類型的都市設計及景觀規劃設計有二十年以上的實務經驗。
早期曾負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全區景觀工程、西門徒步區人行系統改善工程、馬場町白色恐怖 紀念公園等計畫的執行,均獲得各界的好評。2005 年參與和歐盟生態城市專業顧問共同進行 台南高鐵沙崙車站特定區規劃設計準則及實施機制之研究與擬定,并在後續各項規劃與建設工 程中深入應用生態都市設計方法與生態工程技術,包括:台北遠東通訊園區整合暴雨管理的景 觀規劃設計、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粗整地及人工湖規劃設計、台北車站特定區及中央公園都市 設計及桃園縣機場捷運 A16 站區周邊土地生態城鎮規劃案等。
2013 年專職投入中原大學地景建築教育,傾全力培育全方位的地景建築人才,能以面對未來 衆多環境變遷的挑戰。
ª
«
TAIWAN
李彥頤 副教授 樹德大學建築與室内設計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兼學院主任 Assistant Professor Joseph Yenyi Li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李彥頤為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博士,目前任教於樹德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香港中 文大學亞太學院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自 2000 年開始協助台灣内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 與生態規劃相關研究,並於 2002 年協助啓動教育部永續校園推動計畫迄今已 18 年。
在生態城鄉規劃與氣候控制上有所專研,自 2004 年起與歐盟生態城市團隊及德國 Joachim Eble 生態建築師以及 GAIA Architect Group 一起對台灣台南高鐵特定區之生態綠能城鄉規劃與 建設付出。并於 2009 年起,對於台灣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以及在地高雄厝、再生能源、立體 綠化政策與示範推動建立示範建築與案例,並協助政策與法令的制定改變,引動高雄城鄉改變 運動。
另外與國際團隊合作參與了許多相關生態城鄉發展規劃與實踐,諸如:印尼 Pulau Lombok 生 態旅游與開發規劃、廣佛同城南海二山總體生態城鄉戰略規劃、台灣宜蘭縣羅東鎮微氣候總體 規劃、桃園縣總體規劃與捷運沿線城鎮規劃與都市基盤系統設計等。所有參與的規劃與技術策 略,整合環境微氣候分析以及應用相關模擬與計算基礎,回饋城鄉發展規劃以及風光水綠整合 系統。
£ £ £ « £ § £ £ ¬
TAIWAN
李子燿 總經理 境界策劃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Mr. Lee Tzu Yao Manager of Acintya Environmental Design & Research
李子燿老師畢業於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及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擁有雙碩士學位,學習領域跨 越土地法學、土地經濟、都市設計及建築理論等,以系統整合之可持續土地利用為其核心思維。
李子燿擁有三十年空間規劃設計實務經驗,操作類型涵蓋各種不同尺度,不僅嘗試綜合理論與 實務,更强調技術創新,特別致力於科學風水、可持續都市空間形態及其韌性、生境系統設計 等專業課題。面對近年來愈趨複雜、跨尺度的人與環境議題,李先生認爲必須擴大專業視角, 尤其結合具身認知科學、地景人類學等的專業操作,為生態地景注入“ 棲居生境 ”的設計思維, 才能重建人與土地的倫理關係。
TAIWAN
黃于玻 講師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負責人兼總經理 Lecturer Huang Yu-Bo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YCU President of Observer Ecological Consultant Co. Ltd
現職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負責人兼總經理 中原大學 地景建築系 兼任講師 110 年 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台灣蝙蝠學會 理事 財團法人資源及環境保護服務基金會 董事 農委會工程施工查核小組委員 ( 聘期至 110/12/31) 「教育部國教署動保計畫」野生動物專家諮詢委員 苗栗縣政府第一屆太陽能興辦事業計畫審查專案小組委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顧問 「原生植物推廣策略與應用辦理計畫」計畫顧問 (109/11/16~110/12/31) 社團法人台灣綠電應用協會 (TAGET) 第一屆顧問 (110/2~113/2)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系友會 第一屆理事 (109/12~111/12)
專長 水域生態調查、生態系統評估、生態工法
經歷 1993-1999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約聘技術員 1996-1997 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 兼任助教 1999-2004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環境保護部 環保師(Environmental Scientist) 2004- 迄今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
TAIWAN
陳永興 建築師 水牛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Host of Atelier Buffalo
獲獎 中華民國第十三屆傑出建築師獎 空間母語建築獎首獎 2014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學校建築之光建築師獎
專長 建築景觀規劃設計監造、水環境設計、校園規劃
經歷 在日本象設計集團任職多年全程參與了陳定南縣長所開啟的公共工程宜蘭經驗,完成冬山河親 水公園計畫及宜縣政中心計畫 921大地震後參與"新校園運動"展開長期的學校建築規劃 設計工作,加入建築改革社成為理事.2009年於台南後壁區土溝村三合院古宅中成立水牛 建築師事務所,帶領年輕建築師以鄉村為基地,嘉南平原為核心舞台展開多樣性不同尺度的鄉 村建設規劃設計及社區營造事務,完成台南鄉村風貌整體規劃及嘉義景觀綱要計畫,台南鹽水 及雲林土庫,屏東潮州及萬巒的小鎮風貌整體規劃設計,土溝村的農村再生計畫也關心離島金 門及澎湖的聚落景觀規劃,立地鄉村與世界接軌.
7 月 11 日
星期一
系列講座【一】 | 基地涵構 + 分析 +Mapping Lecture 1 | Base Construction + Analysis + Mapping 謝統勝老師 Prof. Patrick Hsie James Corner 曾說過「場域地圖繪製不只是反映現實,更是為了重新塑造人們所生活的世界」 。 基地分析是設計前的基本概念,觀察什麼 ? 用什麼觀察 ? 怎麼去應用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涵構是運用於分析社區 脈絡以及製作 Mapping 時的基本條件,涵構指在表現地圖樣貌時,加入五感設計,讓人們在閱讀資訊的時候,能夠好 好地看清楚都市上現有的面貌,以及必須從五感中才能擷取出的資訊,讓對於想了解區域脈絡的人們,能夠快速理解 圖資的重要性以及關係性。這個學習資料收集、五感觀察、活用涵構的歷程在開始設計之前佔有很大的重要性。
系列講座【二】 | 大小對話與永續社區案例 Lecture 2 | Macrosystem vs. Microsystem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sign 彭文惠老師 Prof. Joyce Peng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的挑戰,需重新檢視支持都市運轉的基盤系統,現今都市龐雜的大系統缺乏應變彈性且不永續,相 對的小系統可因地制宜彈性應變、且融入在地智慧與社區力量,從 不同的永續城市、社區、建築中的都清楚看到如何 應對環境的設計巧思。 環境中可見與不可見的物質循環對人居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陽光空氣、土地、水、房屋、植被、材質等都需要更細 膩的考慮。永續的行動從個人環境、建築環境、社區環境到城鄉國土,踏實的去實踐方能建構宜居城市。
7 月 12 日
星期二
系列講座【三】 | 流動的人文景觀 - 前瞻視野的桃園水文化的空間敘事 Lecture 3 | The Flowing of Human Landscape and Taoyuan's Water Culture 陳其澎老師 Prof. Chie-Peng Chen 基地上的地理脈絡與很多自然生態有關,桃園有很多種地形,有高山、台地、平原還有水脈、河港,各種天然的地形 條件都是造就這些特殊風貌幫手之一,但是現在有許多前人用來農耕的灌溉埤塘,如今卻遇到了轉型的問題,而在要 讓自然生態平衡的情況下,做出永續發展的行動需要小心翼翼地做出許多嘗試,但這些都是都市發展的一部分。 從演講中學習埤圳的系統、歷史文化、社會人文、生態價值,給予未來願景,讓大家在著手設計之前對於基地更加熟悉。
系列講座【四】 | 智慧城市以歐洲為例 Lecture 4 | Smart Cities in Europe - climate friendly and liveable Prof. Iris Belle 科技是如何改變城市的 ? 現代人致力於讓智慧城市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進而讓人們在都市的生活更加便利,但看似 科技在升級城市的效能,但是必須要讓大家知道都市的規劃與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Iris Belle 老師也提出很多她欣賞的設計案例,像是德國柏林舊機場的設計,來告訴大家設計都是是如何改善環境、造 福社區、平衡生態的。藉由使用的材料、設計的手法、與居民的溝通,可以讓智慧城市落實,邁向永續環境。
7 月 13 日
星期三
系列講座【五】 | 閱讀地景的方法 Lecture 5 | Method of Reading Landscape 陳永興老師 Prof. Yung-Hsing Chen 閱讀地景可以用看的、用摸的、用聽的、用聞的甚至用品嚐的五感體驗,但是從地景閱讀出來的東西必須要有轉化與 詮釋,多樣化的身體直覺體驗,來讓大家知道在基地探勘的時候,尺度對於觀察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尺度上能觀察的 東西也能有不同的視角,也同時大家在基地探勘中能夠有初步的基地觀察分工意識,讓學生們的設計觀察能夠更貼近 社區居民,讓大家都能在設計過後的城市中,體驗到短距離的便利。
系列講座【6】 | 生態都市成長管理與生態社區基盤規劃 Lecture 6 | The growth management of eco-city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site planning 李彥頤老師 Prof. Joseph Yenyi Li 埃本尼澤說過「最有能量和活力的小鎮生活優勢,以及美麗愉悅的鄉村田園,可以通過我們的田園城市項目結合在一 起」 。 都市計畫應在意的不只是肉眼可見的硬體,凡是交通、公共設施、建築量體等均是硬體。但都市的活力應著力於空間 內涵的尺度、舒適度、光線、通風、熱濕及跟自然之間的關係,深入考量涉及人可以活動的生活範圍、空間邊界、流 域變化及尺度上空間的連續性,才是空間規劃者首要在乎及操作的。在小系統與大系統的的設計上解決都市設計中潛 在的問題,讓風、光、水、綠植對應都市設計,打造風和日麗的都市社區。
7 月 14 日
星期四
系列講座【七】 | 認識桃園的河相 Lecture 7 | Fluviatile Facies of Taoyuan 楊佳寧老師 Prof. Yang Jia Ning 水流的走向與河水流速、區域高度、河床土質都有密切的關係,設計應該從大尺度的視野中,看見基地的河流生態, 知道影響基地最深的南崁溪與茄苳溪,在蘆竹這片土地上有什麼樣的作用。 了解河流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以及河流紋理的各種型態,可以建立學生們對於河相概念有更清楚的了解,讓學生在設 計規劃時也能注重溪流的面貌,用他們的設計盡可能達到發展與生態的平衡。
系列講座【八】 | 協同性永續設計 Lecture 8 | Synergistic Sustainable Design Prof. Dr. Allen Lau 永續設計和發展是沒有國界的。目前全球綠色建築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各國建築的綠色指標和評級已經漸漸單單只成 為“ 獎項 ”和商業建築物的“ 賣點 ” 。當這種情況在蔓延的時候,很多產業發展商、建築師、業務管理、建築承包商已 經以建築的綠色指標和評級取代了永續設計真正的目的。 Allen Lau 博士在演講中所發表的“ 協同性永續設計 ”針對此狀況對永續設計重新提出了設計哲學和概念。由於現今的 綠色指標是以建築壽命期中的節能表現而評級,這對永續設計無時間限制的本質是相衝的。因此, “ 協同性永續設計 ” 以建築物使用者為中心,針對提倡永續的生活方式和意識提出了設計方向和例子。他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才能夠 發揮達到永續設計的最終目標。
7 月 15 日
星期五
系列講座【九】 | 生態地景設計與身心健康 Lecture 9 |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and health of physical and mental 李子燿老師 Prof. Lee Tzu Yao 城市就如同人體的神經一般,擁有複雜的系統,而都市設計必須促進城市的生態健康,來突出城市生態與設計的相互 關係。神經生物學相關領域已開始啟用於景觀與建築上的,基於感官聽覺、置身思維、身心統合之思考可以創造出更 為其健康環境健康作品。 城市網絡系統就像神經系統一樣傳遞訊息、連接各個有特色的區域,而這些有特色的區域就像是我們身體的臟器一樣, 都有他的作用以及不可替代性,而生態上的動植物、微生態就像身體裡的細胞一樣,這些看似微小的細胞聚集起來, 才能好好的維持生態,就如同身體機能一般能維持健康。基於神經生物學概念於城市設計與生態保育的關係是人人都 應該了解的重要資訊。
©
®
場域介紹 | 馬來西亞冷岳河 Field Introduction | Sungai Langat, Malaysia
®
MALAYSIA
冷岳河為馬來西亞西岸其中一條經濟河道,位於吉隆坡市南方,流經二州一中央直轄區(森美蘭州雪蘭莪州以及聯邦直轄區布城) 。河道總長度 200 公里, 流域範圍約 2,350 平方公里,由雪蘭莪内陸流向馬六甲海峽。2004 年,冷岳流域被指定為聯合國國際水文計畫下的 91 處水文範圍 之一。該計畫促成跨國界及跨領域合作,針對冷岳河的周邊土地行政管理提出水資源綜合管理方針,使這些土地可以朝向永續發展及減少災害 為目標。
這項計畫由位於冷岳河旁的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負責執行,多年來產生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并與政府相關機構配合。然近年來,土地開發的速 度快速,以致計畫趕不上變化,如雪蘭莪境内水供問題、水污染問題以及大面積開發所造成排水負荷問題等正日益嚴重。
在此國際設計工作坊中,將使用衛星圖、網路資料等綜合訊息,針對冷岳河的土地使用、社區人文活動、災害記錄等,來導出幾個主要的都市 設計議題,再輔於社區居民線上訪問及新聞搜集等,從歷史及生活經驗中,理解一般民衆出對環境的認知。最後針對向種種議題提出可行性設 計手法,以提出更細緻且完善的都市設計規劃及執行策略。
¯ ¬ ¯ ¯
¬
®
人河共生-加影新舊城區縫合
余季榕 鄔阜城 張哲維 李旻薇
設計理念
加影擁有許多的資源、文化和自然風光。曾經的礦場小鎮已經變成了朗加特山谷中最繁華的城市。與因為巴生 河而得名的巴生相似 , 冷岳河是居民的重要資產。居民將河川作為交通要道、孕育食物和其他日常活動。然而 ,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現代化 , 冷岳河正在被慢慢地淡忘 , 都市中的地位也被長期忽視。 我們的設計構想著重在復興河流 , 讓人們更接近河流並與河流共處 , 而不是與河流段開連結。提案圍繞著三個 主要議題 : 缺乏連通性、交通問題和缺乏綠地。 1. 城市 都市計畫由一個綜合的方案組成 , 目的在於解決城市問題。如 :1. 將街道還給行人。2. 緩解交通擁堵 , 裝載 gps 分流引至後巷。3. 將沿街道路的一側路邊停車場被搬遷到後巷 , 以緩解交通。4. 利用一系列高架平台 , 使 未被充分利用的後巷恢復活力 , 讓行人可以自由穿越和使用。這些高架平台還能通過口袋公園和城市農業將綠 帶引回城市地區。5. 道路變成慢車道 , 讓用戶有更多的自由和安全的行動。 2. 連接 連接作為整個城鎮的主要連接器 , 允許人們自由通行 , 並在道路和河流分開的兩個場地上進行綠化。該連接被 設想為一個起伏的綠色平台 , 從場中域自然生長。動態路徑可連接到市區的通道 , 以及地鐵站的平台。為百姓 們提供休息站和公共廣場。大型彎曲的創造畸零空間 , 讓民眾可以從各個場所獲得豐富的視覺體驗 , 成為城市 中心的一個地標。 3. 綠色 綠地將人們帶回位於北部的廢棄公園。從連接開始 , 路徑慢慢地蜿蜒成一條動態的路徑 , 不同的層次與路徑 , 營造豐富的五感的體驗 , 讓民眾按照自己的節奏旅行。小路在河流的兩岸形成了一個圓環 , 連接了土地 , 讓人 們更親近河川。同時解決洪水問題 , 引入了濕地來減輕洪水氾濫問題 , 增加良好的親水性場域。
陳艾琳 張晉嘉 廖翊銘 石嫚倪
設計理念
°
®
TAIWAN
場域介紹 | 桃園兩圳綠捷 Field Introduction | Taoyuan Watershed and MRT Green Line
桃園捷運綠線所經之處都市計畫區域,若按現行都市計畫方案,除了農地即將消失外,未來水域周邊之土地將做爲住宅及商業用途,缺乏生態、 歷史、文化與城市美學考量的都市計畫是難以永續經營的,也是蠻橫無理的,更無法讓居民對於生活的土地產生認同感,桃園的珍貴地景如埤塘、 古厝等寶貴文化也將迅速消逝,符合聯合國 SDGs 目標的移居城市願景將難以實現。目前有部分在地青農及地主在集結共識之後,已向桃園市都 發局提出陳情,希望能有更符合永續發展原則的都市景觀與更符合生態及人文觀點的田園景觀,而相關單位也允諾給予一年的時間,透過學術界、 實務界與在地民衆的共同參與,提出更周全的都市規劃建議與執行策略。
¤ ¢ ¥ ¯
®
埤塘面積開闊且四周平坦,有一條環埤黃土道路,西側為高起之土堤 與 農 田 分 隔 ,
現因鄰近主要道路 ( 中正北路 ),西側邊緣鄰近道路介面較為生硬,內部漁飼用具,
附近多為農田與農舍。在通往埤塘的路上有一處向日葵花田,而埤塘附近沿
但沒有太多人造設施,近乎保持相對完整自然的狀態。基礎水有局利設施、兩處漁寮
著水圳有一條螢火蟲巷。螢火蟲是居住在乾淨水源、無光汙染及草木繁茂之
及多處漁飼料機供餵養,現況看似低維護漁飼 使用緊鄰 G13a 車站的 2-2-3 埤塘,
地的環境指示生物,由此可知此埤塘坐擁良好的生態環境。
未來將擁有最佳高度的觀測點。
The pond area is open and all sides are flat. There is a loess road around the pond. The west side is a raised embankment and farmland separated, and there are mostly farmland and farmhouses nearby. On the road to the pond, there is a Sunflower Flower Field, and there is a Firefly Alley along the water canal near the pond. Fireflies live in clean water sources, no light pollution, and lush vegetation environment. It can be seen that this pond ha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ause of the nearby main road (Zhongzheng north road), the interface of the west side adjacent to the road is relatively rigid, there is some fishing and feeding equipment inside, but not many man-made facilities, almost maintain in a complete and natural st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looks like low maintenance fishing feed use because of the basic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wo fishing lodges, and multiple fishing feedmachine for feeding. The 2-2-3 pond next to G13a station will be the best observation point in the future.
此 舊 名 為 「 牛 角 陂 」, 於 清 領 時 期 形 成 、 日 治 完 工 。 民 國 年 間 陂 塘 左 右 邊
其 附 近 地 勢 較 低 處,曾 為 溪 流 舊 河 道,且 因 樹 林 林 立,過 去 常 在 此 放 養 牛
被 填 平 將 近 一 半,做 為 農 地 使 用,早 期 多 為 種 稻 為 主 的 閩 南 人,後 多 轉
隻 而 得 名 , 因 此 當 時 稱 為 「 樹 林 陂 」。 目 前 除 了 灌 溉 功 能 外 , 另 提 供 過 台 塑
作經濟價值較高的蓮花。埤塘整體保有較為原始之狀態,亦有大批赤膀
南 亞 公 司 工 業 用 水。水 質 狀 況 保 持 的 相 當 乾 淨,常 有 民 眾 會 到 此 處 釣 魚 休
鴨棲息,可見其生態豐富之程度。
閒。
It was called Niujiaobei, which was form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complete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O.C,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pond were nearly half filled and used as farming land. In the early days, most of the people in Minnan were rice farmers, and they were converted to lotus flowers with higher economicvalue. The pond is kept in a primitive status, and there are also a large number of red bladder ducks inhabiting, which shows the ecological richness of the pond.
The nearby lower terrain was once an old river channel with a stream, and it was named because of the forests that used to raise cattle here. Besides of the irrigation function, it has also provide industrial water for Formosa Plastics South Asia. The water quality is kept clean; some people will come here for fishing.
舊 名 為 「 死 牛 陂 」, 約 在 清 領 時 期 形 成 。 於 民 國 9 5 年 被 規 劃 為 「 第 二 代 示
舊 名 「 銀 店 陂 」, 因 為 這 個 地 方 在 日 治 時 期 稱 為 「 銀 店 」。 現 因 都 市 道 路 經
範 陂 塘 」, 以 生 態 工 程 為 導 向 , 不 使 用 水 泥 , 以 自 然 建 材 為 主 。 於 民 國 1 0 8
過 將 埤 塘 分 割 成 南 北 兩 側,四 周 仍 維 持 較 少 人 工 開 發 之 狀 態,惟 西 南 側 池
年 重 修 完 工 ,更 名 為「 蘆 興 景 觀 埤 塘 生 態 公 園 」。 環 埤 步 道 總 長 約 1 . 2 公 里 ,
畔 有 一 婚 宴 會 館。鄰 近 住 宅 區 多 為 公 寓 大 廈,又 因 該 路 段 為 重 要 外 環 替 代
埤塘周遭設施完善,綠林成蔭,現為附近居民散步休憩的好去處。
道路,故多是交通工具通行,較少行人步行。
It was called Siniupi, it was planned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Demonstration Pond in 2006. It is guided b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no using of cement, mainly uses natural building materials. It was rebuilt and completed in 2019 and was renamed as Luxing Pond Ecological Park.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trail around the pond is about 1.2km.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pond is well-equipped. The viewing platforms are covered with thriving trees and shaded by green trees. It is now a good place for nearby residents to take a walk and rest.
It was called Yindianpi. The place was called “iron shop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Because the highway passes by, the pond is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sides. There are currently almost none leisure activities, but there is a wedding banquet hall on the southwest side of the pool.The neighboring residential areas are mostly apartment buildings with densely populated, and because this section is an importantcircumferential alternative road, it is mostly used by vehicles and less pedestrians walk.
©
®
德馨堂 ª
德 馨 堂 由 林 氏 家 族 所 興 建,為 一 閩 南 式 三合 院 住 宅,最 初 的 建 築 形 態 應 屬 典 型 的 三合 院 建 築 形 式(有 正 身、 左 右 護 龍),但 現 僅 剩 正 身 與 右 側 護 龍。宅 第 現 已 閒 置 無 作 使 用,如 今 房 屋 老 舊 崩 塌 後,屋 前 空 地 被 林 改 建成 菜 園,但 依 舊 保 留 了老 屋 的 原 始 面 貌。 德 馨 堂 由 現 管 理 者 的 曾 祖 父 建 造,其 曾 祖 父 及 祖 父 是 木 匠,父 親 為 入 贅,職 業 是 油 漆 匠。而 其 本 身 是 做 板 模,因 此 自己 將 後 面 的 房 子 蓋 起 來。曾 經 德 馨 堂 前 的 地 板 是 鋪 鵝 卵 石,越 往 下 石 頭 越 大,現 在 是 直 接 上 面 鋪 一 層 水 泥。祖 厝 以 前 附 近 的 水 溝 系 統 尚 未 完 善 時,國 小 以 及 周 遭 常 常 淹 水,但 水 溝 以 及 埤 塘 的 排 水 系 統 做 好 後 已 得 到 改 善。 ª ¤ ¥ ¤ ¥ ª
«
®
懷德居 £
呂氏家族有600年的家族史,而懷德居是1924年由呂氏家族祖父輩所建,為一閩南式三合院住宅,最初建築形態屬於典 型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僅有正身、左右護龍),且門口建有圍牆。後因家族人增加居住空間不足,故拆除原先圍牆並擴 建成前後兩進、左右雙護龍的四合院農宅。 ¬ ¤ ¥ 小故事
Short Story
早期日軍常看到民宅、樹林就開槍掃射,而「懷德居」早前周圍種了很多相思樹,日軍誤以為其把反 叛相關人事物藏於樹叢間,因此在當時「懷德居」前還有築圍牆,所以正廳外牆上僅有少數當時槍彈 掃射的彈孔痕跡(現已用水泥補齊)。早期為躲戰爭空襲、日本武裝攻擊,父輩曾在現今的茄苳溪河 道上建立防空洞來躲避。 建築後面過去曾有數棟獨立的傳統土埆屋(目前僅存一棟),以大型卵石為基底,加上黏土混合稻草 段,類似防水層的概念,以避免房屋淋雨潮濕,主要是儲放農業用具居多,一旁有兩口地下水鑿井、 儲水池,以及呂氏家族自建的家用水道,早期的小孩會跟著大人在水井取水,並且在儲水空間洗衣、 戲水,或是直接到屋前的「茄苳溪」戲水、抓魚。 £ £ ¤ ¥ £ £ £
¬
城市之肺 ®
陳巧芸 蘇丹瑩 楊予歆 沈佳誼 賴冠菱 許芷菱
設計理念
本次基地位於南崁溪與茄冬溪交會處,因台灣特殊地形及氣候造就桃園千塘之鄉。 該基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及人文風俗卻遭都市開發衝擊帶來影響成為我們關注的議題。 設計理念為使綠的更綠藍的更藍,對於綠地、水文、古厝連接,塑造桃園之肺形成生態綠帶廊道,除了當地休 閒也吸引觀光人潮帶來經濟效益,綠化帶也作為生態保護及工業汙染緩衝區。 工廠為觀光性質導向,農業轉型開心農場、可食地景農園成為都會區的休閒後花園。 鼓勵非機動交通,以自行車、步行為主要動線動線,沿人文自然景觀作為教育觀光導覽;電動小巴為輔,服務 來自市區、住宅區民眾。 £ §
生森不息-生活、生態、生產 ®
余季榕 鄔阜城 張哲維 李旻薇 劉庭安 陳婉庭
設計理念
本計畫位於蘆竹區 , 基地連結桃園國際機場與桃園市區 , 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 而埤塘與溪流讓基地擁有豐富的 生態資源,我們希望在城市發展時,也可以保有自然景觀與舒適的生活。 設計理念是為達到生活 , 生態 , 生產三個主要核心 , 同時改善此基地原有的問題 , 讓居住者可以以親近大自然的 方式從事各項活動 , 外地者也可以藉由這些設計來這裡觀光。在此區域我們規劃了綠廊去串接各區空間,以及 商業經濟區 , 食農相關的產業園區 , 文化保留的自行車步道 , 埤塘周邊生態園區等等 , 為提供完整的生活機能空 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