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 8 9 4
A22 大紐約地產 D7 大紐約地產
worldjournal.com 2018年2月22日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星期四 THURSDAY, THURSDAY,FEBRUARY FEBRUARY 22, 22,2018 2018
猶太裔女生 穿著 傳 統 服 飾 下 課結 伴 回 家 , 是 波羅 園 生 活 常 見 的景象。 (記者俞姝含/ 攝影)
波羅園的標誌性教堂Temple Beth El。 (記者俞姝含/攝影) 波羅園是美國最大的猶太人 集中地之一,與日落公園毗鄰的 獨特地理結構,造就了猶太裔和 華裔共存的現象。 (記者俞姝含/攝影)
達希爾路886號的 1.5畝開發地,已經被 批准蓋起10層公寓樓, 共171個單位。圖為效 果圖。 (記者俞姝含/翻攝)
大紐約地產
包 容
波羅園 猶太、華裔 華人打入布碌崙傳統社區 房價不高 地少人多 開發勢不可擋
記者俞姝含/紐約報導
波羅園近期售房價格
因身為美國最大的猶太人集中地之一,頗具盛名 的布碌崙波羅園(Borough Park)是多元化的紐約市 極具特色的社區,身穿黑色氈帽、黑色長外套、內 搭白襯衫的男子和穿著長袖、長裙的女子,以及眾 多猶太教會、餐廳等,讓這個社區充滿了神秘感。 而隨處可見的施工,又為這裡帶來正在開發的第三 世界小城市特有的髒亂和生機。臨近華裔眾多的日 落公園的區域,更融合猶太裔與華裔文化,穿著傳 統服飾的猶太人和拎著紅塑料袋的華人一起,站在 華人店家門口等公車的情景,恐怕只在波羅園才能 看到。 曼哈頓高級地產投資顧問任寰國際置業集團合夥人Scott Krchman是一位猶太裔,曾在波羅園短住過一陣子,「波羅園 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一大奇觀是靠社區救濟的家庭,隔壁 可能住的就是百萬富翁,這是在其他任何社區都無法想像的 事情」。他說,波羅園裡居住的大部分人都是猶太裔,有不 少男性在教堂裡服務,依靠教堂的補貼維持家庭的經濟開銷 ,他們雖然窮,但從來不惹事,整個社區非常安全。「猶太裔 曾經遭受的屠殺,讓他們特別注重安全。」 Krchman指出,波羅園有不少從事地產行業的富翁,「威 廉斯堡的許多開發就出自他們之手,這些人在別的社區賺 到錢後,還是沒有搬離波羅園,通曉地產運作模式的他們 ,也可能是讓波羅園維持原樣的力量」。 波羅園的房價便宜,根據房地產資訊網站Trulia調查顯示 ,此處今年平均房價為每平方呎652元,去年為540元,房價
風土人情
類型
地址
價格
三房一廳(合作公寓)
4313 9 th Ave.
57萬5000元
兩房一廳(合作公寓)
4313 9 th Ave.
42萬元
兩房一廳(合作公寓)
1941 65 th St.
22萬5240元
三房兩廳(共有公寓)
4102 New Utrecht Ave.
69萬9000元
兩房兩廳(共有公寓)
1230 64 th St.
56萬5000元
一房一廳(共有公寓)
1900 51 ST St.
45萬元
一房一廳(共有公寓)
1380 Dahil Road
47萬5000元
(內容:StreetEasy提供,製表:記者俞姝含)
波羅園房子普遍老式,不過有一大奇觀就是,靠社區救濟的家庭,隔壁可能住的就是百萬富翁。 中位數比去年下降1%。由於居住在此社區的猶太裔家庭通 常都有多個孩子,根深蒂固的家庭觀,也讓他們的孩子長 大後仍願意住在此社區,這也造成了波羅園地少人多的現 象,開發指日可待。 「正統猶太教的信仰,讓波羅園的居民有相當的排外心 理,而奇妙的是,能住進這個社區的外族裔人口多為華裔 。」Krchman說,波羅園與日落公園毗鄰的獨特地理結構, 造就了猶太裔和華裔共存的現象。「雖然波羅園目前的開
(記者俞姝含/攝影)
發還有限,新開發的樓盤保持在五、 六層樓高,但地少人多的現象 遲早會被打破,波羅園早 晚會跟上開發的潮 流。」
攤販、教會具猶太風情
記者俞姝含/紐約報導 布碌崙波羅園(Borough Park)是以色列以外最大的猶太教正 統派社區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猶太人集中地之一,以哈 西迪猶太教(Hasidic Jewish)和哈雷迪猶太教(Haredi Jewish)家 庭為主。 近年來,波羅園人口不斷增長,由於靠近日落公園(Sunset Park)、貝瑞吉(Bay Ridge)、戴克高地(Dyker Heights)和班森賀 (Bensonhurst),亞裔人口也明顯增長,四年前起,布碌崙亞 裔民安隊更派出隊員維護此區域的安全。 波羅園原名Blythebourne,原來只有建築師、城鎮規畫 師Electus Litchfield建造的小木屋,後來由開發商William Reynolds建造出更多住房。 這裡也曾經有連接布碌崙、巴斯(Bath)和康尼島的蒸汽 鐵路,即是現在的BMT西城線(BMT West End Line) 。1902年,州參議員William H. Reynolds買下 Blythebourne東北部的土地,將此區域 命名為波羅園,20世紀20年代, Blythebourne也納入波羅園範 圍。 猶太裔移民從 1904年至 1905
年大量湧入波羅園,1930年間,波羅園中心的13大道兩旁擠 滿了猶太裔街邊攤販和醃黃瓜攤販等。 1930年代末期,紐約市在42街開辦一個公共集市,抵制手 推車貿易。13大道因此發生了貴族化改變,高檔商店如雨 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波羅園社區人口結構多年來不斷改變,1980年代從最開始 的義大利裔變為愛爾蘭裔,再逐漸改為現代正統猶太裔和 哈西迪猶太裔。1983年,波羅園社區85%的居民為猶太裔。 1987年,社區最受歡迎的Eichlers Judaica書店和Kosher Castle Dairy Cafeteria餐廳開放銷售進口商品,推動計算機技 術普及,很大程度上帶領社區進步。1990年代末,波羅園成 為全市舉足輕重的猶太裔聚居地。此後,華裔移民從8大道 逐漸擴散,僅一條街之隔的波羅園也湧入愈來愈多的華裔 居民。 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波羅園有7萬6600名猶太裔居民 ,也因出生率極高,被冠名為紐約市「嬰兒潮之都」。大 規模的家庭結構更推動了社區的建設。 1990年起,與布碌崙其他社區不同的是,此社區從紐約市 樓宇局得到不少私人建築許可證。1992年更將波羅園定為特 殊區域,允許居民大大減少後院規模,讓65%的土地得到有 效使用。 大多數波羅園猶太裔家長將孩子送去猶太裔私立學 校上學,當地的公立學校學生很少,其中The Montauk Intermediate School主要為亞裔學生服務。
社區發展 達希爾路886號的1.5畝開發地,目前已經被批准蓋起十層 公寓樓,共171個單位。 (記者俞姝含/攝影) 位於60街968號的漢彌爾頓豪華大樓2015年開放後得到眾 多讚譽,儼然是波羅園的標誌性新建築。 (記者俞姝含/攝影)
波羅園隨處可見猶太裔商店。
(記者俞姝含/攝影)
穿著傳統服飾的猶太人站在華人店家門口等公車的情景 ,恐怕只在波羅園才能看到。 (記者俞姝含/攝影)
豪華大廈接連平地起
記者俞姝含/紐約報導 布碌崙波羅園(Borough Park)擁有眾多猶太裔居民,多年來 保持正統猶太教的傳統,社區發展也因此比其他社區緩慢 。但隨著各族裔年輕人逐漸搬進此社區,原來以一家庭為 主的住房結構局限了社區的發展,地少人多的現象使得不 少開發商蠢蠢欲動,將一家庭住房推倒重建為高樓等開發 模式已勢不可擋。 根據房地產網站StreetEasy的數據,波羅園是全國最大的 猶太教正統派(Orthodox Jewish)社區,擁有300多個教會組織 ,此社區的大部分商店在周六安息日關門。雖然目前波羅 園社區仍以猶太裔居民為主,但人口結構逐漸多元化。社 區裡75.6%的居民是白人,12.9%為亞裔,10.3%為西語裔, 其中逐漸往布碌崙南部擴張的華裔人口,也大大改變了波 羅園社區的人口結構。 位於60街968號的漢彌爾頓(Hamilton)豪華大樓,自2015年 開放以來得到眾多讚譽,儼然成為波羅園的標誌性新建築 。這幢由Halcyon Management Group公司開發的豪華大樓由 磚頭製成,共五層樓,擁有92套租房單位,由建築師Karl Fischer和室內設計師Hadas Metzler精心打造。臥室牆壁由製
作精良的義大利磁磚包裹,自帶立體聲音響,廚房則被設 計成中心島形式,方便房屋主人與到家中作客的客人互動 。一樓更有遊戲室和1000平方呎的休息室,讓住在樓內的民 眾不僅能娛樂身心,更有聊天、工作的場地。整幢大樓斥 資2500萬元,統艙最低租金為每月1800元,一房一廳最低租 金為2300元。 不久的將來,波羅園社區也可能迎來由布碌崙房地產商 主導的兩個大型開發項目。其中開發商Bernard Jacobowitz擁 有的Davbel Properties於2016年斥資2950萬元買下達希爾路 (Dahill Road)886號的1.5畝開發地,目前已被批准蓋起十層公 寓樓,共171個單位。 此外,開發商Abraham Leser擁有的Leser Group,正籌畫買 下60街1570號25萬平方呎的住宅樓,搭建128套按市場價銷 售的公寓,平均面積達到1600平方呎。位於12大道夾41街的 波羅園最古老猶太教堂Chevra Anshei Lubawitz,也於去年6月 被開發商Moses Karpen以310萬元買下,計畫將此教堂推倒, 建成六層公寓樓。
(更多地產訊息,請見今日F1)
4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