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 7 0 1
worldjournal.com
芝加哥 身 體 保 健 篇
秋冬保養專刊 I1 世界日報芝加哥辦事處 企畫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SATURDAY, NOVEMBER 4th, 2017
迎戰寒冬 11月進補正當時! 北
冬令水果,當季最鮮 吃在當季! 雖然現在農業科技, 物流運輸很發達,一年四季的水 果都差不多,但當季水果,不但 新鮮好吃,又營養健康!專家建 議,柳橙(柑橘),草莓,釋迦, 石榴,冬棗,甜柿,葡萄,蘋果等, 都是冬天可以多吃的水果。
蘿蔔羊肉
五寶吃下肚,健康過冬日
冬令食補,養生名菜搶熱上桌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 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而如中風、 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 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主重防寒保暖暖胃健 胃,以下五種適合冬季食用的食物,可幫助身體做應 時調整,過個健康的冬天。 ●蓮藕養胃滋陰 蓮藕是東方蔬菜之王,將藕加工至熟後,其性由涼 變溫,雖然失去清熱的性能,卻對脾胃有益,有養胃 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特別是將蓮藕與排骨放在 一起燉湯,還能補血健脾。 ●白蘿蔔健胃消食 白蘿蔔被譽為小人參,具有通氣行氣,健胃消食的 作用。《本草綱目》中將白蘿蔔稱為「蔬中最有利 者」。涼拌蘿蔔絲可消食,白蘿蔔豆腐湯,白蘿蔔燉 羊肉則能夠健脾暖胃。一般人都可食用,但胃潰瘍、 先兆流產等患者忌吃。此外,白蘿蔔切絲榨汁能夠緩 解吃肉過多導致的積食。 ●山藥健脾益胃 山藥味甘、性平,可健脾益胃。適用於脾虛久泄、 食欲不振的人群。山藥還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 薯蕷皂苷元等營養物質,有利於腸胃消化吸收,適於 慢性胃炎、腸炎及病後虛弱者。可將山藥與大米、小 米、紅棗等熬成雜糧粥或蒸熟後製成藍莓山藥。但山 藥有收澀作用,大便乾燥的人不宜多吃。 ●甘蔗健脾祛煩 冬季乾燥易上火,甘蔗具有滋陰潤燥、和胃止嘔的 功效,比較適用於胃酸缺少之消化不良症。甘蔗汁液 豐富,可以粥食入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認為甘蔗 「凡蔗榕漿飲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可見咀 嚼是最好的食用方式。甘蔗性寒,脾胃虛寒的人和糖 尿病人應少吃。 ●健脾四神湯 最後一道則是可補脾、祛濕、利尿的「四神湯」, 四神湯的主要材料包括茯苓,山藥,蓮子和薏仁,是 傳統醫學中著名的健脾食方,老少咸宜。除了健脾功 效外,可以與枸杞搭配補肝,做湯時加入栗子,兼可 補腎。煮粥時放入一點肉末,能益氣提高免疫力。
●羊肉燉蘿蔔 材料:羊肉、白蘿蔔、枸杞,蔥、薑、白酒、胡椒 粉、鹽 作法:羊肉切塊先焯淨,再連同蔥、薑放入熱水, 大火燒開烹入白酒,改中火煨1小時;放入焯過水的白 蘿蔔,改大火煮30分鐘,加鹽、胡椒粉調味,待白蘿 蔔變軟透明即可出鍋,撒枸杞、香菜葉保溫食用。 功效: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 寒者更為適宜。 ●薑母鴨 材料:番鴨,鮮生薑,香油、米酒/高度白酒、 中藥材(當歸、桂枝、川芎、黃耆、黑棗黨蔘、肉 桂)。 作法:砂鍋燒熱,倒入500㏄黑麻油,將薑片炒至 金黃色,再加入川燙過的切塊鴨肉炒至鴨皮略呈捲縮 狀,倒入1瓶米酒(建議熄火再倒)及3000㏄水和所有藥 材及調味料,中火煮約45分鐘,再加入高麗菜、金針 菇、米血糕及豆皮等略滾5分鐘即可熄火。 功效:補氣血、滋陰降火,溫而不燥,十分適合 「立冬」時節食用。 ●黑芝麻粥 材料及作法: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黑芝麻炒 熟研末備用,粳米洗凈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 後,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臟。更適於中老年體質虛 弱者選用,並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蟲草蒸老鴨 材料:冬蟲夏草5枚、老雄鴨1隻、黃酒、生薑、蔥 白、食鹽各適量。 做法:老鴨去內臟,沖洗乾淨,先焯至水中起沫撈 出,將鴨頭順頸劈開,放入冬蟲夏草,用線紮好,放 入大缽中,加黃酒、生薑、蔥白、食鹽、清水適量, 再將大缽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小時鴨熟即可。(也可用 氣鍋蒸)。 功效:補虛益精,滋陰助陽。本方以蟲草為主,助 腎陽,益精血;以老鴨為輔,滋陰補虛。方中一偏於 補陽,一偏於補陰,兩者合用,共成補虛益精,滋陰 助陽之權威藥膳。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Z0201157-1
風吹起,天氣愈來愈冷,再過幾天就是立冬(國曆11月7日)了。從 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現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因為進入冬季 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 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內經》有「秋冬養 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是冬季 養生的重要內容。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在立冬時 節,中國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北京人立冬要吃餃子,因為水餃 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南京人立冬則要吃生 蔥,源起於地方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南方的福建,潮汕 一帶民眾,喜在立冬吃甘蔗、炒香飯,有「立冬食蔗齒不痛」之說。至於 在美食天堂的台灣,天一涼,放眼各處都在賣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 四物雞,比下雪的北方補的更厲害。 中醫師認為,入冬的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羊肉、大棗、桂 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 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黃芪、麥 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 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 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中醫認為,寒為六淫邪之一,故 冬天應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人起居宜早睡晚起,讓睡眠的時間 長一點,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且不要做劇烈運動。臥室 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乾洗澡、揉腹、艾灸等。在 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 位:足三裡、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裡放些鹽,艾灸肚臍,那 裡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 行。(新媒體PLUS)
四神湯
4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