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所/ 701003 台南市東區青年路 334 號
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
線 上 奉 獻
台灣第一份報紙
Since 1885
TAIWAN CHURCH NEWS
週刊
專題報導 4-5 版
重現記憶 找回台南過往面貌
One-Forty舉辦團隊見面會,盼能成為台灣人與移工之間的橋梁(左圖)。裝置藝術區擺放移工想要寄回家的禮物(右圖)。(攝影/林婉婷)
轉機台灣 勞動力背後的人 【林婉婷高雄報導】台灣約有 70 萬名外籍 移工,為了家庭與夢想,離開家鄉、親人與孩
人來說,對待移工態度及移工遭受處境,也構
有多位具文字巧思的移工,榮獲「移民工文學
成移工對台灣這個國家的印象。
獎」以及出版著作。
子,來到台灣勞動,一待可能就是三至九年。
展覽規劃五大展區:「原鄉生活」記錄移工
雇用約 300 位菲律賓籍移工的台灣福興,
非營利組織「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
們的母國環境,包含離別場景、家人需要及接
於 2019 年開始與 One-Forty 合作進行移工培
協會」(簡稱 One-Forty)與台灣福興企業合
受技術訓練過程。「異鄉日常」從工廠、家庭、
力課程。邀請 One-Forty 執行每月一次的華文
作,於 10 月 1 日至 11 月 1 日在高雄駁二藝
飲食、節日、宗教等不同面向切入,帶領民眾
及理財課;課程中有「夢想拼貼」環節,邀請
術特區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透過
認識移工在台灣的日子,另以紙箱布置裝置
移工們分享自己的夢想,後衍生出「移工圓夢
影像、文字、裝置藝術、群眾互動等方式呈現
藝術區,擺放移工們想寄回家的禮物,例如女
計畫」,台灣福興與 One-Forty 合作實現其中
移工生命故事,拉近台灣民眾與外籍移工距
兒想要的滑板車、母親喜愛的沐浴乳等;現場
三位移工的夢想,有人想要當畫家、開畫展,
離,看見勞動力背後的人。
並播放移工介紹禮物影片,有人拿著麥克風
有人想聽母親的聲音,有人想見見分離 27 年
哼起女兒最愛唱的歌曲,瞬間哽咽。
的父親,現在圓夢計畫已是長期、固定活動,
10 月 7 日晚間,成員平均年齡約 25 歲的 One-Forty 舉辦團隊見面會,與民眾對話,盼
「移工之聲」從「第 2 屆移工攝影徵件」
能成為台灣人與移工之間彼此認識的橋梁。
200 多件投稿中精選 15 張作品展出,以影像
創辦人陳凱翔提到成立五年來的感想,表示
搭配短文訴說生命故事,如喜愛台灣的自然
One-Forty 秉持「透過教育,讓每位移工在
自己不敢說 One-Forty 幫助了移工多少,反而
美景、在台灣與同鄉親友相聚、懷念曾經照顧
台的旅程,都是值得和鼓舞人心的」核心精
是從移工們身上不斷地學習。在互動環節,民
的過世長輩、險遭性侵後換新雇主、雇主小孩
神,期望移工們在台灣期間也能持續學習新
眾分享自己與移工接觸經驗,也討論移工在
天真可愛地說出「阿姨,我愛妳」等。
技能,回到家鄉後更有能力實踐夢想。除了提
開放給菲籍移工們申請。展覽現場播放圓夢 計畫紀錄影片,也展出移工創作油畫。
台灣可能遭遇的困難與需要,例如親情割捨、
「移工之外」則呈現充滿才華的移工們,在
供線上與實體課程的「移工人生學校」,更定
種族歧視、資訊不對等、語言不通、宗教信仰
台灣的社會參與及自我實現。其中有印尼人
期回到移工家鄉田調以了解學生近況;促進台
不同、飲食習慣差異、交通意外等。
Maya 籌組的「Universal Volunteer」(環球志
灣人與移工交流的「東南亞星期天」,固定每
展覽命名為「轉機」,有三種意義:一是字
工印尼移工淨灘團),二年來舉行超過 80 場
月挑一個禮拜天舉辦文化體驗,例如廚房派
面上的意義,許多移工人生第一次搭飛機出
淨灘和淨山活動,累積清除超過 2400 公斤垃
對、故事月台、街道探索等;包含專訪文章、
國,就是來台灣就業;二是對移工而言,來台
圾;展覽中還布置音樂牆,可以聆聽印尼移工
倡議影片和公開展覽的「移工故事頻道」,過
灣工作對生命帶來轉變與影響;三是對台灣
樂團 UNI Band 和 The Mandalas 的創作;另
往內容可以搜尋 One-Forty 官方網站。
發行人/王宗仁 WEBSITE / www.tcnn.org.tw 投稿 MAIL / write@pctpress.org
索閱專線/ 06-235-6277#134 客服 MAIL / service@pctpress.org 郵政劃撥帳號:31556011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台誌字第 1296 號
短波 MAIL / news@pctpress.org
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南區郵政管理局南台字第 901 號交寄登記證登記為雜誌交寄
歡迎索閱 ‧ 奉獻支持
2020 年 10 月 12 日~ 10 月 18 日
358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