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所/ 701003 台南市東區青年路 334 號
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
臉 書 專 頁
台灣第一份報紙
Since 1885
TAIWAN CHURCH NEWS
週刊
線 上 奉 獻
特別企畫 8-9 版
因為愛舞動生命
看生死世界 藝術展熱議 裟上創作的《敵對者》,畫中可見兩位僧侶變 為有鳥嘴的鬼,互相攻擊,作者是要說明泰國 因文化的關係,民眾常需要從僧侶獲得祝福與 庇佑,而這種宗教行為在近代卻變為商業利益 取向,該作品以反諷方式讓觀者思考單純的宗 教面臨人的貪慾時,到底會呈現什麼景象。 本次展覽還有台灣、日本、泰國等地鬼怪傳 說電影海報,呈現亞洲地區對幽魂的想像,其 中不乏台灣早年電影繪師的手繪海報原件,以 及泰國發人深省的創意廣告,機會十分難得。 南美館特展吸引大批民眾觀看。 (相片提供/黃以勒)
泰國藝術家在袈裟上創作,描繪兩位僧侶變成有鳥嘴的 鬼,諷刺宗教人士為利互相攻擊。(相片提供/南美館)
陳菡暘提醒有興趣參觀《亞洲的地獄與幽魂》 特展的觀眾:「這畢竟是美術館,不是鬼屋, 若抱持錯誤期待,則可能大失所望。」
【Dalul 台南報導】台南市美術館二館 6 月 25 日至 10 月 16 日舉辦《亞洲的地獄與幽魂》
自前來觀看展覽,從藝術的角度了解不同文化 信仰的變化及展現。
對此次特展引發熱議,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 紀念教會牧師劉炳熹表示,媒體釋出的訊息都
特展,有教會發出代禱信表示「仇敵透過這展
此次展覽,原是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於 2018
是挑選過的,教會應理性看待,他認為民眾只
覽,汙穢國土,玷汙人民,我們國家的罪惡越
年推出之特展。本次移師台灣展出歷經兩年策
是受到媒體報導影響,而對此事有過多反應。
犯越大,無知愚昧,深深得罪神。」甚至有部
畫,除了有日本、泰國與中國對鬼怪的想像,
他指出,該特展目的是讓人思考死亡及地獄的
分人士致電要求撤展,引發熱議。
也加入本地視角,邀多位台灣藝術家參展,並
課題,進而看見自己此刻該如何回應,但部分
台南市長黃偉哲 6 月 27 日接受本報專訪表
向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及學甲慈濟宮等單位借
教會對藝術的認知與解釋不足,才會無法看見
示,市府尊重策展團隊,因在法律中南美館是
展作品,呼應在地傳說,在既有展覽中,增添
背後的文化意涵與藝術價值。他也建議看完特
行政法人,代表它是獨立自主單位,目的就是
台灣視角下的本土鬼怪想像。
展的民眾,若心中感到不平安,歡迎到就近的 教會禱告,求上帝驅散恐懼。
不讓政府隨便干預美術館的展覽設計。他說,
負責本次特展的南美館展覽企劃部組員陳菡
本次展覽不只是殭屍、鬼怪的展示,更重要的
暘說,此次展覽雖然有許多國家的信仰與鬼怪
對台灣民間信仰有深入研究的宗教學者董芳
是如何看待生與死的世界與創作背後的意義。
文化,但分類上是採主題劃分,分為地獄的想
苑牧師說,鬼怪其實是人信出來的。在各種宗
對於展覽引發正反意見,他認為應該互相對話,
像、遊返的鬼魂、幽靈狩獵等展區,透過有次
教中,鬼的來源都不同,佛教的鬼來自所謂餓
市府很樂意提供平台讓眾人討論。
序的安排,讓民眾從不同角度看見不同國家的
鬼道、地獄道的輪迴系統;民間宗教的鬼是人
創作與文化,館內展品附有說明,幫助民眾理
死後變成的;在基督教中,鬼則是與上帝對立
解每項作品背後的意義。
的墮落之靈,並不是由人變成的。他提醒參觀
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說明,可能因展覽宣 傳期間釋出照片較少,媒體報導聚焦鬼怪,讓
由於很多民眾因不同意見討論而對展覽產生
展覽心態要正確,理解其背後意義,否則容易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策展緣由,主要是看見亞
興趣,陳菡暘認為這是好事,從策展角度而言,
陷入拜偶像的窠臼,相信與否,才是影響自己
洲不同於歐洲基督教文明的議題與歷史,況且
當然是希望越多人討論越好,她很歡迎民眾前
信仰的最大因素。
此展在法國並無接到抗議,法國館方看見台灣
來觀展,透過更多的討論及分享,延伸出更多
出現爭議也大感意外。他強調,台灣是一個多
的包容。她也詳細介紹本次作品,如泰國藝術
元的國家,有多元的想法及意見,民眾可以親
家阿努邦 ‧ 湘土恩(Anupong Chantorn)在袈
公告
民眾誤以為展覽是怪力亂神,其實並非如此。
受疫情影響,本期報紙縮減為 16 版, 更多新聞歡迎上 TCNN 閱讀。
發行人/王宗仁 WEBSITE / www.tcnn.org.tw 投稿 MAIL / write@pctpress.org
索閱專線/ 06-235-6277#134 客服 MAIL / service@pctpress.org 郵政劃撥帳號:31556011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台誌字第 1296 號
短波 MAIL / news@pctpress.org
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南區郵政管理局南台字第 901 號交寄登記證登記為雜誌交寄
歡迎索閱 ‧ 奉獻支持
2022 年 6 月 27 日~ 7 月 3 日
367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