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第十二期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12期/2011年5月15日发行


主编: 林一 / 月明

编委:

杨乙 / m / 苏临安 / 考拉先生

记者: 封面故事 : 夜游儿 / Faroe / 月明 言者无缰 : 昀旭 / 奇葩君 人物 : 七七 / 陌凝 / Lsquare2 校园时评: 周墨 / H.L 言论&杂事记 : 枫林 / 奇葩君 / M / 伊然 漫画:Jellica / 敏嘉

摄影: 林一

社团支持 : 公关协会 头脑风暴协会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浪潮新浪微博:t.sina.com.cn/fdlangchao 在线阅读: http://issuu.com/fdwave


卷首语 有些事,趁着年轻现在就做;有些话,趁着年轻现在 就说。《浪潮》与所有青年,都应当如此。世界在变,我 们也应该在变。这一期“校园时评”,几多波折,几多匆 忙。艰难的放弃已准备好的选题,紧张的拿起笔记录下自 己此刻的心情和思考。为什么一个尚未考证的消息会引起 如此的讨论与关注,而此刻的青年,又有怎样的想法?新 媒体来临了,作为一本复旦学生独立时评杂志,要有自己 的坚守,更要关注青年们关注的话题。也许文章尚显思考 不足观点青涩,但这不正是青年人所应当具有的?趁着年 轻,说出自己的想法,等到完全考虑成熟之后,世界和我 们,都变了。同时,我们也对自己所有的文字,负全部责 任。

杨乙 2011-5-15


目录

总第12期/2011年5月15日发行

封面故事

言者无缰

校园时评

37 言论&杂事记

6 政治课,你好! 11 撒谎、把妹和政治课 13 政治课的前世今生 16 人气教师张志安出走复旦的背后 20 侬好,中山大学张志安 24 我所知道的张志安 26 您走了,谁哭了?! 锋人锋语

28 凌晨3点的意识流

29 一句顶一万句 32 你都知道些什么 34 大学式“精英”

人物

42

“胡”言乱“道”——另类老

师胡志辉

47 你们为什么喜欢胡志辉? 47 你们为什么讨厌胡志辉? 47 胡涂兔不糊涂


ඊᤱа࠷Ӿᇎ䱵ࠪਁˈ ⨶䇪㚄㌫ᇎ䱵ˈᇎһ≲ᱟˈ൘ᇎ䐥ѝỰ傼ⵏ ⨶઼ਁኅⵏ⨶ˈᱟ傜‫ݻ‬ᙍѫѹᴰ䟽㾱Ⲵ⨶䇪૱䍘DŽ 䘉⿽оᰦ‫ء‬䘋Ⲵ⨶䇪૱䍘ˈᱟ ཊᒤᶕ傜‫ݻ‬ᙍѫѹ࿻ 㓸‫؍‬ᤱ㬜ࣳ⭏ભ࣋Ⲵ‫ޣ‬䭞ᡰ൘DŽ᜿䇶ᱟ⢙䍘ц⭼䮯ᵏਁ ኅⲴӗ⢙ˈᱟӪ㝁Ⲵᵪ㜭઼኎ᙗˈᱟ⢙䍘ц⭼Ⲵѫ㿲⧠䊑 DŽ᜿䇶Ӿަᵜ䍘ᶕⴻᱟ⢙䍘ц⭼Ⲵѫ㿲⧠䊑ˈᱟᇒ㿲޵ᇩ ઼ѫ㿲ᖒᔿⲴ㔏аDŽ᜿䇶ᱟ⢙䍘Ⲵӗ⢙ˈն৸нᱟ⢙䍘ᵜ䓛 ˈ᜿䇶൘޵ᇩкᱟᇒ㿲Ⲵˈ൘ᖒᔿкᱟѫ㿲ⲴDŽ⢙䍘ߣᇊ᜿ 䇶ˈ᜿䇶‫׍‬䎆Ҿ⢙䍘ᒦ৽֌⭘Ҿ⢙䍘DŽ⸋⴮Ⲵᯇҹᙗᱟ㔍ሩ ⲴǃᰐᶑԦⲴˈᒦнᱟ䈤ᆳн䴰㾱ԫօᶑԦˈᡆн༴Ҿаᇊ ᶑԦѻѝˈ㘼ᱟᤷᆳ㲭❦༴ҾаᇊᶑԦѻѝˈਇ⢩ᇊᶑԦⲴ 䲀ࡦˈ৸㜭ᢃ⹤䘉ӋᶑԦⲴ䲀ࡦˈᒦࡋ䙐ࠪһ⢙ਁኅᡰ䴰㾱 ⲴᯠⲴᶑԦDŽӾ㘼㺘⧠ࠪ⸋⴮Ⲵᯇҹᙗ൘ԫօᶑԦл䜭㾱䍟 ᖫл৫Ⲵ䎻࣯DŽ⸋⴮ⲴᯇҹᙗሃҾ਼аᙗѻѝˈਇ਼аᙗࡦ 㓖DŽᢺ“⸋⴮Ⲵᯇҹᙗᱟ㔍ሩⲴ”⨶䀓Ѫᆳн䴰㾱ԫօᶑ Ԧˈ਼ṧᱟࢢ㻲Ҷ⸋⴮ᙗ઼਼аᙗ⴨ӂࡦ㓖Ⲵ䗘䇱‫ޣ‬㌫ˈ ഐ㘼ᱟ䭉䈟ⲴDŽ䘉ᱟӾањ↓⺞Ⲵࡽᨀˈᗇࠪањ䭉䈟 Ⲵ㿲⛩DŽӪԜн㜭㠚⭡ൠ䘹ᤙ⭏ӗ࣋ᱟ䈤ӪԜᡰ䶒ሩ Ⲵ⭏ӗ࣋ˈᱟа⿽нԕӪԜ᜿ᘇ䖜〫Ⲵᰒᇊ࣋䟿 ˈᱟࡽӪࡋ䙐ࠪᶕ㘼⇿аԓӪᡰⴤ᧕䶒ሩⲴ⢙ 䍘ࡽᨀ઼⧠ᇎส⹰DŽնᱟশਢ৸нᱟ㠚❦ 㘼❦ਁ⭏Ⲵˈ⿫ᔰӪⲴ⍫ࣘǃӪⲴ৲ оቡᰐশਢ㘼䀰DŽ䎵仍࢙։ԧ٬ ᱟঅњ䍴ᵜᇦ᭩䘋ᢰᵟǃ ᭩ழ㓿㩕㇑⨶ǃᨀ儈ࣣ ࣘ⭏ӗ࣋ˈ֯୶૱ Ⲵњ࡛ԧ٬վ Ҿ⽮Պԧ ٬Ⲵᐞ 仍

掐指一算,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如果人的一生是一个星期, 按每天上八小时课来算,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知识分子 的一周里有三天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密切相关。而在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长长一串的名目呢?有多少人还记得《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


封面故事

政治课,你好! 林一 红色牧师未完成的复旦改革路

当一些人嘶喊着:怀疑、惶恐、不信任,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时代的

代名词时,会有另一些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人告诉你,这些东西,曾经 的那个年代都有,而且演变成了几场人所共知的大事件,当年的年轻人, “撕裂、改变”的力量也许比现在还强。 但,就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却有一位老师,以他正面的形象和思想,吸 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当时社会中最活跃也最不安定因素的来到他的 课堂,静下心来听听这个国家最正统的,也是被他们“引用”了甚至怀疑 了咒骂了无数遍的“理论和思想”,到底是什么样。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复旦大学社科部主任——钟家栋教授。他还有一个响 当当的尊称——“红色牧师”。 “他本人是真心相信他所讲的东西,而且他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可以 结合实际,把这些理论变成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这样同学们就喜 欢听,也有所收获。不像其他的一些政治课,包括我们现在的政治课,一 味灌输,同学们都不愿意听。”目前社科部资历最老的肖巍教授说道: “但钟老师最让我怀念的,不是他的教学,而是他作为社科部主任时的改 革想法。” 时间回到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 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以“两课”称谓高校马克思主义 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1998年,为贯彻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精神,教育部决定单独 增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规定除“形式与政策课”外,理科本科生 开设6门必修课,文科为7门。但早在这之前的4年,复旦大学作为国内第 一家,已经设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室”,在改革开放和将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化的研究道路上,复旦,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无疑,钟家栋老师正是其中的领跑者。 让复旦的政治课,与它改革开放的前沿身份相符合,与它国内一流综合 性大学的身份相适应,培养一批目光远大,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 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青年精英和领袖,这是钟家栋老师为自己这

6


封面故事

一事业设立的目标。并不宏伟但足够光明高尚。 “若实现,复旦社科部也不至于死。”肖巍老师有些激动地说道:“我 和钟老师私人关系很好,但我不得不说,他虽有很好想法,却是个有点举 轻若重的人,当时他还兼任学校的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要忙的事情太 多,应酬太多,改革的事情一直没有真正实现,2001年他又突然去世,更 是让这一改革没了后续,后来来的两任主任,都很负责任。但一来都是从 其他学校转来的,对于内部的情况和资源不太了解,更重要的是,现在复 旦的政治课多少有些按部就班,上面安排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真正做 好一件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但现在的我们却一直亦步亦趋,和全 国所有学校迈着同样的步伐。“ 这样的的亦步亦趋,与国家出台的05方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一由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制度上实现了全国高校政治 理论课的一体化。 国家统一规定了四门必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审委员会、教育部党 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 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经过层层审核,出版了统一教材,还有要求一字 不落念讲稿的示范课光碟配合出售,这些都可谓一劳永逸,从实施上为一 体化的落实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这样的大环境下,曾经带着自身特点领跑时代的复旦政治课,也混入了 全国浑浑噩噩的这一潭死水中。 有人抱怨说是因为上面管得紧,有人不服气说我们不是还有几门政治选 修课么? 这就像一个一流的跳水选手被要求进入部分性别年龄的混合组跳指定动 作,跳下的一瞬间,他伸了伸头颈。 但我们也可以自我催眠道:大家都这样,这个时代也这样:从众——安 全又经济。创新——劳神又费心。 有人说,反正大家对于这几门都是不逃课就休闲,期末考试比资源的态 度,混混就算了,何必较真呢? 但,除了留学生、港澳台同学和委培生外,这几门课,人人都得上,无 人可免,除了英语课计算机课这“未来两条腿”外,没有一门课可以如此 强硬的以必修课的身份霸占每个同学的时间,这样性质独特的一门课,我

7


封面故事

们真的可以混混就算了?或者,如果真是混,我们为什么还必须要上呢?

到底什么是政治课? 做个调查问卷,百分之八十的复旦人会告诉你,这是一个意识形态输出 的工具。 对于一个新生政权,意识形态的输出和统一价值观的构建是可能的,此 时的政权有着最强大的合法性,公民也有急切的需求,了解自己要面对的 公权力是怎样的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意识的不断强化,没有 选择权和退出权的意识灌输,必然不能成为“市场上被普遍接受的抢手货 “,政治课该如何进行自我定位? 如今早已不是威权时代,不是一个人说的就可以算,这是一个各方利 益通过博弈最终达到平衡的时代。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它要正常运转,必 然需要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使社会处于可控范围内。虽然允许内部的具体 形式上的自由,但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它就像安全控制阀,让人们在潜 移默化中,认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并感到有这样一些不可跨越的安全线 的存在。政治课的设置并不一定考虑真正的 效果,指望靠这门课让大家对这一套理论完 全信服,但要人们知道有这样一种东西的存 在,你不能无视它。

政治课的设置并不 一定考虑真正的效 果,指望靠这门课 让大家对这一套理 论完全信服,但要 人们知道有这样一 种东西的存在,你 不能无视它。

所以,不要以为自己逃课,就在这场游戏 中成为了赢家,当我们在思考今晚翘掉毛概 马基近纲思修去哪里吃饭哪里自习时,我们 就已经在这个围好的圈子里,跳脱不出来。 所以,不要以为自己逃课,就在这场游戏 中成为了赢家,当我们在思考今晚翘掉毛概 马基近纲思修去哪里吃饭哪里自习时,我们 就已经在这个围好的圈子里,跳脱不出来。

政治课=阴谋论? 拿政治上这一套理论诠释政治理论课的存在原因和意义,可以拿出千百 套说辞。但并不应该都惶然划分入阴谋论控制论的范畴里。

8


封面故事

举复旦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课都是同学们逃课的首选,陈果、胡 志辉、杨宏雨等老师的政治课,也常常有很多同学旁听。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老师的个人魅力,清新华丽洋洋洒洒的口才、 丰富的历史知识、独到见解、辛辣评价,都使得这些老师的政治课不那么 “典型”的受人欢迎。随着老教师的逐渐退休,新一代老师逐渐成为台 柱,这样的“个性化”的课程定会越来越多,从政治上讲,这样可以形成 建立在克里斯玛(个人魅力)基础上的合法性。 但,从国家设置的目的和作为一门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受 欢迎,因为缺少顶层设计,而缺少了实质的意义。

政治从不应该谄媚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上发展模式的转变,创 新能力的培养;政治上民主化的僵局、阶层的板结化;精神上的信仰文化 缺失。靠专业知识只能解决学术问题,靠“XX代表”“XX观”的简单学习 也无法真正形成了解认识和解决这些发展中实际存在的困境。 在面对现实种种时,如何以一种正确态度的培养面对,而不是迷茫抱团 求治愈求带领,更需要培养。这种思维,这种长远透彻的眼光,这种人生 观、价值观的形成,正是政治课所需要承担的。 但现实中我们很遗憾地发现,我们在政治课上发现自己应该有的价值观 世界观使命感责任感了么?有培养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么? 也许,我们对各种经典理论可以信手捏来;也许,老师欢乐活跃的课 堂气氛,让一个多小时显得不那么漫长;也许,我们获得了很多劲爆的材 料,了解了很多时事政治。 然后呢? 真正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理论性的建构。不但要有人负责上课,吸引 同学,更需要一批真正的坐冷板凳的“书呆子”。 卖得好要靠包装,但买家不是傻子,最终还是要看华丽包装下包了什么 东西。 文化娱乐化,理论故事化。效果是好了,但文化价值观本身却肯定弱化 9


封面故事

了。 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是需要,但是 指导思想不能这样做。 政治从来就不应该谄媚,学问也是, 它们都不是靠卖相出售的商品,它关乎国 家、社会、你我,需要真正强大的理论支 持。

政治从来就不应该谄 媚,学问也是,它们 都不是靠卖相出售的 商品,它关乎国家、 社会、你我,需要真正 强大的理论支持。

“独生子女”如何长大? 这样一个出身正统但不免尴尬的“独生子”,不断长大,逐渐脱离“襁 褓”,走向市场,开始受价值规律、供需原理的影响。怎样在时代中保持 或者找到自我,怎样让自己有市场,买方和卖方都需要考虑。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放大环境下的任何教条主义都将成为其墓志 铭上的最后一条铭文。 互动也不可缺少。一方面是老师、学生、政府的互动。改革应该是大家 集思广益。双方必须了解各自的需求和要求,目前从上到下的力度太强, 从下到上的反馈太弱。导致了供需不符。另一方面是教学与社会的互动。 大学:育人、做研究、承担社会责任,这三项都为主业。加强与社会的互 动,开展学术研讨、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时代把脉,也才能更 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现在,我们的影响力还过于有限。

在这样一个,人人看似自由的年代,我们其实更容易被各种话语形式绑 架,自以为解脱开旧有的枷锁后,却又被西方的价值体系,被ANTI的话语 体系绑架。“政治课”在旧有和现有的“民间词典”中,是一个不太受人 喜爱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本性如此,就当如此。如何在合理解构之后 建构,也许,我们应该想想。按照钟家栋老师的想法和理念,这是复旦人 应该思考的,关于社会和时代,关于我们自己,这是利己也是责任。 别说什么,莫谈国事。别说什么,我们无力改变! 政治课,你好!

10


封面故事

撒谎,把妹和政治课 Faroe

人类自尊为万物之灵,撒谎不啻是人类这种高贵性的基础,我们自欺

欺人地拔高了自己的灵性。但撒谎也是我们最为灵活且广泛运用的技巧, 藉以实现欲望,不论善恶。“王尔德法则”称:“我的人生经验是,每当 你撒谎,你便在各个方面得到巩固。当你讲真话,你便被遗弃在一个孤独 而痛苦的位置,且没有人相信你半句。”在这个谎言的世界,我们必须学 会撒谎。 我们的撒谎被谁教会? 与生俱来的欲望,既是撒谎的目的,也是撒谎的动力。可以说撒谎是我 们的本能,原谅我不是考据党,依稀记得一项较新的研究表明,出生不久 的婴儿就有通过哭泣唤起母亲注意的撒谎技能。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撒谎绝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哭泣的阶段。什么 是出色的谎言?出色的谎言本身就是自己的证据。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 想象力去生产支持谎言的证据,则他很有可能马上就讲真话。 很庆幸,我们都是出色的谎言家,至少对于我们来说。当对现有教育 制度的批判充盈于耳,我甚至开始怀疑这套弥漫着呆板和腐糜的棺材味的 制度,其背后隐匿着一个更大的真实——它是为培养我们的撒谎能力设计 的。因为我们撒谎的频率是如此之高而又如此之天衣无缝,从这个角度 讲,中国人的想象力并不是匮乏,而只是被设计成撒谎的御用工具了。 我并不是阴谋论者,于我而言,即使有这般呓语,却也没有忘记把妹对 提升自我撒谎等级的催化物式的重要性。男生的撒谎能力大抵就是在把妹 的过程中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点每个男生沉想半晌,应该都会有 这般体会。当童年的你对自己撒了诸如“生病了所以迟到了”的谎而心惊 肉跳时,你绝不会想到仅仅几年之后的你,就能够将文字的表意性和模糊 性发扬到极致,表达与内心相悖的感受以试探异性的态度,以及用文字、 言语、表情、动作伪装自己的真实态度,在这样一个撒谎过程中,我们全 然不关联道德,甚至从心底认同这种“神圣的”撒谎行为,只因指向的对 象是如此地吸引人,如此地迎合自己的最原始需要。苦写了一夜的情书, 以最随意和满不在乎的姿态传递给对方,然后在焦躁中睥睨对方的一切行 为举止——试想将她的每一个动作赋予真切的释义,假使了无后音,我们 就慌不择路地释放“我并不喜欢她”的信息(对自己释放同时也对别人释

11


放)。在把妹这个游戏里,男生逐渐蜕变成男人,我们谓之成熟,殊不知 实质是我们的撒谎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心中无谎,实则皆谎。 我并不是阴谋论者,但我仍极力怀疑一切,拉扯一切看似不相干的事 物,直至扯破那层破破烂烂的遮羞布。假若这套教育制度真是为培养我们 的撒谎能力设计?或者即使不是如此,然而它实际的唯一效果却只是教会 了我们撒谎,更完美的谎?从小就被告知,真理就是这个唯一的答案,对 于某个题目而言,这个答案就是真理;从小就被告知,红领巾是战士的鲜 血染红的,毛主席是太阳;从小就被告知,少先队员最大只有三条杠。我 们是被撒谎的对象,我们成为了历史的无知者,我们中的很多人就背负着 这套谎言而成为谎言家。稍大,我们是对象性地撒谎,我们仍然是历史的 无知者,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发展这套谎言而继续为谎言家。如果我们仔细 查看这套制度,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布施政治理念的完善的制度,只不过在 高等教育之前它是隐性的,在高等教育中,政治课摇身成为所有受教育者 的必修课,或许是它有信心,经过十二年的教育,足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 谎言中而浑然不觉,高等教育阶段是它能以一个更清晰的面目来展现自己 的时候了。事实是什么?似乎之前的教育已经收到了超出其想象的成效, 甚至“矫枉过正”,这个谎言过于巨大和完美,以至于我们很多人就靠这 个谎言活着,我们无意也不想去触摸这个谎言更清晰的面目。换言之,这 是一种对自我的维护,在我们的心底,是否有一种恐惧,恐惧一旦所有谎 言被揭穿,我们也无处安身?我们是否怕了,恐惧于去了解这个巨大事实 的真相,它的理论基础,我们是不是害怕自己会发现这个真相的虚伪性? 我们之所以漫不经心,不感兴趣,甚至痛骂政治课的无趣,其实并不是我 们对它已足够了解,而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在复旦读了快一年的书,我有幸选择了胡志辉的思修,杨宏雨的近纲。 两位老师启人之智,将质疑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宣传了另一种谎言(亦可 称真相)。然而我始终未敢将马基毛概提上日程,我知道它们才是政治课 的主体,欲与其搏斗,欲探究它们的真相,终需要对自我的彻底叛变才有 可能。然而对于我的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些课早已快快修完,是课程中的 软柿子罢了,同学A就曾对我就说,马基毛概有什么好上的,课上把妹才 要紧啊! 至此,撒谎,把妹,政治课似已有一个清楚的交代。 然而末处,不免不放心,还得说一句,既然《红楼梦》都是满纸荒唐 言,以上也不过我的疯人呓语罢了,你也可以理解为,撒谎。

12


封面故事

政治课的前世今生 1

整理:月明/林一

· 950年,教育部规定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课程,该课程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随后,1953年 它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到了1961年,它则名之为“中共党史”。 ·1957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 部停止。课程以毛泽东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12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 ·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政治课也未能幸免。 ·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 与革命》在内的四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 属物,直到文革结束。 ·1980年,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通知的指导下, 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 ·198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纠正一切轻视马 列主义理论课的错误倾向,并着手准备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 ·1985年,中央要求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 “中共党史”又改称为“中国革命 史”。此年也曾一度撤销了研究生入学的政治课考试、但之后马上恢复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以“两 课”称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此后,两课成为全国高校 政治课的代名词。 ·1995年,复旦大学开始教授邓小平理论, 1999年,邓去逝两年后, 中央才在全国推行邓小平理论课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 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部决定单独开设“邓小 平理论概论”课程 ·1998年中央研究同意正式公布实施思政课“9 8”方案,确立普通高 等学校“两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即分3个层次设置8门课,包括“马克 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想道德修

13


封面故事

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高校公共政治课的规模体积就 此达到历史高峰。 ·“2003年胡温新政,传言说要行宪政,可能要调整政治课中的很多 内容。最后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课调研,进行了政治课体制改革,复 旦大学开始用了自编教材,政治课也分为ABC三类,有同学按规定自由选 择。 ·2003年党的十六大,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作出了重要批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决定将马 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正 式提出。 ·200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推进实施新课程方案、 新教材建设两大改革工程。 同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 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正式提出新的思政课课程设置。 ·2006年,除形势与政策课外,“九八方案”的八门课减少为四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复 旦除了属于全国通用的四门课外,还开设了应用伦理学、中共党史人物评 述、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可持续发展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五门 “尾巴课”。其中,规定动作的四门课必须修满,自选动作的五门课选修 一门。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免修。 ·2007年,高校“两课”教学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至今未变。 ……

14


在路上


校园时评

人气教师张志安出走复旦的背后 空空道人 新闻学院的张志安老师要离开复旦了,这个消息似乎是千真万确的了, 连他自己都通过各种渠道予以了承认。他新投奔的去处是广州中山大学的 传播与设计学院,该院的院长是原来《财经》杂志社的主编胡舒立,这是 位在中国传媒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张志安:走在新闻实务界的前沿 用说,张志安是一位受万众追捧的老师,在学生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好 多人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所以听到张志安要离开,许多同学总觉得心里不 是滋味。张志安是一个典型的以新闻实务为导向的老师,不管是他的课程 还是著作也好,都明显地体现出这样一种特色。而他自己却也深深扎根于 业界,单瞧瞧他的人脉关系网,你就会被深深的震撼到。国内诸多有名望 的记者都是他的挚友,而许多业界的机构,也会时不时地请他去做讲座。 新闻学院所举办的业界人士的讲座都是依靠他的人脉关系请来的。 坦率的讲,我对张志安了解得肯定不如他们的粉丝要来得多。听他讲课 的经历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不过我倒也粗粗翻阅过他写的几本书:《潜入 深海》、《记者如何专业》、《报道如何深入》等。但或许是看过多了从 知识社会学角度切入来探究新闻生产和新闻专业主义的书目和研究报告, 他的著作对我的吸引力倒并不是很大。其中的一个原因想必是,我似乎并 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成为一名身上沾有许多光环的记者。另一个是,像《记 者如何专业》、《报道如何深入》这类书籍,几乎全部采用了张志安本人 和业界人士的对话体,里面提到了许多的“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 但我总感觉,那些业界人士似乎对这些议题也讲不清个所以然,而张志安 的写作也有意识地避而不谈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其实都是一种被建构的话 语。新闻报道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关于方法的改善、理念的坚守的事情,而 前辈们的故事全都被当成了一种神话来膜拜。所以,我感觉这些书倒很像 是一些时兴的励志书、畅销书,近些年他所写的书差不多都是这种风格。 当然,如果他在书中试图去消解“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的这些概 念,这些书自然也不会受那么多人的追捧。事实上,已有许多研究从知识 社会学、福柯“权力/知识”观、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理论等角度入 手,对“新闻理想”、“专业主义”进行批判。但问题是,如果这些概念 被完全消解了,那么还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指导新闻实务工作呢?张志 安的书目显然先验地认同了这些概念的正确性,这一切可以归为学术与实 务所站的立场截然不同,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并不那么高尚的原因。

16


校园时评

新闻教育在高校中的合法性:学术与实务之争 先天地贴近实务本就是新闻教育的一大特色。纵观新闻教育的历史,我 们就会发现新闻教育在大学中本来就不是完全为了学术目的而存在的,但 这同时也为这门学科带来了隐患。对新闻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从英语 语言文学中分离出来以后,新闻学就被迫在大学的学术环境中为自己争取 一席之地。在美国一些有较为深厚传统的大学里,新闻学的地位始终是非 常低下的。自然而然的是,其他人文学科就会鄙视这样一种传授世俗化技 能的学科,他们很难容忍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的自己与这种低等学科平起 平坐。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好多新闻院系都已经有了足够的金钱和 权力,这无疑使得它们的地位从边缘逐渐走向了中心,不再受到地位谦卑 的困扰。美国如此,中国的情况也亦然。 但是,从国内当今学科的评价体系来看,一所优秀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要 在高校内立足、要在国内学界立足,它需要依靠的是什么?太偏向实务而 忽略了在学术上下功夫,一方面有被人讽刺成“职业培训所”的危险;况 且,单凭实务本身,它能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所以,复旦新闻学院的安 身之本就是要全力专注于科研。老师要多做项目、多申课题、多写论文, 才能帮助复旦新闻学院在国内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中巩固本已经有点摇摇欲 坠的领跑地位。复旦新闻学院之所以依旧能保持自己地位,就是因为从国 内来看,它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还是处在相对不错的水准。拿到新闻教 育本身来说,新闻教师关注实务的传统正在渐渐枯萎。而张志安偏向实务 的风格也为一些老师所不解。在新浪微博中,他自己就打趣地说:“有些 老师说,看看某些人,整天和记者们混在一起,正规论文都不好好写。”

张志安的选择:中山模式+广东环境 面对这样学术与实务的选择题,复旦新闻学院也试图做出了一些改变。 但你也要知道,这所赫赫有名的新闻学院毕竟已经年过八旬,它前进的惯 性很大,因此,哪怕是要做出一个很小的改变,也是极为不易的。我将张 志安的离开解读为他等不到学院改变的那一天。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本 身就是一个喜欢冒险、创新、不循规蹈矩、精力极为旺盛的人。于是乎, 他也热切地希望在此时、此刻,他的抱负就可以完全得以被施展。而中山 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似乎颇符合他的口味,在胡舒立的带领下,这座新兴 的新闻院校似乎想走一条以实务为主的路子,建立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记 者摇篮”。而胡舒立本人给张志安开出的条件也十分诱人,她承诺张志安 来到中山以后,立即走马上任新闻系系主任,其职称从讲师升为副教授, 似乎在这个平台上张志安更可以大展拳脚。值得一提的是,新闻院校主打 实务本身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也就意味着这所学校的学科排名永远排不到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的前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排名连全国前30都

17


校园时评

进不到。 当然,吸引张志安的还有广东较为民主、自由和开放的媒体环境,更 何况那边还有他所向来所推崇的南方系。他和他的导师李良荣一样喜欢把 “新闻与民主”放在嘴边,总是说:新闻是民主的事情,所以他选择要去 一个更自由、更民主的环境,自然有他的道理。广东如今的媒体环境之所 以能相对宽松,其实是确实是有其原因在里面的。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媒 体,其背后都有一个维系和支撑它生存的地域环境,我将它称之为是一种 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哪怕是在同一个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态也 是各不相同的。香港城市大学的李金铨教授说得在理:“北京的报纸各有 权力靠山,风格相对多元化;南方得风气之先,比较开放大胆;上海靠的 是长官意志,弄得中国金融中心的报纸那么死气沉沉。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的变化单看这三个城市不够,但知过半矣。”张志安本人的立场是站 在南方系和新自由主义这一边的。但这种偏向的立场似乎也可能同样忽略 以下这个问题:南方系本就是个被建构的神话。为什么南方系天天和天朝 闹,到现在还没彻底弄垮掉?以前有一位在中宣部工作的师哥和我说,别 瞧台面上这些媒体和主管部门的冲突是多么激烈,但其实当地的宣传部门 还是很注意保护自己媒体的,将它称为一种“仪式性的对抗主义”想必也 不为过。张志安老师这些道理上课有没有说我是不知道,但在他书里倒是 一个字也没有提这点事,想必也是和个人的立场有关。

几点存疑 正可谓是“小超人不堪亚洲最老新院裹足苦,大学生怎消南方首善圣 地夺师恨”。在张志安做出了自己“中山模式”加“广东环境”选择的同 时,SNS、微博上立刻就充斥了一片哀婉遗憾的叹息之声,学生的情绪也 甚是激烈。有些学生认为,复旦没有了张志安,就没有了追寻新闻梦想的 动力和留在新闻学院的意义。有些学生认为,张志安老师的出走,新闻学 院是最需要“反思”的。这些年来,复旦教师调动的情况也有不少,如历 史系的著名教授黄洋调任北大,但从来没有像这次有如此的影响力和冲击 度。 不过有一件事情到特别有意思:他的离职根本就是八字还没有一撇的 事情,不要说中山大学的合同已经签下了,张志安本人上周才递交了辞职 信,学院领导还没有最终批复,也就是说,他现在实际上还属于复旦新闻 学院的编制。但与此同时,他又敢于向别人大胆地放出话:自己要转投中 山,并且可以担任该校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系主任兼副教授。在该议题 在网络中爆发的当晚,他还特意在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上停留了许久,在第 一时间里阅读了许多同学对他离职一事的评论。凭借他在学生中的威信, 他倒是完全可以让同学不去轻易传播某些消息的。按照我的解读来看, 他是有点下定决心地表示与学院决裂,因为他并未主动制止网络舆论的议

18


校园时评 题设定,而这一点倒是他最擅长的地方,这种氛围颇有点向学院施压的味 道。 张志安老师的离去对于广大学生来说确实算是一个遗憾,但是这其中 也有几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不可否认,张老师确实在许多方面做得非常出 色,但他究竟是不是完美到值得你来膜拜?为什么其他学科的学术精英被 别人挖走了,我们就没有这么大的动静,而对于他却显得那么依依不舍? 他所讲的那些东西究竟是真理还是神话?是不是有些东西,他故意放在 一边避而不谈,比如说“新闻理想”与“专业主义”其实就是些并不怎么 经得起对敲的命题?他确实是扎根于业界,但这种扎根是不是走得有些过 分,在忙着独当一面地为业界人士传道、授业、解惑,参与各种业界活动 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的学术建树和正常的课堂教学,俨然变成了媒体界 的“钱文忠”?当然,一边到外边风生水起,一边请些业界人士到学院讲 课,美其名曰“业界人士进课堂”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托词。还有,如果 他出走复旦、投奔中山之举果真成形了,这倒也没什么。但如果他最终因 为旧情难却,或者出于舆论的同情挽留,抑或是其他的原因,最终选择留 在了复旦,这背后倒还是颇值得玩味一番的。

19


侬好,中山大学张志安 杨乙 安土重迁,一直是农耕文明留给这个古老民族的“巨大财富”。在我 们的思维当中,只有实在难以维持生计的人才会背井离乡;同样,只有实 在难以支撑和维系自己新闻理想的人,才会离开自己深爱着的母校向南方 去。 常听新闻学院的同学讲,以后的世界,将会是信息的世界,是新媒体的 世界。一条未经当事人和任何官方渠道所证实的微博,在新闻学院同学之 间相互转载。彼时,新媒体再次显示了其巨大的功力,不久以后,我这个 偏安于南区一隅从未见过张志安老师的人就已知道:新闻学院一名坚持自 己新闻理想和自由的、颇有人格魅力被同学们称为“小超人”的叫做张志 安的老师将离开复旦,转投中山大学胡舒立女士门下。而没过多久,许多 新闻学院的同学就在人人网上贴出了自己想对张志安老师说的话,言辞中 最多的,莫过于对这位“小超人”的不舍,还有就是表明自己对这位坚守 新闻理想和自由的老师的崇敬。 同样,有赞扬不舍和崇敬,就一定会有愤懑和难过。这种愤懑与难过, 被转换为对复旦、对新闻学院的感伤,转换为对体制和环境的对比。有人 觉得,复旦失去了张志安,会让本就沉闷的新闻学院这一庞大的机器更加 沉闷;有人觉得,这会是胡舒立打造中山传媒帝国重要的一笔;有人大声 的呼喊着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也有人干脆直接的埋怨这所“天下记者 家”竟然留不住这样一位颇有人格魅力的张志安。 难过了,心痛了,张志安要去中山大学追求他自己心中的自由和理想去 了。于是以后他都只会是中山大学传媒帝国的一部分了,那里有新闻的自 由,那里有敢于尝试的改革创新,那里有自由宽松的新闻环境;于是我们 这里还会继续的沉闷、继续的扩张自己庞大的机器、继续的在电脑前面敲 击这自己的论文。


这就是天下记者家的天下情怀,这就是复旦人的复旦精神么? 我们常常就是如此,一面义愤填膺振臂高呼要求去除行政化对于大学、 学术的干扰,另一方面又将学者和学术绑架在固有的机器上运转。我们眼 中的大学的常态应该是每个机器各自运转,生产自己的产品,它们之间互 不干扰,最多只有机器之间相互的比较。从表面上看,这种平和稳定的、 互不干扰的运作有利于和谐的学术环境的营造,但是如果哪一天,一台机 器上的某一部件被移植到另一台机器上时,我们就会不高兴。因为这种平 衡被打破了——我们相对变得弱小而止步不前,别人变得强大而勇于改 变。这是我们难以容忍的。在我们眼中,复旦培养出的学者就应当守护在 复旦这片精神的沃土之上,在这里让他的学术理想生根发芽。如果有一天 他要离开,到另一所学术机构去传承学术和理想的时候,那他多半是因为 他的学术理想和自由在这里受到了伤害,那他多半是受到别人的排挤了。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校友与师生应该对母校拥有深厚的情感,也应该用自 己的全部力量来助力自己母校的学术发展。对复旦这样一所底蕴深厚学养 丰富的大学来讲,吸纳人才、发展学术绝对没有错误,甚至在今天应当将 其列为仅次于校长履行承诺安装空调的头等大事;对复旦这样一所将校友 联谊会开到大洋彼岸的华盛顿的著名学府,也应该为她所培养的学子提供 各方面的条件以使得年轻的学者能够在这片沃土上破旧立新,在学术上不 断开花结果,让复旦这艘学术的巨轮得以继续前行。 但是同样是复旦,同样是标榜着“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和“巩固学校 维护国家”的复旦,难道不应该有更高的情怀?我们所倡导的学术独立思 想自由,不应该仅仅是复旦园里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而应该是一种整个 学术界的独立与自由。这种独立与自由应该为所有的学者创造宽松自由的 学术环境,摒弃校园围墙的限制,在更加广阔的学术环境里研究和教学。 这就让我们更要有一种这样的精神:复旦的学者,不仅是复旦人,更是学 者。学者可以在复旦园里追求真理,更应该到更加广阔的学术天地去追求 自由与真理。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不该为中山大学“挖”走了我们的学者 而感到难过,反而应该祝福我们的学长能够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思维去追寻 自己的理想,反而应该庆幸复旦的学者走出去也能够为全体的学界做出自 己更大的贡献。


可是,今天的复旦大学,上到校长下到同学,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气度? 我们说我们不在乎大学的排名,说那会绑架学校的发展。可是,我们仍旧在铺天 盖地的宣传自己以保证生源,我们仍旧也用高薪从兄弟院校“挖”人才,我们仍旧 在心里盘算着我们今年发了多少文章,引进了多少长江学者,出了多少国家科技进 步奖。声称自己不被排名所绑架却又将自己绑架在另一个圈套里面。尽管这些都没 有错,一所大学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引进人才,不断自我激励。在近几十 年来看,要发展要进步,就要有项目,要有会上下疏通关系拿得到钱的校长书记, 要有会申报课题的正副教授。于是我们也会有人发出声音,说我们失去了绝佳的机 会像其他院校一样获得更多的钱来改善科研条件。可是一所大学,一所标榜着深厚 人文情怀的大学难道就已经不自信到这样的地步?学术成果固然是大学的安身立命 之本,但是一种不自私、不自我的学术气度更应该是一所大学教给她的孩子们的。 今天的复旦不差钱,也不差人才,差的就是气度。 这种气度,其实复旦早已有之。杨福家先生在回忆谢希德先生的一篇文章中, 曾有这样的文字,“谢先生关心的是整个学科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发展。1986年底, 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提出让我到上海原子核所担任所长。我担心行政事务太多, 再加上当时原子核所的复杂性,因此不愿意去。后来,谢先生找我谈话,她的一句 话打动了我。她跟我说,大学和科研机构本来就应该相互合作,打破相互之间的围 墙,希望你去了,可以创造一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范例。”也许这才是真正的 教育。作为一个复旦人,每当读到谢先生这段话,我都深深为之所感动,这才是一 所大学所拥有的气度。 今天,时过境迁已然三十年。复旦还在,但是复旦的这种气度已经难以寻找。不 知道张老师离开复旦的时候,校长还能不能语重心长的鼓励他能够创造一个大学之 间学术合作的范例呢? 常常会谈到复旦精神。复旦精神永远不会是停留在校史馆墙壁上那几个冰冷的大 字。她更是一种选择的气度,更是一种学术责任的担当。复旦不应该是跟随其他学 校一样,靠不断的积攒自己的实力来增强所谓的学术素养和学府魅力,更应该勇于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有所担当。哪怕这种暂时的担当让我们看起来有所损失,但这却 是一所大学所应该做的,哪怕这条路再远再难,哪怕我们没有任何同行者。这种担 当,可以是人才机制的创新,破除门第思想的影响;这种担当,可以是学术资源的


放开,让更多的人有学术研究的环境;这种担当,也是一种合作的倡导, 倡导更多的学校拆除心理的围墙,让学术不再有界限和门槛。 今天的校长曾经告诫复旦人“才子加流氓贻害社会”。我们更应该清 醒,缺乏责任担当的大学也很难承担起社会所寄予的期望。哪怕你有什么 百年老校的金字招牌。我们要有自身的思考、变革、发展,我们更要用于 承担一所大学的责任。我们要学校的声名、学术成果、教学水平,我们 更要一种所有人共有的反思与批判。我们要保住自己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 优势的地位,我们更要带头在学界倡导必要的反思。大学,应该更大气一 点。 侬好,中山大学张志安。 你好,学者张志安。


校园时评

我所知道的张志安 许可@欧阳不通 张志安是我的老师。我和他很熟,也听过很多关于他的事情。 他是地地道道的复旦人,曾是优秀学生。本科年级第一,硕士年级第一; 硕士毕业工作了一年回来读博士,继续年级第一,然后留校任教。在拿年 级第一的同时他还积累了大量的实习作品,并尝试了至少两次创业,其中 一次的成果到今天仍有利润产出。 他是08新闻系新闻采访与写作、财经报道、深度报道三门课程的老师。每 次上课他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地把知识与段子一同大量而快速地讲 出来。他的几乎所有段子都是来自新闻业界的,这些故事给我们构建了对 当下业界最初的图景。他的段子质量很高,一年之后我还可以以其作为与 真正的业内人士聊天时使用的谈资;他的段子很独家,每一条发到网上都 可以成为一条新闻,有些还是爆炸性的。 有时他会找业内的人来课上讲座。这些被请来的人有些非常厉害,是其他 学校的学生做梦都见不大到的牛人;有些也不太善于讲课,这时就会有很 多同学抱怨,抱怨听不到张老师自己讲。 身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从来没自己做过记者。这一点很多人批 评,他也很当回事。但他绝对是我见过的与当下新闻业界联系最为紧密的 老师。当下中国新闻业界的人,只要我报得上名字,他都认识,至少也能 提供电话号码。 他是个小个子,但走路非常快。他很忙,特别忙。作为青年教师他要上很 多课,作为院长助理他有额外的事务,作为若干项目的负责人他有大量的 学术工作要做,作为很多地方业务培训的主角,他常常马不停蹄地在全国 各地飞来飞去。他每到一个地方给从业者讲课得到的反应都非常好,这从 我们微博上关注的各地记者笔下可以直接看到。也有很多人因此诟病他不 务正业,太热衷于到处讲课了。 他很爱自己的专业。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多么疲惫,只要一提起“深度报 道”“采访突破”,他都会立刻开始热血沸腾、滔滔不绝。即使你不对他 讲话的内容感兴趣,也会被他的热情所感染。 他对人很真诚。深夜里我的Gtalk会突然弹出一个窗口:“最近干嘛呢?” 然后我们就一直聊到凌晨;冷不丁地会接到他的电话:“我路过东区门

24


校园时评

口,出来吃饭吧!”上个暑假开始之前他帮我找实习,一个单位不行又找 另一个,每一封推荐信都写得规规矩矩。 他执行力非常强,也很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本新书终于编纂完毕,他 说:“好,我们现在可以把自己再次清零了,重新开始另一个计划。” 他谈学术,思路也非常活跃而清晰。他不只是个“公关男”,他真的是个 好老师。 当我和我的很多同学面对别的学校新闻学院的学生,张志安是我们最引以 为豪的谈资。遇到很多学界业界的陌生人,他们也经常会拿张志安作为对 我们的开场白。 我没有办法在一篇文章中把我所认识的张志安完整地描述出来,但有一点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有些人大家都觉得很强大,但 走近之后就会渐渐变成一个普 通人。但张志安老师是一个让 我与他相处越久,越觉得有太 多东西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凭着近两年亦师亦友的认识, 我向你们白描出我所认识的张 志安。

25


校园时评

您走了,谁哭了?! 范二 不是新院的孩子,没听过您的课。 突然要做这个选题,才忙手忙脚的四处打听,发现老师您真的是“风 云”人物,无论褒贬,您都是复旦新院不可跳过的三个字,有时候觉得, 人活着,留个名也不错,总比百年后连个影也没留下,连个记得自己名的 人也没有好。活着的人有时候必须得这么想,否则现世的存在就没有了动 力和意义。 您到底走不走,我也不太清楚,我们就假定一下,您已经走了,咱来聊 聊这事,成不?听说您还挺爱跟学生聊天的,那就当您同意了。 有人说,我们要有家国情怀,您走了,从整个学术界来看,是好的,优 秀的人才到了更需要的地方去,挺好的,学术界的这种沟通和交流,也挺 有益的。 当然我们尊重您的个人选择,您如果真觉得这选择对您自己的发展对学 术发展,是种更好的选择,您当然可以而且应当这样选择。我们应该通通 闭嘴,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对您个人选择的干预,都是不对的。 但,假设您已经走了,我们关起门来(不是不欢迎您,是避免干扰您的 自由选择),聊聊,是谁哭了?不是您,也不是学术界,是复旦人,起码 是部分新院的孩子。 从我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看,您对于复旦新院的意义,不只是教学上 的,更是生活中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是一个凝聚专业精 神的领袖形象。(这个地方为了避免拍马屁的嫌疑,就不具体谈了,而且 这种事情由新院孩子来讲更为可信。) 梅贻琦先生那句“大学非大楼乃大师也”的句子被引用了无数次,虽然 究竟大学是什么还可以再讨论,但优秀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 他不只是在学问上传道解惑授业,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人生来孤独,前行的路上,纵然必要独行,但有人相伴有人在前方走 着,总是可以走的更远些。

26


校园时评

记得一次王德峰老师的讲座之后,和他聊起,我们所讲的复旦精神, 都是过去的,过去提出的,也靠不断讲过去的故事来让我们相信这些“概 念”真的存在,那么现在的复旦精神要靠什么来树立呢?王老师给了我简 单的两个字“校长”。 还是不知道,您到底上课怎么样?虽然大部分都是赞誉;虽然没有见 过您,但身边很多朋友都说,有问题有困惑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您。我的天 哪,我的专业课老师认识我们班几个人还是个问题,您这样一个社会活动 家还有时间照顾这些小孩子们的小困惑小情绪。从这一点上来讲,我是极 佩服您的。 还是那句话,您这一走,学术界不一定哭泣,您也不一定哭泣,一个 是大圈子,动动无谓,一个是您个人自由的选择。但,复旦必然是要哭泣 的,为一位老师的离去。突然想,即使不谈他的优秀,他带给复旦的生动 有趣的课堂教学、讲座、给新院孩子的人生指引,假设他就是一位认认真 真兢兢业业上课的老师,他走了,学术界不哭,他自己不哭,复旦、复旦 人是不是也应该有些情感波动呢?

27


锋人锋语

凌晨3点的意识流 林一 世界成了一个风城 风夹着尘土沙粒火星 红楼梦真的被拍成了石头记 却也淡然 没有谁有义务为我们青春的黄土陇添一捧新土 我们童年的图腾,原不过是消费时代与乡愁情怀夹缝之间的一声叹息. 中国再次迎来了和平 却也淡然 没有谁说的清橄榄枝来自哪里 是方舟上的人救了自己 看着情绪越来越不易波动的自己 却也淡然 那些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仿佛都是青春期才应被称颂的东西, 一旦到了现实中,就该被粉底掩盖 如同雀斑,只能长在青春的脸上 长大还有,就显得寒碜 看着越来越多个和我一样爱着浪潮的你 却也淡然 浪洗陈器,潮声无寂

28


言者无疆

一句顶一万句 乡土哥 中国人讲究的是金口玉言。那些散落在民间好意思被称作一神半仙 的,在开展工作时无不遵循着这一指导原则。在这支久经考验的算卦测字 看风水的队伍中,说话愈少的同志,往往是专业知识学得愈扎实的。那些 掐指一蒙什么都知道,却从来能吐字就不吐词,能吐词就不吐句的先生 们,都是享有超高威望的博导院士级“知道分子”。至于要是能够矜持到 万事笑而不语的,那我滴乖乖,一般就是享受当朝皇帝“国务院特殊津 贴”的老专家级人物了。 不过时髦总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但凡一件事情要显得靠谱,必定是总 分总结构的:开会--办事--开会,换个角度说,在我们夺取的任何一件的伟 大胜利中三分之二靠嘴,三分之一靠腿。 开会是时代潮流,能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更是时髦得让人眼红,在这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有那么一批人“不远万里”,赶赴会场,前来学习你的 讲话内容,这感觉用脚趾头想想也是很好的。所以,既然感觉不错,讲话 长度不到口干得不得不喝一口农夫山穷有点甜,实在是对不起党和国家的 培养。我家老爷每次被干部请去参加安全会议必定记得多带一包烟,坐到 腰酸了就以犯瘾要吸上一口为借口溜出去一会。我十分佩服老人家这种的 英明神武,你看,出去抽烟比上厕所来得高级,又比回家救火来得低调, 是不? 不过时髦有时候也是会复古的。一句顶一万句的方针仍然在小范围领域 内发挥着作用。比如大陆拍的抗战片中,皇军一般都是用一种很奇怪的腔 调说汉语,唯独有一句“八格”是日本原装出口的。一句“八格”,小鬼 子有多凶煞,都在里面了。 当然离我们更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还有“以下省略***字”,更加 常用的类似的说法是“你懂的”。一句你懂的,情深深雨蒙蒙此时无声胜 有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耐人寻味之甚矣。 当然还有一句“说正经的”,这是一句“一句顶一万句”的不正经的 话。但凡说了这句“说正经的”,意思就是前面说即便说了一万句,那也 都是不正经的,只有以它为标志以后的才可能是正经的。

29


言者无疆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 的。若干年之后,这些在“妮马神马浮云你懂的&*&#@#¥“之声中长大 的孩子们,也将坐在大会主席台上,自己在戴杠那个年纪曾经因为老师领 导们讲话太长憋得***疼的心酸往事涌上心头,决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快 言快语言简意赅得传达中央思想,于是这幅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主任拿出新配备的Ipad 2,打开发言提纲,喝下一口助手递来的英国 伯爵红茶,顿一顿道: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咳咳,你们懂的……神马都 是浮云,发展才是硬道理。接下来的工作重要,这个……你们都懂的…… 说正经的…………散会。 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掌声雷动。

30



言者无疆

你都知道些什么 考拉先生 某一天早晨,你睁开眼睛,摸索着戴上眼镜,抄起放在一边的手机,熟 练地登陆上某社交网站,看到一篇名为《美国禁书竟这样评价毛泽东》的 日志,带着惺忪的睡眼通览过后,感叹之余顺带着点击了分享。 某节课上,你觉得老师不变的语调就要把你催眠,又拿起放在一旁的手 机,解锁后又是社交网站的页面,刷新后是一条被疯狂转载的状态:“我 国人均收入9000余元,拖后腿的举手吧”——然后你深感自己有愧于伟大 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按下了转载的按钮。 某顿饭的饭桌上……

——“你”?我? ——没错,就是你。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除了眼前活灵活现的实景生活,还有蕴藏在巨大的 互联网络之中的大量信息。眼前所见都绝非完全真实,后者自不用多说。 可是,人偏偏就是有轻信的本性,逗自己开心的相信,让自己恐惧的相 信,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信,给自己带来强大心理冲击的也相信。网 络这个大平台似乎有着一股先证式的说服力,让死心塌地的人前赴后继。 但是,你都知道些什么?作为一个受过12年以上时长教育的社会主义好 青年,在被某篇文章戳中心灵某处后就猛戳“分享”键,何处可以找到一 点儿质疑精神和查证能力存在的痕迹?当然,人们都有这样的倾向:自己 支持的观点或者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观点通通欣然接受,而对于自己反对的 或者不对自己胃口的则百般刁难、寻找漏洞,从一名普通学生到人气教授 都难以避免这样的弱点。看到一句句挑逗着自己视觉和心理快感的语句, 认知的高潮到来,然后不能自已。 可是,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的这些又是什么?

32


言者无疆

在各大搜索引擎搜索“禁书”的作者“约本海默”,除了这篇文章没有 其他搜索结果。好吧,这是一个“创造式的”“军事评论家”——你懂这 意味着什么。 而再看这个9000余元的数据,原来是上半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平均到每个月也不过1600余元。

自然,很少有人会特意去查证这些偶然接触到的消息,也没有必要去 浪费时间。但是,是否可以稍微动一点脑筋,来证明自己十余年的教育是 有成果的?笔者并非在鼓吹对一切持有怀疑态度,而是想要传达这样的消 息:这个混乱的世界,太多东西不值得相信,别让他们占了“信任”难得 的温暖小窝。 窃以为网络自由被它的一帮呼吁者以另一种方式扭曲,再悲哀不过。 依然记得学期伊始的课上,笔者的同事月明发来短信询问一位教授自杀是 真是假,然后登陆某社交网站,一条关于其自杀的状态充斥了屏幕——其 实,一位学长刚刚和这位教授在电梯里相遇。 人家活得好好的。 月明没有转发,而是谨慎地向与教授处在同一个学院的我求证,除了源 自新闻学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精神外,我想更多的来自于良好培养的质疑 和求证精神。

在看到、听到什么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我知道的这些究竟是什么。别 放任自己的思想向白痴跨步,别让自己的思维对信息的处理那么简单——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的网络时代,谁都别偷懒。

33


言者无疆

大学式“精英” Eric 我对“精英”这个词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听到这个词的时 候。中国人没有美国那么浓厚的反智主义传统,但每次有人对着我大谈 “我们这些精英”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一种眼皮被扎似的生理和心理的双 重反感。 几年前,我在台湾做交换生的时候去参加过一个学生领袖论坛,参加论 坛的都是所谓的台湾青年精英们,他们大都出身优渥,学习优异,有着不 同的海外背景,也都是台湾各名校里的风云人物,用主持人和嘉宾们的话 讲,“台湾的未来在他们手中”。但是当天的论坛让我非常失望,一个主 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太精英了,精英到整个世界和社会的运转只是他们口中 一套套华美的理论,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一个个响亮的口号。 在大学里待了这么多年,我参加了很多次这样的论坛和讨论,结果也 是大同小异,两岸的青年学生们在树立自己的精英身份上,方向还是一致 的。 我并不反感精英,也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让我心生排斥的是在这个词 背后所隐藏的角度和立场。这个社会的确有很多的精英,有很多在各行各 业做出着杰出贡献的人,我尊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向上提升着这个社 会,防止它们彻底落入暴民狂欢戾气横生的深渊。但是,正因为如此,他 们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高瞻远瞩的,他们是永远俯视着我们这些芸芸众 生,对整个社会的经脉明察秋毫的。所以,我一直很怀疑,在一个人还在 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戴着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是不是正确的。 现在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群很矛盾的人,从小到大,一堵墙成了他 们与真实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一方面,他们无比的叛逆,对这堵墙各种诅 咒,对整个体制对整个社会无比地批判;另一方面,他们又离不开这堵 墙,他们需要这堵墙加在他们身上的神秘感,需要这堵墙来强调自己与众 不同的身份,需要这堵墙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光环。墙之内,岁月静好,现 世安稳;墙之外,是他们永远看不清的尘世的苦痛。 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在大学里听到“精英”这两个字都觉得无比刺耳的 原因——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俯视的角度,而忘记了真实的世界 是匍匐在大地上的。如果所谓的精英们忘记了那些可能他们永远都无法体 会的生活之痛,不去感受普通人的生活的重力,缺乏一种普遍的对历史和 现实的同情,那么,我觉得这种精英不培养也罢。你可以掏父母的钱包跑 到柬埔寨去感受穷人的生活,来表现你的同情和关怀,却忘了,你所在的

34


言者无疆

社会还没有富裕到不需要人同情的地步,这里有更值得关怀的人生。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还是非常赞同王稼祥先生的观点的,越是知识分 子,越需要反智,反智会让他迷失在知识里的人性复归。同样的,越是大 学生,越要警惕自己动辄以“精英”自居的立场,至少到目前为止,你们 还没有做出多少“精英式”的贡献来。什么时候这群精英们能够不把大 学的墙当成自己唯一骄傲的资本了,我就准备好为他们未来的路鼓掌叫好 了。

3535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 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 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 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 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 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 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 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呢?杨校长,说好的空调

复旦空调古诗门


4. 江州司马青衫湿,玉良校长知不知。 1. 安得空调千万件,大批复旦学子俱欢 颜,吾庐独热被蒸熟亦足。 2. 大暑起兮掳玉良,热加我旦兮遍肉香, 安得美的兮望南方。

5. 宅男汗尽宿舍里,南望玉良又一年。 6. 复旦安上空调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7. 遥看高校宿舍处,遍装空调少复旦。 8. 五花马,千金裘,呼玉良来换空调,

言 论 3. 复旦学子耐热强,电风扇, 绿豆汤。日月光华,无处觅 清凉。纵使心静暑难降, 自习室,桑拿房。 辗 转反侧梦难香,汗沾裳,床 板烫。欲哭无泪,惟有汗千 行。料得明年夏日初,装空 调,杨校长。

9. 玉阳晒炎炉,良宵温未降。 空叹暑难度,调水心自凉。 几多学问苦,时忘汗飞扬。 安得清风煦,装来吹床梁。 10. 北区有空调,绝世而独立; 能耗倾人城,电费倾人国。 11. 谁家玉良暗发声, 空调散入复旦门。 只道北区有设施, 何人知缴电费时。

12.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只觉背后涔涔 汗,因问:“妹妹宿舍可有空调?”黛玉 道:“不曾装,只听杨校长年年提及罢。” 宝玉又道:“妹妹住哪个校区?”黛 玉便 说了。又道:“可也有北区条件没有?”黛 玉便忖度着因他走读,故问我有也无,因答 道:“我没有那个,想来装空调是件罕事, 岂能人人能装的。”


酒驾耶?

童话人物与国家文化

杂事记 重庆江北北宾路,一酒驾司机被交警拦下。就 在他下车一瞬间,这哥们抄起瓶五粮液,一扬 脖就喝了半瓶。然后边喝边说,“我不是酒后 驾车,我是驾后喝酒。现在我喝了酒,不能开 车了,不然要拘6个月。我车就停这,乱停车 你们开罚单,拖走也行。我打车走了,明再来 提车”。交警茫然了。

死的拉登还活着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近日,俄罗斯和 乌克兰因为童话人物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俄罗斯制作了“俄罗斯童话地图”,旨 在推广景点的主题旅游。但事实上,乌克 兰旅行社在早些时候就已推出了类似的 地图。乌克兰称俄罗斯地图中至少有3个 人物是乌克兰的,指责俄罗斯盗窃其文化 遗产。而俄罗斯则以制作过程由专家和童 话专家参与惟有指责乌克兰很“愚蠢”。 此次争吵相对于之前的天然气或者边界问 题,多少显得有点可笑。这确实是国际上 对于民间文化遗产争夺缺乏规范的真实反 映。中国国内也有自相争神化人物故里 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求旅游效益,竟 在一国之内闹出多个故里的无稽事件。顶 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头,硬生生套上去的 文化帽子其实显得愚昧可笑。为了文化而 文化着实已经令人感到悲哀,如若因为这 样的事情引起国家间的文化遗产争端,那 么是不是也为这个尚不规范的各国间文化 遗产裁断标准的重新制定敲响警钟。

"I can repor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o the worl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ducted an operation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obama 不管有多少阴谋论者,2012提前登船说也 好,故宫七文物还魂器说也好,用《让子弹 飞》 的台词调侃也罢,我们都逐渐倾向于接受拉登 已死的事实。我们之所以如此自娱自乐,是 因为这对于我们贫乏的生活而言实在不是一件 值得严肃对待的事情,我们也明白,死了一个 拉登,千千万万个拉登站起来,死的拉登实则 仍活着。 附:奥巴马看了《让子弹飞》后心生一计:向 全世界宣布拉登已被击毙,那么真的拉登就是 假的了。------《韩寒冷笑话语录》 有人说故宫丢的七件文物是复活拉登的魂器。 父亲的骨,仆人的肉都好说。仇人的血,是小 布什还是奥黑?——网络热帖


言者无疆

39


作业也疯狂


人物

“胡”言

乱“道”

——另类老师胡志辉 苏临安 “你属于你自己,你要为你自己的人生做主了;从现在起,你的决定会 伴随你的人生……” ----那么,你为自己的决定做好准备了吗?” 2010年9月9日,2教,胡志辉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讲台,在新学期的第一 堂课上,他引用了美国电影《狮入羊口》中间教授试图说服自己的学生不 要放弃政治学习的一段话。 距离他第一次讲课已经有14年了,“思修小王子”的名头也早已传遍复 旦,但他仍紧张的手心出汗。 这一节课,他准备了太久。

“思修”仅是谈人生谈理想? “同学???是这样吗?” ——说到到犬儒生存也普遍地腐蚀着青年一代时,胡志辉向台下同学提问

“你们喜欢这课,是人生讨论的更多一点,还是政治讨论的更多一 点?”学期开学时,胡志辉发帖询问网络课堂讨论区的学生。还没来得及 等到同学的回复,他便自己回答说:“也许你们喜欢我们更多的讨论人 生;但是对于我而言,人生是一个矫情的词语;而且在人人都想考公务员 的今天,有离开政治的单纯人生吗?公共权力垄断了一切,它也在无微不

41


人物

至的塑造着社会主义的新人。没有对政治对社会的反思,我们的人生不似 风雨中的鸿毛?”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002年末,那时的胡志辉听到这样一番话恐怕会大 失惊色,当时他刚刚开始教“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上课哲学意味很 浓,开学时听课的学生有90多位,到学期末就走的只剩20多位了。之前教 惯了“邓小平理论”的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新的粉丝,很喜欢 《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类宏大叙事。 和大多数70生人一样,他从小便喜欢对这个国家有着近乎狂热的信仰, 小时候最想得到的玩具,就是解放军叔叔头上的红五星。“那是我们小时 候的圣物。”一直到大学时代,他都是军人的崇拜者。 进了哲学系,他想回到古典,坚信“未经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哲学系7年,对他而言,就是破除了“自以为是,习以为常”,他成了一 个怀疑论者。选择留校当政治老师,是因为“喜欢一种校园的生活,自由 自在的生活。读书,思考,吹牛的生活……” “可是哲学系养成的怀疑,批判;在你做了政治老师之后,会像种子萌 芽的…..”回忆起这种颠覆,胡志辉笑的有些无奈。 他最先的启蒙,是网络。2003年,他当时的一个学生拷给了他一个翻 墙软件,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世界得以呈现在他面前。发生在他身边的一 切曾经习以为常的事件有了新的诠释和解读,他发现曾经烂熟于心的历史 面孔模糊,而曾经坚守的价值亦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迪士尼的动画片亦给他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很喜 欢看“小鸡快跑”。这部电影讲的是英格兰一 个叫特维迪的养鸡场里,聪 明且有胆识母鸡金婕聪带领大家一起反抗残暴的养鸡场主人,逃出养鸡场 的故事。看这些动画片的时候,他心里某些坚硬的东西变得很柔软,“从 小我们就被教育个人是没有价值的,必须服从集体价值,但那一刻我却看 到了个人的价值和人性的美好。 胡志辉把自己受到的颠覆带到了课堂,他突然间觉得,“思想道德与 修养”这门课不该是一场宏大叙事,更不该是程式化的哲学语言,它的使 命,是让学生去尝试认识真实的自己,认识这个真实的社会,而它的核 心,应该是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 于是“城管打人”、“李庄案”、“我爸是李刚”变成了他课堂的热议 话题,而《死亡诗社》、《心灵捕手》、《把爱传出去》等经典电影亦时

42


人物

常出现在教室的屏幕上。说到到犬儒生存也普遍地腐蚀着青年一代时,他 用黑底白字的幻灯向大家发问,“同学???是这样吗?”

你的课我们越听越迷茫? 真实往往是痛苦的丑陋的。 ————尼采

“相比她的神秘主义的天鹅般的高远清谈,我在自己的课堂说‘围观 中国’;有点类似蛤蟆的聒噪。”胡志辉很喜欢旁听同事陈果的课,常常 在学生面前如此自嘲。有一次他听陈果讲反观自身,明心见性,一体大 悲。下课后给她一条短信,说“听完你的课,我走在阳光里的复旦园,感 觉每个人都是善的;……听完我的课,孩子们可能会说,‘谁让我不幸出 生在中国?如果我还死在中国,真是祸不单行。’” 尼采说,真实往往是痛苦的丑陋的。而胡志辉却觉得痛苦不是逃避的理 由。他总能提供大量新鲜的网站、杂志、书籍、文章,引导学生用全新的 视角重新看待社会,政府,体制,将真实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爱翻来覆去地逼问学生,“你们 ‘被’习得的价值观,人生观,社 会历史观,有道理吗?有依据吗?是有意义的?是值得你冒险一搏的?你 的人生根基是有根的吗?” 不管是否是故意而为之,他都或多或少颠覆了学生从前的世界,这种颠 覆引发破灭感和迷茫,引起部分同学的反感。 “老实说,两节课的讨论并没有让我对你所要传达的思想有一个比较 清醒的认识,相反,和大家一样,我变得更加的茫然。……而你的课让我 开始怀疑一切,包括怀疑你这样上课的目的。”一位新生在课下找到胡志 辉,对他表达了上课之后的困惑。在胡志辉的课堂上,他接触到了大量新 鲜的资料和观点,开始质疑之前自己的价值观念,却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胡志辉则狡黠地回应说,“搞乱有心的青年人的头脑,是我’成心’ 的。”他认为,一个好的老师,是给学生“饥饿感”的。有些课程,是要 传授给大家一定的技能;但有些课程,尤其人文类的课程,感觉茫然,要 比简单的死记硬背一套说辞,要有意义。

43


人物

“搞乱有心的青年人 的头脑,是我’成心’ 的。”他认为,一个好的 老师,是给学生“饥饿 感”的。有些课程,是要 传授给大家一定的技能; 但有些课程,尤其人文类 的课程,感觉茫然,要比 简单的死记硬背一套说 辞,要有意义。

大多数政治课老师都 有自己的想要灌输给学生 的一个系统,都要希望学 生遵循的一套标准答案, 胡志辉却反其道而行之, “我没有标准答案!”说 这话的时候,他眼神里, 透着得意。 在他看来,使人成为 人的,在于人心,在于人 的思想。教条不是思想, 教科书不是思想,有权人 的圣旨,更不是思想。 怀疑中,才有思想的 萌芽。

做一个末代政治老师? 政治课的悲哀在于,它没有一个学科的体系在。基督教有两千年的历史传 承,布道的时候有底气在,但政治课老师只有孤独的个体可以依靠——虽然政治 课的背后一种权力体系的支撑,我们都要上这门课,教材也是规定了的。 ————胡志辉

20年前,钟家栋老师在复旦大讲特讲“社会主义的大车,我们一起 拉!” 15年前, 胡志辉在复旦讲政治课“邓小平理论”,第一个月的讲课主 题都是“邓小平的权力之路”;还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三境界, “坚持社会主义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 10年前,他教了4年书,还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学生,或者老学 生;和课堂里的孩子们是一伙的;直到有一天,学生们在课堂上指点人 生,对他说“你们这代人如何如何呀”,他发觉自己真是老了。 6年前,胡志辉和学生打赌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能见到社会充满公

44


正,人们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人物

这么多年过去了,钟家栋老师早已辞世多年,中国再无“邓小平理论” 这门课程和官方用语,而胡志辉仍然揣着理想走在路上。 每个学期末的最后一节课,胡志辉都会一边点名一边对所有到场的同学 说,“谢谢你”。每一次上课,对他而言都是一场精神的狂欢,他热爱自 己的学生和工作,并为学生所喜爱,与其他门可罗雀的政治课不同,上胡 志辉的课,有时要提前10分钟占座,去晚了就没有座位了,复旦公选课人 气排行榜上,他的课一直排前几名。而BBS课务版上,流传着一届又一届 毕业生为他写下的怀念文章。 但当问及何为理想的政治课时,他嘻嘻哈哈的说,“俺想当末代政治老 师!没有政治课才是最理想的。” 没有政治课。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他能做的,只是尽量让自己的政 治课真实一点,有趣一点,将枯燥的理论变成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公民教 育。他一直欣赏《死亡诗社》里面那位基丁老师的育人之道——抓紧时 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我很佩服那位老师,我想做可能做不来的。 但想表达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上了那么多年课,每次上讲台之前,胡志辉仍然会紧张。因为他已经准 备了太久,也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还能站多久。

45


人物

【七嘴八舌】 你们为什么喜欢胡志辉? “因为他把自己当老师,把我们当学生。不像有的老师:把自己当明 星,把我们当粉丝; 把自己当大爷,把我们当孙子;把自己当智者,把我 们当傻子……” ——摘自BBS课务版

“看死亡诗社的时候,偶然瞥见胡老师也满眼泪光的样子,事后他说 每当看到动情处无法不动情,只好默默流泪。看心灵捕手的时候,连续的 n个“It´s not ur fault.”让许多人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无奈而失望地看了 下面一会儿。他给我们讲“有爱抚的性爱才是人类的性爱,只会插入那是 从甲虫类便会做的事情”,全班面红耳赤热气蒸腾,我抬头望他,胡老 师很真诚地与我对视,那瞬间我觉得不仅觉得这话真好,更觉得他真伟 大。” ——摘自复旦同学的blog

“这世界大部分男人热爱凭借炫耀幽默散发费洛蒙,幽默对男人来说相 当于女人身上的香味。 但他独有悲情式的谦卑。在他的课上我眼睛红过两次。除恋人之外,我 极少因深入聆听而煽动恻隐,并且话题还是超越男女之情之外的事。” ——摘自BBS文章《他是一个教员,一种幻像》

你们为什么讨厌胡志辉? 胡志辉在课上,他对爱情的颂扬让我感到恶心,也正因为此,我才 毫 不犹豫地将其课定位为恶俗至极。那些真正相信上帝的人是可怜的,因为 由于对外部世界的敬畏使其忍不住对之神化;那些认为人跟动物是截然不

46


人物

同的人是可笑 的,因为他们过于自命不凡,以至于将人类神化,那些崇尚 爱情的就是这类人中的一种。 ——摘自BBS文章《关于爱情:续为什么我说胡志辉的课恶俗至极》

我感觉到的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是,老师也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而且是 性情中人。老师问过同学们,自己在课堂上用的材料哪一个不是十分理性 的。我只想说,唯一不理性的可能就是老师您自己了。于是所有理性的材 料在这一前提下便都失去了理性的意义。 老师一腔热血,显得有些激进。我能从老师的课上感受到老师对国家 社会的一份赤诚,可惜我觉得唯一不足的就是老师可能太高估了在座的同 学,甚至是自己。也许就连老师自己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能在这种政 治热情中保持客观,理智。 ——摘自虚拟校园讨论区同学留言

胡老师在上课大谈民主、自由的好处,只可惜这里看不到一点胡老 师自己的观点,甚至连一点“中国化”的成分都没有。您只是在拿西方的 理念与精神讽刺中国现状。但是我们一定要承认,您无愧于人类文化的传 播师。您讲的理性,宽容与批判在哪里? ——摘自一位学生给胡志辉的公开信

47


人物

【专访】

胡涂兔不糊涂 政治老师对自己讲的东西相信吗? 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当年我上复旦的时候,哲学老师就说,辩证唯 物主义是不能用科学说明的东西,我们一直接受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哲 学,而是一种简单的、经验论的教化。我自己是后面读了罗素的哲学小册 子,和台湾傅佩荣教授的哲学概论,才渐渐懂哲学的。 像朱学勤写的68年读书人、80年代的潘晓讨论,都是这样的一种反映。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都知道,政治就是假大空,都有一种政治破灭感。 对我们来说,80年代的新启蒙,文学、哲学、历史领域的文革清算和比较 自由的民主气氛都很好,但是当时的政治书已经脱节,落后于那种生活状 况,已经成为一种桎梏。

老师上政治课有审查吗? 老师上课没有审查,但是有告密……但是权力不能管住一切,比如说计 划经济体制下,权力就管不了一切,其结果只是为人所嘲笑。现在更类似 于一种犬儒文化的盛行:只要你不触及我的底线,一切都好说。复旦还是 有自由的风气的。其他有些院校确实有集体备课、集体审查的情况。

为什么美国没有政治课? 美国没有政治课,他们有公民教育。我们的政治课是政党史,目的是培 养“党的接班人”,缺失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像美国一样,传授一套维 护社会运行的价值观体系。我们现在的公民还是没有准备好的。奥巴马的 讲话提到拥护美国宪法,大家都当真,但是在中国大家不会把这些宣传的 东西当真。所以比起政治教育,我们更应该“去洗脑化”,进行一种公民 教育。

48


人物

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呢?会一直当思修老师么?如果 不当老师了,您想去做什么呢? 胡志辉:未来,我曾经和读论语的同学一起学学孔夫子,说过自己的志 向,这志向不仅仅是面对未来,也是走在当下的,就是“求精神家园,求 民主,求俺的老婆”。如果可能,我一直会做思修老师,直到1)政治课 完蛋。2)被下课。被下课的话,我可以做出租司机。后来看到《论语》 中,孔夫子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必也御乎!”

49



加入浪潮俱乐部

获得《浪潮》杂志

不知前路的焦虑,发出我们的声音,且行且 吟。

获得掌上浪潮的实时资讯

讲座信息、天气预报、比赛信息、社团活动、 教务信息,演出展览,实习信息。比拼资讯 的年代,浪潮让你走在前沿。

站在 头脑风暴的舞台上

没有壁垒没有潜规则,观众的举牌是你演出 生命长短的唯一标准。

参加浪潮沙龙、论坛

和什么样的人站在一起,决定了你起点的高 度。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