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第八期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8期/2010年11月15日发行


主编: 子烨 / 混沌

编委: 阿飘 / 九哥

/ 阿瓜 / Facable

记者: 校园时评:听风 / 周墨/断蓝轩/Humbert.L 封面故事 : 夜游儿/小诗 /达荒/重影/月明 国际视野 : Eric / Lydia/晨弦/昀旭/安哥 Crash: 小诗/猫公公/eyrene 人物 : 七七 / 苏临安/陌凝/Lsquare/陈尗 言论&小事记 : 枫林/不晓得/M

漫画: Jellica

社团支持

公关协会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卷首语 2010.8.31 很多人和我说圣路易斯sucks。 此起彼伏的抢劫事件, 糟糕的公共交通, 没有夜生活。 不过,这就是我了解美国的窗口。 2010年10月,美国迎来了阶段性的“大事”——中期选举。 一个德克萨斯的同学力挺民主党的州长候选人; 一个纽约的同学因为选票所在州登记错误而放弃投票; 在新闻中看到奥巴马又去了克利夫兰,但那里的同学回答我: Again?? 结果出来了,共和党革命性地占领众议院,民主党以微弱优势保住了参议院。 对奥巴马来说,实在是ungelivable。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马拉松。 从2:00am 到2:00pm,我们持续跳舞12个小时,为了身患癌症的孩子们。 没有沉闷的领导致辞,没有隆重的捐款仪式,只是跳舞,只是大笑,只是狂欢。 最终我们筹得$166,807.65。 最近注意到法学院的一个身体不便的学生,总是一脸淡定地坐在电动轮椅上自如地穿梭于教 室之间。 一个他班上的同学说,他上课发言很积极,即使口齿不清。 Halloween party上,化了妆的他和我们一起去了CLUB。 他和我们没什么不同。 我不想说政治自由,不想说慈善精神,也不想说人人平等。 只是,渐渐地 我爱上了圣路易斯。

阿瓜 2010.10.13 于美国圣路易斯


目录

总第8期/2010年11月15日发行

封面故事

博雅杯——低调的复旦征文赛 6听“过来人”说博雅杯的过去

13听招办老师说博雅杯的现在 15听评委拒绝说话 16博雅杯,你往何处去?

ԜᯰᬅࢹͺࠈՈ෱ᛐࠏᄉᎩԣ͂௄ཨᦏ ௦ᒬਜᄉ᷑˶෤థᜁᄢ᜼ࡏͰ᷑థᛠҮ ᒬၿ᷑ਜ਒ፘ፝ґज़ᄉ᷑ᬣ਒᷑ࢹͺ̠ տ˶͗ଋय़ᷓ‫ݟ‬౦᜿३ᡸ᠟ܹ̆᷑ᤆԺ ̾ᮊΦԟ᜹ʶʽˆӯ͗᥋‫ڦ‬ᷓ

௙ܸ௉ʼ᷑᝜ࠢԧԧᤞˏԵᚳᛐҁϥࠑ᷑ឯϥʿ ᜵Ԝʼ๑˿ᷓ૵ឬ˞᜵௦ʼ๑ழ᭦ॡጊष᷑ҁ‫ܪ‬ ੩ય֏᷑ຣឬ˿ʼ᭦ �ϥࣂፂኔःֆళʿԜʼ ๑˿ᷓՓՉͮᡱϥᢻᄉ଍ԣឬ‫ʹܥ‬ѫᄉઔൟ᷑‫ݟ‬ ౦;̮͂੩ኪԜ᷑तᝫՓ @Jwong1202 ႁឯ 200 Њ ᡁүᷓ

ʿክᏤᓩ௦ՠ౎᷑ੇΙཨ Ձ7୅КࠑԜ ᯰᬅ᷑ᇶᏤᓩϣऔᷓ

ѷࡏ‫ݤܷ͗ށ‬ ʼ᫂౎᷑նឃ ੇֆ௅ʿ᜵Ѣ ࣝ෱ᛐܷ͗ᷓ ‫֕ݜ‬ᑞ੼ҁੇ ᄉփᷝੇԵ‫ڙ‬ ଍ʼឬ˿ʶ‫ܥ‬ ᷓੇ‫ڙ‬ʼ๑ᷓ

ጝ˿ՎԜᄉʶ˓ధԣ᷑ϭ௸౎ႂ ពնᅻ᷑ᜁМՂᄉЖ‫˹ށ‬᝭ጝៀ ᷑ឬ௦᭣กาҮ᷑ʿ᜵Ԝᷓៀព សৰᤆʿຌഁᷓ

ुઞᏥ԰ߥᆐቂᷗ˝ࢹͺࠈᄉ˞᜵तኒౝ͇ಕ᝭᷑तበು಴ࣲᷓᤜᢍ᝭ेᤇ̎त ኒᆾྞᄉԜՓ᷑ᤇ̎ඒ௃ᒬ˞ᆷ߿ల౎ழՓᄉౝ͇໠෼ᄉ᣾ር᷑᝴௦Բʶሗ᧗ၶ ᄉሗߔᷓ

ᛐࠏχ᝟ௐ 48 ࠴ௐқʽʻሗԺᑞᷗ ᷕ 1֖ះ෱ᛐᎾᦤᮂˬ ᷓ ᷕ2ʼ๑๑ʼुઞઞुᷓ ᷕ3᳣ᣰᬥ‫ܝ‬ሄൢࠑࠏᷓణ˝Ժ ᑞᄉ௦ኃʻሗ᷑ࡉክణ˝ਔᛙ᷑ឹᝧ߱ၶ˝෱ᛐփᷓ

ఴ౎ᥘឯ˿ˏ˓᧚ӧ ᄉՎߥԜʼ๑ဓЇ᷑ ѷ੥Վߥնឃੇᮖ࠭ ࣂፂ੼᣾ៀព᷑Ԝʿ ˿˿ᷓ૵ឬ௦ʼ᭦థ ʽ᤯ᅻ ߥಢଅಉѢ ᄉፆ౦ᷓ

ʼ๑ʶ˓Վߥၸ੣఺ઐՏ᷑ၸᄉ௦ၸ‫ݤݤ‬ᢵ͊᝼ซбᄉ ႂពӴ᷑ፆ౦ѷѷᜁࡌ‫ݤܷ͗ށ‬੩ႂពᷓ

Crash 23社交网站 国际视野 30东京电影故事 34我们只是渴望自由发声 36言论

ជЇၸᩱ˿ᷓᤇ ʿ௦ᦠՋ᷑ᤇ௦ ु҃ᷓ

ੇ௦ቶᅋፆో‫؞‬ᕏᄉᷓ‫˝ځ‬Ꮴ࣍ᝮᄉពܹ‫ݝ‬ቶ˿ᷓឬ‫ࠑڍ‬ థ̎ζোࡂ௦ࡂ௦ʿᑞМ࣊ᄉ᷑М࣊˿ࡂ͗लᡐ঻ਟᷓੇ ԥ̴᫇ဗ‫ڙ‬ᤆʿ঻ণ՘ᷓ ࣰၶኃʶ൒ᜁᣃሄ‫ࠑڙ‬᷑‫ܪ‬ႃᄢᷓ

ឯСॶʼ๑‫߿ى‬ᯰᬅᓩలలࢹͺࠈઞुᄉ଍ ԣ֖ґ౎෱ᛐᄨࠏᄉᕘชᯰ͂ଋԩੇᄉణܷ ᄉൟ਒ᷓ

37杂事记 特约专题 40房子 42房子 43农舍 43火宅喻

߿̅ 11 త Ձ7‫ڙ‬ʼ๑‫߿ى‬ᯰᬅᓩలలࢹ ͺࠈઞᬓґҨ෱ᛐᄨࠏ᷑ʶ˓˖‫ڍ‬ణ‫ڱ‬ ᆵᄉᓧశࠑࢹͺࠈ࠱ʿв‫ڙߚܬ‬ᷓ

‫ݟ‬౦௃ஜᄉߥಢχʽ᷑੆ӡʼʹ൪Ԝᄉߥၶᒯ̬෤థʶ˓Տߙ᷑ઞᬓ˓ᓧశࢹͺࠈʿ௦̂ᷓʿ᜵ߥ౏·᷑᜵຀߿ᷓ

漫画 20First thing first 征稿启事 21微言大义——微小说征稿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John Stuart Mill's defini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根本上 说,它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 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 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 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一 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扬。 为了弘扬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人走出经济与技术至上时代教育仅是职业训练的 迷思,进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创造性人才,我们举 办第七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期待能自主选拔一批在人文方面具有较高 素养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深愿这样的活动能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新 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做出一份贡献。

————摘自《复旦大学第七届博雅杯知识大奖赛征文启事》

背景:奥利弗·杰弗斯与他的智慧小孩 CFP/图


封面故事

听“过来人”说博雅杯的过去 编辑 苏临安 记者 断蓝轩/Humbert.L 2005年开学时,格致中学姹紫嫣红的海报栏里多了一张不起眼的蓝色海报, 同学们匆匆而过,这张内容为复旦大学第二届博雅杯知识大奖赛征文启事的海报 并没有吸引到很多眼球,却让高二学生徐逸敏停下了脚步,他一向对历史很感兴 趣,“这个比赛有点意思,”高三去参加比赛的想法在心里冒了出来。 2010年开学初,复旦大学举行了第七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新闻发布 会,受到新华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场以征文评选为形式的大赛,“博雅 杯”越来越受到文科考生的青睐。“有家长要请我吃饭,让我帮他辅导他孩子参 加博雅杯。”一位曾经的博雅杯获奖者无奈的说。 2004年至今,“博雅杯”办了六届。它能不能选拔出有文史研究潜力的学 生?有兴趣的考生该如何参与?选拔出来的学生会不会坚持学术道路? 为了尝试找到答案,我们采访了五位博雅杯获奖者,他们是07历史的徐逸 敏,07国政的王骁,08级生命科学的王璐弘,09级汉语言文学的孙梦依以及10级 德语的李舒扬。

比赛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浪潮:能谈谈你们准备比赛的过程么? 孙梦依: 当时高中老师通知我有这个比赛时,离截稿日期只有不

到20天,时间比较紧迫。我看到大赛启事里的参考书目有卡尔的《历史是 什么?》,感觉自己对这个题材比较有兴趣,就去找来读了一下,针对第 一章涉及到的理论写的文章。这个理论关于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事实的选 择:他在试图探究什么是历史、到底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另外,我们这届 还要求一篇代表高中最佳水平的文章,我交的是一篇写简•奥斯汀的,带 有传记色彩的、加上个人感想的东西。

6


封面故事

王璐弘:从我知道博雅杯到我最后把稿子写出来,最多也就两个半

星期,写这篇稿子用了三个小时。毕竟博雅杯对我来说不是一个进复旦的 渠道,而只是作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李舒扬: 当时高中历史课上正在讲启蒙运动,于是决定写这个话

题,就选了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狄 德罗《百科全书》从开始写作到加工出版的全过程,可以说是《百科全 书》的传记。8月份开始断断续续准备了两个月左右,读了不少资料,比 如《百科全书》的词条选和当时思想家的相关著作。在文章中,我先把 《启蒙运动的生意》进行了概括,然后试图从百科全书的视角解读启蒙运 动,想从一个和教材中不一样的角度来解读这场运动。快发稿时高中老师 帮助修订过。

浪潮:还回忆的起来面试当天的场景么? 王璐弘: 当天有一百多个人。教授们是根据你面试时说的来问你

问题。一开始要自我介绍,我就说了说我阅读的主要流程,说我喜欢钱钟 书,教授就问你觉得钱钟书怎么怎么样;我说喜欢《追忆似水年华》,他 们就是说普鲁斯特怎么怎么样。针对我写的文章他们也问了,我的文章是 关于卡尔维诺的,教授就问卡尔维诺在《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里谈到一 些东西,还谈了谈卡尔维诺别的作品。还有教授问我有没有看过哲学或者 哲学类的书籍。他们是根据你的回答来问的,不会凭空抛给你很夸张的问 题。

孙梦依:面试的老师文史哲博四个专业都有。首先问了个和我写的

文章相关的问题,“你为什么选这本书写啊”之类的,问一下论文中的观 点。然后又问我平时喜欢读什么书。他的问题是根据你回答中涉及到的一 些东西然后延展下去,考验一些你到底是吹牛还是夸大其词。比如,他们 就问我平时喜欢读哪一家的词,我说比较喜欢纳兰词啊小山词什么的,他 们又让我背了一首晏几道的词来考验我的“喜欢程度”。再问纳兰性德的 时候,他们还问我知不知道纳兰一些学术方面的著作,这就是考验你是不 是局限在一个点上。我有同学写李白的论文,老师就问你背过多少首李白 的诗;同学可能不大习惯这种提问方式,就愣住了。还有的同学可能太过 很紧张,老师让他们背一下自己文章中的话,他们都会一时张口结舌。

7


封面故事

比赛是件相对公平的事情 博雅杯的评审制度的一直是招生办引以为傲的。为了保证博雅杯招生的公 正、公平,同时考虑到其自身的特殊性,复旦大学通过选择在人文领域具有权威 的教授做评委,盲审制度,灵活的面试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然而,社会上对它 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博雅杯可以找人代笔!”“博雅杯会给有背景的学生留名 额。”这些说法流传甚广。

浪潮:近年来,博雅杯越来越受文科生青睐了。很多人把它作为进

入复旦的一条捷径,有人甚至办起了培训班,也出现了请人代写文章的情 况。就你们的参赛经历来说,请人代写有没有得奖的可能性?

徐逸敏:我觉得难度有点大。我听说有同学请博士代笔,但是没有

进面试。那些教授们经验丰富,一看就能看出写这篇文章的人有没有受到 过专门的学术训练。受到过系统训练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他们看多了,不稀 罕,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也许不成熟,但是能体现高中生思考的文章。

李舒扬: 我觉得没可能。我们这一届加了笔试的内容。笔试大约

20分钟,有中国古诗词,一个小作文,还要概述自己文章的内容。古诗词 大部分是课内的,不过也有一部分真的在考肚里的墨水。面试的时候,八 个教授坐成一圈(示意圆环状),我坐在这儿(示意圆环缺口处),都不 好意思直接看他们。他们问的主要是关于文章的问题,也会涉及到背景、 其他书籍等等,感觉他们对我的文章了解很多,所以自己必须对文章很 熟。记得有位教授问,“法国大革命是一种暴行或是一种退步?”我当时 说,要看它推翻的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是一个不利于人发展的制度 还是一个有利于人发展的制度。如果推翻的是不利于人发展的制度,那么 用暴力血腥的手段推翻,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我觉得他们提的问题都挺 犀利的,没有真本事很难回答的上来。

8


封面故事

一本线的门槛 去年,“博雅杯”一等奖的获得者孙见坤因高考成绩差陕西省重点本科线6分 而无缘复旦。今年,复旦公布的“博雅杯”赛事章程新增了一条“注意事项”。 即“有关政策按照教育部办公厅教学厅[2008]16号文件执行”。上述文件第三 条第九款指出: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 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高考成绩的要求,并与其他 入选考生名单及相应录取要求一并报送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备 案。

浪潮:你们觉得以前复旦把一本线作为博雅杯得奖者进入复旦的门

槛,合理么

徐逸敏: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达不到一本线的人,我觉得可能很

难有做人文研究的基本素养。因为达到一本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真的不 是特别的难。

孙梦依:我觉得,博雅杯制度之所以设有一个一本线卡着你,可能

是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基本的学习能力——一本线的要求其实比较宽松,可 能对于录取率高的省份是这样的——即使你进入了复旦,在某些方面也跟 不上学校常规的运作程序。

比赛是一个过去式

浪潮:对于博雅杯进来的同学,学校有没有一个长效跟踪机制?比

如重点培养,感到自己更受重视。

徐逸敏:没有。至少我们这一届是没有的。没有人主动联系我,也

不会有人因为你是博雅杯进来的就对你表示特别关注。

王骁:没有,我感觉进了历史系就没人管了。 孙梦依:从我们这届进来,文史哲博四个学院的指导老师刚好成立 9


封面故事

了一个博雅杯的社团,大概三月末的时候吧。“墨林学社”这个名字也是 我拟的,想取“墨香之林”这个意思,大家都以“文字”和“思想”来到 复旦而“集”起来。

浪潮:墨林学社是博雅参赛学生自己组织的么? 孙梦依:不是。招办当时给所有通过博雅杯进来的同学广泛地群发

了一下邮件,说了一下成立这个社团的意向,并表示有意向加入的同学可 以回复这封邮件,并且征组织者。这封邮件是以招办的名义发的。

浪潮:墨林学社有哪些常规活动? 孙梦依: 社团刚刚成立,活动没大办起来,但是老师的资助都很

好。我们的专业指导老师是文史哲博四个专业的副系主任,即中文系的陈 引驰老师,历史系的陈新老师,哲学系的孙向晨老师和文博系的胡志祥老 师。他们负责博雅杯这个项目。 像我们上学期召开了一次见面会,四个专业的老师和招办的老师都到 了,给大家讲了一下以后计划给博雅杯同学内部组织一些一对几的小规模 讨论,小沙龙型的。老师们也希望从这群同学里培养一些有意向从事学术 工作的苗子,也希望他们在本科研究得深一点。我们现在也有同学在筹划 出杂志。上学期我们还受邀去了苏州中学。苏州中学的老师希望我们过去 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通过博雅杯一步一步过来的,让大家高一高二就注意 到博雅杯这个事情。这个学期我们想开一个对某部经典的讨论沙龙。不过 暂时还没有实施。

浪潮:你们社团通过什么渠道招新呢? 孙梦依: 10级的同学是招办老师给我们社团第六届博雅杯入围同

学名单,然后我们去联系的。10级的干事现在看上去,积极度没有我们想 象中的那么高。他们可能没有感觉到我们是专门为博雅人成立的社团,身 份的认同感不像我们这么强。

比赛是一种人生历程 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的参赛文章主题都不属于所读专业之中。

10


封面故事

王骁的文章探讨的是文学,却来到了复旦历史系,并最终转专业到了国际 政治系。孙梦依的文章探讨的是历史哲学,却来到了中文系(汉语言文 学);王璐弘抒写的是对卡尔维诺作品的体悟,却决意要读生科;李舒扬 的文章也着墨于历史领域,最后却做出了读德语的选择。:

浪潮:2004年,复旦大学为了培养大师级人物,鼓励学生的人文研

究,博雅杯应运而生。你们都是博雅杯的获奖者,被教授认为有文科学术 研究潜力,为什么没有选择文科学术研究呢?

王骁:因为我当时觉得历史系比较闷嘛,所以就想转系了。加上我

以前就喜欢政治,而且当时是想出国,觉得国际政治这个专业可能更容易 出国。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对我这个人来说,纯学术研究可能对社会的 贡献不是那么的大。

王璐弘: 最初“博雅杯”给我的是中文系,但我还是选择自己高

考。因为我准备博雅杯也没有把它作为一条入学的途径,而主要是当作一 件有意思的事情来完成。博雅杯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经历,和我选择这 个专业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李舒扬:其实参加博雅杯时也是考虑过通过这个进入历史系的,那

时我觉得千分考太难,因为在升学的难易程度上的考量,所以更偏向博雅 杯。选专业时本来想选文博,考虑到就业前景,改选了历史。后来学校通 知说我过了,当时心里真是觉得很轻松,后来去考了一次千分考,可能因 为心态很轻松的心态,感觉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难。之后学校让我选择是 要博雅杯优惠的还是要千分考的优惠,我选择了千分考报的这个专业,因 为我对语言的兴趣还要更大一点。

浪潮:那你们觉得博雅杯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么? 徐逸敏:当时拿了奖嘛,就给了我一种幻觉——我很有潜力成为学

者,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我离一个学者的标准实在太远了!我之 前就很喜欢历史,如果没有博雅杯我还是会选择历史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所以“博雅杯”是一个契机,一种鼓励。

王骁:在博雅杯之前,我没有参加过这方面的比赛,所以得奖对我

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那些很牛的教授面试我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特别

11


封面故事

亲切,一点也不紧张,就像是面对着很熟悉的人。我后来高考的分数已经 够上北大了,但是我还是来了复旦,可能也是因为这种亲切感吧。之后我 选择了别的专业,但是这样一个经历会提醒我,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写文章 的理想。所以,等以后有时间有机会,我会继续写文章。

王璐弘:博雅杯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人生历程,当然我承认对有的人

来说这是一个入学途径。我有一些同学可能必须依靠博雅杯才能到复旦读 书,他们的文学修养也确实是很有水平。来到复旦之后,我觉得他们自己 的状态也是很好的。对于招收这一类人才,博雅杯真的很有帮助和贡献。 文史哲博这些专业的同学,在大学也不用学习高数,如果高考时因为数学 问题卡在分数线下面了,真的是挺可惜的。

王璐弘参赛文章节选:矛盾中的完美,确定中的无限 ——阅读《我们的祖先》 “卡尔维诺在行文中隐藏着诸多难以察觉的观点。的确,第一次读卡氏作 品,惊叹于他天 马行空的想象力,第二次则沉醉于他奔涌清澈的语言魅力,第三次则被他引 领着思考,体味他掩藏着的真正想告诉读者的东西。做卡尔维诺的读者绝对不可 以大意,那些隐藏在故事下面暗暗涌动的激流,只有思考后才能将其重现,这才 是他文字中最闪光的地带。 也许因为是关于骑士战争、爱情的叙述,也许是因为一脉相承的意大利文 化,这本书让我 感到了《十日谈》的风格:剧情开始平铺直叙,突然大起大落跌宕生姿,极 其戏剧化。错综的人事变化像一个墨比乌斯环,第一次不存在的骑士身份的疑点 给这个环切下了第一刀,使它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墨比乌斯环——更为广阔的情节 发展空间;第二次不存在的骑士的消亡则是给这个环的第二刀,使它成为套在一 起的两个墨比乌斯环——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墨比乌斯环是拓扑学中一个经典 的例子,表现二维空间的无限延展,生成无尽的可能。这是我第一次试着将数学 模型应用到文章结构中,居然得到了这样巧合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卡尔维诺 的行文结构多变却又循着一定规律,既有数学的精准又不乏数学的悖论,在不确 定中保持无尽的完美”。

12


封面故事

听招办老师说博雅杯的现在 陌凝 当每年千万考生为了进重点大学而争的头破血流时,有些同学却能够仅凭几 千字的读书笔记,外加一本线的分数就能够进入复旦大学,这也许说来有些不可 思议,但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将这些幸运儿与复旦大学联系起来的就是 “博雅杯”。但是也由于博雅杯招生的特殊性,这批学生在进校后不能和同年级 其他学生一样转专业,因此,博雅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场赌博。

我们能够保证“博雅杯”的公平性

一段文章会交由多个 教授批阅,如果一个 人所得结果与别人差 异特别大,那么这个 教授的评审资格就会 受到质疑。如果教授 妄图利用自身的职位 优势影响最终结果, 那他就是在拿自身的 终身荣誉在作赌注。

博雅杯的评审制度的一直是招生办引 以为傲的。为了保证博雅杯招生的公正、 公平,同时考虑到其自身的特殊性,复旦 大学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防止作弊等有失公 允的事情的发生。首先,评审人员都是在 人文领域具有权威的教授,他们自身的学 术成就保证了博雅杯招生的学生质量。在 评审选拔这个敏感点上,作为评审的教授 一般都是在最后时刻才知道自己的评审资 格,这就大大减少了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在学生的选拔方面,关于学生文章的审 阅,复旦大学采取了盲审制度,这大大的 增加了选拔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例 如,同一段文章会交由多个教授批阅,如 果其中一个教授与别人所得结果差异特别 大,那么这个教授的评审资格就会受到质 疑。因此如果教授妄图利用自身的职位优势做出一些不公正的行为影响最 终结果,那么他就是在拿自身的终身荣誉在作赌注。如此大的机会成本, 大大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同时严格的选拔制度,也让同学们请人代 写等作弊行为无路可走。

对于外界的各种针对博雅杯的补习班,招生办办公室副主任徐宏波老 师说,这些完全没有任何作用。他们完全是在“瞎蒙”,颇有骗钱的意 13


封面故事

味。为了保证人才质量,防止“麦当劳”式的大批量生产学生,保持博雅 杯创建的初衷,复旦大学表示,我们不提供任何资料,包括往年的试卷, 辅导,辅助资料,讲座信息等,能否成功完全是靠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能 力,通过扬长避短,绕开高考的一些的限制,完全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同时,通过博雅杯进入复旦大学的同学也不负众望,根据招生办的跟踪调 查,这些学生一般在学校都有杰出的成就,成绩也一般名列前茅,例如09 级中文系绩点第一名,就是通过博雅杯进入复旦大学的。

孙见坤事件让人遗憾 孙见坤,是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全国仅有的两个一等奖获得者之 一,进入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序列,但因为高考分数距一本线6分,使 其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无奈之下就读于山西大学法学院。前不久,他在 博客里说“复旦大学的八位教授伯乐都没能把他从一本线下捞上来”。但 之后,复旦校方否认8名教授联名请求录取孙见坤,不过确实是有专家向 学校建议破格录取他。就在大部分媒体为孙见坤喊屈的时候,“打假斗士” 方舟子在微博中对孙见坤毫不客气地点评为“不仅无才无学,还无德”。与 此同时,2010年9月2日,他个人博客上的一篇有关宋美龄的文章引出了抄 袭“案中案”,被抄袭作者《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称试图以法律的 手段解决这起纠纷。 复旦大学招生办办公室副主任徐宏波老师认为,媒体并不是相关领域 的教授,并没有能力和资格比多位各领域的权威教授做出更严格公正的判 断。博雅杯的评审制度完全能够保证人才的质量,孙见坤同学在笔试和面 试中,都得到了在做所有教授的一致认可,并以全A的成绩通过,所以他 对孙见坤同学没能进入复旦大学深表遗憾。孙见坤事件是国家的配套政策 赶不上学校的改革步伐所导致的。由于博雅杯和传统的招生制度完全处在 两条平行线上,而国家的相关政策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所以矛盾难免发 生。复旦大学在教育改革方面一向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面对当今社会对 各类人才的需求,博雅杯势在必行,因此复旦大学也将会进一步推进博雅 杯招生制度的改革,以避免孙见坤这样让人遗憾的事件再次发生。

嘘,让我们保持低调 同时,对于博雅杯一直保持的低调姿态,徐洪波老师表示,这是博雅 杯宣传的一种特殊方式,“很有腔调的低调”,同时又恰到好处。低调宣 14


封面故事

传并不意味着宣传的不到位,宣传力度的不 足。反而,招生办通过对在校生进行跟踪调 查,对她们所处的中学进行质性研究,对于 符合博雅杯要求的,有针对的进行宣传。同 时,由于通过博雅杯招收的学生仅占复旦大 学当年招生计划的1%,特殊的人才需求, 也促使博雅杯一直如此低调的原因之一。另 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不对博雅杯大肆渲 染,也是复旦大学的无奈之举。因为此种选 生制度一旦完全公开,各个高校就会争相模 仿,造成人才流失,学生质量也会下降。特 别是当北大和清华也建立与此相似的招生制 度时,博雅杯通过错位竞争吸收人才的功能 就会逐渐降,人才的质量也对大打折扣。因此,种种原因造成博雅杯低调 的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之中。另外,徐洪波老师认为此次孙见坤事件对博雅 杯也是一种宣传,对于博雅杯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预料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不 对博雅杯大肆渲染, 也是复旦大学的无奈 之举。因为此种选生 制度一旦完全公开, 各个高校就会争相模 仿,造成人才流失, 学生质量也会下降。

听评委拒绝说话 博雅杯的评委会对外界乃至复旦的学生来说都是个未知地带,我们试图联 系,但仍无功而返。

招生办徐老师:哦,这个很抱歉的,他们的身份是不暴露的,所以没法 进行采访。 历史系陈老师:在未获我校招办授权的情况下,我不能接受有关博雅杯 的任何形式的采访,抱歉。很欣赏你们办的杂志。 哲学系孙老师:谢谢你的来信,也非常欣赏你们对校园和社会上发生事 件的敏锐性。学校规定招生事宜由招办统一对外接待,孙见坤的事件不便 接受采访。希望谅解,非常感谢。 文博系胡老师:已请示招生办,不宜接受采访,很抱歉!谢谢关注!

15


封面故事

博雅杯,你往何处去? 达荒 设计采访提纲的时候 ,我列出了一个个近乎尖锐的问题。然而就个人 而言,我应当感谢博雅杯。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博雅杯改变了我一生的方 向。差不多整个高中阶段,我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找不到方向,便躲进 书堆里寻找安慰。去年的这个时候,几乎已下定决心:“中学实在不适合 我。最后几个月努力学一下,不行就以后去考研吧。”那段时间我拼劲全 力,最终高考也才高出一本线一点。如果没有博雅杯,我现在大概只能在 一个普通的本科学校混日子。 在博雅杯截稿前的半个月我在班上看到征文启事,绝望中把它当做一根 救命稻草。不知是为了参赛还是发泄,10天内利用课余时间,一口气写了 2万多字。(当时的举动还被班主任认为是“不自量力”。)赶写论文、 准备面试、自学考一本——博雅杯无形中给我指明了方向。最艰难的日子 里,我靠着这根稻草,从深渊中慢慢浮了出来。 今天,人文学科面临着各种尴尬。文史哲博专业在中学阶段对应的那些 科目,被赋予的使命差不多只是给学生洗脑。大学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和中 学教育全然脱节。中学教育非但没能给学生打下应有的基础,反而加剧了 普遍功利、重理轻文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疏离感。在填报 志愿时,很少有同学将这四类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现在,我们中文系的同 学和别人闲聊时,常常不得不尴尬地回应这样的问题——“你是被调剂到 中文系的还是自愿报的?你想转什么专业?” 作为一所偏文科的名牌大学,如何保护人文学科是复旦所必需面对的问 题。当人文学科被不断边缘化,大学的人文精神还从何谈起?比起花大气 力争夺高考尖子,再引导那些自感被“打入冷宫“的同学踏上学术道路, 学校绕过高考,直接从高中选拔对人文学科有浓厚兴趣和一定基础的生 源,不失为明智之举。博雅杯的评委均为复旦文史哲博专业的老师,依照 常理推断,这个选拔虽是针对高中生,但评判标准应当会和教授们平时对 自己学生的要求大体一致。因此,我想只要选拔足够严谨科学,招进来的 学生即使在高考中并不出色,在大学的评价系统中也不会太差。况且,那 些曾经在高考的压力下,能够逆流而行,坚持读书思考的人。在市场经济 的大潮中,潜心学术的可能性也相对会大一点。

16


封面故事

教育改革是一项公认的难 题。僵化的高考制度像一个没有 闸门的高坝,谁敢在上面开一个 小口,也就意味着他要承受喷涌 而来的洪水带来的压力。博雅杯 将如何迎接未来的一系列的挑 战?

作为小范围内的创新之 举,博雅杯是成功的。可 一旦扩大,其所有优势 都可能转化为致命的弱 点。评委有多大权力“破 格”,也就有多大权力作 弊。有多大可能慧眼相中 千里马, 也就有多大可能 让投机者钻空子。

作为小范围内的创新之举, 博雅杯是成功的。可是一旦扩 大,其所有优势都可能转化为致 命的弱点。灵活和不公平可能只 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评委有 多大权力“破格”,也就有多大权力作弊。有多大可能慧眼相中千里马, 也就有多大可能让投机者钻空子。博雅杯的特点决定了它对评委个人素质 的依赖,要求评委们具有识人的慧眼和公正的态度。然而经验表明,一般 以个人因素为支撑点的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因为人 是无法量化控制的。

不设门槛是博雅杯的一大特色,凡是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参加。随着影 响力的扩大,去年,参赛者已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2291人,今年的孙见 坤事件更是让博雅杯家喻户晓。但随着参赛人数的膨胀,评审难度也会大 大加强。比如主办方一再宣传的初审所采取的“双盲法”——“ 评审过程 采用多人独立阅卷每一篇参赛作品经3位该领域的资深专家独立评阅,独 立打分,互不交流”。按照这种办法,去年审阅2000多篇参赛论文已经是 不小的工作量。同时,入围面试的人数也在增加。如果参赛人数进一步激 增,招生办打算上哪儿去找那么多合适的评委? 今年开始,博雅杯要求参赛者缴纳100元的参赛费。我觉得这对控制人 数和减少开支起不到太大效果。但如果像自主招生一样,将“预选”的权 力交给高中,只有名列前茅的“好学生”或者有着特殊关系的人才能参加 博雅杯,那么大多数获奖者根本没有参赛的资格。 博雅杯最初的获奖者,往往是纯粹的人文爱好者。他们读书、写作、 思考只是因为个人兴趣。博雅杯却无形中为此提供了功利的目的,一本线 和录取分数线间巨大差距吸引着无数后来人。相关的培训班、枪手应运而 生。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新的“应试者“将被批量“生 产“出来。这无疑会给评审带来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短短十分钟面试, 检验参赛论文是参赛者原创还是由他人代笔;在面试中的表现是真性情的 流露,还是经过严密培训后的“表演“?

17


封面故事

目前,博雅杯像温室中的幼苗般“不见天日”,这显然是校方刻意为 之。评委名单、面试内容受到严格保密。甚至获奖者名单 、获奖作品外界 也很难找到。我们这次采访 ,基本上没有从校方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关于博雅杯的不透明,我想并非是因为藏污纳垢而不敢见光,而是这套还 不成熟的制度实在无力迎接外界的冲击。为避免参赛者鱼龙混杂和竞赛受 到商业化的渗透,招生办索性低调不宣传。不公布评委和获奖者信息,或 许是为了让后来的参赛者无关系可找、无模式可套,也避开了与其他高校 间的竞争。 与校方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被炒作的沸沸扬扬的孙见坤事 件。各种夸张的言行,让人怀疑孙是否具有治学者起码的修养。自博雅杯 获奖之后,他便像“学术明星”般追求曝光率 ,和媒体一起构造起“国 学天才”的神话,他发在网上的文章却大多是东拼西凑而成。方舟子说 孙见坤“无学无才无德”,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这样一个人在博雅杯一举 夺魁,是否已经证明目前的评奖程序存在漏洞?招生办对孙见坤事件的解 释是:孙见坤确有真才实学,因为他的初审和复审成绩均为A,这在历届 参赛者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一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因为孙见坤事件已 经让不少人质疑起博雅杯的制度,招生办的解释,却仍在拿博雅杯的评审 结果说事儿。如果孙见坤真的是无才无德,双A的成绩岂不恰恰印证了方 舟子的说法——“连高中生都知道怎么出奇制胜吓住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 雅的考官……以后我若不幸遇到复旦国学教授,都要怀疑是遇到江湖骗子 了?” 作为大众传媒所力图构建的一个神话,孙见 坤事件是一个有趣的万花筒,不同立场的人都 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兴奋点。支持者从“国学 天才”身上看到“复兴国学”的希望,由对这 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声援,发泄对压制个性 的教育体制的不满。反对者从高校自主招生的 混乱现状产生对教育公平的忧虑,由孙见坤涉 嫌抄袭抨击学术腐败,进而表达对学院精英的 整体不信任。局外人嘲笑媒体捕风捉影,不负 责任地炒作所谓热点。也有激动的家长、学生,因 博雅杯特等奖获奖者孙见坤,因 为他们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比起以前不切实际的 高考分数离一本线六分之差,未 被复旦录取 CFP/图 “少年作家”梦,通过征文竞赛进入高校似乎是 “可以复制的成功”。复旦方面,对于孙见坤事件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 了的态度。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博雅杯若想一直“低调”下去,得面 对多少外界的质疑。 作为新生,这两个多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复旦的选课系统。这个

18


封面故事

看起来再简单公平不过的平台,因为起到分配教育资源的作用,在运行过 程中产生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屡禁不止的屯课、换课交易,正午 放课时同学的疯狂和系统的瘫痪,与系统一起与时俱进的用于作弊和销售 盈利的刷课机……莫非真的哪里有权力哪有就有腐败,哪里有利益哪里就 有作弊,哪里有制度哪里就有潜规则?在大学的象牙塔内,一个完全靠电 脑运行的系统都会引起群体性的焦躁,滋生利益和不公,面临不断升级的 挑战。我想,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将博雅杯完全理想化了。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对博雅杯的忧虑,其实恨之切全因爱之深。身为一 名“博雅党”,我衷心祝愿博雅杯能够蓬勃发展,为复旦发现更多真正的 千里马,也让更多槽枥间的千里马找到自己的伯乐。

19


ʼ๑ʶ˓Վߥၸ੣఺ઐՏ᷑ၸᄉ௦ၸ‫ݤݤ‬ᢵ͊᝼ซбᄉ ႂពӴ᷑ፆ౦ѷѷᜁࡌ‫ݤܷ͗ށ‬੩ႂពᷓ

ఴ౎ᥘឯ˿ˏ˓᧚ӧ ᄉՎߥԜʼ๑ဓЇ᷑ ѷ੥Վߥնឃੇᮖ࠭ ࣂፂ੼᣾ៀព᷑Ԝʿ ˿˿ᷓ૵ឬ௦ʼ᭦థ ʽ᤯ᅻ ߥಢଅಉѢ ᄉፆ౦ᷓ

ѷࡏ‫ݤܷ͗ށ‬ ʼ᫂౎᷑նឃ ੇֆ௅ʿ᜵Ѣ ࣝ෱ᛐܷ͗ᷓ ‫֕ݜ‬ᑞ੼ҁੇ ᄉփᷝੇԵ‫ڙ‬ ଍ʼឬ˿ʶ‫ܥ‬ ᷓੇ‫ڙ‬ʼ๑ᷓ

ጝ˿ՎԜᄉʶ˓ధԣ᷑ϭ௸౎ႂ ពնᅻ᷑ᜁМՂᄉЖ‫˹ށ‬᝭ጝៀ ᷑ឬ௦᭣กาҮ᷑ʿ᜵Ԝᷓៀព សৰᤆʿຌഁᷓ

ुઞᏥ԰ߥᆐቂᷗ˝ࢹͺࠈᄉ˞᜵तኒౝ͇ಕ᝭᷑तበು಴ࣲᷓᤜᢍ᝭ेᤇ̎त ኒᆾྞᄉԜՓ᷑ᤇ̎ඒ௃ᒬ˞ᆷ߿ల౎ழՓᄉౝ͇໠෼ᄉ᣾ር᷑᝴௦Բʶሗ᧗ၶ ᄉሗߔᷓ

‫ݟ‬౦௃ஜᄉߥಢχʽ᷑੆ӡʼʹ൪Ԝᄉߥၶᒯ̬෤థʶ˓Տߙ᷑ઞᬓ˓ᓧశࢹͺࠈʿ௦̂ᷓʿ᜵ߥ౏·᷑᜵຀߿ᷓ ߿̅ 11 త Ձ7‫ڙ‬ʼ๑‫߿ى‬ᯰᬅᓩలలࢹ ͺࠈઞᬓґҨ෱ᛐᄨࠏ᷑ʶ˓˖‫ڍ‬ణ‫ڱ‬ ᆵᄉᓧశࠑࢹͺࠈ࠱ʿв‫ڙߚܬ‬ᷓ ԜᯰᬅࢹͺࠈՈ෱ᛐࠏᄉᎩԣ͂௄ཨᦏ ௦ᒬਜᄉ᷑˶෤థᜁᄢ᜼ࡏͰ᷑థᛠҮ ᒬၿ᷑ਜ਒ፘ፝ґज़ᄉ᷑ᬣ਒᷑ࢹͺ̠ տ˶͗ଋय़ᷓ‫ݟ‬౦᜿३ᡸ᠟ܹ̆᷑ᤆԺ ̾ᮊΦԟ᜹ʶʽˆӯ͗᥋‫ڦ‬ᷓ

௙ܸ௉ʼ᷑᝜ࠢԧԧᤞˏԵᚳᛐҁϥࠑ᷑ឯϥʿ ᜵Ԝʼ๑˿ᷓ૵ឬ˞᜵௦ʼ๑ழ᭦ॡጊष᷑ҁ‫ܪ‬ ੩ય֏᷑ຣឬ˿ʼ᭦ �ϥࣂፂኔःֆళʿԜʼ ๑˿ᷓՓՉͮᡱϥᢻᄉ଍ԣឬ‫ʹܥ‬ѫᄉઔൟ᷑‫ݟ‬ ౦;̮͂੩ኪԜ᷑तᝫՓ @Jwong1202 ႁឯ 200 Њ ᡁүᷓ ʿክᏤᓩ௦ՠ౎᷑ੇΙཨ Ձ7୅КࠑԜ ᯰᬅ᷑ᇶᏤᓩϣऔᷓ

ᛐࠏχ᝟ௐ 48 ࠴ௐқʽʻሗԺᑞᷗ ᷕ 1֖ះ෱ᛐᎾᦤᮂˬ ᷓ ᷕ2ʼ๑๑ʼुઞઞुᷓ ᷕ3᳣ᣰᬥ‫ܝ‬ሄൢࠑࠏᷓణ˝Ժ ᑞᄉ௦ኃʻሗ᷑ࡉክణ˝ਔᛙ᷑ឹᝧ߱ၶ˝෱ᛐփᷓ ੇ௦ቶᅋፆో‫؞‬ᕏᄉᷓ‫˝ځ‬Ꮴ࣍ᝮᄉពܹ‫ݝ‬ቶ˿ᷓឬ‫ࠑڍ‬ థ̎ζোࡂ௦ࡂ௦ʿᑞМ࣊ᄉ᷑М࣊˿ࡂ͗लᡐ঻ਟᷓੇ ԥ̴᫇ဗ‫ڙ‬ᤆʿ঻ণ՘ᷓ

ជЇၸᩱ˿ᷓᤇ ʿ௦ᦠՋ᷑ᤇ௦ ु҃ᷓ

ࣰၶኃʶ൒ᜁᣃሄ‫ࠑڙ‬᷑‫ܪ‬ႃᄢᷓ ឯСॶʼ๑‫߿ى‬ᯰᬅᓩలలࢹͺࠈઞुᄉ଍ ԣ֖ґ౎෱ᛐᄨࠏᄉᕘชᯰ͂ଋԩੇᄉణܷ ᄉൟ਒ᷓ


微言

——浪潮“微小说”征稿贴

这是一个竞速的时代,一个碎片化的 了专题报道,专栏博客那些逻辑严 以选择把那转瞬即逝的灵感和精辟的

时代,一个注重传播的时代。当你厌倦 密,有理有据,层层推进的论述,你可 言论用“微型小说”的方式记录下来。

要求: 1. 题材不限,校园,社会,时事,民生,任你评说。 2. 风格:或讽刺,或反思,或留有悬念,或让人会心一笑。 3. 字数:和微博一样,140字以内。 4. 稿件:发至langchaoeditor@gmail.com,并注上笔名。 请务必保证小说的原创性。



社交网站 Crash

猫公公/小诗

引言: Facebook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 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每天早上起床/回到家中/睡觉之前的第一件事是查看自己 的Facebook; 越来越多的人首先从Facebook上知道自己的朋友、亲人、校友、同事在干什 么——喜怒哀乐、婚丧嫁娶、老婆出墙、丈夫越轨、新交了女朋友或者刚刚被 甩; 每月人们向Facebook上传30亿张照片,每个星期有超过50亿个内容被分享,每 天有超过6000万条动态更新; Facebook被译成超过70种语言,70%的用户在美国之外; Facebook在中国没有官方译名,事实上,生活在中国的人根本无法访问。但 是没关系,这个国家有足够多、足够相像的山寨版本——人人网、开心网以及某 些用QQ或者百度开头的网站们。也就是说,即便十几亿人被隔绝在Facebook之 外,它依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是第一代经历社交网站全面流行的大学生,而我们不知道若干年后,当 我们回首过去,这种继门户、搜索、电子商务之后的第四代互联网模式的出现, 究竟会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刻上怎样的烙印。本期话题:社交网 站的出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更有益的改变还是更糟糕的影响。

正方(小诗):不必担心,社交网站不是洪水猛兽 反方(猫公公):保持警惕,潜在不良影响有待观察

23


正方 :这几年来,我们大学生与社交网站之间的互动,或者说我们

Crash

通过社交网站这个平台与他人进行的互动,是我们身边的一个非常值得思 考、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我看来,今天所谓的SNS与其他聊天网站或者博 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移植到虚拟的互联 网上,我们真实世界中的社会交际在这一平台上就能够突破了时间和空 间的局限,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得非常便捷,甚至扩展了现实中的社会交 往。因此,与其说人们是迷恋着社交网 站,不如说是人们的社交本能被现代技 术释放了。

反方:我承认真实的、被延伸的社

一个社交网络的使 用者总是位于自己可 见领域的中心位置: 其他人无条件地接收 他发布的信息,而他 也可以无条件地选择 窥视他人的信息。这 种虚假的中心位置当 然让人感到满足。

交网络的确是今日SNS最大的特征和卖 点,但我并不认为社交网站本身仅仅是 顺应了人们的交际需求,而且SNS上的 社交与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也远远谈不上 是一回事。例如,你可以发一些状态或 短文或照片让你的所有好友看到,但在 现实世界一对一的交际中你显然不会这 样做。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不太熟的好 友面前发表言论、评论,这在现实世界也是很难发生的。这一切都体现出 “虚拟化”与刻意设计的影响。一个社交网络的使用者总是位于自己可见 领域的中心位置:其他人无条件地接收他发布的信息,而他也可以无条件 地选择窥视他人的信息。这种虚假的中心位置当然让人感到满足。

正方:但是作为主体的“我”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必然是以自我为中

心的,SNS的这种建构不过是将与生活中同样的信息以此种方式进行有序 排列,我不认为这其中会产生什么对现实生活不利影响。

反方:从主观上当然是如此。但社交网站的这种设置试图使人产生一

种错觉,也就是在客观的交际领域中,自己也处于一个中心位置,处于被 众人关注的中心。我想,更无法被忽略的还有社交网站所具有的商业属性 及其背后庞大的利益链条,其实SNS已经是互联网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部分了。商家想方设法地将他的产品设计得吸引人,非常巧妙地利用人的 某些弱点来赚取自己的收益,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于现在这个社会中的。

24


正方:你所指的被利用的“弱点”是什么?

Crash

反方 :比如人在社会中的强烈的交流需求,比如希望被他人关注,

还有发泄自己内心压抑的这种需求。这些需求的产生与现代社会中对人的 种种异化是有很大关联的。现代人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 位,这让人与人之间生出隔阂,而且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内心中产生了 极大的压抑。人在社会中往往被元素化,零件化,得不到人所应有的尊 重。此外,我们社会自由发表言论的渠道也较为狭窄,人们也渴望能表达 自己的意见。现实中交流的缺失就让人迫切需要在其他途径中找到自己的 位置,找回归属感和安全感;巨大的压抑就需要被释放,希望得到他人关 注。商家就正好发现了这些需求,用一些虚拟的满足来引诱人们。而大学 生这个群体正是他们的完美客户:他们有尝试新事物的头脑和能力,没有 已养成的交往习惯,还有非常明显的渴望和要求。最初的社交网站都是针 对这个群体的。

人们确实发泄了自己的 焦虑情感,获得了一定归 属感、幸福感,这不就足 够了吗?这些问题并不是 SNS制造出来的,SNS只 是让人们有一个方便的渠 道去缓解这些问题,这不 是很好吗?

正 方 :你说的这些让我想

起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但是 我觉得这最多说是迎合,谈不上 利用。据我所知最早的社交网站 Facebook其实就只是一些大学 生们发起的,和商业并没有太大 关系,只是后来受到关注才开始 进行商业化运作。如果这么看的 话,那么很显然的,社交网站并 不是商人设计出来赚钱的东西, 当然我不否认后来有一些这样的 成分在内。但是就SNS的主要架 构、主要特征而言,在商业资本 大举进入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还有你说“虚拟的满足”,但人们确实发泄 了自己的焦虑情感,获得了一定归属感、幸福感,这不就足够了吗?这些 问题并不是SNS制造出来的,SNS只是让人们有一个方便的渠道去缓解这些 问题,这不是很好吗?

25


反方 :问题在于,这些需求并不能通过SNS被真正的满足,这就是

Crash

我说“虚拟的满足”的原因所在。人要通过SNS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安全 感,就需要用身边朋友发布的信息去拼凑自己的处境,但就像苏格拉底 那样,你了解得越多同时不了解的也就越多,确知的越多越会发现自己不 知道的也会越多,反而加重这种不确定的焦虑,然后堕入到新的一轮循环 中。又比如你在网上发泄,用肤浅难 听的言辞辱骂别人,很可能也会遭到 反击,结果是你越来越火大,继续骂 下去。再比如说社交网站上附带的一 些游戏,像偷菜之类的,很多人玩到 最后根本就不是自我放松了,三更半 夜也爬起来偷。这都是恶性的循环, 但却很符合商人们的利益,你点击次 数越多他收益也越多。他们当然不会 告诉你这些情况,只想让你乐乐呵呵 的去玩。

问题在于,这些需求 并不能通过SNS被真正 的满足,这就是我说 “虚拟的满足”的原因 所在。

正方:极端个案并不能完整地说明问题。实际情况是,已经有相当多

的、包括大量学生在内的人在使用SNS,而且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 一部分。大部分人恐怕并没有出现你所说的极端的情况,而是以此与朋友 交流沟通,舒缓压力。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外在的平台上,我认为出现 这些极端情况的原因其实是一部分人自己的问题。这东西只是一个平台, 一个工具,是自由开放的,为人们提供了这些功能,而且主要是积极的, 否则根本不可能一时间就风靡世界;如果是自己的心理真的有严重问题, 用什么都会有问题。菜刀是给人切菜用的,总不能用它杀人了还反过来怪 菜刀。

反方 :或多或少的沉迷于社

交网站是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现 象,甚至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 身上都可以发现。的确,我们现在 还不能确定究竟有多少人、多大比 例的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但是当 一部分人开始出现上瘾、沉迷等症 状时,情况就已经非常严重了,总 不能等到大部分人都出现麻烦我们

长此以往,人独立进行 深刻周密思考的能力就 会因大脑相应部分缺乏 刺激而消减。 26


Crash

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不少人常常没有目的的在SNS页面上晃悠、刷屏, 只想等着新鲜事、别人的回复或留言,之前有报道说连奥巴马都抱怨自己 太频繁地用手机上微博,他总不是心理有严重问题吧?有研究说,沉迷于 社交网络恰恰就会影响人的思维能力。长期在页面上无目的的随意浏览, 会导致缺乏相应思考的“浅阅读”;如果在做另一项工作的同时开着一个 社交页面,新的消息或留言就会打断正在工作的人的思绪。长此以往,人 独立进行深刻周密思考的能力就会因大脑相应部分缺乏刺激而消减。即使 情况没有这样骇人听闻,耽误工作、浪费时间也是很严重的问题。

正方 :社交网站的出现与普及是一种趋势,它有受众而且的确能够

解决一些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它今天的繁荣景象。说到成瘾,这个问题 其实也是被反复讨论过的,并不是因为SNS才出现的。在“杨叫兽”的闹 剧之后,大多数人都认同所谓的网瘾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中的人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网络之下的真实社会中做努力。SNS、网络游戏、 互联网,这些东西在社会上的公开存在就说明其必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而且必然是积极意义大于消极影响。奥巴马的例子恰恰说明人是可以意识 到自己行为并进行纠正控制的,并不是说一沉迷就不能自拔了,一不能自 拔就无法深刻思考了。人是有理性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接受了教育的大学 生,不能把人都想象成笨蛋。

反方:SNS所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所谓的人格分裂问题。很多人沉

醉在网络世界里,结果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就出现很多 所谓的“宅男”“宅女”,在虚拟社会中可能是呼风唤雨,谈吐幽默,很 受欢迎,但是在现实中却无法和他人好好沟通,表达可能也是结结巴巴, 线上线下好像是两个人。这种社交网络虽然是实名制的,但实际上依然具 有很多虚拟空间的特性,比如说,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展现在他人面前的 部分,而剩下的那些自我空间则被保护得非常好。所以人们就可以在一 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表达自己,而不用顾虑那些负 面的东西。可是从根本上说,他并 没有克服那些困难,仅仅是通过一 些设置将之回避掉了。在现实中, 这些未被克服的困难当然还是困扰 着他,使他更喜欢在虚拟社会中进 行交流沟通,结果又是一个恶性循 环。

从这个角度看,在网 络上进行的交流甚至比 面对面沟通更为真诚、 真实。 27


正方:现代社会中虚拟生活已经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们大

Crash

可不必将之完全对立起来看待。你说在SNS上无法表达真实完整的自我, 可是在现实中,在别人对你一举一动的注目下,真实完整的自我又能不能 被表达出来?恐怕也是不能的。如你所说,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表达 自己,也许确实缺失了一些外在的信息,但却更加贴近一个人的内心世 界。有许多话人们是不会直接向人说起的,却会写在一条状态或微博里, 会在网络聊天中倾诉出来,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从这个角度 看,在网络上进行的交流甚至比面对面沟通更为真诚、真实。

摘自《经济学人》

28


浪潮俱乐部:让思想的火花烧得更亮些

详情请见浪潮人人网主页:http://renren.com/wavemedia


国际视野

东京电影故事 安考拉 东京国际电影节算是全球各大电影界里面别具特色的一个,除了一直 致力于发掘和鼓励电影新生代人才外,绿地毯算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谁 知,在今年这一方绿毯上却发生了中国影坛海峡两岸两个代表团双双退出 的风波。顿时,舆论哗然,网络上骂声一片。女星徐若瑄被推到风口浪 尖,承担了大部分骂声,其在新浪上开通的微博也一度关闭。 事情经过大概如下:10月22日,中影集团副总裁江平携中国电影代表 团成员举行发布会,宣布中国代表团退出2010年东京电影节相关活动。中 方给出的退出理由是:因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台湾代表 团不能与中国代表团并列。在绿地毯亮相环节的同时,中国代表团一直在 与主办方以及台湾代表团方面协商。最后发生了冲突升级,台湾代表团的 导演演员最终也未能亮相。倒是两个独立剧组《观音山》和《钢的琴》没 有受到影响,顺利走完绿地毯。开幕式第二天,台湾影片《朱丽叶》弥补 了未能走绿地毯成为开幕式星光一份子的遗憾,举办发布会与日本影迷交 流。常年在日本发展的女主角徐若瑄用日文与影迷交流心情。然而,正是 这段视频,使得网络上硝烟四起、骂声纷纷。

30


国际视野

事件一出,台湾方面反映激烈。台湾“立 法院”有议员声称“此事件一出两岸关系倒退 10年”。当然这话言过其实,在今天看来, 事件基本平息,两岸交往一如往常,影坛交流 也没受到什么阻碍。该合作的合作,该上映的 上映,看上去要被封杀的也依然活跃在人们视 线中。大陆方面则“淡定”得要命,官方声明 轻描淡写,甚至没有刻意重申“一个中国原 则”,反而强调“误会”,与流传出来的视频 片段中江平团长以及女演员居文沛的竭力质问 台湾团长“你是不是中国人”相比,堪比苏打 水与二锅头。

作为一个中国 人,台湾与中国并 列自然是我们不愿 看到的情景,但是 作为一个文化交流 展示盛会,将政治 争端引入又实在难 以接受。

在发表评论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事情的背景。自1982年东京电影节设 立以来,台湾方面以“台湾”名义一届不落的出席了每一届,而大陆方面 则从第二届开始参加。两岸电影人在东京战绩都不错,张艺谋、赵丽蓉、 吕丽萍、陆川、刘若英都在历届的重要奖项的获奖名单中。两岸代表团也 从未因为名称问题起过冲突,或者至少没有闹到双双无法出席地毯秀的地 步,相安无事直到今年。但不知什么原因,今年突然爆出“无法协调”的 名称冲突,实在让人无解、唏嘘不已。 作为一个中国人,台湾与中国并列自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情景,但是作 为一个文化交流展示盛会,将政治争端引入又实在难以接受。既然是一个 两难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暂且绕过它,来看一看两个容易被激烈情绪所屏 蔽掉的问题。

舆论的责任何在? 整个事情发生后,媒体都没有发挥一个好的导向作用。诸如“徐若瑄东 京哭诉大陆欺负台湾”等新闻迅速见诸各大网站,更有甚者不经调查就贴 出伪造出来的“退出大陆影视圈”的微博。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又放到 了一群思想被压抑得随时可能爆发的人(以网民为主)面前,无异于为不 定时炸弹按下启动按钮。 既然文化事件已经升格成为半政治事件,那么就没有理由随意报道, 事实陈述性错误更是不可接受。但遗憾的是,大量大陆媒体在事件发生后 起了煽动网民情绪的角色。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没有说出来的话却被看 到、听到并报道出来,大量文不对题的“标题党”新闻占据着各大网站首 页或者娱乐头条。似乎炮制新闻点,挑起网民情绪已经成为了娱乐记者继

31


国际视野

做狗仔寻八卦后的第二个爱好。 所谓的正确导向作用倒不是说极尽说好话之能事,而是要尊重最基本的 新闻事实。单纯为了炒作而新闻,尤其是为了吸引眼球不顾是非曲直蓄意 挑起民众情绪,无异于媒体把自己的脸皮刮得一毫米不剩,还炫耀自己的 脸色史上最靓。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中国青年似乎并没有从多年的教育中获得,或 者至少无法利用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网络时代的特征就是网络上流传的 信息真假混杂,但是绝大多数是能够通 过思考、查询等方式来辨别的,但是显 然很多人还处在一个一经外界舆论刺激 就丧失思考能力,导致辨别无能的阶段 ——而这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 瓶颈问题。无良媒体和无知受众的一唱 一和,足以引起一场“网震”。 好在截至发稿时,再去各大搜索引擎 搜索相关词条时,除了各大网络社区依 然存在假新闻外,其他门户网站已经刊 登了澄清新闻。权当是对艺人名誉乃至 两岸文化娱乐界关系造成巨大损失后的 一点心理安慰吧。

你敢面对台湾的现实吗?

网络时代的特征就是 网络上流传的信息真假 混杂,但是绝大多数是 能够通过思考、查询等 方式来辨别的,但是显 然很多人还处在一个一 经外界舆论刺激就丧失 思考能力,导致辨别无 能的阶段——而这正是 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一 个瓶颈问题。

台湾的尴尬地位难以避免的造就了台湾的现实。岛上的年轻人慢慢成长 起来,而他们却感知不到除了“祖籍”这个模糊的概念之外与大陆的联系 在哪里。何况还有大量的原住民与大陆无交集。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两岸 感情的淡漠、以及情感上共鸣的缺失,这正是岛上独立势力的根源。尤其 在台湾民主化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之后,持这种观点的岛上人民不在少 数。 两岸统一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目标中被删除,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却 成为了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岛上的军队以及背后的美日种 种,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寻求和重塑海峡对面人民的对大陆的认同感。一 旦武力解决问题,海峡对面喊出来的是“大陆来侵略我们了”,无疑是两 岸共同之悲哀。

32


国际视野

所以说,既然和平统一是最佳,或者说不二的选择,那么大陆应该做 些什么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事实上情况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比 如说加强文化的交流以及共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是一个长期投 资,急于改变现状是一个愚蠢得不能再愚蠢的设想,但愿正确的人能在正 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决断。 再说回事件本身。如果一定要笔者从客观的角度来选择一个人承担事件 的过错的话,笔者会选择江平先生。中日钓鱼岛争端余波未平,在东京这 样一个敏感的城市挑起这样的无意义的政治性争端实在让人哗然。我们都 知道只有一个中国,但也的确没必要在艺术领域掀起政治波澜。反对者尽 可以拿出“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来反驳,但是这个问题绝非一 句话可以解决的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题。双方各有无奈,而大陆作为强势 的一方以及倡导“和平共同发展”的一方,本应在可忍处多些忍让,也更 应该有长远眼光。笔者更赞赏国台办时候的回应,泰然处之,得过且过, 不管背后有何动机,表现甚为得体。 值得注意的是,江平先生本人也是近期将要上映的《康定情歌》的导 演,而居文沛正是女主角。与事件有没有什么关联?笔者也不便妄加猜 测。 最有趣的事情发生在电影节的颁奖典礼,退出的双方都无斩获。反倒是 走上了绿毯的两个剧组分别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两个重量级奖 项。不知道这是不是对整个事件的最露骨的讽刺:嘿,哥们儿,好的才不 需要折腾呢!

33


国际视野

我们只是渴望自由发声 ——写于记者节 饮冰 有一群人,他们从来视天下事物为己任,他们对于正义良知怀有与生俱 来的热情,他们永远对所听见所看到的表面现象持有怀疑而渴望离真相越 来越近。 这群人,却常常遇到指责、非难甚至是邪恶的打击。有时,在无边的 黑暗里,他们会暂时的沉默,然而天性让他们无法永远失声,在某一个时 刻,终会勇敢地站出来,如同荆棘鸟般向死而生,如同夜莺啼出对于光明 的无尽渴求。

今天是这群人的节 日,然而他们中的很 多人无法高歌欢笑, 因为现实让他们几乎 满面愁容:对事实真 相的追求隔着一层层 壁垒,每一堵墙都可 能让他们头破血流。

这群人,当然并不完美,还有 很多缺点,就像布尔迪厄曾经这样 说:“新闻业是惶惶不安的人、贪 得无厌的人、叛逆造反的人或无耻 屈服的人最多的行业之一。”然 而,在中国,这近百年来,新闻业 却是目光远大、意志坚定、真正 的爱国者最后的聚集地。梁任公办 《时务报》,秉承“监督政府,改 造国人”之信念,以一人之力雄文 横扫旧世界;张季鸾在主持《大公 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 不主义办报方针,这寥寥八字,掷地有声,“四不主义”公诸天下,界定 了《大公报》的堂堂报格,并付诸公众明鉴,天下监督;但此后因为种种 原因,报人论政并为天下发声之传统几乎丧失殆尽。 今天是这群人的节日,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高歌欢笑,因为现实让 他们几乎满面愁容:对事实真相的追求隔着一层层壁垒,每一堵墙都可能 让他们头破血流。他们可能被通缉,因为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他们可 能被拘押,因为诽谤了政府部门的声誉;他们更是常被封喉——因为不为 人知的原因,被痛苦地扼住喉咙,发不出为公民申辩的声音。

34


国际视野

他们在苦痛里无法现出笑颜,就像在这个一片狂欢的盛世中清醒者无法 抑制地悲伤一样。他们无法举杯共饮,尽管他们的很多作为已经让他们足 以为此庆功。一个时代的先知是痛苦的,因为当你与所有人背道而驰时, 独自坚守是如此考验人心与意志;一个国家的记录者是痛苦的,因为你要 面对很多人无法承受的虚伪、肮脏与黑暗;一个社会的观察者是痛苦的, 因为你要有足够强的理智与耐心才能避开浮躁进入核心。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痛苦。最大的苦痛在于——他们观察后看见, 他们看见后思索,他们思索后希望告知,但这些告知在这个国度不被允 许,是的,是毫无理由地不被允许。抛开问题与主义,不论意思形态之 争,我以为,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不论是记者,还是民众,都享 有无可置疑的,天赋的自由言说的权利。 国家、民族是虚无的宏 大概念,所有发展所有努力 最后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个 人身上。而只有当每一个人 都能对自己的所得所失质疑 并思考时,一个真正自由幸 福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这或许是一条漫长之 路,甚至是不归路,然而总 有一批目光远大,意志坚定 的理想主义者选择这条道 路,一旦在深思熟虑踏上这 条路之后,便风雨无阻,至 死方休,他们的荣光,不属 于这个时代,而闪耀在遥远 的未来!

"Pen and sword" by Vadim Nikitin

35


中文系教授骆玉明 现在的学生都想得很周全,所 以,我们不要再批评他们了,因为 想得周全的背后是活得艰难。

“亚运开幕我关灯”活动 让我们同贺亚运吧!各自在家,熄灭所有发光物品, 营造一届最绿色环保的亚运开幕式!能省钱,又有益地 球,何乐不为!起来参加吧!

@打打豆豆 360壮,扣扣胖,360要把自己绑在扣扣 上,扣扣不让360绑在扣扣上,360偏要360 绑在扣扣上。

言 论 经济学者吴敬琏

3现在有许多进入中等阶层的人,忘掉了自 己的公民责任,没有认识到,如果不能把国家 的体制搞好,个人生活取得改善和进一步提高 是完全没有保障的。

潇湘晨报纪念辛亥革命100 年特刊发刊词

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 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 到,就必定反射在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 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阳 谋。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 会。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面壁十年图破 壁”。这近在眼前的历史。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这个 国家及其国民的愿望, 可以归总为“宪政”二 外媒对朝鲜宣传画报的评价 字。 宣传,是一种旨在影响公众对于某些(事件)起因和状 况的相关看法的传播方式。宣传所透露展现的事实会有选择 性的怂恿助长某类特定的观点。宣传旨在影响我们的看法, 同时无视我们自身的判断力。这些来自朝鲜的宣传画可以被 视作反美宣传的一种样本。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宣传方式看 上去非常的幼稚和愚蠢,但指不定哪天我们就会沦为更富有 技巧和更 富有欺骗性的宣传攻势下的受难者。


神奇的中国

杂事记

总书记去欧洲了,好不风光。曾经傲慢的萨尔科齐亲赴机场,鞍 前马后,胡总大笔一挥,200多亿美元的大单让饱受罢工煎熬的萨 尔科齐长舒一口气。在葡萄牙,焦点一直聚焦在中国是否会买它 的国债,当未能得到肯定答复后,葡国只得一声叹息。过几天, 卡梅隆也要来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团“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 联系”。面对中国,这一新时代的大金主,曾经倨傲的列强们纷 纷挤上前来:中国,给点钱吧。什么人权,都是浮云。 咱也不客气,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敌退我进”。IMF投票比重上升 到第三,胡总成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要求西方各国不要参加 给敏感词颁奖的晚会,当然,美国不在此列……一系列动作,好 不霸气。国际上过的风光,国内也是热闹一片。宣传已久的河蟹 盛宴因为主人公的被和谐让人失落;陕西万人公审上访者、甘肃 某县花费千万元运巨石让人凝固;当然,江西省副省长“以百姓 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拆迁”告诉我们,房子是要拆的,但得乐于 接受嘛,这也算进步吧?这就是中国,一个神奇的中国。

360与QQ 腾讯与360的自卫战正在激烈进行,腾讯貌似写信上了瘾,第一封、第二封 还有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而360已经有点开始服软的倾向,360浏览器开 始偷偷修改代码以便访问QQ空间。除了两家公司在战场上的拼杀,网友与 其他业内公司围绕这一事件的表现也令人侧目,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正面战 场。金山、百度、腾讯、傲游、可牛的联合不兼容让网上杀声一片,结果人 人一个“以和为贵”的补丁又使整个事件像一处黑色幽默。 故事讲完,我们看到其实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只有口水、没有道德只有 无耻、没有底线只有流氓的战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战争都像这 样。微软在二十年前击败网景,没有任何一方出现这种严重伤害 用户的行为。而同时,那次网景挡住了垄断巨头微软的大部 分火力,给了Google、Facebook、雅虎、AOL……生 存的机会。我们是否也能这样期望,这场战争之后, 我们能看清到底谁流氓谁狗日的,看到中国互联网界 的公平和秩序? 这次战争,腾讯和360的输赢,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这次机会,改变我们对软件 商、互联网服务商的观念。如果我们再跟他们在 我们电脑上做了什么较真,那么即便这次腾讯、 360都倒下了,仍会有无数个腾讯、360扑上 来,抢过垄断用户、牟取暴利或是欺骗用户, 搞垮市场的狼牙棒。

失踪十二年

这几天,句容市天王镇农林村黄土塘自然 村像炸了锅一样,人间蒸发12年的村民袁 宏平突然回来了。当年远赴云南相亲,不 料在成都火车站被人绑架,从此被人控制在 黑窑场卖力, 多次逃跑未果,后因没有“工 作能力”被放出云南大山,回家见到生人就下 跪,嘴里说着:“不要打,不要打。”晚上睡 觉一有动静就会突然惊醒。每天早上起得特别 早,嘴里还嚷着:“要上班,搬砖头。”这种几 乎只有在电影上才能看到的故事还真的发生在中 华大地上,治理国家难啊,当我们在霓虹灯下徜 徉是可曾想到千里之外这样的“世外桃源”呢? 真的是天高皇帝远吧。


意料之中的结局

杂事记

李刚门事件至今已有近一个月之久,曾经沸腾的舆论渐 渐归于平静。中国雅虎焦点关注“李刚门系列”中,曾 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您预测李刚门事件被围观后的结局 如何?参与调查的近5000名网友中,有高达48%的人选 择了“整个事件不了了之”选项。而事件结局正在按多 数网友的预料无情上演,受害人一家已于11月5日“莫 名其妙”地撤诉。11月7日,受害人哥哥发微博表示代 理律师被警告,李刚要求解剖死者尸体以查明死因。 《鉴定结论通知书》称:冀FWE420轿车碰撞前的行驶 速度为45公里/小时至59公里/小时。真实精确啊,开过 车的人应该知道这个速度的概念。尽管轰动一时的“我 爸是李刚”曾让舆论沸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显然网 民的力量仍没能改写“意料之中”的结局……还是一位 网友概括的好,同样是父亲,有权的李刚可以在央视哭 诉,而无权的呢?

邻里之间

11月9 日早上,成华区菽香里二巷22号大院4幢1单元3 楼突发火灾,屋中住着一对老人,外出的婆婆没事, 困在屋中的大爷死亡。当医生宣布大爷停止呼吸的 那一刻,围观的一些邻居爆发出一阵欢呼,更有 人鼓掌。邻居们为什么这样?记者采访了多位 邻居,他们大倒苦水。这个说:“10年了, 他们害得大家一直都不敢开窗户,他们家 实在太臭了!”那个说:“他们家完全 就是个垃圾场,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垃 圾,很臭,但是无论怎么劝说,他们都 不肯扔掉,也不舍得卖。”大约从2000 年起,老人家中就再也不用水电气了。 “不用水电还可以接受。做饭不用气, 他们就在自己的屋里烧柴,烧得烟雾弥 漫。” “老人太固执,无论我们怎么 劝,他们都不听。”菽香里社区一位姓 王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因老人生活困难 无人照顾,社区曾经多次做老人工作, 希望送他们去养老院,但他们不答应。甚 至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送米、鸡蛋 进行慰问,老两口也不开门,有时还恶语相 向。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经开 始渐渐浮现,但是希望这样的固执只是个例吧。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今年秋天开始,重庆各高校要求在校大学生农村转城市户口,学校承诺转户之后,将在就业、社保、住 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退地的三年过渡期之后,也不会强制要求转户学生在老家退 地。但却没几个学生相信,于是学校便以毕业证、入党等条件要挟。一个月之前,10年之内千万人入城市 户口被写入计划。农民以自己的土地换取城市生活保障,这本就是一笔强盗生意,本该由政府解决的保障 却只能以生产资料换取。 中国的农民一向是朴素的,他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着。他们不曾享受过作为领导阶级的优渥, 他们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过后,默默地拿起锄头,走向田地。但现在,连农民最亲近的土地,也快没 了。虽然重庆一直声称农转城“自愿”,从大学生的遭遇来看,“自愿”只是一句空话。在强制的背后, 是威权的肆无忌惮。是“政府主导、农民自愿”,还是最终会演化成为以行政力量强制推行的“农民进 城”运动,我们拭目以待吧


10月30日凌晨2时许,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镇古寨村,一待拆迁民房内发生入室 行凶案,造成一死一伤。死者为村民孟福贵,伤者是房主武文元。


特约专题

“在南方”诗歌传播机构、复旦诗社、同济 诗社等30余位诗人,鉴于近日发生的“山西 暴力拆迁致死”一事,同时考虑到“在南 方”以及青年诗人的责任:倡导青年诗人对 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催发、保存、推 进青年诗人和年轻一代正面参与社会进程的 努力,集体发声,创作关于“房子”的主题 诗歌,希望通过这样理性的、有建设性的行 动,来反对暴力,呼唤良知。

房子 ——悼山西太原孟氏亡者 肖水 我坐在椅子上,脚下是流水和鸟声 触手可及的地方,摆着一张八仙桌, 碗碟和杯筷,茶点和酒盏。 我能看清木头的纹理,就好像我能看清 生者的面目,以及踏风而来的亡灵 所触碰到的那些昏黄的树叶。我们拾捡了 所有琐事,将香案静静地搁在 低矮的院墙外面、一截哭泣声的尽头 已经有大雨,翻开屋檐下的泥土 青苔,借势焚烧了一宿,石头里仍包着 火焰。如果再有雪,那必是高处的老虎 与月光的灰烬。这样的清晨,马匹早已 乘夜回到马厩,时间是一枚生锈 的钉子,葡萄可以从一个女人的胸脯上 再次回到攀援的藤蔓。可是 那些将手脚与脖颈悬空在鸟叫声 中的亡灵,何以回到他们昔日的家园? 先人从山洞中渡船而来,洞外的昼夜 仿若声音的腐朽,和一只铜壶的败亡 但河水代表了一种延伸,或者命运

40


特约专题

本就该是一种身体内部的泅渡。他们 赤身裸体,背负种子、灵位, 携带鸡犬之声,以及一扇宽宽的门板。 几千年,如同遗落在灶台上的一盏灯 灯油慢慢耗尽,世界加速度磨损:岛和 木筏,稻谷和少女,波浪和松林, 减少的埋人之境,对应于存活的魂灵 只有房子多了起来。叠垒而上的花园 与天空争夺鹰隼和云彩,它也横过 河岸密布的芦苇,钻入鼹鼠向下的秋天。 这增加出来的事物,借助气球的力量, 他们与广场上空的黑暗,达成某种默契。 美的契约,就是要用砖块替换掉人的骨头, 用水泥替换掉血肉和躯干,用屋顶 替换星辰,用四壁换掉越墙而来的杏枝 以及我对这个世界懵懵懂懂的憎恨 而更多事情的发生,无需暗示与祈祷 钥匙是穷人的珍宝,而推土机则是 一把富人随手把玩的铁锹。低矮的院落 成为阳光的阻碍,却抵不住弯曲的 握着刀枪铁棍的黑影。分与秒, 切割长长的带芒的鞭子。如此的夜晚, 在不断减少的草丛里,更空的空地即将 在坟茔的内部诞生 只是这些茫然的亡灵,已无法寻觅到 祖先的绳索,无法探进透出光亮的洞口。 在水流和鸟声中,我也无法平静地 为他们摆上牺牲,和新鲜而干净的泥土, 我们只能修整可怜的言辞,在纸上 悬起高高的指引路途的白幡,然后 在所有房子的四周和内部,都种植大朵的 梅花,为了让你们的血,在下半夜, 不溅落在白色的枕头上和尖厉的梦里

41


特约专题

房子 曹珊 我在毡房里守过牛羊 我在四合院里晒过太阳 天窗上的雨落入天井是我的老瓦房 我把它们恭恭敬敬放在头顶上 可是你既然拆掉了胡同 推翻了古老的牌坊 你是不是也要走来 迈起步子正正方方 我把取暖的牦牛粪贴上土墙 我在竹楼上和阿妹对唱 吊脚楼悬吊掠过的爱情 我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心上 可你既然无视死亡 又敢在英雄墓上打夯 你是不是还要走来 堂堂正正 气势昂扬 我在江南 我在北方 我看见流浪的小木棚 我看见住宿的集装箱 还有 还有甚至新建的小平房 你如此大大方方 不留下一根房梁 你是要 要用高楼把什么度量 是不是这里也要来 到我所有的房子门前来 而且一点不张望张望 我无法想象 孩子丫 你将怎么理直气壮 到你祖辈流血的地方

42


特约专题

农舍 杨扬

我和你的家是农民的房子 遇上吵吵嚷嚷的红白喜事 我们就躲开,禁闭房门 村干部说我们觉悟不够 要破开墙壁 在太阳和命运的照耀下 疯狂地吃喝 于是我和你在村委会 慷慨的屋檐下 品尝贪心商人甘甜的影子 徘徊、习武、讲故事 直到那日食的午后 耍蛇人驱使报丧的毒牙 我们变成空气、失去记忆 但愿你记得那痛苦的画面 记得所有古老的播种者 我看见 十里长岗乱坟满山 你却说 没有农民就没有墓碑 没有坟岗就没有新中国

火宅喻 奚冰沁

地上的人居无定所,满心欢乐。 秋天以前,他们相信古老的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冬天以后,他们学会构木为巢:坎坎伐檀,适彼乐土,无食我黍。 春天生前,他们订立法典宣言:权利义务,自由平等,团结抗争。 夏天身后,他们,却早已习惯道路以目。

43


《浪潮》接受各位读者的投稿,具体如下: 校园:接受任何与复旦相关的评论 社会:接受任何关于校外世界的评论 文艺:接受小说(可连载),书评,影评,乐评 摄影&漫画:接受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公益广告:为一到两家社团的公益项目免费刊登广告 务必保证文章的原创性,也不要一稿多投 来稿请发至:langchaoeditor@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