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清明副刊——《到南京去》

Page 1

到南 京去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南京副刊


小感想 奇葩君 在看一本就《七十年代》的书,很厚,很厚重。在那样一个扭曲抑或激情的年代 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看书、交流、写作、思考;看书、交流、写作、思考……他 们有过迷茫、他们有过无知,但渐渐地,思考的苗子扎根、成长,在那样一个年代, 思想的火花碰撞、燃烧,终成燎原之火。 而今的我们,没有了伟大领袖的指引,那是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在指引着我们: GPA、TOFEL、实习……我们奔忙着、追逐着,渐渐地,会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最终 之所吗? 不要文艺,请勿清新。有这样的人, 地,这样的聚在了一起,就是浪潮。 生活是艰辛的,奋斗无疑是苦涩的。在 已。夫子庙前的激辩、玄武湖畔的高歌,青 毛主席说:“你们是初升的太阳。世界是你 的。但终究是你们的。”这是当然,因为,幸运 一帮人,前行的路上,you are not alone.

他有思考,敢担当。渐渐 我看来,无非定力而 春洋溢、激情似火! 们的,也是我们 的,有这样



我和白老师 月明

刚刚填完志愿,我去了一趟北京。 和司机师傅说:“去人民日报社!” 半个小时后,我站在了农民日报社门口。 我反思总结,认为误解产生的原因在于所谓的“地沟”——地区语言差异沟通困难综合症。 所以,那天在中山陵见了白老师,没说几句他就开问,你们这个组织是干什么的啊。我说,我 们想掀起一场文化上的革命——浪潮的口号不是“你身边的革命”吗,而且又是文艺惺惺地办杂 志,所以我当时用了这样的表达——A cultural revolution! 白老师大惊失色:A cultural revolution?文革? 我猜,对这个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来说,文革是世界史上最恐怖的事件之一吧。 我又想到,天朝砌墙的墙再高,也有翻过去的梯子,然而真正的大杀器是继续深化义务教育阶 段的英语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沟”才是思想最大的敌人。 回到当时的场景,如果不处理好cultural revolution的问题会非常麻烦。“文革”是太严重的一 场错。 还好一边的某某解了围。 白老师确实对文革很在意,特别是对“真实的”、就发生在身边的文革故事感兴趣。我提到复 旦曾经是上海文革的一个风暴眼,他非常吃惊。不只是他,在没有翻看学校大事年鉴之前,我也 不知道复旦在那段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有时候,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伸手即可触摸。


记得某段时间,有篇文章很火。 大意是说,在中国这个语境里,“国家”和“政府”一般不做区分。 这不好,很不好。文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尖锐的批判。 之所以想到这篇文章,是因为白老师问,远处那个建筑物上刻的是什么呀? 他指的是中山陵里一块刻着三民主义的汉白玉牌坊。 三民主义,就是民生、民权、民族嘛,简单得很。 用中文大家都会说。但用英文呢? 我觉得最难译的是“民权”——那个“权”,是用right呢,还是power呢?中文好像都解释得通。 当然,我们可以学习上文提到的那篇文章,秉承精英之理性精神,拷问对国民权力权利不分的现状。 啊,丑陋的中国人,你看,这奴性思维的洗脑…… 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不知道何为“三民主义”,要让我忽然从记忆的旮旯角里把这玩意拎出 来,真是有难度:虽然大家都读了十几年的书,但是三民主义从来不是重点,我们到底是社会主义统一中 国,而不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嘛。 但是这能成为理由吗? 忽然间,我羞愧万分。


扑哧扑哧登上中山陵,又气喘吁吁地向明孝陵进发。 某某悄悄和我说,老毛子体力真好。 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差不多26度的天还套了件夹克,跟着一帮小青年从上午十点爬到下午三点, 没吃午饭,脚程还挺快。 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也是这幅打扮一个人去非洲、去中东,去报道武装政府、独裁统治、种族屠杀、 血腥镇压的吗? 在中东,有一次军政府逮捕了他和他的妻子,他说,自己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不是为自己,而是为 妻子,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对待她。 但是,每个国际新闻记者最大的梦想就是“调查”这冲突、恐怖、危险背后的原因。 那中国记者呢? 中国记者“报道”,但不“调查”。他说。 之前和他聊那些抗战时间来华的记者,比如说爱德华•斯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红星照耀中国》的 作者。我说,斯诺真牛逼。他哈哈大笑,说,斯诺是典型的反面教材,he is fooled。 当时没听懂,现在忽然就理解了。斯诺为毛的“魅力”所俘虏,他“报道”毛有意无意提供给他的信 息,但缺少“调查”事实的真相。但是今天的中国记者,出于各种原因,也只是“报道”,不“调查”。 这还有意思吗? 戴着镣铐跳舞,听锁链哗哗作响,这才是新闻工作者想要的战斗号。


金陵一梦兮,斜阳老 考拉先生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来到南京,在大街小巷中穿行了。这座城市的故名中,江宁更富有浪漫情调,建业、建康则更有气魄,而金 陵,大概是这座城市最贴切的名称。金将帝王之气尽显,而陵则预示着灭亡——这座古城见证了足够多的崛起和消逝——如今每一个 看似平凡的白昼与黑夜都掩盖不住历史中的血雨腥风,或者,暗潮涌动。 我能设想的足够浪漫的场景不过如此:在氤氲着咖啡气息的老房子中,窗外是经历了同样或更多沧桑的高大的、叶子在晚风中簌 簌作响的法国梧桐,灯下人翻着旧照片,倾吐一个个有关这个城市的老故事。 就在前些日子,这些法国梧桐的存亡还引起了一场风波。似乎这些文化传统的象征与现代生活的便捷和市民的福利的冲突每天在 各个古城上演,各方都有强大的辩词来支撑自己的立场,如何博弈、如何权衡、如何取舍,真的是一个任何人都感到棘手、却又无法 逃避的问题。只是这恼人的难题出现在这样的古城,实在颇为遗憾。 可惜我不是金陵人,只能在钟山脚下、在玄武湖旁、在夫子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去感受那份厚重。依然记得第二次来到这座城 市,也是长大后第一次来的时候,仍对70多年的那场屠杀心存不适、不知如何面对她,但夫子庙的感染力却成了最好的良药。说来奇 怪,秦淮河不复古时风采,各种现代商铺林立,伴随着不时飘来的臭豆腐气味,这怎么也谈不上“美好”;但大概也恰恰是这“不美 好”中的淡然的生活气息,让我意识到这终究是一座城,人们也终究是在匆忙的过活,纵可感受到无法忽视的厚重感,然绝不能耽溺 其中、误了自我。 于是亦在午夜的电音中放纵。一夜好梦醒来,行走在斑驳的古城墙上,玩味堪称魔幻的穿越感——神奇但不缥缈,恍惚然非虚 无。在金陵,这种感觉总是不期而至:鸡鸣寺在怒放的樱花掩映中矗立,背景是不远处林立的大厦;刚刚在新街口让自己消失在人群 之中,旋即站在乌衣巷口——似是归客,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不曾归来。 行走在历史一如它本身一般曲折的古城墙上,希望它没有尽头。墙内侧的玄武湖始终平静——每一次走玄武湖隧道的时候,都会 猜测她到底有几深,只为实在难以恣意将湖水的深度和这座城市的深度联系在一起——当然,显然后者更甚。我选择了坐在长椅上慵 懒地、漫无目的地向下俯视,湖水深不见底,而我只见表面,那么金陵呢?此刻的一瞬也难以刺破不可感知的从前吧。 每一个在金陵发端和终结(大概只有明家首尾不一?)的朝代都是这深不见底的记忆之潭中的一场梦,梦醒时分方知世事无常、 起伏有命或者在劫难逃。古城斜阳日复一日的流转,留下一地沧桑。于是且晓风入梦,待醒时看斜阳老去,在钟山脚下、在玄武湖 旁、在夫子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真实感与梦幻交织的感觉的刺激下,时而沉迷,时而前行。 也就在这阅尽繁华万千的,金陵的斜阳的炽热目光中,人,亦老。


阴 林一 有些事情,真的像电视剧一样,情节烂俗,但冥冥中好似真的存在一个蹩脚的编剧。 出发前往南京的前一天,在校园中匆匆赶课,却被一位低着头的陌生男子拦住,他压低了声音说到:“同 学,你最近身上阴气有点重。” 于是,在一个阴气很重的日子,一个阴气很重的人,前往了一个阴气很重的城市。 朋友开玩笑说:“负负得正嘛,你还需要一个阴,就能壮阳了,而且还是加倍壮阳。” 无心一语,未想竟成偈语。 只是这后来的一个阴,沉重的,让人在4月初鲜花竞放的清晨,依然一阵阵寒意。 慰安妇。 是的,这就是那个极阴。 这个学期在上一门中外电影的赏析课,一个专题是比较描写南京大屠杀和犹太大屠杀。既是在清明前不久, 应老师的要求,看了《南京!南京!》。对于这个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在此不做评论。一个画面却深深烙印在 我心中:


所谓的卫生所里,一张张被一条条细绳悬挂起的白床单随风飘摇,吹起的空隙中,一排排木板搭制的简易床 在灰褐色的空间中延伸开去,咯吱咯吱的声音此起彼伏,除此之外,只有野兽般沉重粗糙的呼吸,一个个表情麻 木的女子躺在床板上,曲立起双腿,身上盖着白色的床单,就像即将临盆的产妇,只是,这里没有新生命的诞 生,只有每15分钟换一个人的“入侵”。 姿势不变,表情不变,没有声音,这些躺下的女人没有任何生命体的气息,就像一架架机器。 看着一个个迫不及待脱下裤子扑上去的日本兵,我很不得能身在现场,扇他两耳光,“XXX,你怎么不自己挖 个洞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张纯如出现之前,在她的书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之前,南京大屠杀被封存在历史 中,差点被半个世纪的缄默湮没。西方社会只知二战中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暴行,翻阅经典的有关二战的书籍,对 于南京的这段历史,所有都只字未提。更讽刺的是,中日两国作为当事国怀着不同的心思由着不同的事因,也很 少以官方的身份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整理、认定。 那些故事成为民间的一缕缕暗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泪水血水汇集起来,有多深有多广。 关于这两场屠杀,有太多太复杂太沉重的问题,复杂沉重到让坚强果敢,曾怀着坚定信念揭开这段历史的张 纯如,也在2004年选择在家中开枪自杀,留给世人一个关于 战争、屠戮毁灭美好的特殊事例和无限唏嘘。 现在人很喜欢比较发生在犹太人和中国人身上的两场大屠 杀,特别是中国人自己,希望那发生在1937年12月12日的 “但丁神曲中的第六层地狱”能够像犹太大屠杀一样,不仅获 得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同情(诺贝尔桂冠诗人说过“忘记大屠杀 就等于第二次大屠杀”, 重视和尊重满足了人的第三社会需 求,对生者),更成为民族纽带中的一环,成为自我认同和民 族建构中的环节。 面对如此,无力感太强,故只挑自己最无力的谈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犹太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是不可做任 何比拟的。


发生在集中营的大屠杀与其说是丧心病狂的野蛮屠戮,不如说是 现代社会文明和工业发展的变态成就。官僚制的管理体系和工厂式的 运行模式,使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身体和精神距离远超过了道德发挥作 用的最大值。决策者不会产生杀害同胞时人类普遍的负罪感,因为 他只是布置“终极清洁”和产品生产的目标和规划任务。接到任务的 人,一层层传递信息,完善规划,他们拿到的也许就是一张写有“原 料”来源、分类的单子,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原料送到最适合的地 方,盖个章、签个字,我知道这样描述过于冷血和残忍,但是这也正 是这个体系依托我们引以为傲的现代管理模式追求高效率运行的目 标:将所有的人去人化,使得邪恶的行为变得抽象化,以至于形成了 一个道德空白区,使得工作其中的人无论从主观上或者客观上来讲, 都很难说他们有任何残忍或者血腥的应该受谴责的问题。 所以,当有关犹太大屠杀的话题变得越来越专属于一个民族,视 角越来越单一,情绪越来越趋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场 屠杀的另一个标签既“反文明”是不是正好相反,正是文明的发展为 其提供了大规模杀戮的科技武器,更重要的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 使手段僭越于价值道德判断之上的官僚制度和企业制度,让作为主体 的人,在其中可以免受道德的抑制作用,发挥了最大潜力。 相比于犹太大屠杀必然涉及的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思和质疑,发生 在南京的大屠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人类历史中从未停止过的战 争中的杀戮、灭族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当然它的数字是惊人的、手段 是残忍的,但回想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些屠城的故事,曹操屠徐州, 孙权屠江夏,那些建立了横跨亚非拉大帝国的征服者们,所尽的残忍 之事,也未曾少见。这是一个残忍的问题,关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关于人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南京大屠杀的最关键的就是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但同以上的这些战争都不同的一点,却鲜有人真正关注过其本 身,更多的目光怀着同情、好奇投射其上——慰安妇。但我认为恰恰 是这一点,是南京大屠杀应该被历史铭记世人铭记的地方,是其残忍


性远大于以往屠杀的地方。 正是南京大屠杀的野蛮型和原始性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即使像当时的日本士兵一样秉持着强烈的武士 道精神,在天皇的绝对的精神统治下,没有清醒的负罪感和道德抑郁,也会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精神压 力。在由男性这一单一性别组成的军队中,这样的情绪释放一部分转化为上级对下级的无故责打,但在 纪律默许下的此种程度下的发泄已不能解决这一严重的心理问题,类似于军妓制度的建立就成了日本军 方的对于军队建设的首要考虑。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1949年返回日本的轮船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吐露说:在以往的战争中并无所 谓的慰安妇,我很可耻的承认,我就是慰安妇的创始者。 慰安妇与军妓最大的差别是其来源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慰安妇们所受的非人待遇。随军军妓是日本 海外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来自日本姑娘大多来自日本本土,受天皇的感召,抱着为国奉献牺 牲的精神,高喊着“服务大和民族的儿子服务天皇”的口号,另一种形式踏上了出征路,这在很多日本 人家看来,是同男性当兵一样光荣的事情。 而军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本士兵的需求,如何提供成本低、数量多的性奴隶就成了问题,士兵无 所顾虑的强奸行为,使得一段时间内,性病成为比弹药更可怕的问题。于是军方开始考虑设立慰安妇制 度,从其殖民地,如朝鲜、菲律宾和中国本土用尽各种手段虏获了数以万记的妇女。诱骗、绑架、胁 迫、威胁。 无耻的日本军官曾经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当时著名的安全区)提出条件,挑选出100名妇女,3个星 期后奉还,以换取剩余人的安全。那些冰清玉洁的女子缓缓举起的手一定如白莲花一样圣洁,但三个星 期后,回来的人不到20个。 战争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摧毁了一些人,而这些被摧毁的人又去摧毁其他人,最终是否卷入战争的 人都受到了侵害。


又游金陵 枫林

细想下来,已是第四次游览南京了。 又是去南京,但我也丝毫不觉得腻味。 游览的意义,与其说是欣赏景观,还不如说是放松心境。伴着一群情投意合的朋友,带 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上路,去哪里又何必太在意呢? 心灵的满足才是出行踏青的追求吧! 南京是座太伤感的城市。也许是因为凝重的历史,总觉得空气里都透露出丝丝忧郁。 变迁,是南京不变的基调。 秦淮之水见证了多少兴衰荣辱,如今依旧默默地流淌着,自顾自地柔和着,仿佛周围的 一切与她毫不相干;或者她已经看戏看了上千年,不再动情了。秦淮八艳的风情万种、六 朝更替、兵燹洗礼的血雨腥风,只有走近河岸边细细静听,才能听得到这流淌的曲调: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水流不复,草木来年复生;烟锁雾缭,偶而明 朗,蓦然回首,万物已易。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的责任又被推卸到女人身上,不愿负责任的统 治者们只是叹息着:女人误国,乃红颜祸水啊。而叹息又如何?不过融入水中,随着水 波拍向岸边,然后四散成微声,消逝在新帝国的嘈杂声里,最后悄无声息。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六朝更替的景象大抵如此,天地翻覆、金戈 铁马,胜利者的号角吹响金陵的天空,却吹不起秦淮的波澜;失败者的败退或许 震颤了华夏大地,却也唤不起秦淮的怜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何必 与世相争,又何必与时相争?静唱小曲,河水自流。


繁华一片,尽驻淮岸。 秦淮之水不动情,驻足的游客却没这么淡然。兴奋地看着现代化的电动小船呜 呜地穿过桥洞,我们大呼“花船改版了”;看着河水默默地发呆,心里默想着李香 君姐姐到底在哪里,却突然从侧面闪入眼睛一道白光,作为孤独大叔的形象就记录 在了相机里;两个男人手握着手文艺地摆着姿势,被照相者讽刺道:“百年前也有 两个寂寞男子在这里相会而且想着漂亮的妹纸吧”。 次日造访中山陵。宁静被喧嚣的人群打破,踩上阶梯时的满怀默哀的心情也静 被游客的嘈杂声掩盖,然而崇高的敬意却是始终挥之不去的情结。登山巍峨的顶 峰,悄悄回头,宏大的气势展露眼前,瞬间感觉自己力量充沛,血液像沸腾一般流 淌着革命的激情,呼吸声都变得粗壮,默默地握紧拳头,似有澄清天下之志。 信念,就是无论天空多么黑暗,时局多么复杂,自己处境多么危险,都决不放 弃,都决然相信自己的坚守,并愿意为之付出心血,哪怕遍体鳞伤,哪怕前路渺茫 都依然相信,依然努力,至死不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从中读出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叹息 呢?抑或是至死不渝的信念坚守呢? 晚上的玄武湖之行是放肆的载歌载舞之旅,旁若无人地在湖边唱着歌,你一言 我一语,你此言我彼语。管他路人的眼神,管他昏暗的路灯、闪亮的车灯,管他安 详宁静的湖水,我们就是要挥洒文青的情怀:从“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到“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又转而成“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变到 “一送里个红军,开支个下了山”,唱到嗓子喊不出声来我们也要大声呼唤:“莫 负青春!” 颂诗会就成了我们对着湖水、对着月亮的纪念仪式了。月光依旧微微亮,湖水 依旧微微泛起波,恐怕文人骚客的诗篇已经撩动了你们的心弦,早已是除却巫山不 是云了吧!但我们依旧要延唱着古人的诗篇,好让我们的心绪伴着声音融入这月光


下的静静湖水吧,给那鱼儿倾听,给那海藻歌唱。又或许等到千年之后又会有人捧起一抔清清湖水,在月光下又 看到我们的缩影。 次日清晨,逛了南大的校园。有些拥挤,但挤满的都是文化的气息,不会觉得压抑。静立在一条樱花落满的 小道上,抬头对着缕缕透过枝杈的阳光,低头数数地上落满的片片花瓣,再抬头看看正在cosplay日本女学生的 南大“妹纸”手捧落英,不由地叉起腰,头一歪,傻笑。 大学旁的雕刻时光咖啡厅,走进去的瞬间,确实感觉时间被冻结一样,凝固了,仿佛就是在等待你去雕刻 它。在一张桌子前坐下,点了杯Cuba Liberty,然后手托下巴、两眼呆呆的,不知道在想什么,好像也什么都没 在想;谈不上累更不困,也不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就只是静静地看看窗外,不期待什么也不执着于什么,就那么 坐着。啜几口“自由古巴”后似乎酒精刺激似的,拿起垒哥的ipad就开始玩弱智小游戏,一边偷笑,乐在其中, 竟不知时间流淌。 时光,原来就是这么被雕刻的。 旅游、踏青,都是一种心境。不是刻意为了去哪个地方,不是刻意地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更不是刻意地为 了甩掉负面情绪,就是可以随便地、和话相投机的朋友结伴出行,可以没有目的地,可以没有特别想做的事,但 不可以没有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谈天论地的友人。


南京行之感想 陌凝 4月3日下午和友人们一起急急忙忙地登上去南京的火车,上车之前心中 仍有些许不安,但是随着火车上愉快的交谈,心情也就越发开朗. 到了南京之后,无论是南京火车站拥挤的人潮,抑或是夫子庙的人山人海, 都给我一种亲切的气息, 一种繁华热闹但又不疏离的感情,好像风儿带着甜 甜的味道. 三天的游玩印象最深的应该就属玄武湖之行了.那天晚上,风还是有些冷 的.沿着明城墙漫步走到玄武湖公园的入口.懵懵懂懂的走进去,就被眼前的 湖给震惊了, 难以想象,外面早已长了各种野草痕迹斑驳的城墙里面竟会是 这种风景. 公园很大,但人不多.顺着坡走下去,站在岸边仔细观察湖水,忽然 觉得,南方的水就如女子一般,矜持婉约,仿佛有诉不完的柔情。站在桥 上再看又觉得,她正向你款款走来,娓娓诉说着千年的历史风情。 这还只是开始。接着和友人们一起朝里走,一起放声歌唱,听他们讼 诗,让我觉得春天真的来了。在不知道走了多少座桥,拐了多少弯之后, 我们终于发现好像迷路了。但也没有太过着急,大概是人比较多安全感相 应增加,抑或是心情舒畅也就不把这等小事放在心上了。当身体已经达到 极限再也撑不住时,大家才开始有意识的去寻找出口……但是,玄武湖的 气场与典雅已经永远的印刻在我的心上了。


最残忍的南京 杨乙 清明之行最后还是把脚落在了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前朝旧都。倒不是为了专程去纪念什么百年,只是这样 一个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一起行走南京,合情合理。 特意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放在了行程的最后一天,是不想让旅途从一开始就陷入愤懑和感伤。但当我拖着悲 伤和难过从大门口出来的时候,还是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情愫在心底搅动。之后乘坐地铁的时候,和同伴比划了几 下拳脚。地铁里的保安过来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小伙子,拳脚不错,留着力气去打日本人。南京,的确是仍然 背着历史的包袱在前行。 但是最残忍的南京到底是不是倒在屠刀之下的那个南京,我却不能自已的要问问自己。这座古城,有十里秦 淮,有浩淼长江,有大气的钟山和玄武,也有留存着皇家风范的明城墙。历史一层一层堆砌在这座城市,留下斑 驳的印记。模糊,却又在关键的地方越显清晰。历史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个人的忧郁哀怨你情我爱,家国的生


死存亡受人欺辱,都已经在这座城市不止上演过一次。那么最残忍的 南京在哪里? 看过一篇写台北的文章,说台北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甚至风土 人情,许多都和南京一样。于是我心里想,是不是也有一段这样狗血 的分别的故事,发生在这座城市?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 学霸王”让百万雄师浩浩荡荡开进了南京城。那时,他是国民政府一 位首长的武官,她是他的心上人。一阵紧促的电话吵醒了相拥而睡的 他们,他匆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了家门。临走前,在她额上深情一 吻,“等我回来”。只是他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首长为了防止他投 诚,用枪逼着他上了去台北的飞机。他再也没有回来。她也再没有等 到他。就这样相守相望,终此一生。剧情是狗血了,但谁知道,有多 少人真的就此再也见不到面了呢? 昨天还是一国一家,今天却被海峡隔离。如果真的只是海峡隔离 着,倒也好了。 也许,真正最残忍的南京,并不是屠刀下的南京,屠刀下的南京 没有屈服。真正残忍的南京,是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一个完整 的国家,一个温馨的家庭,自己将自己从此割裂开来。 最残忍的南京,是血脉抵不过政治让步的南京。


旅行是一场逃逸, 重新引起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思考和观察, 让我们对生命充满热情。

一场逃逸? 周墨 为什么要旅行? 和朋友们在秦淮河边漫步的时候,我就想着:我是爱着秦淮河边满大街的俄罗斯库娃和各种海绵宝宝,还是 爱着秦淮河边的各种小商小贩的小吃?或是惦记着重重叠叠的历史?念叨着小时候背过的古诗?秦淮八艳是个已 经不存在的传说,当各种纷飞的传说沉淀为历史的时候,而秦淮繁华依旧。 站在这样的繁华中,被同上海一样的黄色巨大的M、同样品牌的LOGO、还有各种广告、专卖店、霓虹灯环 绕,我只能反复地提醒自己,这是在南京,在秦淮河畔。我想找到那份沉淀下来的历史,但看到的却是满眼浮


华。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昔日的秦淮也如今日般浮华模样, 只是各朝的繁华的表象不同。所谓历史,从本质上讲就必定是 一个追不回的过去。再波澜壮阔的历史过了时限也安安静静躺 在史书里,任人涂抹凭吊。仿佛只有你记忆起它的那一刻,它 才存在。” 好吧,以上种种都是我脑子里一秒钟乱飞的思绪残片的不完 全记录,朋友们在想什么呢?对话里,我看到了朋友们此时此 刻的各种纷飞想象。 宗教史上有具象多神到抽象一神的发展。具象的神在各个文 化地区都有不同的形象,我们想到神明的时候绝不会浮现出一 个有着黑种人形象的神明来;而假设不只是人类有着对于神明 的想象,那么动物们的想象中的神明也一定是它们的形象。 简单的对应类比一下,祈祷时脑海中的神明和此刻的秦淮都 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影像。那么此刻我和朋友们心中脑中的秦淮 河,也只不过是借着此地此景我们的想象发挥。 我们心心念念着各自的秦淮,把它叫做我们的旅行。 那么“我”的旅行是否只是对“另一个我”的寻找?“另一 个我”被压抑在日常琐事之下?被压抑在大家对“我”的期待 之下?被隐藏在社会化的“我”的黑色衣橱里?是想象力的驰 骋,是心灵的自由之旅,是对之前经历的内省与梳理。 仔细想起来,其实对我而言,并不在意目的地在哪儿,只是 出于本能地渴望一场旅行。 所以我想,或许旅行对我而言,就是一场逃逸?暂时告别那


个熟悉的世界,换一种心情而转身拥抱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拥抱的是城市?或是我于 我之映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或许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从整装待发到来到了某地看到了某竹某柏某山某河的具体旅 程,而在于旅行的心情,在于灵魂与种种不同环境的对话,在于心灵于世俗的逃逸,逃逸 之放飞所重新激发的好奇、观察、品味、凝思,从而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