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第二期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2期/2010年3月15日发行


主编: 子烨 / 混沌

编委: 阿飘 / 九哥 / 张昉 / 阿瓜 / Facable

记者: 校园时评:听风 / 周墨 封面故事 : 夜游儿 / WuthringShi 全球视野 : Eric / Lydia/晨弦 人物 : 七七 / 苏临安 言论&小事记 : 枫林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 blog.sina.com.cn/wavemedia 人人网——浪潮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总第2期/2010年3月15日发行


卷首语 寒假回老家,和当地报业集团的副总聊起了《浪潮》。 他的报纸曾经是一份只有7,8人的小报。 我问他, 是什么东西始终凝聚着你们,推动着你们? 他谈了很多,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 一个团队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我问自己,什么是浪潮的核心价值观? 以前看到过苏轼写的一幅对联 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 写的直白而且深刻。 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文章要有独立的观点,新颖的视角,不穿百家衣。 另外,本真的道理无需用复杂的话才讲得出来, 问一问自己的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不就全明白了么?

子烨 2010/3/10


目录

总第2期/2010年3月15日发行

校园时评 占座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的草根娱乐

5 7 10 12

16

让我们会心一小乐 遥望“占座” 网络传媒—我们只是寂寞了 那,我们的气质呢?

封面故事 消失的复旦

16 消失的复旦 20 老建筑,在诉说着 国际视野

25 27

讲个故事,哄我入睡 中国 左右为难,美国 步步为营

37

29-31 杂事记 文艺长廊

32 撞击时谁在乎我们说什么 35-36言论 人物

37对话梁永安


学名:严文韬 摩羯男 1.7降临地球 俗称:臭韬 09级环科 大一上最念叨的经历:新生 辩论赛以及在辩论队“对 对队”中可爱滴同志们

占座门的兴起乃是由于本故事的主人公 勤奋好学,此周一占下周一课,引起一 些学长学姐愤懑继而恶搞其占座本。而 后关于这本占座本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 蔓延开来,并被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旗 下时代报、腾讯迷你首页、新浪网、安 徽卫视等报道。

占座门,

楼主简介

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的 草根娱乐

校园时评

让我们会心一小乐 周墨

当信息如海啸般袭来的时候,一切堂而皇之的东西都显得腻味了,一

看都烦,一听就笑。当解构泛滥时,就好像一切的白被颠覆为黑之后,白 色又显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可爱亲切。 在这个娱乐缤纷的年代里,我们拿什么来娱乐?什么又可以使我们真正 的会心一乐,哪怕只是会心一小乐? 不知道春晚宏大的歌舞场面或者城市里满天的焰火能否让你会心一小 乐,至少我,多少有点麻木。

5


校园时评

说到这里,我大概有点理解占座门的火爆了。它没有大摇大摆地摆出 一副大架势,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我们开始娱乐吧!”,它像一个调 皮的小男孩,在你身旁挠一个痒痒,然后飞快地跑过,留你一个会心一小 乐。

它像一个有魔力的水晶球,我们探头凑上去,又看到了小时候在楼底下 疯玩,被妈妈喊着回家吃饭的情景,又看到考前临时抱佛脚又忐忑不安野 心勃勃地想抢一个A的情景,又看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一闪而过却又从来 没有和人说过的小孤单……

其形式本身也包 含着一种“如你 所知”式的幽 默、默契

占座门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对在校大学生显 得亲切,对许多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来说,也 是一场生动的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这样的一 个小引子,牵扯出各自对于学生时代一大串或 是一小段的回忆。

被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挠了一下痒痒,会心一 笑,然后么,走的、跑的、跳的、哭的、笑的、忧郁的、抽疯的,就该干 嘛的干嘛去;要是再穷追着那个跑开的小男孩,追着问“你为啥挠我痒痒 丫?”、“一个个痒痒对于生活的意义?”,或者像我这样,还得穷酸着 写一小文,那不就愚蠢了吗? 不管说它无聊也好,恶搞也好,对于一个“挠痒痒”来说,一个会心一 笑就足矣,又何必再去苛求什么伟大的意义呢?

引言

占座门是草根的,占座是大学生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小元素, 而BBS这样的形式又是如此亲切。仔细看看这个大楼,里头“信春哥”、 “哥只是个传说”、“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寂寞”这样的流行词汇、 流行句式随处可见。这样的流行句式、流行词汇不仅在内容上意味着一种 普遍的经历、愿望、心态,而且其形式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如你所知”式 的幽默、默契,好像两个老朋友相互俏皮地眨了一下眼睛,就一切尽在不 言中了。

6


校园时评

遥望“占座” 听风

这次我们的采访对象——Y君薙了一个短平头,爱笑的他给人的第一

印象很阳光、开朗、随和。作为“演协”的一份子,能说会道的他似乎很 是乐于和我们细说整个“占座门”事件的经过,而且这股劲像是暗流涌动 的湍流,越是奔腾便越是激越。看起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完整地叙说故 事了,在经历过各大媒体的采访之后,对于我们这种较为随意的Q&A中他 似乎更能游刃有余地展现出他所期望的“娱乐大众”的本来目的。 用“娱乐大众”来描述他的占座本所引发的“占座门”事件无疑是明智 的上上之策。笔者窃以为,在“占座本”之后的潜规则“占座”成为一种 广泛的心默许之的高校现象的时候,这种“娱乐大众”的纯粹的目的下却 不仅是爽朗的笑声,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身学习状况、校园学习气氛的 无奈和对于校园学习条件的嘲讽。 学期伊始,因众多因素的驱使, 许多同学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每 天一早便早早带着早餐来到上课教 室,一边自习一边啃面包;更有甚 者和开门大叔大妈同步调,以期先 声夺人,占领风水宝地。根据斯密 的观点,在一段时间后,热门课程 的好座位总是被几个特定的人夺 得,余下的人为了追求座位风水的 “利益”而同时又不想过多改变原 有的生活习惯,便往往组合成传统 意义上的“合作社”,轮番占座, 每个人占一天休两天,大大提高了 效率。但这无疑也加剧了对于稀缺资 源——好座位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如此占座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他需 要数本本子乃至于十数本本子为睡梦中的“课友”抢得 “先机”。 我们所广为熟稔的这本“占座本”,延续了优良的占座传统,但在广大 合作社的压迫之下,作为个人单体的它铤而走险,欲进一步自封为王—— 事先占领其他时间段的该位子时,广大合作社不同意了。然而,合作社这 次采取了温和的方式,使这本子从此有了幸运的命运——人们把它供奉起 来,竞相征逐之,而它也成了冠冕堂皇的象征物,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镶嵌

7


校园时评

以黄金珠宝。于是乎至于今日,原本带有极 强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占座本,摇身一变,变 成了娱乐大众的绝佳调料。在这种意义上, 很难说是“占座本”本身的娱乐性征服了普 罗大众,抑或是人们自娱自乐创造出了“占 座本”这个媒介来慰藉无聊无奈的现实。 或者说,这种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娱乐的功用得以发挥,我们所 消费的资源、时间也因其风景 独好的娱乐视线而收回了投 资的成本。这就已经达到目 的。至于始作俑者之用心, 不管也罢。 在为抢占好位而占座的假 设下,有喜欢占座的人,有

眼熟的占座本,但这并不能 给人带来决定性的收益。这 点是复旦人人所共知的。或 许有些教授会因占座人的虔 诚给个A,但也不乏部分人 因某些遗传因素给D,这种 投机的风险——也是风尚的 “选课学”的一部分——所 带来的益处,当它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时 候,人们便对起初的占座难以维持相同的热 情。此外这种热情的消退往往出现在学期 中,这时正是人最怠惰的时候,逃课频繁, 作业随手人工复制。直到考试临近,课程人 数又成上升趋势,占座热情再次高涨。我们 起初怀有美好的非功利的目的,人谁都希望 自己能够在学习上有所体悟,但这份热忱毕 竟抵挡不住各种事物的诱惑,因之在我们很 多人的观念中,“学术”(代称)渐变成了 一件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目标性工程,而 “占座”的目的和涵义,也在这种学期不

8


校园时评

同时期观念的转变的微妙影响下,成为一种从踌躇满怀到无限无奈的心态 的外化行动的代名词。当人们看着“占座门”事件中的主角时,除去那些 纯娱乐的因素,一笑之后会想到的又是什么呢?曾经的壮志,却都化为今 日匆忙为修GPA在通宵自习室复习的呛人的气味?曾经的决心,却都化为 了蹉跎青春岁月于花红酒绿觥筹交错车水马龙的虚景?曾经的期待,却都 化了为了娱乐而娱乐,为了留下印象而留下印象的有力无力的努力?笔者 尝思之,看到“占座门”事件如此火爆,给人带来莫大的回忆和欢笑的同 时,竟有几分莫名的惆怅。 赫胥黎曾经有一句名言:“人们失去自由、历史和成功并不是‘老大 哥’(指独裁者)之过。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 能力的工具。”如果说赫胥黎的时代是法西斯独裁统治的“老大哥”时 期,人们因此崇拜单一、喜欢无思考的机械状态,惟命是从即可,而今日 的我们在为娱乐而娱乐之精神的引领下,本应追寻的自我价值却成为了它 的奴役,即在追求感官刺激、制造消费娱乐之后随即以新的面目重弹老调 的循环中,那么我们与曾经被我们所深切批判并不屑的人们之间,又有什 么差别呢?如果说赫胥黎所悲叹的是人类丧失自由意识以及这种情况所能 引发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意义上的成功,那么在我们每一个人都高喊着为目 标前行的今日,看到这样一本不禁会心一笑的“占座本”——无论是从怀 旧的目光抑或是消遣的目光,甚至仅仅从纯娱乐的角度去赏析它,都很难 会联系到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的、如此或多或少娱乐至死的精神;或者 说,这个世间的历史轮回,普罗大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自无一时可以 谓之全然愉悦旷达,而我们在这个遵循达尔文法则的社会中又能找到这样 一种方便而快捷的方式去为因追逐“目标”而疲惫不堪的身心疏通血脉活 动筋骨,又何乐不为,又何以需要这种文字堆砌的“过分诠释”呢? 笔者浅答之:纵然时代变迁,娱乐方式的更迭令人眼花缭乱,但娱乐本 身不应成为生活赖以继续的支柱。此次的“占座门”事件也好,今后会频 繁出现的各种“门”也罢,笔者窃以为读者诸君不仅应停留在将它定义为 “茶余饭后小资的谈资”的说辞和怀旧的念想上。古训即有“言必行,行 必果” 之语,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切身实践,要切实地做到自己所说出的 轻描淡写的话里所蕴含的期许,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


校园时评

网络传媒 —我们只是寂寞了 阿飘

当年“艳照门”在网上的散布,让许多人过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零八

年。如今“兽兽门”视频在网上的叫嚣,又让许多人闻风而动,纷纷打开 搜索引擎。 “占座门”凭借着一本占座本,和一群智慧而无聊的07级大哥哥大姐 姐们的留言,引来了多家媒体的追逐采访与主人公校内点击量的激增。一 本占座本引发的乘数效应,让严文韬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也直呼:第一次发 现,做一件公众事件影响到很多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记忆中貌似是在胡戈的“馒头”之后,网民们开始凭借新的传媒交流手 段,踏上了“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康庄大道。从“华南虎”到“信春 哥”到“凤姐”;从“躲猫猫”到“艳照门”到“兽兽门”,我们真的是 越来越自由了。从自由评论批判政府部门,到追踪明星的八卦与私生活, 再到窥探那些与我们同一阶级的“平民”们,我们的手似乎越来越长了, 口味也似乎越来越重了。而那些平民小百姓却并没有明星们那么好地“抗 传媒”能力,也不像我们的政府那样“无所不能”,既然融不进其他阶 级、又被自己的阶级打击,只能选择沉默或做些无力的反抗了 不知这样的一个结局,有没有让一些人开始拷问自己?兽兽只不过在 床上做着一些再正常不过的事,某人由于后来被甩心理不平衡将之上传网 络,某些人由于闲得无聊将之恶搞为网络歌曲,某群人终于找到了能让自 己兴奋的乐子,开始评评点点。很难说这次悲剧的酿成是由于某人,还是 某些人,还是某群人。暂不评论某人和某些人,某群人在这次的事件中发 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点无可置疑。 “网民”一词不知何时从“正义、 自用、理智”演变成了“庸俗、寂寞、 无聊”。网络传媒卷起了一场绚丽的浪 潮,教无数人找回了童真,去追逐那些 七彩的肥皂泡。不知道凤姐?你被out 了!不信春哥?你被out了!没看过康

“网民”一词不知何 时从“正义、自用、 理智”演变成了“庸 俗、寂寞、无聊” 10


校园时评

熙来了?你被out了!更多人把更多的时间留在电脑前、网络上,一遍遍 地刷着校内、开心、猫扑,发一些很寂寞的状态,越看越寂寞;抢沙发成 了一种时尚,人肉搜索成了一种合理化手段,我们到底怎么了? 我们不是越来越自由了。我们只是越来越寂寞了。 而很多人仍旧以为自己还和以前一样,是那支百战百胜的正义之师, 是那个敢于单挑政府、崇尚自由的智慧之师;面对冠希阿娇的“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不少人硬给他们扣上了一顶“明星不注重公众责任”的 帽子,而完全没考虑过究竟谁是这场闹剧的核心环节;春哥很莫名地当上 了春哥教的教主,甚至是那个虚拟世界里的小火枪手,也摇身一变为传说 哥。 “占座门”一出,这种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再正常不过的事,让主人公一 下子声名鹊起——这年代,想出名太容易了。只要有笑料猛料,就永远不 乏读者听者。凯恩斯说:需求决定供给。而现在的网络传媒似乎又不仅是 这样:我们寂寞了,于是我们想去找点料子了;不寂寞时,我们怕被out 了,于是我们又去寻找料子了。这已经不是谁决定谁的问题了,而是一种 价值观的问题。网络传媒的崛起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这种 犀利的新兴传媒手段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也让我们更具有发言 权。可是这种工具的使用者中,有一部分人只是寂寞地叫嚣着。这种寂寞 甚至已经侵蚀到了大学这种知识密集型人口区。 叫嚣出来的自由是虚妄的;没有修养的自由是轻浮的。企图仅靠一副工 具就雕琢出一座理想国,那永远只是空中楼阁。而我们这群充满着憧憬的 孩子们最容易对那种空中楼阁产生迷恋。 不要迷恋它,那只是个传说。

11


结语

校园时评

那, 我们的气质呢? 阿飘 《新周刊》第86期“中国大学魅力榜”,复旦被评为“最小资的大 学”。同样是那篇文章里,复旦人被冠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这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也出现在了严文韬的采访语录里。 何为自由?又何为无用? 一所学校的精神取决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成长环境,外化于学生的行为 与气质。先不论怎么样的“复旦精神”才是正统,也不论复旦精神经过了 怎么样的传承与演变,就从现在复旦学子的身上看看,如今的复旦精神如 何“自由而无用”了? 作为“占座门”的主角,虽然仅仅在复旦学习生活了一个学期,但严 文韬身上俨然已经刻满了复旦人的部落标记:初入复旦时“为崇高学术理 想”、并在占座传统的熏陶下发扬光大着前辈们的精神;入学几星期后马 上对通识教育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在新生辩论赛中闯入决赛、和朋友们 一起在辩论场上张扬着表现自我;早早地放弃了学术生涯的雄心壮志,开 始做一些小本买卖,把雄心转向创业、社会…… 大街上茫茫人海中,你甚至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辨认出这人是否 来自复旦。复旦人显然是这个社会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群体,在上海众多的 大学中,“复旦文化”独树一帜。 想来,复旦凭借着什么来彰显自己的价值与文化?我们有研究生命科 学的,但没有研发“昂立一号”的;我们有研究计算机科学的,但没有开 发“清华紫光”的;我们有学表演与艺术的,但没有一个能够“笑侃大上 海”的。人们能想到的关于复旦的种种无过于“狮城舌战”,无过于那多 如牛毛的学生组织,亦无过于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营销、创意活动中总 能找到的复旦人的身影。如此看来,严文韬显然相当具有成为“复旦部落 标记集大成者”的潜质。

12


校园时评

这些价值与文化铸就了我们的“复旦精神”、我们的“小资情结”。那 么这些价值与文化又从何而来? 我们满怀憧憬地告别了应试教育,走进了“通识教育”的殿堂,继而接 受了由“通识教育”催生出的传承几代人的“选修课必翘,必修课选翘” 的古老智慧;我们又满怀憧憬地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却发现不少学生组织 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老师们手中;我们终于下定决心来阻止绩点的下跌, 却又发现绩点考核的不止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有一个人的公关能力。 很多人每天似乎都在忙忙碌碌,但忙碌背后,难掩心里的空虚;一些人每 天都在浑浑噩噩,电脑游戏、韩剧美剧的背后,是一种价值感的缺失。 复旦人显然过早地接触社会了,接触了其繁华、浮躁、拜金、潜规则以 及娱乐至死的一面。从应试教育的“学习”到真实的社会,我们似乎欠缺 了一块“学术”的跳板;这里的学术不是指埋头钻研,而是将所学的知识 真正转变为我们心灵的力量,转变为我们甄别善恶的判断力,转变为我们 面对生活的审美情操,转变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小资情调”。 在复旦这样一所大文科学校里,“学术”这根标杆的缺失让许多人不 得不面对着前途未卜的未来而盲目地寻找着一些什么。这种茫然让我们自 由;这种茫然也令我们无用。用严文韬的话说,“我觉得复旦不是一个学 术殿堂。它可以成为一个学术殿堂但复旦真的不是”。 陈思和教授说过:北大当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复旦则是“平民 化”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是谁为我们贴上了“平民化”的、“小资”的 标签?我们应当具有对这种“复旦精神”正当性的质疑的勇气——对自身 的拷问比什么都重要。 当年一位复旦学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要复旦在上海,只要这座大 学还叫‘复旦’,复旦人还会是这个样子,复旦总会在四年里改变你,让 你拥有复旦的气质。”无论是严文韬,还是那些“07级大哥哥大姐姐”们 的身上,我们都可以从“留言板”上的字里行间读出属于复旦人的味道; 并且很神奇的,在大学这种人口流动站里,这种“复旦精神”却在一届届 的学生中一脉相承。这让拷问者不得不把目光从学生身上转向这所大学本 身。 “复旦精神”似乎有一种先入为主的霸权,学子们无条件地对他产生某 种心理认同。我们刚踏入了校园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我们这四年该 怎么活;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复旦的土壤里所产生的方差永远小于某个确 定值。学校似乎也在一直挖尽心思去寻找一个至善至美的“复旦精神”, 企图用这种精神来引导学生、引导舆论对复旦的看法。但恰恰相反的,人 们口中的复旦精神,从来都来源于学生这个群体——学生的行为、想法、 13


校园时评

气质。而这些行为、想法、气质,则直接取决于、并反映了这个大学的品 质。 这种先入为主的“复旦精神”,来源于校方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对高等 教育的理解、对大学责任的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复旦的土壤孕 育出了我们的“小资情结”,孕育出了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王德峰、骆玉明、童兵的课每次都是选课热门,甚至是“关人”无数 的蒋昌建的课上也不乏听者,但校方从这些中看出了些什么?大学的意义 “不仅在为一个健康民主的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而且也在通过教师与 学生在大学里自由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给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民主社会 的范式和人们在一个自由公共领域中实践活动的榜样。” 鲁迅说:“北大是常维新的,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常与黑暗势 力抗战的”姑且不谈,仅仅是“常维新”这点,已经道出了复旦与北大的 距离。校园内与校园外是两个世界,学校究竟该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认识 这个社会的飞速变化,如何从根本上而非形式上跟上这个社会的脚步,如 何在商业发达、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与价值?完善自己、 关怀社会,乃是学校教育与复旦学子共同的责任。 再来谈一下“小资情调”。王德峰教授这样评价过:小资情调应该是具 有一种古典情调、充满对古典的缅怀,对于现实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保持 一定的距离感,对真正的个性的向往。 真正的小资们是温和的、精致的,浪漫、自由并诗意地生活,但骨子里 一直都有着不动声色的骄傲,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种贵族的气质。 那,我们的气质呢?

14


事 故 封面

旦 复 的 消失


封面故事

消失的复旦 子烨

中央海报栏 中央海报栏原位于本部中央食堂(二食 堂)之前,十一号楼和十二号楼之间(现都 已拆除),分布于道路两侧,长约五米,高 约两米。中央海报栏建于“文革”之后,在 之后的近三十年中,一直是校园信息的集散 地和复旦精神的象征。自2000年日月光华论 坛的崛起和校方对张贴海报的控制,中央海 报栏便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直到2003年因 建光华楼而消失在推土机下。 “文革”之后,卢新华以一篇贴在中 文系报墙上的《伤痕》感 动了一个时代。1979年,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闻 系学生创办了墙报《前 哨》,张贴于中央海报 栏。它发表通讯、访谈、 消息、评论,还有诗歌和 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当时 中国思想的“前哨”。 复旦校史研究室主任龚向 群回忆起当时海报栏前的 盛况时说:“中午是阅读 《前哨》壁报的黄金时 间。黑压压的人头,里三 层外三层。下了课的大学 生们有的端着饭盆,头仰 得老高,嘴里也顾不得扒

如果我问你,校园里最能体现复旦人 自由而无用的地方在哪里? 你会说, 是3108,那里有最牛的大师给你讲最 大的道理; 是光华楼前的草坪,那里有情侣在翻 滚,吉他在弹奏,风筝在飞翔; 是日月光华BBS,那里有挂牌,灌水 和舌战。 如果我问10年前的学生, 他会说, 是中央海报栏,那里是信息的集散 地,是校园文化的坐标; 是海德格尔咖啡馆,那里是诗歌与话 剧的圣地,是可以畅谈伟大与深刻的 地方。

中央海报栏

16


封面故事

饭;有的甚至顾不上买饭,于是拿着个空饭盒,轻装上阵——这样容易挤 进人群前面。还有很多人挤不进去,只能等着下一拨,这样一拨又一拨, 起码要有个好几批,墙报前才渐渐清静下来。” 在之后的八九十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在海报栏贴海报。当时的海报 基本都是学生手绘的,内容包括电影录像播放指南、讲座信息、社团招新 与活动公告、舞会、体育赛事公告、倡议书、寻物启事与失物招领、家教 信息、报栏,甚至广告,无奇不有,无所不包。一位网友感慨:“如果要 评选复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海报栏一定可以名列三甲。那个时候要在 海报栏上找到一块空白的地方比登天还难。估计不少人就因为与中央海报 栏的某一次邂逅从此人生发生了改变。” 98级文基班的张轶超回忆道:“除了各种社团的宣传海报之外,有时 候还会有些令你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九一八那天,你就会看到许多以勿 忘国耻为主题的海报。轮子还没禁的时候,你会看到大法的宣传。逢六月 初的时候,也会有比较隐晦的海报。这样一来,就常会看到学生们捧着饭 盒,一边看海报,一边吃饭的情景” 而现在的我也只能凭着“老人”们的描述幻想当时同学们端着脸 盆、饭盒挤在海报栏前的样子,还有那饭菜和香皂的气味。

海德格尔咖啡馆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 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 上。”茨威格的这句话就是10年 前一些复旦学生的生活状态。他 们去的咖啡馆有一个哲人的名字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咖啡馆

我只能从当时那些学生的描 述中重构这家咖啡馆的样子:它 位于偏僻的松花江路上,紧闭 着的木门让人看不出营业的样 子。咖啡馆有两层,底层约50 平方米,仿红木的吧台,摆着几 张小圆桌,一条厚实的地毯。店 内飘扬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爵士和 17


封面故事

Cappuccino的醇香。柜台后是陈年威士忌、奇异的咖啡豆、久违的老式 胶木唱机。近旁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书,大部分是哲学的书籍。 当然这些并不足以体现这家咖啡馆的独特。 咖啡馆七天轮班的服务员就是该店的七个老板,五位复旦和两位交大的 学生。咖啡馆的店主之一——复旦材料系的李岚——说,他们对于顾客有 些挑剔。海德格尔咖啡馆一般只接待学生,因为他不希望社会上的人来破 坏这里的气氛。而只要是复旦的学生来消费,李岚都给打折。打折的程度 也很随性,8折、6折、5折甚至不收钱。因此这家咖啡馆一直是亏本经营 的。 但正是店主们的坚持造就了这块复旦“诗歌与话剧的圣地”。 燕园剧社的成员,98新闻系的储智勇回忆说:“戏剧活动的主体是由 参与过燕园剧社的、当时已经本科毕业的复旦学生组成的民间戏剧团体 ——‘夜行舞台’。咖啡馆一方面为夜行舞台所进行的民间戏剧实验提供 了一个合适的场所,毕竟当年咖啡馆戏剧、贫困戏剧尚未有如现在一般满 天飞的时髦概念,而只存在于少数青年的戏剧理想与破坏欲望之中;另一 方面,它为民间戏剧团体的运营在所谓“学校体制”之外提供了可能性, 因为不是所有这帮戏剧疯子们的出格、危险的想法都能够在校内场地实现 的。”去海德格尔二楼看“夜行舞台”的实验戏,甚至成了当时上海媒体 业内的白领们的一种口口相传式的小时髦。有一次演出,本来不大的咖啡 馆二楼挤进了200多名观众。一次复旦留学生的聚会沙龙,咖啡馆中来了 近300人。凌晨两三点的时候,的士在店门口排了足足一百多米长,警车 也只是在远处遥望,看看没什么事,也就走了。 这里也是诗歌的殿堂。“2000年11月3日,那天在海德格尔举行‘梦见 诗歌’诗歌朗诵会让我至今难忘。”复旦诗社第23任社长丁雁南说,“这 是我们时代诗歌的生存方式。”参加诗会的学生都是附近学校爱诗的人, 因此也就毫无顾忌,一些人会主动跑上台去献诗,然后自顾自地大声朗 读。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直到深夜才结束。 这里还有情侣在留言纸上写下誓言,有精通樊文的学生评论名家哲学, 也有顾客远道慕名,只为感受这里的氛围…… 05年海德格尔人文咖啡馆因拆迁而关闭。

18


封面故事

后记 储智勇学长对我说:“很高兴复旦的学生中还有对故纸堆有偏执症的 人存在,你们的行动和刊物至少会让一部分学生们知道,复旦除了不断老 去、归天的各种科学家和人五人六的商界精英之外,尚有许许多多来自民 间的传奇。” 抛开破坏历史建筑不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建筑的消失也是校 园发展、时代前进的必然过程,即使不拆除,它们也会渐渐离开人们的视 野。海报栏可以变成BBS,咖啡馆可以变成豆瓣同城小组,但总有那么些 “钻牛角尖”的“固执己见”,“傻不拉唧”的“放达不羁”,“学生 气”的“小资味”是雷打不动的,它们构成了复旦精神的核心,也会一直 传承下去。 希望多年后的复旦人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除了怀旧,还能 在自己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看到海报栏的影子,看到咖啡馆的影子。

19


封面故事

老建筑,在诉说着 阿瓜

高耸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自有人憧憬,古老的石库门随着时间

的流逝却也依然有人欣赏。每个城市都愿意用建筑诉说它的历史,更愿意 用建筑来标榜它的现在。于是摩天大楼一座座地拔地而起,成为一个个地 标,而只有有心人才愿意时不时扒开这些庞然大物搜寻几多年前这座城市 的影子。对于城市里日新月异的一切,本都习以为常,只是当漫步校园, 目视着怎么也绕不开的标志性光华楼和渐渐在子彬院旁搭起的脚手架,才 发现原来复旦也正以自己的节奏,用建筑改写着它的历史与现在。

子彬院与相辉堂 光华楼在争议声中拔地而起至今已有五载,逐渐与复旦景色和学习生活 融为一体,而不知何时相辉堂边上的子彬院开始悄悄搭起脚手架,连相辉 堂也已在筹备修缮之中。 这两栋都是复旦老楼。子彬院俗称复旦“小白宫”,建于1925年,是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近代建筑,在复旦既做过校长办公室,也做过数学院 楼。自07年项目开始筹备起,至09年开始动工。资金是由香港嘉华集团捐 赠的,3000万港币一次性到位,回报是子彬院从此以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 先生命名——志和楼。志和楼的定位从之前的数学楼改为校长办公室,校 方解释其原因:一是名校如清华北大大都由校内古老而有特色的建筑作为 校长办公室;二是复旦的行政办公场所确实不够用;三则是子彬院在历史 上也曾作过校长办公室。同时坚持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子彬院在改扩建之 后虽然面积变为原来的两倍,但外观不变、总体风格不变,并经由上海市 相关单位在专家评审之后审批通过。 相辉堂项目目前依然在筹划之中,前任校长王生洪发起校友捐赠之后, 修缮项目官方网站募捐数目节节攀升;同时基建处设计的修缮方案,据了 解仍然在审批之中。根据子彬院历经三年才动工,估计距离相辉堂真正修 缮还有一段时间。

20


封面故事

我们是否需要校园民主? 从官方的整个项目流程来看,没有问题:项目发起—筹款—审批—动 工,这样的一个符合法律标准、制度化的流程可以让校方可以理直气壮地 对复旦进行任何改变,而不需要经过复旦利益相关者——学生的同意。有 教授这样说,像子彬院、相辉堂修缮都是学校的规定动作,请有关专家 考虑即可,无需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这种说法,体现了公共事务决策中精 英主义的特点:即公众治理社会事务受到信息掌握程度和理性程度等的制 约,知识轴心和社会精英才可以做出令人信服的决策。 但光华楼的兴建在今天依然遭人诟病,被人以“大学之名,非因其有大 楼之故,因其有大师也”的理由斥责,可见在不参考公共意见的情况下做 出决策并不那么如人意。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 无疑是需要公众参与决策,亦即校园民主的。精 英主义者的观点实际上主要的支撑在两点理由:公 众一方面对信息了解有限,一般只能了解事务的一 部分,凭此做出决策便如盲人摸象;另一方面公众 头脑中常有各种刻板印象和成见,因而对信息的取 舍和判断也同样保有成见,如何能进行理性而符合 公共利益的决策?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因为公众在 公共事务上持有较浓的感情色彩而将之阻挡在公共 讨论的大门之外,精英们又如何能保证以“绝对的 公正”来为所有参与者们做出判断。精英更容易因 为其已有的知识而受到领域上的限制,更容易因为 其所处的位置而与公众的脱节,使得各决策的利益 最大相关者不能得到妥善的安排。至于公众的信息 掌握程度的确是一个问题,就说子彬院、相辉堂 项目,不到一定的时候,学生们是无法接收到或者 只有少数有心人能搜集到与此相关的信息。而在校 方制定政策中的种种考量我们一般无从得知。在掌 握的资料和真相上取得绝对优势的一方,只有真正 认可校园民主、相信公众的智力、愿意牺牲短期的 行政效率成就长久的民主化校园环境,才会愿意将 真相公布于众,而这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正确的渠 道。

21


封面故事

我们要怎样获取最大程度的民主? 从史上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项目事件,中国自2007年开始在民主社会 道路上有着突飞猛进的进展,各地的情况以公共事件的形式通过媒体进入 民众话题,被人们所热议从而进一步影响事态的发展。作为为社会培养未 来优秀人才的大学,为什么不在这个方面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榜样?校园无 疑是需要民主的。有待探讨的是,校园需要多大程度的民主,而这民主又 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实现? 在是不是应该增设通宵自习室、北区是要重装浴室还是修建澡堂这些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征求我们意见是应该的,因为我们不仅是最大 利益相关者,也是信息掌握者(在这些问题上,如学生利益监督中心等组 织已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在子彬院、相辉堂是否要修缮,法学院是否 要搬迁至江湾校区这些更加“官方”的问题上,我们是否有着同等的发言 权?理论上来说,是的。作为在复旦日日生活和学习的学生,我们自然是 每一项决策的最直接受利方,在掌握了相当量的真相之后,我想我们还是 可以信任复旦人的理性和判断力的。 至于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校园民主,学校目前存在着一些民意渠 道,但这是否等同于公共讨论?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委办向学校提交各种 提案,反映我们的心声;比如有一些校园媒体如《复旦青年》、《复旦人 周报》为同学们和校方搭桥,先不论这些渠道的影响范围和受众的多少, 就看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层层上报和审核通过,便难免有人抱怨它的低效 和不透明。我想我们需要更为直接,透明,高效的渠道。BBS、人人网自 然够直接,但没有形成与官方的互动。所以不管是从建立一个可以直接联 系校方与学生并独立于各部门之外的媒体形式,抑或是在现有的论坛等网 络媒体上搭建校方与学生交流的平 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公共讨 论和校园媒体的作用。同时对此渠道 又应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才能让它长 久而实质性地发挥作用。 有这样的两件事。北京大学未名 湖以北的朗润园、镜春园这两座明清 园林在2006曾面临拆迁,以建设北 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在事情见诸 报端后,在未名BBS上激起波澜,迅 速成为BBS十大话题之一。而此之后 子彬院 摄于2005年

22


封面故事

不久,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本已获得北京规划委员会批准的朗润园、 镜春园拆迁项目被突然叫停,原因是“方案的一些内容还有待细化和研 究”。同样,治贝子园也曾在2004年因为建设奥运乒乓场馆而面临被拆迁 的命运,后经由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披露此事,经过季羡 林、侯仁之等文化耋宿的联名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决 定保住治贝子园。 并非寄希望于相辉堂的命运可以依着这个方式改变,只是,我们也希望 学生们的声音能够更多得被得校园管理者们所听到。

附: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相辉堂修缮项目主页 http://www.fuedf.org/Xianghuitang/

23


相辉堂校友募捐鸣谢方案 目前累计捐赠金额:

封面故事

万 2191.12

24


国际视野

讲个 故事 , 哄我 入睡 混沌

在 浪潮休刊的这一个月里地球震了不少次,先是海地的7.3级,然后又是智

利8.8级,后面还有唐山、高雄。大小地震来来去去,有人怀疑是不是2012要来 了。但先别想太远的未来,海地的地震在新闻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令很多人想 起了汶川,似乎我们快两年前经历的痛苦又在地球的另一端发作了,而这次症状 好像更厉害。 接下来的铺天盖地的救援,因为我们刚经历过512所以显得更富敏感与同情。 像在外面看到被家长骂哭的小孩,我都会感到加倍的同情,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小 时候为数不多但记忆犹新的在公共场合被施教的场景。而在同情之后有时也会从 心底萌生出些过来人的优越感,好像我突然变成了被磨练出的成功者。这种优越 感总能给自己的自尊充气,忽然间小小的一个成绩就能成为我挣扎制胜的艰辛历 程上的里程碑。不难想象有一些国人看海地也怀着这么一种优越感。海地被“斩 首”了而我们的人民政权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生命力旺盛。海地在中国人眼 中是一个大对照实验,虽然我们嘴里不说,但谁又能保证在看到海地震后街头暴 乱的场面后不心里默叹声:还是中国好! 这次海地地震在我们看来是没有色彩的黑色,因为它在我们的优越感面前还 原了自然灾害的原样。地震、死人、恐慌、暴乱、无政府主义、私刑、腐臭、残 酷……如此种种地震后最赤裸裸的样子被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像汶川,虽然 地震夺走了许多性命,但我们听到的始终有英雄的事迹,人性的坚强,总理的眼 泪,军民的团结诸如此类的东西,故而汶川是彩色的,在人的记忆中有一种暖的 色调。震后的海地暴露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自私残酷的劣迹。可能的善都被慌乱的 暴力所掩埋了,我们看到的海地是黑色的。

25


国际视野

不是说某种宣传美化了汶川,恰恰相 反,是我们迟钝化了的感知系统涂黑了海 地。 斯大林曾说:“一个人的死亡是场悲 剧,而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个数字。”以前 西方人觉得我们就是这么想的,而现在像 是把这个句子翻了过来变成“百万人的死 亡是场悲剧,而一个人的死亡只是个数 字”。邻村的河水被污染了死了几个人, 不关我事;精神病在街上持刀乱砍,不关 我事;别人家的孩子被拴在街头,不关我 事。作为市场经济的副产品,这倒也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同一批人在大灾 大难面前反倒是能关爱千万里以外人的死活。 人说当家方知柴米贵,讲的是超经验的 问题。但在当今中国人们倒是能超出自己经 验地感知到一些宏大的痛苦。人们不忘记在 打捞上来的大学生尸体上讨价还价,而同时 又能在举国同哀的大地震中争相捐钱;可以 在街上围观凶手砍人无所作为,奥运世博来 了就要抢先当志愿者回报社会。这是超验的 感知能力还是大我的降临,不得而知。 当然你总可以反驳说那些见死不救 的和那些热心捐钱的不是同一类人,一类是好人另一类是坏人。我也不能 举出统计好人坏人的报告来反驳之,当然同样我们可以说阿Q只是一个人 而千千万万并非阿Q的人跟他完全不同。就我来说,我同情街上遇到的受 冻的乞丐过于同情远方的寒士,同情附近医院里被医生遗弃的病人过于同 情远方死去的人,感觉这才是正常的。不知道受自己经验支配的感情系统 是否已成为异类,但我确信大多数人难以爱上自己没有见过的人,要不然 自由恋爱远不会这么流行。

当今中国人们倒是 能超验地感知到一 些宏大的痛苦

不能感知身边个体的痛苦反而能感知某种抽象的宏大的痛苦是一件很反 常的事。这就好比奴隶工厂主声称自己要解放全世界的工人,无论在革命 年代还是今天都是虚假的万恶的。文革的时候流行的是宏大叙事,四十年 后我们依旧沉醉在宏大的故事里。这种故事使我们感到同情、悲悯、温暖 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都不坏,但最危险的预兆却在于我们对这些故事 的上瘾程度,是没了这些宏大故事我们就不能感觉到上述的东西了。 宏大的故事并不是不好,但就像一直要听故事才能入睡的小孩永远长 不大一样,这种故事的存在揭示的是我们幼稚的国民性。难道没有奥运会 26


国际视野

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就没有回报社会的动力了吗?难 道没有汶川大难八方支援的壮丽史诗,我们就不能对死去的人萌生同情了 吗? 我在学校为汶川捐了25元,这是我当时身上所有的钱。后来与朋友们论 起的时候莫名地有一种内疚感,他们每人都捐了上百元,这使我捐赠的数 目看上去像个逃兵,灰溜溜的。何况又是举国悲痛的大灾,大家都恨不得 把存折里的钱全捐掉,这简直使我捐的钱看似一种罪状。这捐钱的洪流中 驱使人的动力我并不能确定是出于对汶川人民的同情还是出于“别人捐了 我怎么能不捐”的心态。地震的劲头过了以后捐钱也就停了,朋友们又恢 复到对街头乞丐一文不舍的状态。故事完了,情节也戛然而止,然而我不 得不联想:要是我们平时有这样百分之一的公益热情,那么街上能有那么 多乞丐么? 我们从小就戴上了这么一种人生眼镜,即所有的事情都只有一种正确的 做法,只有一种正确的解释方式。上课只能双手背在身后,体操只能精神 饱满地做,实现理想只能通过考大学。更悲哀的是,连我们的反抗方式都 是一个型号的,一起在网吧里颓废,一起高喊哥寂寞了,一起信春哥,一 起装心不在焉的犬儒主义者。我们的世界是由关于历史、未来与人生的宏 大故事构成的。其间的区别仅在于好与坏,勤奋与颓废,善良与邪恶,但 无一例外的都属某种固有的情节。在地球的另一端发生的地震使我们得以 从中有片刻的清醒。原来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不是 所有的死亡与痛苦都能造就团结、坚强或伟大。海地的黑色使我们看到了 彩色童话外的另一种可能,这或许是好的。 复旦有形形色色的环保社团,他们在为一个低碳的绿色世界而努力奋 斗。他们清醒的认识到了千里之外南美的热带雨林所遭受的破坏已经威胁 到了太阳鸟的生存环境,这点值得我们敬佩。但就今天上午下课后,我在 3108看到的是散布的塑料袋、卫生纸、牛奶盒,桌子里、桌子下、桌子上 到处都是。我们的环境如此,或许我们感觉不到,或许我们太假了。

27


国际视野

中国 左右为难 美国 步步为营 晨弦

伊 朗开发核能源始于20世纪50 年代,当时得到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 家的支持。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 后,伊朗政权交替,成为一个穆斯林 国家。次年美国与之断交,曾多次指 责其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 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 策。

自2006年伊朗恢复中止了两年 多的核燃料研究以来,伊朗核问 题中的各方矛盾也在不断升级,牵 扯到其中的主要几个核大国。美、 英、法、俄、中等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商谈,美、法两国就制裁伊朗已达成 了“全面一致”,英、德两国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俄罗斯已经开始摇摆, 中国仍未放弃谈判解决的最后努力。 对于伊朗的核问题,美国肯定是丝毫不会让步于伊朗的。第一,因 为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对于穆斯林的狂热美国是有所忌惮的, 加之美国对于以色列近乎无条件的支持,阿拉伯国家早已将仇恨的种子 埋下。因而其对于伊朗可能拥有核武器而产生可怕后果的恐惧是可想而知 的。第二,奥巴马在其就任后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美国决不能在 国际竞争中接受第二名的情况发生。因而伊朗问题如果可以通过强硬的军 事行动解决的话,待伊朗被改造之后,美国更可以有效地监控中国的石油 运输线,以备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占得先机。 虽然在军事方面美国是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美国政府现在也不敢贸然 采取军事行动。首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了两场不怎么光彩的战争之 后,美国已经被世界舆论从道德的制高点上拉了下来,加之战后人员的伤 亡上升和平民误杀事件,令赋予生命极其重要地位的美国人民向政府施 加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在国际社会中,俄罗斯和中国在伊朗地区是有其 经济利益的,再加上俄罗斯两国不会坐视他国侵犯其利益而不管不问。因 28


国际视野

此,美国等国基本上还是主要以制裁为主,来逼迫伊朗与联合国合作接受 检查,放弃浓缩铀的活动,亦即放弃美国认为的伊朗企图拥有核武器的想 法。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大多数人都觉得伊朗的所作所为其最终目的还是拥 有核武器,但是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伊朗的确是在研发核武器,对于伊 朗而言,他所作的一切工作必然是贴上和平利用核能的标签的,同时他又 不让国际社会来监督,导致这个事情不清不楚。对于在伊朗有其利益的中 国来说,国家利益在能够有一丝希望维护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去维护的。 如果美国发动战争或者伊朗被国际制裁的话,中国在伊朗的巨额投资将损 失惨重此是其一。其二,中国是个特别注重礼仪的国家,越是在这种复杂 的情况下,中国越是想表现得大度、理智,大公无私,其所作的努力也的 确是符合人情符合国情的。打架(战争)是不对的,孤立(制裁)是不人 道的,讲道理(谈判)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在伊朗核问题上出现的情况对于中国而言是比较被动的。中国的“尴 尬”在于世界主流国家的美、英、法、俄正在逼迫中国站队,是站在世界 主流国家制裁伊朗一方,还是站在伊朗一方反对国际社会的制裁。如果中 国不能争取到俄罗斯的支持,改变其原有的决定,那么有句话叫胳膊拧 不过大腿,伊朗一味强硬的情况下,在对伊朗是否经济制裁上,中国这名 “调停人”似乎只能投弃权票了。

周洋究竟应先谢谁

沪上部分银行 月3已无款可贷

杂事记

贷款利率因眼下房贷市场用钱吃 紧自3月以来呈现大面积上浮的 态势。3月份尚未结束,不少银 行第一季度的贷款额度已所剩无 几, “二套房”界定也全面从 紧,目前普通借款人想从银行申 请八五折的房贷利率已属不易。 看过蜗居的房奴,听闻“蚁族” 的故事,有人拿中国09年房地产 市场增值50%的现实去对比上世 纪80年代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 还有两三年就走出大学校园的我 们,是该为大环境下的中国经济 担忧,还是为自己将来的选择而 焦虑?

“周洋昨日再次致谢,先谢国家,最 后谢父母”,这是前几日一则新闻的 标题,冬奥会包揽三金的18岁小将 周扬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因为先 感谢父母再感谢国家而受到了体育 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同志的批评,认为 其“德”性不足,原因在于运动员没 有首先感谢国家。之后各方媒体开始 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报道。寒假在 家坐在电视机前为冬奥健儿加油的情 景还依稀在目,如今却险成为一场闹 剧,为什么各方都不能好好地接受这 个中国在冬奥运上的突破,尽情地享 受欢庆的时刻,而非要针对一位18岁 的奥运冠军的赛后即兴感言呢?如果 真要去咬文嚼字,从小语文课上不就 把祖国比作母亲吗?

29


喝水死亡 ” “ 又一令人寒心的 杯具 “

杂事记

2010年2月26日《重庆晚报》报 道因涉嫌盗窃,2月18日,河南 一名男青年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 后其亲属被告知,该男子已在看 守所内死亡。当地警方解释,犯 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 发病死亡的。而亲属查看尸体后 发现,他身上有多处伤痕。去年 的云南躲了一次猫猫,今年河南 喝了一杯开水,见到这个消息, 笔者倒是没有了那时听闻躲猫猫 的愤慨与不解,反而多了几分冷 静,毕竟我们欣喜的看到,无论 重庆打黑,还是惩治腐败,整体 趋势上还是在进步的,但是路漫 漫其修远兮。

驻京办 “ 的留与撤 ”

春节前夕,看到中央下文要撤掉驻京办的 新闻,赞成“留”者认为“驻京办”的存 在有其客观必要性,不可能一撤了之,赞 成“撤”者则认为“驻京办”存在着严重 的违纪违法行为,是腐败的滋生地。最初 看到这种新闻不仅让笔者有些欢欣鼓舞, 因为在我印象中,驻京办真不是一个好 词,这表明中央反腐动真格了.日本观察 家加藤嘉一说,驻京办的撤销终结了一种 进京朝拜的文化。但其意义可估计不止于 此,我们少了些打小报告的阻碍,可以自 由进出办公室了,现在翘首盼着的是明察 秋毫的老师。

犀利哥 ” 意外成中国时尚教主 “

俄“新闻地”3月3日文章,原题 为:中国流浪者成“时尚风标”。 中国一位无家可归的男人,觅食的 流浪汉因为自己的时尚外表和准确 的衣着搭配几乎具备了明星地位, 又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网络红人,不 过看过后续报道,在热心人的帮 助下,“犀利哥”找到了失散多年 的亲人,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但如 果“犀利哥”有房有钱,那么他的 “原创性”会剩下什么。穿破衣吃 剩饭的人,他们又会奢望什么呢? 有人笑道,一个马克•吐温的经典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 的主人公吧。


《海豚湾》获奥斯卡奖, 日本捕鲸界激愤称 “ 捕鲸 乃传统 ”

西班牙劫匪抢钱后 兴奋猝死

据西班牙《20分钟》报道,一名 男子2009年11月29日深夜带着利 器闯进一家宾馆,威胁站在服务 台的女职员拿出现金。就在他抢 劫成功准备离开时,他突然停住 了脚步,眼睛发愣,脸色发白, 接着就倒在了地上。女职员缓过 神来后报警。经法医鉴定,此男 子系心脏病猝死,原因是过于激 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美西时间7 日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路易-西 霍尤斯的《海豚湾》,这一消息立即 引起片中记录的日本太地镇的激愤。 “既然是纪录片,就应该记录事实, 可是这部片子却无视我们的传统。” 太地镇渔业合作社参事杉森宫人更是 愤怒地表示:“奥斯卡奖是不是被反 捕鲸运动的人给利用了?!”读完后 不禁感叹,多么讽刺的一则新闻啊, 是不是要设立个投票问问大家要不要 保护这种传统。

为了儿子留学,卖了房子租房住

杂事记

不久前网上的一则帖子 写到,一位老父亲为了 供儿子在美国留学,卖 掉了自己居住了大半辈 子的房子供儿子读书, 一时间,赞美声和质疑 声此起彼伏,有人感叹 这位父亲的伟大,有人 则质疑这个行为的必要 性。在越来越多的中国 大学校园中,出国似乎 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出 国究竟为了什么在每个 出国学子前临行前是否 想清楚了呢,真的要举 家上下砸锅卖铁才能供 你出国,撇开身上的压 力不说,面对年迈的父 母,我们又能为他们做 多少呢?


文艺长廊

撞击时谁在乎我们说什么 宇宙

“基本上,克里夫将成功的黑人都视为叛徒。”这是1968年的美国, 距离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已经4年了;可是这位莫汉达斯•甘地 以及“非暴力革命”的忠诚信奉者,做过如此伟大梦想的黑人却渐渐遭受 到来自同胞的嘘声。黑豹党认为他是“权力的傀儡与奴隶”,主张“黑人 力量”——建立一个黑人主导的社会,同“主流社会”隔离开来;甚至他 们开始驱逐“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NCC)的白人成员,已达到革命 者的忠诚。 这是在《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1读到的故事。它很有趣,我读到了 不同的民权运动和其中有趣的逻辑:“非主流”只有主动和“主流”的割 裂成为真正的非主流。当然他们总会哭诉如何遭遇社会的抛弃;然后你信 了,为他们流泪却发现你被骗了,割裂不是一厢情愿。 当克里夫、甚至整个黑人世界拒绝对话,而 膜拜如同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马尔科姆•X(Malcolm X)等等被剥夺公平竞 争的权利甚至生命的英雄时;或者说他们开始厌 烦那个善于言辞却仅仅善于言辞的金的时候,开 始决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开始拒绝融合而 是赞成分裂的时候……他们也被自己抛离这个社 会。当然这种出于自卫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但 是创立一个“黑人主导的社会”同约翰内斯堡的 种族隔离有什么区别呢?只是约翰内斯堡的“第 九区”是被逼的,而这个黑人的乌托邦是自愿的 么? 1.(美国)马克•科兰斯基 我常常想起一个几乎要流泪的“愤青”。他如 (Mark Kurlansky) 译者:程洪波 陈晓 合著者:黄 同堂吉诃德、或是桑丘要同所有资本主义老大帝 国的风车决斗;晚上做梦想起所有我们的邻居都 原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 要杀了我们,他就寝食难安……有时候我差点为 联书店 •页码:4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32


文艺长廊

他们的“爱国”而感动,可是我发现也许让我寝食难安的是他们。发表观 点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好像1953年的美国人,必须首先声明自己是个“忠 诚的国民”;写日志的时候又像一个波兰党报的编辑,批评什么必须先掏 心窝子地表扬它一番再跟上我谨慎的“接着”。 否则,我就会变成罗森堡(Julius Rosenberg)夫妇;为通敌卖国的罪 名坐上电椅。不过即使不用坐上冰冷的电椅,如果我的文字过分黏腻、无 法清晰地厘出现代人所要的答案,他们就会表示出“不知所云”。 我可以自知之明地将一切归咎于自己文字的干涩,很多时候也确实是这 样。可是当这个时代,人们用Google Reader聚合全球的千百万个博客; 除去其个性而留下的往往是百余字的摘要和一张图片,这样的搭配决定了 我们从此的阅读习惯也决定了文字必须刺眼而图片必须令人震惊。谁在文 章开头写到某种花,他便是要同意或反对这种花的什么;谁讲起一个故 事,他便必然是要用这个故事去证明什么…… 我想起了《乡愁》、或是《镜子》,它已经只能固化在往昔颤抖的胶 片之中了。里面的诗句不为了证明什么,影像的逻辑甚至也是见仁见智的 ——理科生抱怨过他无法理解这种没有逻辑的画面组合……可是那便是情 绪,无法复刻与梳理的情绪。在这个对电影的细节也追求逻辑的时代,突 然觉得看起来什么也没说的电影拍出来也是一桩可耻的事情。这再也不是 一个属于细节的时代了……所谓设计的细节也许也只是为了一瞬的震惊。 谁还会注意《野草莓》里那段仿德国悬疑片风格的片段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它可以被总结成100字,配上老博格木讷而严肃的脸。诗意无法压 缩,可人受不了“冗长”,而“冗长”的边界也在变得越来越短。 甚至到如今,理智也被排斥。因为一个周密的证据链没什么实际的用 处,证明Google究竟在干什么就是这样……所有人从Google转身的动作 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参加一场主题是“Google离开中国”的假面派 对。 没人听的懂对方在说什么。 也许本身这很混乱,但是因为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的影子延续到今天就变得简单了。我们只需要站在一个位置 上,“我赞同”、“我反对”、“我忠诚”、“我背叛”、“我爱国”、 “我汉奸”…………不管是谁,都是如此简单,如此单纯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另一个圈里的人争吵。 可是没人听的懂对方在说什么,因为我们的脑子变得过分简单了。于是 33


文艺长廊

我们无法思考,变成了一个收各种经验累积下的举牌机。我们更不可能期 望听懂对方说什么了。偶尔,那些动作幅度大的知道自己在作秀;这里面 也包括电视台,做秀是做给他们看,而他们也是为了作秀。突然想起报道 民权运动的CBS主持人丹尼尔•肖尔说的: “事情的关键在于分贝……只要听到有人高嗓门地嚷嚷:‘你怎么坐在 那里纸上谈兵,’——我就会按下快门,因为电视青睐戏剧和冲突,任何 事情只要预示着冲突,就有可能被播放——被搬上那天晚上的‘克朗凯特 秀’,而我们图的就是这个。” 愚蠢追求刺激的,又何止电视呢?

34


“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中女方往往

复旦篇

只有15、16岁,而男方甚至更年轻。 想象两个人从15岁就开始共同生活, 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当然并不

梁永安 是提倡这种做法,只是这种做法也有 其好处。现代所缺乏的便是这种共生 的稳固,因为认识的时候彼此都已经 成熟定型了。

“否认不了还要否认,那是欺骗; 逃避不了还要逃避,那是软弱。” 陈果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能

言 论 被标价的话,不管标的是 多少,这个人都是一文不 值的。

“我一般不会关人,但有次关了一个,那位

女同学在bbs上发贴说:我不知道我的心是怎

”(据说那位同学后来过了) “能把论语融会贯通的,只有朱熹和我了。” 样碎的,傅杰知道……

傅杰 命运观: “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要我们读那么多书。我只能 告诉他读了中文系,这是你的宿命。

爱情观;“不要试着去改变对方,要因势利导。” 学 习 观 ; “ 是不是你们的心收不回来了?(众高呼: “是……”)这说明你们的心理素质很差,要学会伸缩自如!!

” 人生观; “ 现在可以随便发誓。共产党员都是彻底的唯物 (众蹶倒)

主义者。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种人太可怕了。

“ 为了提高我们这门课的 上座率,曾有人向我建议

张金耀 说,不如把课名改为“风骚

入门”。


身边的声音 1、据说一位大牛放假回家这么给家长解释成绩:F数量最多,当然是 Fantastic,D是Done,C是Correct,B数目最少,为了真实就说是Bad 吧,A就不用想词了……因为不可能有的…… 2、一个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能把自己未来二十年后预想的清清楚楚,这是 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位同学在谈到人生时如是感慨

言 论 4、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那为什么我们都知道那是雷锋 做的呢? 某网友在论坛上这样提问

5、一说到落后,爱国者就说“我们国家只有60年历 史”,一说到领先,爱国者就说“我们有5000年文明”。 网友原创

6、由于奥巴马多次不听我国劝阻,接见达赖。至此,我 国将不再劝阻凤姐追求奥巴马,必要时会给予其大力支持 。 某网友的恶搞言论

8、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为在今年春晚终审时看到重组的 小虎队的歌曲串烧时说,这首哥很不错,通过我们春晚一 定能走红。

9. 中国特色英文单词:Smilence(笑而不语), Democrazy(痴心妄想),Togayther(终成眷属), Freedamn(天朝网络自由),Shitizen(p民)

10. 在今天做一本杂志,从内容采编上看,其实已经意义不大,因为什么样 的文章在网络上都能看到。但一本杂志还是可以通过它的整体气质把一个 特定品味的人群聚拢在一起,因为人需要符号和标签。今天在公众场合拿 一本什么样的杂志就和过去特务拿着接头信物是一个道理。 新浪微博 11.上了公共汽车。看见一个抱孩子的妇女,我主动让了座。她激动的说: “谢谢你!”我当时怒吓道:“先谢国家!” 猫扑 12.昨日人大代表“走红地毯”,全国人大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记者 团团包围,抛出各种问题,但他口中只低念“阿弥陀佛”。后面不知道谁 喊了一句“大师,用轻功啊”。 猫扑


人物

对话梁永安 对话梁永安 Facable

他是一个活得近乎奢侈的人 他在复旦名气很大,大一新生都听说过他,因为他讲课深刻隽永,给分 也好,也因为他的语录在网上广为流传。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穿了一件朴 素的枣红色夹衣,办公室不大却摆了很多特意为学生准备的椅子,笑起来 两眼弯弯,像闪烁着日光的溪流。 采访之后,我对朋友说:“我真喜欢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我觉得他一 直运气很好。”他微微有些不屑:“他到现在都只是个副教授!”我没有 说话。 梁永安老师出生于山东威海农村, 在南京和西安度过童年,11岁的时候, 为响应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举家迁往云 南。摇摇晃晃的火车把时间拉得无限 长,以至于消磨掉了父辈们心里最后一 丝念念不舍,“支援边疆”的雄心壮志 最终压倒一切,当然这些都与他无关。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此行之于他的意义, 他更感兴趣的是沿途的新鲜风景,直到 40多年以后,他仍然记得,抵达昆明时 天气非常明媚。云贵高原的红土地壮阔 斑斓,与风物纤秀的江南大大不同。 他很快喜欢上昆明朴素单纯的风 物,而千里之外的政治风潮亦在那时拉 开帷幕,举国动荡,西南边陲岂能幸 免。大字报,批斗会,那些都是大人们 的事情。他奇怪的是以前那个很熟悉, 人很好的书记一下子就变成了特务和叛 徒。他在心底暗暗觉得他们可怜。

37


人物

然后是停课、上山、下乡。那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大抵如此。唯一不同的 或许是他去的怒江峡谷傣族村寨,土地肥沃。朴素的劳动让他心情愉快, “种的菜也是自己的,粮食也是自己的,猪也是自己养的,第一次付出, 看着猪成长起来,菜也是一点一点从小秧苗变成大番茄,这个时候就是很 充实的,以前都是用家里的,现在自己种自己吃,不经过过滤。而且环境 优美,在大河边上,高黎贡山上的雪水融化之后流下来,我们在月光下浇 水,我忽然懂得了陶渊明为什么要回到乡村。”40多年之后,他说,那是 他最为怀念的一段青年时光。 政治运动尘埃落定之后,他考到复旦。那一年 他的同班同学卢新华以一篇《伤痕》一夜成名, 一时间“伤痕文学”在复旦掀起热潮。他没有参 与,原因是他不想让时间安排得过于拥挤。他担 任学生会、校刊、《复旦风》杂志的种种工作, 却不是为了出风头,他说想在各种场合和环境中 观察当代人的变化,深入地了解丰富的生活。 “你不能关起来,你必须要接触社会的丰富性才 能进行创作。” 他于是并不急于创作。“从我来说,我不是急 着要去做什么东西,我觉得一个人要生活得从容 一些,多经历,然后,自然你的生命给你时间让 你写出来就写出来,没写出来也没办法。但是在生命展开的时候,不是带 着创作的态度,而是带着实际的,真实的态度去经历。然后后面呢,就是 全力以赴去创作。而且我觉得把东西放在后面写,感触也会更深一些。” 在中文系呆了三十余载之后,有一天,忙完了系里的事情,他心里忽然 觉得时候到了,是时候写小说了。于是他准备放下一切,一门心思把精力 投入到写作中去。学校新设了一个创意写作硕士班,本来他也有可能去管 这个项目,但他说:“不想去。我以前也管过作家班,虹影 那一批的作家 班,哎呦,管作家班太——麻烦了。” 我忽然想到二十多年前他的某次选择:研究生毕业之后,导师极力推荐 他从政,他可以去中国作协,也可以去上海市某部门当副处长,他一概拒 绝,选择留在了中文系。问他为什么,他眼睛一弯,俏皮地说:“因为有 寒暑假啊!”然后正色道:“有段时间我对从政特别的反感。研究生毕业 以后所有人都建议过我去从政,但是我觉得在社会的价值观受到侵蚀的时 候,有些官僚在那个体系里面,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没有它反而更好。 所以有段时间我特别厌恶从政,特别的厌恶。有的人本来是知识分子,一 当官说话的语调就变了。” 1.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美食家。中国 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38


人物

看到这里,他会不会觉得像一个不关心公共事务,只顾一己姿态从容的 隐士?当然不。他说,他只是不赞成市场化的生活。“我一直都特别想去 农村,去不同的小学和中学去讲课或者做讲座,给孩子们讲课程之外的事 情,让这些孩子知道外面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除了挣大钱之外他们还可以 过另外一种生活,乡村虽然落后,却也许是他们一辈子最珍贵的根基。每 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所在的地方也是独特的。” 五十知天命。他早就知道了他应处的位置,应有的姿态,应该做出的坚 持与拒绝。 他是一个活得很奢侈的人。

梁永安谈文革 文革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当时也能感觉到要一起为理想的社 会而努力。其实那时候的人也不是一色的思想,也是起伏不定,常有 纷争,各种运动。仔细想想,可能在建立 理想社会的时候和当下的社会有冲突。 人,需要改变的不是那个理想而是人本 身。要有一种公共性、社会性。当时有两 种倾向:一种是走政治化、理想化的道 路;另一种是对社会主流风气的抵触,更 加注重于稳定和物质生活的提升。

人,需要改变的 不是那个理想而 是人本身。

文革中的学习 在云南的那些年,知识的摄入量很大。当时大量的阅读了儒家的东西。 批判的前提是了解它,所以知道了很多先秦、两汉包括唐朝的历史。毛泽 东等老一辈人也是熟读历史的。通过阅读,将儒家作为消极的一面,再把 法家等等作为积极的一面。我当时是整个知青里面的头儿,民兵连很大, 要管很多事情,其实也参加很多读书学习活动。

对文革的回思 当然也在怀疑当时的那种理想主义能够撑多久,明显和老百姓的现实要 求不合。跟老百姓有很深的联系,也看到这种状态。所以也很能理解社会 的变革,社会是按照老百姓的内在变革走的。当时在云南要求种棉花,天 39


人物

气很热,容易生虫子。从幼芽就开始吃,所以就长不大。长不大就要不停 的喷药。那个药很贵,最后长出来,一亩地可能收个七八斤棉花。这个就 是指令性经济。这些地如果种甘蔗,可以多收很多钱。 我们需要非常为公的人推动发展,但在投身运动的很多人实际上是谋 私利的,素质很差。表面上是高喊口号,实际上是谋取各种利益的。很多 现实问题,比如,哪怕你是个理想主义者你也想要上大学呀。当时是推荐 制,进行推荐就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形形色色,各种丑闻。我就感觉,这 样的社会是运行不下去的。宗教很好,《圣经》中讲的都对,但它落实不 到真实世界中去。

梁永安谈创作 起步 进入初中开始创作,因为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缺剧本,后来开始写剧 本。小时候最喜欢看书,后来也就是根据平常的生活写小剧本。初中末尾 时写了小说,投到省里的杂志上。当时发表文章是很有政治意味的,没想 到过了几天来人调查,就开始觉得从事文学也行。算是激励吧。

关于这个时代的没落文学以及它的复兴 现在老百姓的选择多了,文学作品也就不那么受关注。也有作家的因 素,他们还很难理解我们的时代。成名作家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不像张 贤亮2被送到乡下监督劳动时体会那么深。生活在底层的作家还没有达到很 好的书写和发声音的阶段。5亿农民转入城里,都受过初高中的教育,大 学毕业的也加入到蚁族3社会。原来都说上大学能改变人生,现在看,大学 毕业了人生没什么改变。房租都付不起。很多专业让农村来的人只能在城 市就业,也就只能聚居在城市。这样一来,新的一代对现代社会中方方面 面的虚幻性、复杂性都有深刻的体会。向城市化转化中产生的文学最有前 途,他们跟历史的关系最紧密。

2.著名作家,文革时历经坎坷,改革开放后发表众多轰动性作品,如《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 3.09年新词,源自廉思等对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研究。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 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40


人物

为什么所写的作品都是古代背景的? 当代缺失的东西太多,要回到自己的精神里面去。你光靠复制外面的, 其实归根到底都会有一种游离感。人就很难有核心的价值原创。你可以不 停的循环阐释演绎新的东西,但中国它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归 属。这个工作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好好地做。到今天很多人意识到这个 问题了。我们按照西方的方法做,其实走的还是自己的路。找到民族的逻 辑很重要。魏晋时代有很大的精神空间在其中,关于个体如何寻找自己真 实的生命,然后如何去面对不同的生活状态。建安时期的乱世、竹林七贤 时期政治的怪态、陶渊明时期的朴素民风和累世公卿的对比。这些就在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我写完了这个就要写中国的当代史。小时候在威海的农村、然后南京、 西安,军人、公民,然后到云南、上海。我接触的生活情景要比一般人的 要多。现在都从政治层面,苦难呀等等都不能很好的表达这么重要的一段 历史。很多人会觉得两个时代之间的价值是断裂的,不知道那样的社会是 如何转身成为现在的模样的。我想写的就是几代人的奋斗。奶奶一代的传 统地主,父亲一代参加解放军、向往革命……用55年的长度来建构一座桥 梁。必须有地理上的跳跃,空间上的推移,才能让生存情景更为广阔。写 出“变”,写出很多人不知道的东西、没写过的东西。

对现在市面上很多畅销书的作家,有什么感觉 我觉得炒作太多,这几年整个国家创作在质量上没什么大突破,文学的 意识,或者说是历史的意识都没有什么大转型。现在全球化阶段,国家其 实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的时期,而且是一个定型的时候,但是没有一 个明晰的思想解放运动来支撑。现在的作品缺少时代共振,我感觉是因为 出现了文化断裂,以前写什么《那山•那人•那狗》的那拨人,他的写的资 源都差不多耗尽了。但是新的这拨人呢他不接以前那拨人的班,他有自己 新的一种形态。从长远的历史来看,他们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因为他们 又是独生子女,又处在经济转型时代,方方面面他都有那种承前启后的丰 富性。这个时候呢,相反这个时代是从空缺、断裂开始的,以新的方式形 成。这个形成很慢,你看西方文艺复兴用了好几百年。

41


人物

梁永安谈青春 青春期里我们难免会有面对自己的孤独、面对自己的 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 那个时候倒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一个就是不为功利地生活,不是匆 忙地从事很多功利性的活动,不是为了利益而匆忙地发声。其实我觉得人 在大多数时候都应该是一个沉默者,因为你真正能够想透的,能说的东西 并不多,这个世界这么丰富。我当时觉得有好多人匆匆忙忙图了很多功利 性的东西,其实不见得他有多少需要说的,而是为了外在的东西而去,从 我内心里面来说,这样子做的话慢慢的就有点——有点——变形了。

与过去年代的人们相比,我们这些处在断裂带的年轻 人最缺少什么呢? 以前的人有理想,但是没有现代社会的专业性。他们吃苦耐劳,但归根 到底处在社会政治格局的大中心下,他没有一种高级劳动的系统性。现在 的人在只是专业性上比以前的人要好,但是他缺少一种普遍的公民意识, 然后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大国格局里面处在什么样的一个位置,在这个社 会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生活里处在什么位置,所以他会有很强的焦虑 感。

42


人物

您课上讲到“因为不知根在何处,现代人表面上容易 连在一起,心里却存在着永恒的距离……” 对,以前,因为有共同理想,可以看到人里面的那个底子,从农村出来 的人相互之间有一种多方面的关照,大家都知根知底,所以能够有一种长 久的、深刻的连结。但是现在大变了,人变得复杂了,再加上现代社会流 动性很强,人和人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的连结,看到的往往只是对方呈现出 来的那一面。所以在交流的层面上可能只是停留在日常情景啊,聚会啊之 类的,但是真正的深刻的相互的理解、相互的联结比较少。

采 访 最 后 的 推 荐 书 目 。 这 是 一 个 令 记 者 惊 讶的 选择,不过仔细想来,我们所排斥的经典仍然 是经典,它所表达的苦难和希望正是我们所需 要的。 43


下期 《

潮》,

来做主。

《浪潮》欢迎同学们发送各类话题/稿件/言论/照片/漫画,具体说明如下: ·话题:校园内外值得反思的现象,需要关注的问题。 ·稿件:你对校园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评论,字数1000-5000字皆可。 ·言论:教授,辅导员,同学,以及校园中其他形形色色人物的经典语录。 ·照片&漫画:用你的相机和铅笔记录经典的瞬间,揭露背后的真相。 请务必保证作品的原创性。 来信请注明真实姓名或化名。 作品被《浪潮》选用的同学将可以加入浪潮俱乐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探讨。

投稿、疑问、建议、批评 请发至《浪潮》编辑部。 E-mail: langchaoeditor@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