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第五期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5期/2010年7月15日发行


主编: 子烨 / 混沌

编委: 阿飘 / 九哥 / 张昉 / 阿瓜 / Facable

记者: 校园时评:听风 / 周墨 封面故事 : 夜游儿 / 小诗/青草 全球视野 : Eric / Lydia/晨弦 人物 : 七七 / 苏临安 言论&小事记 : 枫林

摄影: 周墨/九哥/Lydia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总第5期/2010年7月15日发行


卷首语 时间磨砺着青春,是变得更加锐利,还是磨去了棱角,全在于我们以 何种姿态面对时间。 选择浪潮,是因为她有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把充满理想,勇于作 为的朋友凝聚起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们才慢慢学会谦 让、倾听、表达、自信,慢慢了解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也学会了如何 让时间把自己磨砺成最希望的形状。 不要再做沉默的大多数,当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能够成为真理的时候, 应该置真理于何地?勇敢地捍卫真理,真理也需要宣传,及时拔除 杂草,不停地压缩谎言谬理生存的空间。浪潮正是这样的媒介,不繁 琐不唠叨,只是为真理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清晨的阳光打在我们的脸 上,温暖振奋,充满希望。

晨弦 2010年6月24日


目录

总第5期/2010年7月15日发行

校园时评

5通识教育亚克西 7为什么如此感怀毕业季? 9说了再见

封面故事

Ctrl + C Ctrl + V

12 谈谈何谓学术腐败 14 当中国论文遇上美国教育 15关于学术腐败的制度考量 19 Crash 观点的碰撞 国际视野

24 信息自由与“信息主权” 26 世界杯中的概率问题 28-29言论

人物

31毕业生


校园时评

通识教育亚克西 阿飘 如果说复旦的通识教育能培养出全才,那么我要重新打造一下自己对全 才的定义了。 “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 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 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这些话 出自典型的高中生之口。现在在复旦,情况不同了:哪怕你专业科学得再 好,门门都拿A,选修课拿几个C、偶尔挂个F,你照样是个差生。 想起北大校长在面对“实名推荐”的质问时,说:我们要发掘那些有 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要是这种特殊人才到了复旦,恐怕要被扣上一堆的 “重修免听”吧。 当我打开urp查分数时,王蔚的宪政文明史那栏十分灿烂地亮着一个 C,不久接到两个一起上课战友的电话,他俩均被F了,其中一个还是经济 大类的大一学生,等着靠绩点分到心仪的专业。一个F,把他一年在理图的 奋斗、3.5的绩点,完全抹杀。见证过不少人间悲剧的我,此刻不禁再度哀 叹——选修课猛于虎也。身边朋友们的绩点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大一时 还不能看,到了大二后一个比一个牛X。问其然,答曰:大一时很傻很天 真。 复旦有着自成一派的选修课文化。你先要确定该课老师不是CD刻录机 或AC米兰,还要确定该老师不在“转型期”,然后再加入浩浩荡荡的刷 课大军,期待自己rp爆发。当然复旦的大部分选修课还是不错的,但总有 一些雷区等待着懵懂的人们。一个个悲剧向人们不断重复着一个真理:上 错了课比上错了女人还可怕。 一所崇尚思想自由的学府竟然存在着学子们为选课而纠结的现象。同样 是马基,同样是毛概,不同老师的给分原则相差甚多,这能说是一个平等 的环境吗?不再为了知识而选课,而只为了一个好看的绩点而选课,这是 通识教育该有的样子吗? 可能不少绩点牛人听到我辈的愤懑会莞尔一笑,认为那些悲剧了的人 们是因为不懂得“规则”而悲剧,不过我倒建议那些靠着与老师“多交 流”来博得好绩点的人们加入复旦的公关协会,来为复旦的公关事业出一 5


校园时评

份力。可能一些老师在“下毒手”的同时还振振有词:那是你们上课不认 真。那我要反过来告诉他们:希望你们上课可以不那么水。 前些天看到学生会就一些校园问题贴出来的公示,其中有一条:学生希 望能取消重修的“绩点不覆盖”,因为一门课的悲剧可能对学生的未来有 很大的影响。教务处的陆昉老师回应说:复旦在社会上一直以绩点的含金 量著称,原则上不会因部分学生的原因改变规则。 但愿陆老师的这份自信与“含金量”背后是一堂堂正正有含金量的选 修课,能真正让复旦学子引以为傲的选修课制度。对学子负责,对社会负 责,相信这是一所“世界一流”学府应有的气度与自信。 据说以后会实行四年的通识教育,希望这不会成为复旦走向没落的拐 角。

6


校园时评

为什么如此感怀毕业季? 一枚尾巴 10届的毕业季结束了。这次的毕业季似乎特别感人,毕业大片在网路 上被四处分享,颇受好评,连大三大二甚至大一的学生,也沾上了一些学 长学姐们的离愁别绪,怀念着已经正在经历的时光,想象着将来怀念的情 境。甚至出现了“我不想等到毕业的时候……”的相册。 校园里人群熙攘,毕业生穿着不太合身的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急 匆匆地在校园里快步行走,在每个地方排队拍照。如果脱去毕业服,他们 和假期前来旅游的游客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时间,即将离开的,没有离开的,都急急忙忙地把能揣走的回忆放在 照片里,写在日志里,生怕落下什么似的。为什么大家如此感怀毕业季? 估计会有人奇怪这个问题,毕业诶,这么大的事情,当然很值得怀念 啊。可是过去毕业并不是那么大不了的,毕业以后的事才大。过去,大学 生忙完工作分配,安心地写着毕业论文,然后“满怀着建设祖国的豪情” 走到“国家需要我的地方去”。在那个时候,毕业更是一个起点。 而现在,毕业的终点意义似乎大于起点意义了。这个概念从我们高中开 始,因为高考似乎是个终点,大学后面的事情太多变,不予考虑。而到了 大学,过了四年,五年,或者八年,多变的事情依然多变,迷茫的前景依 然迷茫,到了毕业这个临界点,就化成了对过去时光的细致记忆。于是, 大学成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几乎等同于“大学”,每个 毕业生都在感叹,在“别的地方,可能再也不会有一群人同我……”。 感怀过去是因为害怕未来。毕业生肯定是因为 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才对过去的好念念不忘。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功利至上、尔虞我 诈,人们活在压抑、谎言之中,以恶意度人成为了 习惯,竞争成了王霸之术。而我们的大学呢?老师 是善意的、同学是善意的、错误没有致命的,于是你还可以做些自己喜欢 做的梦,玩些喜欢玩的游戏,谈几场恋爱,然后说这就是青春。

感怀过去是因 为害怕未来。

我们要的只是善意而已。就像一条校内状态所说的:“社会对新鲜人的 冷漠和敌视,是对大学生活汪洋肆意怀念之情的根本原因”。从精英到新 鲜人的转变,实在是撞得太疼了。如果像过去一样有个确定的未来,有着

7


校园时评

脑子里支撑着你工作的意识形态,有着对大学生友善的氛围,我们也许就 不感怀了。 这种感怀好还是不好呢?这很矛盾。从大学来说,它至少说明了自己仍 是一方净土,自己和社会仍然是不一样的;对社会来说,当这个社会中最 有潜力的成员连进入这个游戏的勇气都没有了,那这个游戏的规则应该需 要改变了。 改变有两种,一种是被净土给净化,一种是把净 土也变得跟自己一样。现在看来似乎第二种正在发 生。曾听一位到北京读研的学长讲述那里的同学关 系:从来都是一个人吃饭,没有聚餐、没有三国杀, 绩点是最高机密,比它机密程度还要高的是Offer, 每个人在保密的同时都在打探别人的秘密。呵呵,真 有点像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什么的。我想这也许是 第二种改变的某种体现吧。净土似乎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抵抗力。“精 神围墙”一直被呼吁,这不就说明了它现在的缺失吗?

净土似乎对外 面的世界没有 什么抵抗力。

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感怀母校,他们在毕业时会发一篇长长的檄 文,声讨母校的种种不是,校领导的种种不公,但同时,他们又还是害怕 “外面的世界”,害怕那些对自己的恶意和冷漠。这似乎是第二种改变所 没有设想到的。 从自诩天之骄子的自信、到怀念大学害怕社会、再到厌恶过去的同时 更加害怕未来,大学生的日子似乎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当美好变得那么稀 少,当青春被压缩,当我们哭着说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已经结束了,这总是 有哪里出错了。不管怎么说,毕业不能只是个终点吧。

8


校园时评

说了再见 听风 又是一年毕业季。 沿着学校东门往里拐的一条小路里,赫然挂着一块印满所有06级本科 毕业生姓名的巨大的挂板。这块板摆的地方,真不是风水宝地,至少它绝 不是复旦学子的必经之路。然而它的吸引力却是极不容小视的。几乎每一 位凡是不匆匆而行的复旦人,都会停下脚步,细数着淡蓝色挂板上以标 准黑体打印出的每一个人的姓名——不管你多么辉煌,或者自认为多么落 魄,或者自诩伟岸抑或平凡,没人收到特权,每一个人都享有作为复旦学 子所应有的一视同仁的待遇。 我常骑着自行车从那块板下经过,静看板上越来越多的涂鸦,静看着 围观的人来了又走。有一次偶然经过,碰巧碰到一群毕业生,围着这块不 再如昔日受到追捧的冷落蓝板,唧唧喳喳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 “诶我认识这个男的,很厉害的,拿到普华永道的offer!” “这人太猥琐了,去国外又要坍台了。” “这人长得特别漂亮,就是她男人实在是太锉了。” …… 这些台词似乎从来没有变过,总是一个固定模板的小小变式。毕业那 点事,说着和毕业并不搭调的话,却似乎也只能由这些事儿来诠释。 毕业班的人曾疯狂暴走于复旦各个角落十数日。他们白天穿着毕业服 拼命找寻四年里认识的人,和他们以各种意想不到的姿势合影留念,晚上 聚众来到3108外面,大喊“三•一•〇•八•还•我•青•春”,然后再次转战 光华楼前面的阶梯,趁着月色,对着天空大声吼出对复旦的留言、对身边 的人的留言、对自己的留言。 田。

同样的声音,刺穿微微细雨的苍穹,划向了即将踏出校园的人们的心

然后,四年的青春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9


校园时评

似乎那些还在大学的日子里,时间的概念是如此的模糊。回到寝室的 时间并不晚,可是侃侃大山品味一下黑料,打开笔记本和人聊上一会,再 看个电影,不知不觉中就越过了人工的时间截点——方才的今天已经是昨 天了,随后,轻轻地叹一口气,看电影的继续看电影,聊天的继续聊天, 大家都如此不自觉的强迫性晚睡。然后第二天早上在杀千刀的晨跑大山的 威逼下不得赖在床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象征性地绕着相辉堂前的登辉 环路或者南区的跑道上跑上一两圈,刷个卡,继续回去抱头睡大觉。 生活的点滴碎事,在记忆中总是离散的点。然而,此刻的时间的却是 如此鲜明。那些身着毕业服的大孩子们,站在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分界 线上,如同面对东非大裂谷一般,无论多么想要跨越,双脚还是留恋踏在 今天的土地上的安稳,双手还是想怀抱曾经如此模糊的时间,他们拼命地 想要留下更多,不是让别人记住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更多地和这个与他 们生命中最特别的四年的地方肌肤相亲,让他们的记忆深处更多的镌刻上 带有复旦气息的点滴。 那一年,选择复旦的他们只有十八岁。十八岁之前的生活,对于大部 分人而言,是如此简单、单纯和快乐。它是没有着色的画布,虽然我们拼 命捣鼓着调色盘中各种原料,最后哪怕是被搞的一团糟,但是画布依旧一 尘不染辉如故。然而十八岁之后的生活却不是这样。青春的芜杂、琐碎、 焦躁,所有可以用来形容青春本身悖论的词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在了生活 之中。四年中,走过许多不同的地方,见识到许多不同的人,大脑中的记 忆的更新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眼前瞬息万变的世事。他们嘲笑别人的生存 状态,迷茫自己的存在意义,却同时也在艰难地学会欣赏、接受和包容。 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的文艺青年把青春比作“在阳光中被削去了薄 皮的绿色苹果”。青涩的他们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既勇敢地去爱、去担 当,却又卑微地去舔舐梦碎的失意。这些时常刻意被埋藏在记忆深处而不 愿再提起的隐痛,直到意识到曾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的音符的时候才明 白,正是这些无以复制的刺痛的记忆,才是青春所以让我们成长的主调, 无论何时何地,也唯有它们,才是青春真正值得缅怀的地方。 光华楼前高歌放吟的结尾,曲终而余音久散不去。是一阵长久的沉 默,空气中荡涤着每一个人的气息。随后,他们的回声渐渐稀落,他们的 身影渐渐模糊。在一个驿站休息了四年,是时候该上路了。 只是,请你们不要说再见,请让我们来目送你们。 再见了,朋友们。这里永远有你们无悔的青春的选择。

10


孔子说过,国家发展要做到三点,粮食要充足,军备要强大,百 姓要诚信。如果做不到,军备可以舍弃;再做不到,粮食也可以 不要,但信用作为立身,立国之本,是死也不能丢的。 但周遭的社会不断告诉我们,状元是假的,老虎是假的,芯片是 假的,捐款是假的,抗癌药是假的,听证会是假的,鸡蛋牛奶是 假的,相亲对象是假的,访谈节目是假的,统计数据是假的,连 判了死刑的杀人犯都是假的。 在这个大酱缸里,本应一尘不染的圣土——学术界,也沾上了造 假的习气。这里怎么成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拿什么拯救你,Academia?


封面故事

谈谈何谓学术腐败 子烨 去年10月份,新华网发出一份电报。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收到财大韩 元副教授的举报:他在李良荣教授主编的《历史的选择》一书中发现,其 中一篇由许燕女士撰写的名为《30年中国新闻文体变迁》论文涉嫌多处 抄袭他于2006年6月完成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 究》,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且无参考文献。 今年4月,人民网电报称:历经半年多调查审理后,备受关注的“许燕 案”尘埃落定。复旦校长办公会正式做出决定,撤销许燕副教授任职资 格,停止李良荣教授博士后联系导师两年,免去其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 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这是近来高校多起学术腐败案中的一件,对这次事件本身我不想做过多 的评述。在看了多起相关报道后,我个人认为复旦在当下的学术风气中, 与其他高校相比,表现出了比较坚决的打击学术腐败的态度,也作出了一 定的表率。

学术腐败是指利用权,钱等非 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有意 识的抄袭剽窃、实验作假等行 为应该称为学术不端,而因为 缺乏知识或学术不严谨引起的 违背学术规范的过失应称为学 术失范。

我想从对“学术腐败”的界定开始 谈,因为当下腐败之风盛行,很多人把任 何与学术相关的不端行为都称之为学术腐 败,这是不妥当,也不利于解决问题的。 在对“学术腐败”五花八门的定义中,我 比较同意葛剑雄教授的说法:学术腐败是 指利用权,钱等非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 益,有意识的抄袭剽窃、实验作假等行为 应该称为学术不端,而因为缺乏知识或学 术不严谨引起的违背学术规范的过失应称 为学术失范。

三者的性质不同,就不应一概而论。学术腐败主要是由于学术领域受 到行政力量的侵蚀造成的;学术不端主要源自不合理的学位考评和职称评 定体制;而学术失范很大程度上是规范学术体系的缺失而导致的集体的无 意识造成的,这一原因也是导致学术不端和腐败的基础。作为一名大二的 本科生,我身边的很多人在写论文时引用别人的文章却不加注释并不是有 什么更复杂的动机,而往往是因为忘记了,太麻烦,省时间,没有这个习

12


封面故事

惯,或者懒得自己写。很少有人觉得抄袭几句话或一段话是有什么大不了 的事情,甚至有人觉得“抄他的话是看得起他”。看来这是一种介于学术 不端和学术失范之间的,有知的无意识状态。 在锵锵三人行的一期节目中,张鸣教授坦言,我对学术腐败现象已经麻 木了,随着学术造假越来越泛滥,大家已经变得犬儒了。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麻木了? 有人说,中国人从很早起写文章就没有加注释的习惯。因为自古以来 很多文人墨客就是凭借记忆旁征博引的,又何须加注?这个习惯一直潜藏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面,即使目前有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 性,其他人还是不以为然。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去年就提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要具 体落实这一点,看来还需要步步为营,对症下药,培养对原创学术的神圣 价值的尊重,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合 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使职称评定与量 化指标脱钩,职称与福利待遇脱钩, 行政力量与学术权威脱钩。同时建立 严格的奖惩机制,大力表彰有真才实 学的学者,严惩学术造假者。 我们已经离开了革命式的一步到 位的变革时代,现今中国的所有改革 必定都会是渐进式的, 学术体制的 改革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改变依赖于 我们每一个人的推动。 《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遭到16 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被称为“史上最牛抄袭 案”。

13


封面故事

当中国论文遇上美国教育 青草 在美国小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留下这样的作业:用纸制作一 个你喜爱的房子;写一篇蚂蚁怎样生活的观察报告;写一篇人类怎样发明 了汽车的文章。当然,作业不只是手工和玩耍。做一个纸房子可不算完, 老师还要让孩子同时提交记录制作过程的文章,特别是制作想法的文字说 明;光写一个蚂蚁生活习性的“调研报告”也不行,老师还要让孩子提供 “最能反映蚂蚁习性”的三张照片;交上汽车发明史的“论文”,老师会 要求孩子同时提交在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的借阅目录存根。这些小学生作 业,几乎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 进入到中学,美国的老师会给孩子布置更多要求严格的作业,比如说 要他们谈谈《人权宣言》的局限性,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 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而且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论文规 范,论文中要求引文的数量和参考书的数量,不能少于多少篇文章,多少 部著作。你的论文观点如何,没人追究,但你的功夫必须下到,你的研究 方法要正确,你要言之有据,注重事实。 这是美式教育的一个特点,从小就开始培养学 生对事物的研究能力和独特看法,对孩子的学术 规范要求更是渗透其中。 而中国孩子们面对的作业,更多的可能是课 本后面的练习题。在这种枯燥的习题中,孩子们 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在模仿前人,复制前人,而 不是思考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 超越前人的力量,甚至连自己独特的思想都丧失 了。即便到了大学这个学术的殿堂,中国教育对 学生的学术修养的培养以及论文规范的要求也没 有多大的提高。以我们复旦学院为例,对我们论 文规范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对论文抄袭 的定义也只是短短的两句话。这样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我们中间的一些人压根就没有学术修养, 只是单纯对已有的论文、文献进行复制和粘贴, 或者只是将已有的权威观点换种方式表达出来。

美国大学生每人都会发到一份学术规 范——芝加哥格式手册

14


封面故事

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搞学术研究。 如今,学术界、媒体和民间对学术造假的原因,大都归结到学术腐败 上,归结到名利的驱使下人们对学术的急功近利,归结到学术氛围的丧 失。可是,有多少人会想过,这些情况难道在美国不存在吗?我想有一点 是不容忽视的,美国教育对学术规范的强调树立了学者对于学术的原创性 和严谨性的尊重,这是中国学术界的缺陷,也是中国学者轻易被名利所攻 陷的原因。 依笔者看来,与其将注意力聚焦在媒体曝光以及学术惩处,更应该将 精力放在教育模式上,建立系统的学术规范,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 度。

关于学术腐败的制度考量 阿瓜

对于许燕、贺海波、李连达这些身陷“学术腐败”门的“学者”来说, 不知他们在复制黏贴别人的论文,或在一篇不知所谓不知真假的论文上署 上自己的大名时心中有没有过一番挣扎和考量。无从得知他们当时为何做 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但无疑,抄袭、伪造、造假造成恶果的发生概率实 在太小,显然无法遏制他们借此出名、达标、评优的冲动。 很多人指出,学术腐败根源来自于社会腐败,在这样一个无处不后门、 无处不腐败的社会之下,当人们想要去达成一个目的,邀一个功时都会不 禁然寻找捷径,即使是在科研或学术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还有一个原因便 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抄袭、学术规范的概念,“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还 不是古人教我们的道理么?于是,我们要开展那什么什么学术规范教育, 还有要根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然谈何根治学术腐败?老拿大学评价体 系、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说事,还不是把它们当成挡箭牌?

15


封面故事

非也非也。制度因素当然不是唯一的,但 当社会影响这个潜移默化的因素俨然是一座 难以短时间内撼动的大山、而个人心中崇高 的学术道德理想在名利面前又太过式微,规 范制度就成了关键的第一步。制度说到底就 是一种博弈规则。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 的行为规则,而同时立法者出于种种宏观考 量也会制定出一套要社会中每个个体符合的 规则,只有当这两套规则相互一致时,“人 类社会的博弈才会行云流水,结局圆满。”

只有当这两套规则相 互一致时,“人类社 会的博弈才会行云流 水,结局圆满。”

在学术腐败这个问题上,制度的介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大学评 价体系、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在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方面,衡量一个学者的 标准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的所谓“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职称评 定制度”,在核心报刊发表论文给予高额现金回报的科研奖励制度,要求 在读研究生发表一定量的论文才能够获得学位的学位管理制度等等。大学 同样在对博士、教师的学术评价时采用数量标准,直接和学位授予、职称 评估相挂钩,而我国一年就要招收5万名博士生,一个博士生需要发表两 篇文章,这就已经是10万篇了,更不要说老师也要发,领导也要发,中国 哪有那么多核心期刊? 但此时,如果成果监督跟进、惩罚措施到位,那个人在进行博弈时,尚 会权衡名利得失与事发暴露的后果之间的利弊,可恰恰这块制度依然没有 跟进,于是心中的天平倒向个人利益便显得轻而易举。核心期刊的编辑还 没有细致到进行抄袭、造假审查的地步,或者说在一些科技领域水平也没 有跟上,因而没有办法有效进行审查;导师在接课题的时候,不管内容做 得怎样,只要项目批的下来结果就没有不通过的;即使一个人在学术上造 了假,没有相应的严格的法律标准有时很难界定这样一个行为……所以当 学术界频频出现造假和学术腐败的时候,谁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这些个体 呢?如果你身处在这个位置上,不知你又是如何博弈? 靠制度来限定个人的决策集合,具体如何做?我想还是从上述的两个方 面入手,在指标和评价问题上要数量恰当质量导向,在核心期刊杂志这个 方面要把好稿件审查的关卡,课题评估不能草草了事或畏惧权威,同时制 定相关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定义、对违法者进行制裁。但别忘了,制定出 规则很容易,制定出执行规则的规则并执行到位很难。如果在新制定的规 则中,依然有行政权力的横插一脚,主管部门的“军令状”,那么这套制 度就又成了橡皮图章。所以学术“去行政化”是必要的,将学术从行政中 独立出来,让教授而不是官员为学术定方向、做决定,我想可能可以还原 出一片学术的净土。

16


封面故事

打假之前,请勿造假 小诗 著名“科普作家”、“打假斗士”方舟子又开炮了,这一次他的枪口对 准了前微软大中华区总裁、打工皇帝唐骏。这位中科大生物系毕业的自由 职业者,以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及其同名网站 而出名。近年来,先后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 术腐败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朱涵事件、朱苏力招生事件、基 因皇后陈晓宁事件、民工打磨汉芯事件,还有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应该这样讲,“方舟子”们是改变社会不正之风,树立起码的道德标准 的先锋。且先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现在我们需要有说实话、减轻“面 子”影响的勇气,建立新的社会认识和道德认识。 但是,在对别人的造假行为进行猛烈鞭挞之前,方舟子先生是不是也应 该审视一下自己的问题? 方舟子总好以“打假人士”名义出现,可是,他的作假行为却往往被人 所忽视。这里仅说说他的身份学历上的作假: 方舟子自称、关系媒体也说,他是“生物信息咨询公司的科学家”。可 是,早有海内外学人查询过了,根本就没那么个公司,所谓“科学家”方 舟子是个既无教学工作后来再也无科研论文的无业人员。再说,真是所谓 “生物信息学科学家”,为什么近十多年里,方舟子连篇自己当首的论文 都没有,而且甚至连个教学和实验室的起码工作都没有做过呢? 其次,方舟子自称“在美国 长期居住”。可是,肖传国起 诉、法庭递交传票,根本就没那 个固定住址可以传递。除了神 仙,所有的人在美国长期居住, 起码有个固定住址,可方舟子却 没有。若说他住旅店吧,他那无 业人员哪来的钱支付一天上百美 元的费用?若说他住使领馆吧, 他又不是任何中方机构的代表。 简而言之,所谓“在美国长期居 住”是明显的身份撒谎。 方舟子

17


封面故事

方舟子自我介绍是公派留学生。国家规定,公派留学生不得私换身份, 否则就追回资助、取消留学身份和予以处分。可是,方舟子却利用美国政 府为1989年动乱逃跑到美国的中国学生以绿卡的特殊政策的机会,私自换 了身份。问题是:如果方舟子是逃亡学生,那他是怎么获得公派留学生身 份的?如果他不是逃亡学生,那他又是怎么获得那种绿卡的?而且,私自 换了身份,他的公派留学生身份却没有取消。很明显,方舟子的行为是违 犯国家法规、拿国家钱干私人事、在中美两边搞身份作假欺骗的行为。 按照美国教育法规规定,文凭真假不是看什么大学、不是看全日制与 否、也不是看学位标价,而是看有没有符合学位的教学实际。方舟子自 称有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可是,他的英文连基本词法语法都经常搞 错,那是怎么上课、作业和写论文的?他连本科基本知识也会搞错,甚至 把本科知识内容称为“伪科学”,那他是怎么完成学业的?“伪科学”博 士吗?就是说,方舟子是否有符合学位的教学实际,其文凭真假是个大问 题。 这仅是几件事。简单说,仅就身份而言,方舟子的作假问题已十分严 重。 笔者又禁不住联想起不久前方舟子先生在转基因大米问题上对全国人民 肆无忌惮的欺骗,方舟子对中国名人学历打假,但从不对转基因的危害提 半点质疑,还污辱中国民众“因无知而恐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中医 有问题,方舟子以“伪科学”的名义要取消中医,转基因存在问题时,方 舟子却以“科学”的名义推广,请问这是一种什么逻辑,难道不值得我们 反思吗? 每当这时,就觉得看方舟子和唐骏的扯皮,像是在看一场戏。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4/ info1239777455765424.htm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 http://www.fudan.edu.cn/new_research/norm.htm

18


Crash

观点的

碰撞


Crash

随着西班牙队长卡西利亚斯举起大力神杯,激烈鏖战了近一个月的世界杯大 幕终于徐徐落下。2010年的南非,出现了太多值得我们回味的瞬间和画面,同 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探讨的话题。 裁判一直是足球这项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与之相伴随的,是自足球 运动诞生以来就不断出现的误判。然而,以往只是零星被谈及的误判问题,却在 本届世界杯上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先是英格兰队弹进门线半米的进球被吹 掉,然后是阿根廷队越位进球算有效,更有媒体总结出了南非世界杯十大误判。 与此同时,面对民间关于改进判罚方式的强烈呼声,国际足联却墨守陈规,不愿 意做出改变。 是维护传统,还是革新观念?本期Crash我们将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正反两 方的观点分别是:

正方(小诗):现代科技手段应该介入足球比赛判罚 反方(Bornwind):现代科技手段不必介入足球比赛判罚 主持人: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是不是足球比赛中的误判已经

多到了不变革就没法进行下去了的地步。因为大家都知道,一项新技术的 运用是需要有足够的推动力的,而且还要考虑成本因素。这样的话,如果 不是必须要引入,我想即便是国际足联站出来说:你们要更新技术设备, 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推广。

Bornwind:对,你说的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就是首先我们要考虑的

是现代科技手段介入足球比赛判罚的必要性。实际上我觉得世界杯有一个 放大效应,类似的世界大赛都有这样的放大效应。比方说94年世界杯伊朗 战胜美国,就被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再比如郑大世的泪水,可能他就是因 为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而且对手是巴西这样的强队所以比较激动而已。所以 我们讲,是不是误判问题已经到了要毁灭足球这项运动的地步呢,其实没 那么夸张,要是真正算起来严重的误判也就那么几个,只不过媒体整天在 那里渲染来渲染去,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误判很多。

小诗:我没有数据,无法证明误判很多。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统计一

下所有的误判,包括不造成严重后果的误判(比如一个界外球的判罚)的 话,这个数字一定是很惊人的。大家往往关注的都是大的误判像越位啊, 点球这些的,但是没有注意到一些很细节的东西,而细节往往是能够决定

20


Crash

成败的。我举个例子,这次决赛上西班牙队打进荷兰的那球是没有问题 的,但这个球权是怎么来的呢,之前斯内德罚任意球,球碰到西班牙队后 卫身上出了底线,可是裁判判西班牙发球门球,是这么来的。但观众可能 就无法联想到之前的这次错误判罚,因为时间间隔长,而且是小的误判。 所以,误判这个东西不需要很多就能够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Bornwind:这么讲有一定道理,但只能说明现在的误判和过去一样

多而不是更多,所以就像我讲的,是有一个放大因素在里面的,其真正的 严重程度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严重。裁判也是人,所以必须得允许 他们犯错误,而且可以原谅他们所犯下的错误。

小诗:我举一个数字,据德勤估计,2009年仅欧洲地区的足球经济

规模就达到8000亿欧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摊到每一场比赛里有多少。 今天的一场欧洲冠军杯,可能市场价值就能够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所 以要是把误判放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考虑的话,一个进球就代表了多少货 币,是不是有必要将误判缩减到最少呢?

主持人:的确,如今足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多相关利益链条的行

业。因此,有必要确保和提高这项产业的公平性、公正性。那么,在不使 用高科技介入的情况下,有什么方法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误判呢?

Bornwind:减少误判其实有很多种方法,首先是可以提高裁判员的

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增加他们的执法经验,这样的话对于比赛的把握会 更好,减少离谱判罚的出现。第二点就是针对运动员,加强道德教育和惩 戒措施,比如假摔的话就严厉禁赛和罚款,也是非常有效的。

小诗 :不现实。我们知道人的眼睛是有盲区的,而且图像传送到大

脑再对身体做指令是有延迟的,很多东西不可避免。像现代足球它的水平 已经发展到很高端了,比如一些越位战术的使用,如果我们用肉眼看的 话,可能就是一帧的图像,裁判就要靠这一帧的回忆来做出判罚。另外, 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本届世界杯上出现重大失误的裁判拉里昂达就亲口 承认,曾经在下半场的时候想过要找机会给英格兰一个点球弥补心里的罪 过。至于德育教育,现在的球员真的都太会表演了,如果不是靠法规而是 球员自身的内心约束,我很怀疑每个人都能像朝鲜队员那样干净的踢球。

主持人:还有一点我们要考虑,像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自然有

足够的资金和财力,来引进高科技辅助手段,帮助裁判们来进行判断。可

21


像街头进行的一场业余足球赛事,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会不会间接导 致各类足球比赛的不公平待遇?

Crash

Bornwind:现在,无论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小镇带领一群年轻人踢

球,他们也会采用跟电视上那些职业球员一样的规则。无论你引进哪些高 科技技术,最后,做出决定的始终都是一个人。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裁 判的责任交给其他(掌握高科技设备的)人?球迷喜欢争论比赛中的所有意 外,这是足球的一部分,是人类运动的一部分。

主持人:你的这种看法和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比较接近,他认为足

球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而误判也是使比赛更加充满悬念的一个因素。小 诗对这种看法怎么评价?

小诗 :足球这项运动实在是有太多吸引人们的地方了,比如精妙的

团队配合,出神入化的个人技术,雷霆万钧的重炮轰门。我实在想不通为 什么误判居然会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且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球场上的主角应该是那22名球员,应该由他们来决定比赛的胜负,而不是 裁判。如果我们当初设立裁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进行,那 么,当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高科技的工具来帮助达到这一目标之时,为什 么不能采用呢?

Bornwind:技术手段当然有助于比赛往所谓“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它并不一定能增加比赛魅力。英格兰扳平,世界杯少了个幽灵球,多了 一场“公平比赛”,但也就少了一场44年才一见的热闹。是公平重要,还 是乐趣重要?这种乐趣,44年一遇!你的一生,有几个44年?

主持人:前面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就是要不要高科

技介入的这种理念。那么假如说新的提议被通过了,高科技可以介入了, 那么对比赛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推广这些高科技手段会遇到什么 样的阻力呢?

Bornwind:比如说电视回放系统吧,已经在很多运动赛事中被采用

了,但它被引进足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足球是“毛时间运动”,不 像篮球等这些“净时间运动”,暂停是比赛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球可以在 一球打完后挑战鹰眼,而足球争议判罚往往出现在非死球状态下,此时启 用录像判罚太不切实际,很浪费时间,大家总不希望一场90分钟的比赛三 个小时才能看完吧。另外,录像裁判也是对裁判权威的一种削弱。试问, 如果有不满就可以随意挑战鹰眼,哪一位裁判能够坚持到比赛结束呢?

22


Crash

小诗 :其实现在的足球比赛连续性已经很差了,一场比赛球能够有

六十分钟是在球员们脚下运转就已经算非常连贯。对于足球比赛来讲,挑 战鹰眼可能未必是种好方法。如果就技术层面来讲,我觉得启用幕后技术 裁判更加现实,就是说在后台有人盯着各个角度的摄像机,然后在出现有 争议的时候将他看到的情况通过耳麦传给主裁。

Bornwind:有一个最先进,也是最靠谱的技术就是在足球内部植入

一个芯片,但这项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而且试验出来也是一个麻烦,首 先是费用问题,一场足球比赛要用几十个上百个足球,这些足球芯片还需 要外部接收设备,资金问题就是个不小的障碍。另外,这项技术是阿迪达 斯公司研究出来的,那是不是以后只能这个公司才能制造比赛用球,彪马 和耐克都一边去?垄断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点。

小诗:是的,即便国际足联同意推广先进的科技力量介入足球比赛判

罚,那么究竟采用哪一种技术、如何推广也都是很复杂的问题。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首先我们需要一种姿态,需要一种打破固有观念 的更新的理念。在我们有了这种接受新鲜陌生事物的勇气之后,具体的技 术手段如何落实这些想法都是很快的事情,我相信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现在的基本足球规则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几十年来世界

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几十年前德国还没有统一,几十年前还没有彩电,几 十年前贝利显得那么慢,几十年前足球还是由巴基斯坦的工人手工缝成的 ……今天的足球运动,其判罚难度已经与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各种新 技术的诞生也为比赛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而努力提供了某种可能。历 史告诉我们,从来不会有某一项有用的发明会仅仅因为人们的保守思想而 淹没在岁月的年轮中。为了足球运动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希望国际足联 能够有更深的思考。

23


国际视野

信息自由与“信息主权” Eric 谷歌在2010年的上半年给中国政府制造了不少麻烦,与之相关联的信 息自由、信息安全和信息主权等问题也成了显学,成为官方、媒体和学界 争相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我看来,信息自由和信息主权的讨论仍 是一个旧问题,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矛盾的一个新表现而已,其讨论 的实质是公平与自由的讨论,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讨论,是诚实与欺 骗的讨论。 互联网的兴起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动 因。互联网环境所具有的虚拟性、非中心化、自主性、开放性、全球化等 独立特征使其成为处于上述空间之外的“第五空间”。外国信息可以不受 限制地穿越国界,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甚至是国家安全产生重 大影响,而国家和政府却对此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迄今为止的国 际法体系没有提供普遍公认的法律规则。但是,现实世界是由不同的主权 国家所组成的,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实体,国家利益仍旧驱使 各国维护自己在信息领域的主权利益。

这使得信息自由 看起来跟人权、 民主、台湾问题 没有太大的区别

“信息主权”是一个与“信息自由”结伴而生的 一个概念。当希拉里•克林顿大谈信息自由和互联网 自由的时候,中国政府就会拿出“信息主权”的概 念与之相对抗,这使得信息自由看起来跟人权、民 主、台湾问题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仅仅又是一个两 国无聊地争吵的借口,是政治家习惯用的一种方式 而已。

人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官宦子弟和寒门学子永远不可能从同一个起 跑线出发,国家和国家也是一样。承认不公平的先天性是正确看待这个世 界的前提条件。从信息自由的角度来讲,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 是正常的,但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国家都有通过一定的方式掌握准确信息的 自由和权力,国家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这样的权利和自由,只有这 样才能使得信息的流通具有可行性,这样才不至于社会资源被少数人长期 地掌控和挥霍,也只有这样才能纠正公平的先天性缺陷。这就是公平和自 由在信息领域矛盾的发展趋势。 也许有人会拿出信息安全的概念来否定上面的观点:如果人人都掌握了 24


国际视野

原子弹制造的信息,这个世界还了得?且不说这个问题是否有以偏概全的 缺陷,我想问的问题是:即使每个人都掌握了原子弹制造的信息,有几个 人有能力制造的出来?如果某个国家每个人都掌握了原子弹制造的信息, 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物理教学水平极高,或者国家军队的严重失职而已。 国家不光掌握的信息,还掌握着资源,掌握着军队和各种暴力机关,这才 是国家安全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信息安全在当今世界竞 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能否获取对方掌握的信息,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诚实并不会带来恐惧,欺骗才会。 信息的获取越自由、越透明、越精确,一个社会的竞争才会越有序、越 公平、越持续。相反,如果资源不公平分配中的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地阻 挠正常的信息流动,干扰或破坏另一部分人争取自由信息的的权利,这个 社会才会逐渐陷入最深的绝望中。相应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一 个国家只有开放自信地参与到全球信息竞争的舞台中,才能迅速地得到锻 炼和提升,才能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争取到话语权,成为标准的制定者, 而不是追随者。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信息时代的一开始就 抢得了制高点和话语权,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也是信息不公平先天 性的一个典型表现。但美国这个国家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并不像那些老牌 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明目张胆地利用这种不公平破坏落后国家的权利、 赤裸裸地进行剥削,而是用一种形式上公平合理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制高点 的优势,这为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利用自由,争取资 源。但中国在这场信息争夺战中的表现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大量的准确的 信息被隔离在了防火墙之外,大量先进技术被挡在了国门之外,大量优秀 的信息平台与中国庞大的网民绝缘。Google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先进的 检索工具,不管它离开中国是什么样的目的,这场斗争最终的输家都会是 中国,不管谷歌是否回来,中国都会作为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一个反例而永 远书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一百年前,袁世凯以中国人“民智未开”,不宜实行共和为借口复辟了 帝制,历史证明他错了。自古中国治世明君都以愚民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只是,民众并没有当权者想象的那么愚蠢,他们有自己的 评价标准和道德标准,而这些标准一旦形成了,就很不容 易改变。信息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崇尚创造的时代,而 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当前在信息自由 方面应该做的完善立法、保障自由、保障权利,而不是一 味的保护那些天生就不公平的信息资源,和简历在此基础 上的那些所谓的“社会公平”。

只是,民众并 没有当权者想 象的那么愚蠢

25


国际视野

世界杯中的概率问题 晨弦 举世瞩目的世界杯刚刚结束,期间诞生了一些民间传说,如“章鱼保 罗”、“未来哥”、“乌鸦嘴”以及其他不知名的人物。很多人惊异于这 些传说为何如此精确地预测了世界杯比赛的结果,莫非真的是因为他们有 某种预知未来的能力?不过将这些问题归咎为概率的范畴之后,我们可以 发现,所有这些预测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神奇的。 假设全世界有10亿球迷,一场小组赛的比赛结果有3种,胜平负,猜测 每种可能性的球迷平均分配,则小组赛都能够猜对的球迷人数为3.3亿。如 此看来能够全部猜对小组赛比赛结果的球迷人数为10亿除以3的48次方, 约为0.000000000000125人。这样看来,能够猜对所有小组赛的人微乎其 微,难怪乎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会去搞所有比赛的预测结果,如果真的预知 未来,为什么不敢去啃这块肉骨头呢?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全部猜中16场淘汰赛的人数吧,10亿除以2的16次 方,约为152587人。换言之,因为球迷基数大,所以还是有相当可观的人 能够猜中所有淘汰赛的结果了。如果你想在论坛里面成为一个猜中所有淘 汰赛的“未来哥”,需要注册65536个不同的ID就可以了,总归能够保证 其中有一个ID可以从淘汰赛开始至决赛猜中所有的结果。猜中8强之后的 比赛则相对轻松一些,只需要256个ID. 怎么操作呢?为了表述更加简单,我举例说明如何猜对四场比赛结果的 方法。我把这十六个ID表示为A1、A2……A16,把四场比赛表示为M1、 M2、M3、M4. M1(猜对):A1、A2、A3、A4、A5、A6、A7、A8 M1(猜错):A9、A10、A11、A12、A13、A14、A15、A16 M2(猜对):A1、A2、A3、A4 M2(猜错):A5、A6、A7、A8 M3(猜对):A1、A2、

26


国际视野

M3(猜错):A3、A4 M4(猜对):A1 M4(猜错):A2 很显然,我们能够看A1是如何踏着其他ID的尸体一步步成为“未来 哥”的。而对于章鱼保罗的猜测,如果把他看成是10亿球迷中的一员,猜 中区区8场比赛也不过是10亿/256,约39062500球迷中的一员而已,能够 猜中的也大有人在,不足为奇。 其实反过来,每场都猜不中的概率和每场都猜中的概率是一样的,像贝 利那样的“乌鸦嘴”其实也挺怨的,本来很平常的事情,硬是被说成是他 预测的原因,可怜可叹。也许是人们并不是真的要说他是“乌鸦嘴”,而 只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调剂的东西,贝利很不幸地充当了替罪羊。贝利预 测巴西、阿根廷、西班牙、加纳能够进入四强,还好西班牙打破了贝利乌 鸦嘴的魔咒,不然贝利这届世界杯还真有得受了。

27


•• (关于驳支持婚内强奸无罪者)照这样推下去,结论就

是:婚内强奸者有权利,婚内被奸者有义务。 •• 中国的自愿年龄限是14岁,说明中国更加尊重儿童作为 性主体的权利与自由,这一点上,中国是比西方先进的 •• (批判当代中国刑法违宪!):趣味(例如看色情作 品,或聚众淫乱)无关乎法律的事,自由就是选择的自 由,人有选择高雅生活的自由,人也有选择淫秽低俗的 自由。 •• (一个案例:一男子被数名女性捆绑并玩弄阴茎长达两 小时,之后主事女子被判刑):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 我们的观念里还有生殖器崇拜!试想若是被玩弄的部位 是脸或是头,被告人是不会被判刑的——那么就是说阴 茎比头,比脸更加神圣不可侵犯!这不就是生殖器崇拜 吗?——我们中国21世纪的法律,居然以生殖器 崇拜为依据立法!

言 论 李银河

•• 我们现在不过是将那种赤裸

•• (驳李银河之“人体各部位平等”)我们不

能将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均质化! 比如, 有露阴癖, 但是你听说过露脸癖吗?再或 者,我们骂一个人“傻脸”算是轻的,但是 要是骂一个人“傻X”那可就程度不一样了, 生殖器和脸还是不一样的! •• (说及中国古代性开放以及性观念、性技术 领先世界)我在美国看到“毛片”,看了几 分钟就看不下去了,怒火中烧!我说这些明 明都是中国的东西(性技巧),就是换了外 国人来演,这是知识产权的侵犯!我们应当 弘扬国粹! •• 中国有三波影响世界的出口:1.四大发明 2.色情文学作品 3.现在遍地开的中国餐馆

刘清平

裸的性欲望转化为了追求权 利与事业的动力而已! •• 成龙在香港嫖妓不给钱,还 说:“你不看我是谁!”, 他甚至连自己私生女都不 认,现在世博会还找他做世 博大使,真是SB了! •• (谈及权力系统下的非暴力强奸,如山木):王小波说 “沉默的大多数”,在今日确实是这样,女受害者想: 哦,我被玩了,然后眼一闭……

吴冠军


刘建宏世界杯“精彩”解说 •• 这是本次世界杯第一张黄牌,华雷斯坐了

•• •• ••

黄 牌 的 ‘ 沙 发 ’ …… 再 次 掏 出 了 黄 牌 板 凳…… 墨西哥球员就像墨西哥的土特产仙人掌一 样,看似平凡,突然就会扎你一下。 里贝里转到了右路活动,可能是换换手气 吧。(爱打麻将嘛) 南非足球和中国足球还是有一点渊源 马克 威廉姆斯效力过甲A联赛(也叫渊源@@) 阿圭罗有句名言:就算我做不成球星,也 要做球星的老婆。。。。(可怜的阿圭罗) 球传得还是不够准确,让老爷车去参加F1 的比赛显然是不明智的。 他的远射,像飞一样飞向球门。 马科斯第9次参加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 (请问第一次参加时他多大) 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场比赛是 葡萄牙对韩国。哦,对不起,是朝鲜…… 现场的四万名球迷和全世界的球迷都看到 了那个进球,只有两个人没有(主裁和边 裁),而比赛的结果因此就改变了。

言 论 •• •• •• •• •• ••

来自网络的声音 •• 有了成绩要马上忘掉,这样才不会自寻烦

恼;有了错误要时刻记住,这样才不会重蹈 覆辙;有了机遇要马上抓住,这样才不会失 去机会;有了困难要寻找对策,这样才能迎 刃而解。 •• 据统计,大雄在《哆啦A梦》全集中一共被 胖虎揍173次,被老师骂60次,被妈妈骂了 327次,被狗咬23次,掉进水沟14次。可见 我们大雄是多么乐观的活着,我前面的困难 算什么,我也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两个问题 人物

Q1 :觉得现在你看待父母的方式和态度与刚入大学 的时候相比有了一些什么变化呢?

A 毕业去向:留沪工作 现在当然懂事多了,会更体谅他们,经过很多事情之后会发现只有父母 永远无条件爱我,他们讲的话都是为我好,可能有些话会跟不上时代,会 不正确,但大部分经验还是适用的。

B 毕业去向:留沪工作 我觉得变化是非常大的。我现在对父母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同时,对他 们过去的种种要求、期许乃至埋怨、批评,都有了同情之理解。

C 毕业去向:出国读研 跟父母的关系,从我的角度来讲是越来越疏的。大一还会大事小事有 事没事的跟父母汇报一下,大四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解决啦, 因为觉得爸妈已经没有义务,当然也没有能力再为我出谋划策了,所以跟 爸妈都很疏远了,至少我是这样的。当然我的室友们也有跟父母对立的情 况,比如爸妈一定要女儿做一些他们认为对的选择。结局往往是很悲剧, 吵得不开交,很庆幸,我爸妈一直给我一种自由。

D 毕业去向:出国工作 现在我是个翅膀刚长硬的雏鸟,一心想离开父母的身边体验一把天空的 残酷。希望我以后能做个比他们更出色的爸妈。

E 准毕业生 毕业去向:留沪工作创业 现在对父母多了一份责任感,觉得自己对父母,对整个家族都有一份责 任。

35


人物

Q2 :想过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小孩子这类问 题么?

A 毕业去向:留沪工作 结婚……这个……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其实我还蛮想早点嫁掉早点 要小孩儿的,年轻的时候生,小孩儿比较健康聪明嘛,而且等到工作好几 年,正处在升值黄金期的时候请婚假产假也影响事业。我爸妈结婚生孩子 就比较早,可能受他们的影响了吧。我原本YY着25岁前嫁掉呢,看来没啥 希望,不知道27行不行。

B 毕业去向:留沪工作 尽管现在出于来自各个方面(父母、朋友、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多夫 妻会选择要小孩,我依然觉得要不要小孩纯粹是个人问题。关于结婚我没 想过具体时间,不过结婚之后,如果爱人不反对,我一定会要小孩的。

C 毕业去向:出国读研 对于要小孩子,哈哈,至少我现在的感觉是要婚姻,不要孩子的。什么 时候结婚,应该是在28-29岁吧,我觉得那时候比较成熟了。我一直很尊 重婚姻的,觉得如果男方特别想要的话,我会为他生一个的。如果态度一 样,都不是特别想要的话,就不会要。

D 毕业去向:出国工作 我个人最想大三结婚,娃大了,自己还没有老,娃们想出去闯荡我也不 会孤单,一起进入老年。但目前已经不可能了,那就等我体验完生活,安 心回来生娃。

E 准毕业生 毕业去向:留沪工作创业 我个人计划是毕业两年后结婚,结婚两年后要小孩。因为我觉得恋人经 历两年磨合期之后关系会比较稳定,这个时候结婚比较合适。然后我希望 经过我们两年的共同努力,可以有一些抚养小孩的物质基础。嗯,重要的 是,我认为我老婆怀孕之前我们家一定要有一辆车,因为我不希望我老婆 大着肚子去挤公交。

36


《浪潮》纸质版杂志会在下学期和大家见面,这份纸质版《浪潮》收录了创刊 以来所有受到好评的文章和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接受各位读者的投稿,具体如下: 校园:接受任何与复旦相关的评论 社会:接受任何关于校外世界的评论 文艺:接受小说(可连载),书评,影评,乐评 摄影&漫画:接受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公益广告:为一到两家社团的公益项目免费刊登广告 •• 务必保证文章的原创性,也不要一稿多投 •• 获选文章稿费50元/千字,摄影&漫画50元/张 来稿请发至:langchaoeditor@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