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期/2010 年9月15日发行
主编: 子烨 / 混沌
编委: 阿飘 / 九哥 / 阿瓜 / Facable
记者: 校园时评:听风 / 周墨 封面故事 : 夜游儿/小诗 全球视野 : Eric / Lydia/晨弦 Crash: 小诗 人物 : 七七 / 苏临安 言论&小事记 : 枫林
摄影: 苏临安
社团支持 : 公关协会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卷首语 暑假走过许多城市,那些关于宪政法理正确、国家前途光明的言论, 就如同是这些城市公民们的良好素养。但他们总要上厕所,而从那些 厕所门上的文字里,你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风气。有的是求包养、有 的是招公关、有的是揽嫖客、有的是同性交友,无论哪种,都表明良 好公民也需要释放压抑的情绪和欲望。 我也是良好公民,我一样爱党爱民,答思政课的卷子不比旁人写得 差。然而良好公民也要排泄,也要上厕所,于是加入了《浪潮》。 标准的厕所都是带门的,可《浪潮》允许你随便观看我们的姿态。我 知道,招摇自己不老实的思想并不是件好事,可我的想法是:当你看 到我们在排泄,你也就知道排泄是件正常的事情,是nature law, 你也就不会刻意憋着。这对身体有好处。如果你我的身体都好了,这 个国家也就好了。噢,对了,可不要妨碍我排泄,中国可是早就加入 了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Facable 2010年9月10日
目录
总第6期/2010年9月15日发行
封面故事 6 学会戴着镣铐跳舞 9 军训回忆 14 被军训耍了的我 16 我要摸钢枪 校园时评 19 我在乎的只是蛋 22 奢侈的迷茫与必经的探索 24 乱音
28 Crash 国际视野 33 他们为什么怀念民主 36 理想主义者的乡愁 38 言论 39 杂事记 人物 41 我不是小贩
封面故事
“
编者按 1984年,新的兵役法颁布后,国家再次对学生军训重视了起来,并于次年,在52所高等 院校,102所高级中学设立了军事训练试点。岁月变迁,军训的目的,时间和强度也不断 变化。复旦历史上曾有过参加了一年军训的“军三届”学生,而如今的大二新生则刚刚 结束为期10天阴雨连绵的“军训”。我们不禁思考,军训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我们需 要怎样的军训?
”
5
封面故事
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子烨
根据《复旦大学百年纪事》的记载,1990年9月,遵照中央决定、解
放军三总部和国家教委的安排,复旦90级1400余名新生分别在南昌陆军 学院和大连陆军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军政训练,这是中央进行高等教育改 革、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企图、培养社 会主义合格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决策。
这项决策实行了三年,直到93年改为新生军训5-6周而宣告结束。同 时,北大89-92级的学生也在石家庄度过了一年的军旅生活。这一年给这 两所高校的学子们留下了人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军校生活 90年选择来复旦读书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填报志愿时对军训一年的 制度不了解,但还有些人欣然的接受了这个挑战。90国政系的章晓野说: “我对军训一年并不排斥,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可能是因为父亲当 过兵的缘故,而且一年的费用都是国家出的。”90经济系的陈天桥也在 《复旦改变人生》一书中表示“我特别想进复旦,就是因为有军训。能够 拿着枪,能够日夜站岗,对我而言很刺激。” 或迷惘,或向往,或兴奋,或无奈,他们披上军装,当了一年兵。 在军校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受到严格的制度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 什么事情怎么干,你不能考虑别的事情,也不需要考虑。天还昏暗,起床 哨就响了,没有人敢在床上再赖一分钟,大家就像玩具盒子里的小丑,一 按开关,就立马弹了出来。一天的课程由30%的文化课,和70%的军事训 练课组成。文化课只有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和政治思想课,而且一学期的 英语课是分两学期上完的。军事操练包括队列训练,单兵战术训练还有野 营拉练。90国政系的文选才说:“我们当时军训非常的艰苦,在训练内容 上基本上同军校生持平。在烈日下站军姿,汗透重甲。有时候一天的战术 训练课下来,四肢不能动弹,连爬上床的力气也没有。印象最深刻的是去 井冈山拉链,长途行军,晚上睡觉打地铺,即使被子被雨浸透了,也照样 得睡下去。”负重拉练的同学们要从1000米高的山上沿着一条没人走过的 小路披荆斩棘地走下来,压队的人甚至要走上7个小时。生活同样是艰苦 的,90社会学系的吴烨宇反映:“南昌部队里严重缺热水。三、四月份我 们就开始洗冷水澡了,而热水一周只有一次。饮食上,南昌人吃辣,对于 我们南方的学生,尤其是上海人是很难熬的。” 6
封面故事
训练之余,学员们每周末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这时候,部队往往会安排 集体拉歌,或者组织看电影。军校的图书馆也是同学们这时常去的地方, 里面除了枯燥的军事理论书籍,还有一些军事小说,这是大家在单调的生 活中聊以慰藉的至宝。虽然军校中有严格的就寝制度,熄了灯后绝没有人 敢说半句话,但还是有人打着手电,蒙头在被子里看小说。另外,军校里 是严格禁止谈恋爱的,男女生们除了训练外几乎就没有什么接触了。
感触与收获 军校生活至今已过去20余年了,当问及对这一年的回忆和感受时,不 少校友给出了和91经济系的陆铭一样的回答:“不一样的经历,宝贵。” 确实,精彩的人生离不开丰富的阅历,但“阅历”二字,不只有经历,更 需要观察和思考。军队毋庸置疑是一个等级森严,讲究“绝对服从”的地 方,而素来追求自由的复旦人如何受得了镣铐的禁锢呢? 91化学系(后转政治)的刘晔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有些人觉得这一年 军事训练会对搞学术的人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军事训练所要求的整齐划一 与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独立人格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我觉得这还是因人而异 的。我是研究中国政治的,从我从事的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一年的军事训 练当然对我的研究有好处,因为它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体验一些实 际的政治生活,从中获得一些最直接的感受,对我做中国军事制度的研究 很有帮助。”而90经济系的陈天桥说:“军训一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学会 了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刚进军队时,身上还沿袭着高中 时代的叛逆,极其不适应那些严格的纪律和规范。但我作为班长,需要以 身作则。后来习惯了纪律的束缚后,渐渐地也可以做到在有限的范围内非 常自由地活动。这和我们适应社会的过程是同理的。” 不同的人有着对这一年军训不同的态度,而他们在这不一样的经历中获 得的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这一年,有的人选择了默默的扛着,静候“光 明”的到来;有的人选择了接受等级和规则的塑造,放弃了对个性的追 求;有的人选择了高调的抵制,痛斥一切不满的制度,结果往往被关禁闭 了,被要求检讨了;有的人选择了在坚持内心追求的同时,主动去适应规 则,在规则内成长,学会“带着镣铐跳舞”,当规则改变的时候,往往能 活的更加精彩。 注:今年10月,复旦校友会将组织 “军三届”的校友们重返大连陆军 学院,去回味那一年不一样的生活。(www.fudan.org.cn/fdjsj)
7
封面故事
军训纪念册
8
封面故事
军训回忆 卢昌海 我记得那是 1990 年 9 月 16 日。汽笛长鸣声中,轮船徐徐离开了码 头,大上海的灯光渐渐地在雨中朦朦胧胧地远去了…… 三十几小时的航程很快就在蓝天碧海的陪伴下度过了,第三天早晨, 轮船缓缓驶入了大连港。 大连陆军学院的人已经在码头等候了。车队驶出 市区,在沈大高速公路上行约片刻便抵达了金州,大连陆军学院就坐落于 此。 那一年复旦在大连军训的是理科学生 (文科生在南昌),按军校的编制 分为六队,其中男生四队,女生两队,每个队下分三个区队,每个区队又 分四个班。我所属的物理系在十队,我所在的是其中的一区队四班,共有 十二人。 军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直”。笔 直的道路,笔直的白杨树,方方正正的宿舍楼,一切都是用直线勾勒出来 的。甚至连宿舍外沙坑边缘的沙子都被砌得象水泥台一样平整笔直。 军校的宿舍布置也非常简单,每个房间住十二人(即一个班),左右各有 三张上下铺的床,中间是一张长桌,每人有一个小柜子,一个脸盆,一个 喝水杯,一块白毛巾等。所有的东西都摆放得整齐划一,而其中最吸引眼 球的是被子。它棱角分明,线条笔直,方正得就象刀切出来一般,怎么看 怎么不象被子。但它放在床上,除了被子之外不可能是别的东西。
9
封面故事
整理内务—这是对叠被子及整理其它个人用品的正规说法—很快成为 了我们学习的首要技能。队里几乎每天都要做这方面的检查。除了被子 外,茶杯、牙具、鞋子、脸盆、毛巾等的摆放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成 行成列,座椅、地面、门框、 窗户等也都在检查范围之内,队干部有时会 戴上雪白的手套在除地面以外的有关各处抹上一抹,以检查清洁程度。在 所有这些检查项目中最困难最具技术性的无疑就是叠被子,即把被子叠成 当初让我们惊艳不已而今却令我们叫苦不迭的几何形状。要说复旦大学的 同学还真是有几把刷子,很快就有人想出在被子里夹带硬纸板的绝活。夹 了硬纸板的被子就像插了钢筋的混凝土,在强度和可塑性上都有了质的变 化,大家的叠被技术从此突飞猛进。 诸如此类的对付形式主义检查的形式主义手段在当时的环境下成为了许 多同学的survival guide。队干部们很清楚我们的这些手段,但都给予了 默许与支持。因为这其实是大家共同的survival guide,我们要应付他们 的检查,而他们也要能向上有个交待。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侯,常常会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说中日甲午海战前曾有一位日本军官参观了北洋水师的舰艇,结 果发现上面脏乱无比,他由此断定这支军队纪律涣散,训练水平低下,不 具备真正的战斗力。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以我在军 校的所见所闻而论,我们今天的军队训练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的 军营倒是整齐了,整齐到了每一块石头都放在了看起来顺眼的地方。但那 种金玉其外的脸面式的整齐是换不来战斗力的。为了保持艰苦朴素的传 统,我们的职业军人甚至要在营地里种菜。 军人最需要掌握的是军事技 能,而不是叠被子、砌沙坑,更不是种菜,这是再简 单不过的道理。 整理内务作为纪律养成的一部分有 其意义所在,但必须适度,把它作为军队的脸面,让 我们的职业军人把本该用于军事训练的宝贵时间大量 地耽搁在整理内务等方面是完全的本末倒置,只会让 我们的军队在未来的军事挑战面前远远地落在别人后 面。
但那种金玉其外 的脸面式的整齐 是换不来战斗力 的。
在军训当中接触枪支及军事技能是较晚时侯的事情,接触的时间也不 长。真正占据主要时间的是队列训练,那是所有课程中最枯燥无味且开不 得半点小差的课。其它的课程,哪怕是政治课,也终究有办法偷偷看自 己喜欢的书,这是大家自打有政治课的那一天起就学会的技能。 唯有队 列课,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只有乖乖地泡在操场上苦等下 课。军校的队列训练还延伸到许多其它场合,连脱帽子、放凳子等都有分 解动作,要按口令行事。 到了夜晚,军校里有战备值班制度,军训生的值班方式是两人一组,每
10
封面故事
组值班一小时。一般来说,在经过白天的各种训练后,大家晚上都睡得很 死,半夜里被硬生生地叫起来值班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过在痛苦地起 床之后,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深夜的极度宁静中坐在楼道里却有一种新奇的 感觉。 觉得白日里的所有喧嚣都那么虚幻,唯有宁静才是永恒。在战备值 班的各个班次中,最辛苦的是值班结束时离起床只有一小时的那一班,因 为最后一小时是很难睡得安稳的。军校对起床速度的要求很严,起床哨响 过后各班无形之中在比赛谁集合得快。久而久之,在起床时间到来前我们 几乎都会自动惊醒,等着那一声划破寂静的哨音。在离开军校后的很长一 段时间里,我每次听到有人吹哨子都会有悚然一惊的感觉。 在军训中另外一个记忆深刻的场景是吃饭。那时侯由于体力消耗大,大 家的胃口都大得异乎寻常。一顿可以吃下去的馒头包子数目大到了令我难 以记住的程度。但最蔚为壮观的还得数会餐。会餐是节假日的晚餐,菜肴 极为丰盛。这还罢了,军校还有一项奇特的规矩,那就是如果晚上会餐的 话,中午只让大家吃半顿,通常是稀饭。结果等到晚餐的时侯大家饥肠辘
辘, 盼会餐盼得脸都绿了,这时侯走进食堂,看着桌上的佳肴,其争夺之 惨烈可想而知。有的同学甚至先往自己的碗里扒上满满一碗菜,然后再和 大家一起抢夺公共菜碗里的东西,就象美国先把阿拉斯加的油田封存了, 然后和大家一起抢夺中东的石油,这样等到战斗结束时自己还有一整碗的 资源可以独享。斯文、修养、礼貌、风度,所有这些东西在饥饿衍生出来 的一丁点儿贪婪面前彻底地一败涂地。难怪古人有 “仓廪实而知廉耻” 之说。这些年来,看到有人写文章批评国人的素质时我有时就会想起在军 校时的那些会餐,许多道理其实就在那餐桌上摆着。
11
封面故事
在高消耗与高食量的刺激下,几个月下来,大家普遍爆出了体重增加的 新闻。个别冒尖的同学甚至放出了ΔM≥10kg的大卫星。在军校的时侯, 隔三差五地要写写思想报告,其目的通俗地讲就是谈谈军训是如何使自己 从一只容易受坏人蛊惑的小菜鸟变成可以识得大体的驯良的大白鸽的。这 文章从技术上讲并不困难,但对我来说却很棘手 我这人对政治淡漠得很, 没有当斗士的欲望,因此有些真话(比如反对军训的话)我可以不写,但我 绝不替任何人任何事做违心的政治吹捧,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执拗。在这种 情况下,体重增加这一条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在所有不得不歌颂军训的 文章中,我翻来覆去强调的军训益处只有一条:那就是军训有助于提高身 体素质。 军训当中也有一些文娱方面的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唱歌,一类是 看电影。军校里的唱歌唱的都是节奏简单鲜明的歌曲,因为这类歌曲可以 在行军的时侯唱。除了行军之外,军校里还有在各种集会活动时唱歌的习 惯,在那种场合下不仅要各班各队单唱,还有还要彼此拉歌。在拉歌中最 popular的歌曲是“团结就是力量”,因为这首歌特别容易唱出响度来。 像这种喉咙体操除了唱歌外,还有就是喊 “一、 二、 三、 四”,这是行 军时必做的,它也是军校留给我们最早的印象之一。许多同学在军校的第 一个清晨便是被出早操的军校学员们震耳欲聋的 “一、 二、 三、 四”声 惊醒的。 看电影是军训中比较愉快的事情,基本上每周都会组织看一场电影。令 我非常意外的是,军校在其它方面的管束都很 死板,唯独电影的主题却非常广泛,简直可以 说是五花八门,绝不仅限于革命题材。其中有 一部轻喜剧译制片,甚至带有一些算得上是 R 级的性暗示语言。
那风雪、那泥泞,衬 着一种阳刚的力量。
在军训的所有课程中最辛苦的也许要算是单兵战术训练课了。那门课 程开设的时侯正是冬天。大连的冬天雪很多,风也很大,有时侯大风吹起 操场上的积雪,白蒙蒙地在天空里飞舞升腾,远远望去就象地上煮开了一 锅沸水。我们的上课地点在主校园外的一片小丘陵地上。漫天飞雪中,我 们就在雪地里摸爬滚打,一节课上完,满身都是污泥和雪花。那时侯,同 学们在寝室里挂了一张小日历,每过一天就从上面涂去一个日子,象征着 离军训的结束又近了一天。通常大家都可以气定神闲地涂那日子,但每次 战术训练课结束后回到寝室,却往往会有几位同学同时扑上去恶狠狠地涂 那日子,那可怜的日子顷刻间灰飞烟灭,连背后的木板都被涂得凹下去一 块。但在我心中,倒觉得这门课其实是军训中最值得回味的课程之一。很 多年后,当我独自行走在地球另一边的茫茫风雪中的时侯,常常会想起那 些战术训练课。那风雪、那泥泞,衬着一种阳刚的力量。
12
封面故事
军训的最后一项课程是野营拉练。这是军训给我留下的另一段印象深 刻的记忆。与单兵战术训练课类似,这也是整个军训中最辛苦的课程之 一,每天要背着行装步行大约二十公里。所不同的是,单兵战术训练课是 冬练三九,而野营拉练则是夏练三伏。当时天气已转炎热,行军行到后来 军装时而被汗水浸透,时而被日头晒干,每个人的后背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盐渍。 每到一处营地可以躺下休息的时侯,人就像散了架一样,从来没 想到能躺在大地上竟是这么大的一种享受。但是野营拉练虽然辛苦,时却 也是整个军训中让我最感心情愉悦的时光之一,因为我终于可以走出枯燥 的军营,来到乡间野外。大连郊区的田野、树林、山丘、河流都很美丽。 虽然走得汗流浃背、脚板生疼,但在视觉与心灵上却有一种怀抱自然的轻 松感。我们的野营拉练同时还兼有社会调查的任务,每到一站都有些参观 访问的活动,十几天下来参观了当地贫富水准不一的各种村寨,其中富裕 的村寨里基本上人人都住上了两三层的小楼房。野营拉练结束后所写的调 查报告是整个军训中少有的一篇我可以自由写作而不必避讳的文章,因为 我真心地祝福那些村民,也真心地敬重所有为建设自己家园尽心尽力的人 们。 离别登船的那天,多数同学哭了,有人 甚至哭喊着要冲下船去。一年前,当我在电 视上看到北大军训生离开军校的场景时我曾 怀疑那是挑选镜头的结果,现在我相信那的 确是真的,虽然直到今天我也不清楚那是被 当时的氛围所感染还是真心地怀念军训,因 为哭泣的同学中有许多此前曾对军训持相当 反感的态度。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碧海 蓝天,望着船边翱翔的海鸥,我的心中只有 重获自由、将返故土的巨大快乐。军校的生 活实在太背离我的性格和兴趣了。 汽笛长鸣声中,轮船徐徐离开了码头 我 回首望去,军校的学员还在码头上挥舞着红 旗。那晃动的旗帜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了 浪花的尽头。 别了,军校!别了,军训!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写于纽约
本文有删节,原文请看www.changhai.org
13
封面故事
被军训耍了的我 Lydia
军训过去整整一周,现在想想那一周前的10天,突然有种被耍了的感
觉……
可不是么?搁十几年前,那个年代还没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这么一个让人听着心里就踏实的口号,人人心里都嘀咕着第三次世界大 战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打起,拉练就当逃生演练,背上就是自己所有的家 当,小伙端起枪来也是豪情壮志,倍感英姿飒爽。那样的军训,是一片红 色的贫瘠土地上长出的梭梭,粗犷的很有力道和感觉。 现如今到了我们的军训,10天时间,除了起床时间可以和前辈们比比勤 劳,剩下的时间:齐步跑步踢正步,左转右转向后转。虽说汗水也没有少 流,裤子衣服上也出现了一道道汗水趟过的白斑,但总觉得少了些军训的 味道。是的,我想这些天我们是流汗了,我们是比平时辛苦多了。但上海 近40度的高温即使站在阳光下不动,也是要流汗的。更可悲的是,它缺少 了一种精神的传递,这话说得直白, 但我实在找不出一种文雅的方式。军 训本应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有些东西即使苦忍下去的感觉也是好 的,有时即使有理也不一定需要据理 力争,因为这里不需要道理,而需 要言必行令必止的纪律和速度。在这 个世界里, 我们不是端坐在电脑前 的知识分子,矜持和文弱都是矫揉造 作,我们可以肩扛脚踹,撕破嗓子大 喊,拉上战场就是好兵。我们是么?
在这个世界里, 我们 不是端坐在电脑前的知 识分子,矜持和文弱 都是矫揉造作,我们可 以肩扛脚踹,撕破嗓子 大喊,拉上战场就是好 兵。我们是么?
糊里糊涂的过了10天,那些中间还大骂教官没人性军训没意思的同志 们,在最后一天突然有了情感的大爆发,闪光灯一片,哭喊声一片,追到 食堂,窗下喊楼,肩扛连旗“攻占高地解救教官”的,历经千辛万苦见到 的也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和这些不同世界的人,关 系就像一个叉,有过唯一的交点后很快又是越隔越远。想想看,高中毕业 时离开教了你三年书的老师们,你给予他们这样明星般的礼遇了么,你有 这样奔涌而出的不舍么?
14
封面故事
初中军训后我有哭,哭得差点岔气。因为那次军训,教官陪偷懒的我们 站了整整两个小时军姿。一个个女生倒下了,他都无动于衷,我们都骂他 狠心。那天晚上,他却托人送来了药和绿豆水,是他用自己的饭盒煮的。 后来的七天,再也没有人倒下。他说,作为一个军人,训练时是不应该有 感情的,因为战场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强 者。 也许那些哭的梨花带雨的同志们,也有这样的故事,教官们也用他们的 言行刻下了中国军人不屈的形象,这确 实令人动容。
他说,作为一个军 人,训练时是不应 该有感情的,因为 战场上只有自己对 自己的生命负责, 每个人都必须成为 强者。
但还有一些人,没参加几天的军训, 却也在那边哭的昏天暗地,喊得声嘶力 竭。请问同学,你是不是电影看多了, 以为自己是主角呢?还是被大氛围的情 感压力催生了情愫,觉得自己不动感情 都不是人生的?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感触不一样呀,何必呢。
别被军训耍了。一周后,坐在电脑前 看这篇文字的你,回想这10天的军训,除了黑了的脸,还在你的身上留下 了什么印迹?
15
封面故事
我要摸钢枪 小诗 从军训结束到现在的十天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军训对我们大学 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次历练?一种体验?还是纯属娱乐? 八月初开始,担忧的声音便徐徐传出,各种军训秘籍和宝典被疯狂转 载,仿佛如临大敌。进入白热化之后,纠结于炎炎烈日和倾盆大雨交替作 业,有人煞有介事的编写了祈雨系教学培养方案。最后在十里长街送教官 的哭喊声中结束,又引来各种伤感文的创作灵感和照片发布。东区十四号 楼被围堵的那个夜晚,连长和副连长们也不忍说再见。 然而,缩短到只有十天的军训(其中还包括下雨放假),走走步唱唱歌 的军训,在训练之外可以自由活动的军训,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缺乏时 代感的军训,真的能够如军训的法律依据所言: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 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我对此非常怀疑。 众所周知,学生军训制度与一个国家未来的 发展战略相适应,是建立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战 略措施,是加强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当今 世界上,无论是战火不断的国家,还是处于和平 环境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军训,不仅设立了 健全的组织机构,而且还制定了相配套的大纲、 教材和实施办法。可以说,学生军训已成为世界 各国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仅以几 个国家的军训制度为例。 美国在全国350所高等院校和650多所高级中 学设有后备役军官训练团,由国防部统一领导。学生结业后授予后备役少 尉军衔。军事训练分为二年制和四年制两种。四年制军事训练总时间480 小时,二年制为350小时。(与之相比我们的训练时间又有多少?) 英国陆军在地方大学设立军官训练团,共16个分队,2500人。空军在 64所大专院校中建立了16个训练中队。陆、海、空三个军种都在中学开始 就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我们好像只有陆军)
16
封面故事
印度通过国民学兵团对全国地方大、中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兵团属国 防部国防学兵团总监署领导。学生根据年龄、性别分别编入高级组(18— 26岁)、初级班(13~18岁)和女子组。通过训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 和技能。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其他国家 的学生军训图片,再与我们的军 训进行对比,差距显而易见。人 家是荷枪实弹,我们只不过是走 走形式而已。 其实,按照《国防教育法》 的要求,军训的内容还是非常丰 富的,其中应该包括军人一般常 识训练,比如战士入伍须知、 内务条令和纪律条令、军兵种知 识、包括陆军、海军、空军主要 编成及其任务,以及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的组 成和任务。还有一般军事应用技术训练和军事地形学训练:包括地形对作 战行动的影响,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卫生与防护,包括卫生常识和战场自 救互救,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常识及防护,轻武器使用,包括武 器常识、简易射击原理、射击动作和方法,对不动目标实弹射击;连以下 战术,包括单兵战术动作、班组战术、连排战术原则、野营拉练等。 但是这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在在实际操作中被省略掉了,这也直接导致军 训沦为成果汇报表演的副产品,而大头则是最 后的检阅和拍照留念。
军训的内容应该 更加充实、丰富, 更加注重对学生心 理、生理承受能力 的提高,而不只是 从一开始就瞄准了 最后的评比和汇报 表演。
军训的意义不在于那些各种各样的奖项,不 在于领导的表扬和照片文章等成果展示,如果 仅仅是那样,也的确太廉价了。这个集体存在 的意义,在于让集体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军训 生活的每一天,都能从军训这个过程中有所收 获,真正培养出一些军事素养。从这个角度来 讲,军训的内容应该更加充实、丰富,更加注 重对学生心理、生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而不只 是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最后的评比和汇报表演。
我高中军训的时候,整个年级都被拉到军事基地里,与外界失去了联 系,每天很早就起床,在规定的时间洗漱,晨跑。吃饭不让讲话,训练不
17
封面故事
让休息,规定就寝时间等等。虽然皮肤被晒黑,脚很疼,还厌食,但想想 经过军训的洗礼,同学们褪去了少有的娇气,年少的稚气,感受到了一种 集体的荣誉感,很值得。通过这种亲身体验,我们了解到部队生活真的很 苦,并不像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英姿飒爽。在那些让人羡慕的军姿背 后,有多少汗水?有多少刻苦训练?有多少委屈?并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军队生活的高度纪律性,服从性让我们这些娇生惯养,正值叛逆阶段的少 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毅力,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 候,便会多了一份勇气。 90后中的很多人从小在温室里长大,什么都是父母操心,不必自己动 手。等到了真要独立的时候,又措手不及,慌了阵脚。记得当年将要离开 军事基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给被子打包。人家国外15岁的女生能孤身 环球旅行了!都说那些国家人口素质高,到底高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对 于基础教育的足够重视,而军训,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首先在全国高校中提出了通识教育这个概念,走在了教改的前 列,但我认为通识这个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而是要延伸到生活当中 去。希望当下一届学弟学妹们军训的时候,他们能够拥有丰富多彩真刀真 枪的军训经历,从而领悟到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二十年前,“真刀真枪”还是军训的一项独特体验
18
校园时评
我在乎的只是蛋 阿飘
在《浪潮》暑期停刊的这一个月里,我就一直担心校园会不会太过风
平浪静,让我这个校园时评版块的主编丢了饭碗。扪心自问,突然发现自 己的心态很邪恶,似乎我的功绩只能建立在大环境的险恶之下。 但事实又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校园和社会是一致的。这个暑假,洪水, 泥石流,所谓多难兴邦,多难才能孕育出人民的好公仆。但从心底来说我 还是希望少动动笔杆子的,因为我的文章总要在层层审批后被删去不少精 华之处,搞不好还要犯意识形态的错误,吃力不讨好。
19
校园时评
上面的四张照片中,我尤其欣赏第一张,非常有艺术感。广袤的光华楼 西侧停车场上,由于车辆摆放位置巧夺天工,偌大一片空地竟再无容车之 处。这让我隐约联想到了《浪潮》创刊时的处境。 当然新大一小朋友们还是很团结的,摆出这些造型绝非一人之力。这种 群体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貌似上一届新生也没摆出过这样的造型啊。恕 我消息不灵通,不知是不是正逢高考制度改革,导致大方向的转变下,这 届的孩子们被锻造成如此千篇一律的富有想象力。 在学长学姐们口诛笔伐新生的自私时,我倒并不对这现象感到愤怒,而 是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苍凉感——杨校长这下担子重了,复旦可能会不可 避免地从言论自由进步到停车 自由。
一个大学的牌 子并不是靠校 长贴金贴出来 的,而是由这 所学校的底蕴 和师生素养体 现出来的。 往前追溯,7月30日,上大 和复旦的bbs都很热闹。对这 件事,我觉得一些思路必须理 清。 首先,一个大学的牌子并不 是靠校长贴金贴出来的,而是 由这所学校的底蕴和师生素养 体现出来的。某些言论者似乎 犯了根本的逻辑错误,这下王 老师,俞老师的任务重了。
20
校园时评
其次,我并不觉得复旦人有任何值得炫耀的资本,我们校园里不是还有 1/4的人连车都停不好嘛。自知之明比知人之明重要,校训里的“笃”和 “静”才是这段话的精髓。 最后要劝新大一的孩子们关注一下校 园,我们的艺术设计系已经要停系了, 想通过行为艺术来获得转专业机会已是 天方夜谭。任何古怪的造型或诡异的逻 辑都会让我这个老人感到分外蛋疼。
自知之明比知人之 明重要,校训里的 “笃”和“静”才是 这段话的精髓。
21
校园时评
奢侈的迷茫与必经的探索 周墨
又一年新生入学,于是我便从小朋友变成了学姐。对于新生没有像本部 的同学那样深的感受,只是苦着一张脸暗暗幽怨自己被放逐边疆——有一 种在江湾默默学术、孤独终老的恐惧。惊诧一年就这般迅速呼啦啦地飞走 了,于是开始回忆第一年大学的时光。 “我来大学做什么?”现在这个问题本身,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不容易 的领悟。就像一条未知的从未踏上一步的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中也 就渐渐明白了路的涵义。 去年大一刚入学时,在这个校园里行走,我并没有什么差异感。在与港 大失之交臂之后,我便不假思索地、理直气壮地踏进了复旦“上大学”。 我选择各种感兴趣的社团,上各种有趣的无趣的,让人裨益无穷的或者让 人无聊到死的,自high的群high的课,凭着一时的冲动和兴趣就这样忙碌 而又欢快地在大学第一年中穿行。虽然我对于前方非常迷茫,也谈不上什 么奢侈的目标,所幸的是我还知道自己究竟在忙碌什么。或许是为了去寻 找一些答案吧。经过各种尝试,结实各种朋友,有时也参加一些欢乐的派 对,我的大学第一年就在这样的五彩斑斓中度过。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 标,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好奇,不想错过任何潜在的精彩,像一只觅食的 蚂蚁,贪心地四处嗅闻,期待着未知的收获。 但在这样一种斑斓的生活之中,似乎“我来大学做什么?”这样的一个 问题就渐渐地变得隐而显了。虽然迷茫,所迷茫的问题也全是一时无解甚 至是根本就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也没有什么高明的方法,只有去探索去经 历,就像古诗里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年以前,我近乎盲目地来到复旦;一年之后,复旦最吸引我的或许是 它的多元。与上海的其他高校相比,它没有那样的目标现实而明确,也没 有那样得一味专而精,它的自由而无用在我看来是对理念的探寻,它并非 像一门手艺一个技术那样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或者能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好 处,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不庸碌的生活的必备。 但是多元的环境更易致迷茫。要是只有一只指路的手,我会不犹豫地朝 着那个方向大步前进;要是只有一个真理的声音,那我也会带着一种膜拜 的心情聆听教诲。但是有无数只手指向不同的方向,有无数个声音赞颂着 各自不同意义的真理。
22
校园时评
我们有相当多的年轻人拒绝任何来源、任何形式的威权,他们依赖狂躁、不 成熟的虚无主义,唯一的目标就是摧毁。这一时期代沟的巨大和潜在的危险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显著。 -格雷森•柯克,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68
在解构大潮中,我们摧毁了旧的价值,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新的价 值。而在信息大潮中,也充斥着各种假的现象、假的数据、做作的表示、 不真实的意见……政府的说辞,书本的说教,官方统计的数据?似乎都需 推敲质疑。比如文强被执行死刑后,迅速就有“百姓”拉出了横幅大赞。 这就让人质疑:似乎是过于迅速了,真正的百姓又如何能如此迅速地得知 文强不久之前被处刑。又比如传说中的“五毛党”。这一切,不禁让人有 一种浮影翩翩,难辨难分的感觉。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 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他们的 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 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但洞中的人并不了 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
柏拉图的隐喻是,或许只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才能在洞中偶然转身, 看到洞外的光明,看到万物的真实的像。 或许生活,本就看不清它的全貌,只能是管窥蠡测、盲人摸象,因为我 们谁都没有上帝那样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与智慧。 记得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的gtalk状态是“@@各种迷茫……”。 一个已经工作了的好朋友看到后立马给我发了讯息“还有时间迷茫,快把 还没做完的****做好呐!”的确,迷茫也是一种奢侈。或许有一天,我会 被现实压迫得失去迷茫的时间,失去思考的时间,安心而本分地在社会的 大机器上做好自己的螺丝钉。 我们在多元中选择,在选择中迷茫,在迷茫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 C’est la vie.
23
校园时评
乱音 秦吉了 在大二学生同声祈雨,大三大四生习以为常的日子里,一些新鲜而急促 的心跳声开始渐渐在复旦东隅西头响起,“新鲜人”——这个标签从已然 学会了跷课技巧,习惯了复旦的边边角角,分享着题库资料,挥洒着怒骂 嬉笑的09级学生身上安静剥落,又略带崇高意味地加冕于10级新生。 离开的总是在伤怀带不走什么,来到的却很难察觉带来了什么。新生的 到来对一个个“我”来说,不过是“我又升了一级”“我又老了”“我升 级为学长/姐了”种种感慨的引发物,引发着那些“我也曾”和“我未曾” 的追忆叹息。不曾想,第一次切实感受到10届新生群体在生活中的出现竟 是在某日上网时,突然铺天盖地涌现而出的关于复旦各处的停车混乱现象 的各种批判,都拥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10届新生。 如果说看着网上图片里麦田圈一般的自行车密密重重圈起的巨大空地 时,还不过是小小慨叹,那么当笔者坐在三教等待同学从光华楼推车走来 竟花了十几分钟时,对网上那些同学的愤怒也较能感同身受了。除了光华 西辅的外星来客般的特殊图案,二教三教的走道遭遇夹击,门口遭遇围 堵的消息和食堂门口的车山车海都使得还沉浸在年华流逝之类淡漠感慨中 的老生们忽的热血沸腾,提枪拍马而上。枪下自然不斩无名之将,这次的 “敌方阵营”从一开始便目标明确——新新鲜鲜的大一人。 按照理所当然派 的逻辑,新生未来前 校园秩序井然一切安 好,简直可以上报评 选五好社区,新生一 来则天下大乱,车不 行车道人不讲人话, 故此责在新生。而据 各方道德高尚人士的 “我未曾”回忆录统 计,07、08、09级 新生入学时均不曾有 过如此创意的场面, 说不定,此乃10届 同学集体性的某种
24
校园时评
本质特征,而非才入校园之类的托词能当。理论基石既已如此坚定,于是 乎老生拍案而起者有之,扼腕叹息者有之,调侃讥刺者有之,上援哲学家 语录下倚复旦自由精神者有之,摇头叹息90后XPY(09级的学姐学长由于 “生于8090夹缝间”而偏向80后,不在此列)果然灰主流者亦有之。更有 行动派同学在前有车停路中央,后有汽车尾随来的情况下选择了撞倒自行 车亦不扶,“谁叫你违规乱停车呢?” 可是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先回顾自己的光荣革命史以备教育后 进,不意竟在自己的“我也曾”记忆中发现了当年吾辈新生入学时不甚光 彩的往事:忆往昔,09届女生在18、19号楼下停车的场面也甚是混乱, 草地、走道、路边,往往横七竖八的停满了车,便于美女们纷纷展露纤细 身材,从缝隙中翩翩而过。两栋宿舍楼的阿姨不止一次的为此竖起停车告 示的黑板,甚至以向校内某报投稿揭露威胁,也不知是大家渐渐找到了众 车和谐共处之道还是私下得到了老生们严厉的批评教育,情况后来逐渐好 转。大家如果要口诛笔伐笔者当年的“可耻”行径,我也可以很无辜的表 示,当时众车乱放之大局已定,笔者小小蚍蜉之力,委实难撼大树。当然 了,比起这些10级的后生们,我依然可以摆出五十步笑百步的嘴脸,慨然 笑之曰:吾辈不曾乱停于教学楼之门,食堂之畔,有碍校园之大观,学长 之出行也!但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跟着前人停车步伐罢了。 现在想想,竟也不曾出丑丢了复旦的面子,玷污自由的声名,实是侥幸。 请恕在下黔驴技穷,只得又请各位同学俗套的换位思考一番:刚刚走 进大学校门不久,一切都新鲜有趣,自己偶尔毛脚蟹般的行为也都别有滋 味,忽地在网上成了千夫所指,前辈学长口中的毫无规矩的人,更丢了学 校的颜面。万千滋味,都成了不是滋味。试问这颜面丢的究竟是谁的?是 乱停车的始作俑者,是之后无力回天不得不顺应而为的同学,是不曾犯错 却同担恶名的10级新生,是复旦人,还是谁?当我们抱着手高高在上的评 判新生没有以往的新生做的好时,我们腾不出手来手把手的教一些东西, 就像以往老生做过的那样。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不知到底是为了书写方便还是依此类推,这种盲 人摸象式的对一个或一些群体的批评乃至攻击越来越多。喜欢棒子的都是 NC,会挺政府的无非五毛,90后都是灰主流。狼烟四起,帽扣众生;睥 睨六合,骂尽天下。若说乱停车不是个案能造成的,那就不该只骂新生这 个群体,整个复旦的,有车没车的都该自省:我对这样的乱场面形成做了 什么贡献?我能不能移开一辆挡住路口的车,能不能率先做个示范停车在 那块“麦田圈”?在做和骂中,我们选择了后者。 大家应当都知道圣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女正在行淫之时被 人抓获,按犹太教法律这妇女必须用石头打死。法利赛人把她带到耶稣前 让耶稣作判决,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
25
校园时评
她。”他们听耶稣这样说后就一个一个地走了。而著名杂文家邵燕祥曾于 1992年写过“《圣经》拟作”一文,为这个圣经故事戏拟了一个绝妙的 中国版本:听完耶稣的话后,从老到少面面相觑,他们自知都是有罪的。 一个长胡子的法利赛人站出来说:“谁用石头打她,就能证明谁是没有罪 的。”于是他们一个一个争先拿石头打那妇人。在宽以待人与严以待人 中,我们选择了后者。 看龙应台女士当年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对种种乱象怪 象毫不容情的批评,其敢言敢怒的气魄令人血热。而现在的我们,早已习 惯顺我者赞,逆我者骂,貌似无比快意。可回头看看,骂也骂了,乱的, 依然,怪的,更多,更不说这漫天唾沫乱上添乱,混淆黑白。有时无头 无绪之状,真令人想问一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高兴?”但见动口不动 手的,尽皆君子!不知谁又无辜,枉做小人。在量与气中,我们选择了后 者。 各位,又将作何选择?
26
Crash
《独唱团》:更大的惊喜在于一 种姿态 Humbert. L 根据韩寒9月3日的博文,近几日应是《独唱团》第二辑上市之时。《独 唱团》的形式被称之为mook,是书籍与杂志的结合体,长得像书,却是 以杂志的形式出版流通。近年类似的出版物还有郭小四的《最小说》,老 六的《读库》等等。当年第一辑上市前,我虽然也和其他韩粉、准韩粉、 伪韩粉等等一样翘首期盼——多是因为原来封面的那个挡中央大汉,也在 得到消息后不顾期末复习立刻奔至报亭,但是整本杂志我只看了“所有人 问所有人”和最后几页的插画。为写此稿,近日又找来电子版完整读了一 遍。 不得不说,虽然在上市前我已根据各信息渠道大幅降低了对其的期望, 但是当时拿到实体书翻开之后却仍深深感到失望。作者的阵容颇为强大且 身份五光十色,有歌手周云蓬,导演彭浩翔,翻译家林少华等等,然而在 我看来,虽然有不少优秀的作品(比如周云蓬的回忆文字、王子乔的诗、 北山的纪录片般的小说与韩寒仍然充满黑色幽默的的连载),但我的阅读 感受是文字整体的质量不是很高,或者说没有给读者带来足够的阅读快 感。与同为文艺杂志的《读库》相比,更是远远未及其作者群的写作功底 以及文字中世界的深度广度。 当然,作为一个从不看文艺杂志的人,我并非为了阅读这本文艺杂志而 购买。事实上,买这本杂志最强烈的动机是表达一种姿态:对其终于上市 的一点贺意;对其历经波折坎坷的出版过程的一点问候;对冤死的原版封 面的一点致意。而杂志的内容与之相比,反倒并不是最重要的了。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评论指出,比韩寒更为洞悉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还有 很多,比他更优秀的主编即使在缺乏新闻自由的大陆也为数不少。更重要 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版本身,在于它多次因文字而屡遭难产后的坎坷降生。 同时,韩寒为言论自由者搭建了又一个公共的言论平台,这也是值得充分 赞赏的,甚至或许是这本杂志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杂志上市之前网络与媒体上的众多期待与追捧,绝大多数 都是因为韩寒而不是因为这本杂志本身。其实韩寒的话已经被很多文章转
28
Crash
引了:“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 片多好,你都会失望。”他的意思很明确,这本杂志是一本依托了韩寒名 气的文艺读物,不是也不可能是所谓“公民读本”,无法做到启蒙公民精 神,汇集至真声音,承载国人很多的愿望和呐喊。其实这只是普通的一本 不定期出版的杂志而已,诸多媒体与论者何必强加这许多期望于其上? 韩寒也承认,《独唱团》作为一本文艺读物“能量有限……无论是从 程序上还是从本质上,它都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 望。”率性的他以作为荒谬时代的正常公民,在这个缺乏常识的社会传播 常识、抨击体制而又不触碰红线而最为人欣赏,而他的读者中却仍有不少 不善于自行思考而颇善于跟风、甚至把所有希望与责任全加在其他人身上 的人。 最后,关于《独唱团》,第一期只是看个热闹略表支持,第二期则会决 定我会不会成为其长期读者——如果还能继续出版第三期的话。
《独唱团》:言过其实的文艺复 兴 胡胜华/小诗/赵丁琪 前一段时间《独唱团》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我身 边的朋友中买了这本杂志的只有两个人,而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在社会阶层 中都应该算是权贵富豪一类,对于以反体制炒作的某杂志来说,这是不是 一个讽刺?买这本杂志的都是些什么人?我估计,没几个是真正的弱势群 体。 读完《独唱团》以后我很失望,这和我之前抱有很高的期望有很大关 系,我原以为80后的精神教主们会教会90后什么叫做自由精神和文艺新 生。结果他们却让我花了16块钱买了一本《萌芽》合订本或者是2.0版的 《零下一度》,事实上你要是隐去作者的名字,再给某个经常读《萌芽》 的小年轻看,他可能会问你:这是第几期?我怎么没看过! 从作者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永浩、蔡康永、彭浩翔、林少华、石 康……有的是港台综艺人物,有的是京城文坛爆发户,有的是唱歌的,有 的是画漫画的,有的是6岁娃娃,有的是无名女卒……换句话说,他们正
29
是张一一所说的“乌合之众”。
Crash
试看这些所谓的“佳作”,小说内容不出“火车”、“摩托车”、“青 春”、“玫瑰”、“小姐”、“学生”、“男孩”的范围,散文、评论用 词不出什么“纠结”、“黑色”、“忧郁”、“逼”、“傻逼”、“浪 子”、“年轻时代”的滥调,不说“战争片”,就连“文艺片”也算不 上,居然还能称得上“冒险”,还要等老了再去欣慰的“回忆”,天哪, 如果是我,我真要为当年的幼稚羞死! 这种幼稚,如果还是二十岁的青涩年代,那都还好说;可是,都快三十 岁了,就实在说不过去了。这些作者中,有的人都四十多岁了,都还那么 能装出一张嫩脸,我这“90后”看了,在“佩服”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感 到难过。 就是这样一本很普通的文学杂志,一些所谓的时评人、文化人士居然大 快朵颐,什么“公民读本”、“回归常识”、“独立思考”、“一本引领 文化潮流的青年杂志”,肉麻的词全上来了。我真想对他们说:求求你们 了,不要再侮辱民众的智商了行不行。 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决定 了这注定是一场贵族的狂欢, 与占人口数最多的广大劳动人 民无关。这本杂志也注定只是 一本贵族的精神文艺,起不到 任何意义上的启蒙的作用。所 以那些所谓的掌握话语权的媒 体和精英们,请不要再赋予这 本杂志各种各样的重要意义, 让人牙疼。 按照常识,一个自称不读 名著经典的青年、一个对历史 无知的人、一个缺乏严格思维 训练的人,在任何一个正常的 国家,想在思想文化界混,是 决不可能的,更不能可能成为 人们精神上的引导者。但惟独 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一些缺 乏文化底蕴沉淀的所谓公共 知识分子,能够靠着所谓“独 立”、“反叛”、“酷”、 “帅”的出位姿态成为公民的 30
Crash
意见领袖,居然还如此火爆,那些还在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学生读者就不说 了,就连他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都返老还童、捧之若宝,可见这些人在 宣称“回归常识”的同时,几乎无一不是在违反常识! 我以为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时代,有学经济的人没有读过《国富论》,不 懂经济史;有学新闻的人普利策作品都没读过几篇,订一份《南方周末》 就觉得自己有文化的不行了;有学中文的人没看过文学名著,但一天可以 浏览韩寒的博客不下十次,虽然韩寒都没有更新;有学历史的人不知道有 《全球通史》这本书,把个满嘴跑火车的袁腾飞当大师般顶礼膜拜;还有 些学国际政治的人就更可笑了,连历史都没学全就敢对资义社义孰优孰劣 指指点点。
净是这样一帮有知识没文化、有宽度没深度的人,鞍前马后捧红了《独 唱团》,叫嚣着文艺复兴,幸亏韩寒还有点想法,没有用那个做杂志名 称。否则,当《文艺复兴》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眼中拯救文艺的最后一根稻 草之时,也就标志着中国文艺的彻底堕落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生态。当广大的市场和媒介被这种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商业开道的“伪文学”作品充斥,而大行其道、竖为标杆;当 幼稚不自知、无知以为荣、自怜而成团成为青年一代的文化心理,我们的 文化生态将为之所毁,其流毒程度,和党八股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最终 形成的恶果,必定是——劣币驱逐良币,而对那些真币、那些良币,人们 反倒相逢如不相识了。 中国现在需不需要文艺复兴,需要。中国现在文化管制是不是有点严 了,是有点。那么,《独唱团》这本说不上是书还是杂志的东西究竟是不 是像他所宣称的那样,能够担起这个重任呢? 我期待真正的雷声,——如果真是雷的话。
31
浪潮俱乐部:让思想的火花烧得更亮些
详情请见浪潮人人网主页:http://renren.com/wavemedia
国际视野
他们为什么怀念民国 小李探花
有 一个政治笑话:几个扮演国民党士兵的演员见田间有几个老农正
在劳作,于是恶作剧般地端着“枪”冲过去,喝道“别动!”,结果出人 意料的是,老农满脸惊喜地说,你们可回来啦。笑话虽小,但是却可以看 出,曾经臭名昭著的国民党形象已经逐渐正面化了。 与此同时,一股反思的潮流在民间和知识界汹涌澎湃,其中比较集中的 表现就是逐渐挖掘和肯定乃至颂扬国军在六十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卫国 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当前民众对过往云烟的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众内心深处的渴望。对当前状况的无奈,使缺乏发言权的民众只能借助 于讨论历史来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可以说也是一种“古为今用”。 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被曾经饱受其害的史学家所不齿,在他们看来 讨论历史就是还原历史,一切有目的性的讨论只会使真相永远沉淀在利欲 的深渊。我曾经问过朱维铮先生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会再来一次文革?结 果朱先生没有回答,这或许是源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或许是因为他不想 回首那段惨不忍睹的岁月。 高涨的房价、物价、学费,野蛮的拆迁、日渐沉沦的道德底线、急剧 恶化的官场贪腐,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艰难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成 为这个社会步入深渊甚至动乱的征兆。民众的不安也日益加强,不管是穷 人、富人还是官员都有深深的危机感,于是大量的人口开始携带大笔的财 富移民到外国,政府和民众的隔阂也逐渐加深。 仅从网络上看,怀疑政府的言论俨然成为主流。我不知道真正的“五毛 党”到底有多少,我只知道,一些支持政府行为或者言论的人会被冠以这 个光荣的称号。这其实也是一种大多数暴力,甚至在争论中(激烈的就是 谩骂了),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文革的思维方式和词汇。 具有中庸传统的中国人近代却往往爱走极端,因为近代的屈辱就将传 统文化视为罪魁祸首而打倒在地,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产生地方 政府的“狗的屁(GDP)”痴迷。还有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 友”,于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就开始歌唱国民党的“丰功伟绩”, 蒋介石地下有知也不会料到自己仅仅死后三十多年就在大陆重获“蒋公” 的尊称。
33
国际视野
一个事实就是,再好的政党也有做错的事,再坏的政党也有做对的事。 其实,宏观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好”与“坏”,这一点沈丁立教授看得很 透。 国民党依靠将士的浴血奋战和成功的外交手腕,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 利。国民党执政期间,中国的经济(1927-1937)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军 事实力也得到加强。文化上,延续民国较为开放的传统,知识分子一定程 度上获得了独立性。于是,狂士刘文典大骂甚至要殴打蒋介石的现象才会 出现。动荡的时局反而产生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民国范儿”。 败退台湾后,痛定思痛的蒋介石决心实行土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 中华文化避免断绝的危险,奠定了今日台湾类似“蜀汉”这种文化上的正 统地位。事实上,港台对知识分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时代的趋势使国民党没有机会在大陆真正 地展现它的执政能力,阴差阳错地,台湾成了 执政的实验基地。 承袭晚清的政治传统,加上内乱和战争的 逼迫,国民党最终失去了民心。至今骂国民党 的老百姓有很多理由:抓壮丁、饥饿以及时局 的动荡…而国民党的恶政当中确实不乏无奈之 举。
一个事实就是,再 好的政党也有做错 的事,再坏的政党 也有做对的事。
当国民党全心全意谋发展的时候,大陆也开始轰轰烈烈的建设共产主义 运动。土地的国有化、集体化为今天政府的土地财政和高涨的房价买下伏 笔,土地也自然成了特殊利益集团牟利的重要对象。因为土地是天然稀缺 且不可再生的,是权力寻租的最佳对象。 当共产主义信仰逐渐淡出的时候,大陆人民也只能信仰权和钱。传统文 化在大陆的式微,使素称“三尺以上有神明”的部分中国人可以毫无愧疚 地制造“毒牛奶”、“毒疫苗”、也有人将魔爪伸向无辜的孩童身上。道 德底线屡屡失守,我们已经退无可退。
道德底线屡屡 失守,我们已 经退无可退。
有些地方政府的表现,使其失去了公信力,民众 的讨伐和政府的掩盖成为常态。一场又一场的风波 后,我们还可以相信谁?所以北岛只能唱着“我不相 信”啦。 建国前,民主人士黄炎培和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次 长谈,结果毛认为只有实行民主才能跳出历史循环
34
国际视野
率。温总最近也重申了这种观点,我们是否还在王朝治乱兴衰的怪圈中循 环,现在无人可知。 所以,不必怀念国民党,我们要向前看。假设的历史,是极端无聊的 游戏。当民众的头脑逐渐开始觉醒、当特殊利益集团在舆论压力之下被迫 改革,当时代的潮流汹涌澎湃的时候,中国总归会改善的,因为为了“民 主”、“自由”,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做出了太大的牺牲!
35
理想主义者的乡愁 Eric
为《浪潮》写了一学期的文章了。 今年二月,《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期《80后•失梦的一代》的专题, 聚焦了即将走出青春期、入世从良的80后们,读来仿佛看见自己的影子在 书页间影影绰绰,坐立不安。 我始终觉得这样一本在本科生中流传的不公开的杂志是不适合我这种老 年人参与的。人读了研究生之后就会现实得很多,会面临着太多读本科的 时候不会察觉到得压力和恐慌。记得第一次跟《浪潮》的编辑们见面时, 他们一脸朝气蓬勃的光芒让我觉得自己只剩下了一个影子,无地自容。 曾经,我也一样的年轻,一样的满怀理想,一样的愤世嫉俗,一样的想 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忘记了最初的 那些梦想呢? 每年看到新生入学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他们毕业时的情景。任何一段旅 程,都只有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和一个漫长的中间过程,用力的点不同, 结果也会不一样:太看重开始,他可能是个理想主义者,用力过猛而后劲 不足;太在意结果,他可能是一个功利主义者,除了结果一无所得;只 有那些享受过程的人,才能在这段旅程中既享受到目标明确所带来的愉悦 感,又体会到顺从生命中那些无法改变的神秘力量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 的校园,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人教我们这些东西了。 作为国际视野部的一个供稿人,这一期的选题其实有很多:留学移民 问题,香港人质事件里的港人主体意识问题,中日撞船事件里的大国博弈 问题••••••作为一本学生刊物来说,每一个话题都是具有可讨论的价值 的。但是,当我要动笔的时候,我突然在想写这样一篇稿子的目的何在? 为《浪潮》供稿这么长时间的意义何在?我想要的并不是用一些激昂的文 字来挑拨离间,甚至不是想通过范式的文本来发掘真相,因为真相和事实 可能永远发现不了,历史再也无法还原,事件也无法模拟,我能做的不过 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再增添一丝察觉不到的呐喊而已。写作的意义和 价值又在哪里?
德国诗人诺瓦里斯有句著名格言:“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四处寻找家 园。”后来,“当代最好的专栏作家”李海鹏有句更有著名的话:“我们不能永远 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却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在这样一个找不到真实,看不到真相的世界里,文字是我们最好的避难所,校园 是我们最好的孤儿院。但当阅读的城墙被逐渐瓦解,校园的空气不再自由的时候, 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我想每一个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脸上一定是洋溢着理想主义 的光芒,就像我《浪潮》的同事们一样。但当四年之后,当他们面临着毕业,面临 着工作,面临着上海两万二的房价,面临着世界上最糟糕的福利制度,他们还能继 续阳光灿烂的微笑吗? 文字是关乎尊严的东西,坚持写作就是维持这个时代残存的自尊。我不需要那些 苦大仇深的宣言,也不需要那些无病呻吟的自白,我需要的是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 依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管有多么微小,不管有多么羸弱,甚至不管是对还是 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探索者,都是自己人生的塑造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向这 个世界证明我们存在最好的方式。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在我们还在校园的时候, 在我们还可以顶着理想主义的天空俯瞰山川众生的时候,向所有人展示你那独一无 二的生命。 几年前,在我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泥潭中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任 何一个行业做到最顶层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在我快要结束自己学生生涯的时 候,我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勉励《浪潮》,也勉励所有心怀理想、对一个更美好的 世界怀有乡愁的人们,努力去做得更好,因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李若山教授 •• 78界我们同学聚会,名单打印出来,很多人都是
已故。为什么已故呢,都是枪毙的。当然现在还 有很多还在里面。干我们这一行的,出来都是两 院院士,做得好进医院,做不好进法院……
•• 什么叫法人?法人就是被绳之以法的人 •• 苦不苦,想想萨达姆。累不累,想想CPA
陈果
言 论 •• 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
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 “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 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马克思告诉我们,只要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
能播种出信任,所以只有给予才能播种给予。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我
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 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 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 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 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
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 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它除了友情,什么 也不能给你。 ••
来自网络的声音: ••
••
•• •• ••
昨天接到一短信,说我中大奖让我速把钱汇入农行一账号。我半小时后顺 手回了一条:已存5000,请查收发货。结果今天中午收到回复:都跑银行 四趟了,还没收到你的钱,你这个骗子! 我每到一地,当地的领导都会亲切的与我会见,希望我多为当地的经济发 展做出宣传,我说,好的,我一定会把当地的县政府大楼拍成照片贴出来 的,以证明当地的富强,但不知道为何,他们都谦虚的拒绝了我这一个要 求。(韩寒) 美国纽约一劫匪在抢劫银行时说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许动,钱是国 家的,命是自己的!” 教师节到了!今年我已经送出礼物很特别,既不搞高品质物质也不高拜金 主义:我把多年学到的东西都送还给他了。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朝骤雨三峡崩,共作长江鬼。此雨几时休? 此灾何时已?只愿君心似党心,定不负,和谐意。
近日,广东东莞警方展开了“创安全、迎亚运”的扫黄举动,其中一组卖淫女光脚游街的照片 在网上惹起热议。从相片所见,两名穿着时髦的涉嫌卖淫女,不但光脚,且戴着手铐,背面还被 绳索牵着,颇有电视剧上“游街”的架势,这是继郑州警方在网上公布小姐裸照、深圳警方将小 姐游街示众、武汉警方在大街小巷贴出实名曝光多名涉黄落网人员的公告之后的又一起扫黄成果 大展示。撇开诸多网站上关于人权的争论不谈,笔者愿意先提几个问题,其一,最大的色情场所 难道是发廊和出租屋吗?那些星级酒店的服务恐怕要更好吧,一东莞卖淫女亲口说道,如果有可 能,她也想进高级宾馆的娱乐场所,那里虽然赚的钱要被老板抽掉一大笔,但老板们的后台都很 硬,绝对不会落于公安之手。其二:以铁腕手段查封所有的卖淫市场所一定是对的吗?一个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一定会出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办法避免。恐怕只 有世界上最专制和集权的极少数国家才能完全杜绝卖淫现象。9月13日《扬子晚报》,江苏新沂 市三岁半男童乐乐在小区内玩耍时,一辆宝马X6突然倒车将他撞倒,车左后轮从乐乐上半身碾 过,紧接着又反复碾轧三次,导致其惨死。据录像资料显示,司机观察了一下血泊中的乐乐,未 采取任何措施,随即离开现场。目前,肇事司机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拘。对肇事司机进行相关 检测,发现其并不是酒驾,该车后视镜及倒车雷达影像均有效。如今的交通肇事者首先想到不是 救助受伤者,而是盘算着“碾伤不如碾死”的“常识”。因为一旦伤者致残或成植物人,自己很 可能要受累一辈子,倒不如狠下心来,结束其性命,一次性付清经济赔偿。让人恐惧的“社会常 识”啊。
东莞扫黄与人权 近日,广东东莞警方展开了“创安全、迎亚 运”的扫黄举动,其中一组卖淫女光脚游街的 照片在网上惹起热议。从相片所见,两名穿 着时髦的涉嫌卖淫女,不但光脚,且戴着手 铐,背面还被绳索牵着,颇有电视剧上“游 街”的架势,这是继郑州警方在网上公布小 姐裸照、深圳警方将小姐游街示众、武汉警 方在大街小巷贴出实名曝光多名涉黄落网人 员的公告之后的又一起扫黄成果大展示。撇 开诸多网站上关于人权的争论不谈,笔者 愿意先提几个问题,其一,最大的色情场 所难道是发廊和出租屋吗?那些星级酒店 的服务恐怕要更好吧,一东莞卖淫女亲口 说道,如果有可能,她也想进高级宾馆的 娱乐场所,那里虽然赚的钱要被老板抽掉 一大笔,但老板们的后台都很硬,绝对 不会落于公安之手。其二:以铁腕 手段查封所有的卖淫市场所一 定是对的吗?一个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一些丑恶的社会现 象一定会出现,世界上所有 的国家都没有办法避免。恐 怕只有世界上最专制和集权 的极少数国家才能完全杜绝 卖淫现象。
杂事记
碾伤不如碾死
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6日消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指责”中国富翁
拒绝参加盖茨的慈善晚宴,因为他们怕被基金会游说“劝捐”。报道称,为了支持慈善项目,盖茨基 金会原计划在9月29日将中国的富翁聚拢。但是主办方称,许多邀请函已经被拒绝了。中国拥有富翁 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新任中国首富哇哈哈集团的宗庆后也婉言拒绝了邀请。北京 大学金锦萍教授估计有超过60%的中国富翁还是愿意捐款的,但是他们不愿意引起公众的注意。他说 道:“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富人更关注他们的家庭幸福,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是守财奴。”
英国每日邮报9 月13 日报道 ,在英国伦
敦中部的特拉法加广场,三个 人身穿重型高科技盔甲,手 持让人心生恐惧的武器。他 们参与的是公司公共关系部 门举行的活动,活动目的是 推广大量发行且备受期待 的Xbox新游戏《光环:致 远星》。英国媒体和许多 游客汇集在广场,观看 由“Rocketman Dan Schlund”扮演的斯巴达 人升到伦敦上空。也许 未来的某一天游戏中的 景象真的会在现实生活 中闪现。
延长退休年龄 郭新办10日发布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 况》白皮书称,2035 年,我国2名纳税人供 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 人社部官员表示,对是 否延长退休年龄还在研 究,需综合考虑人口结构 和就业情况。退休年龄对 我们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 比较遥远的问题,但在网上 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些网 友甚至与养老金缺口联系到 一起,这样子未免有些上纲上 线,但是延长退休年龄对于社会 的各个阶层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 视的,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当让是 件天大的好事,但对于底层的劳动 者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此外,人 均寿命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 因素。
人物
我不是小贩(杨恒均专访录) ——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老杨头的半生小记 我大学时对政治不感兴趣,对女孩子和小说反倒热情。选择国际政治专业源于父 亲,他觉得变乱不断,国内的政治太差了,以为国际政治是到国外搞政治,觉得跟 外国人打交道挺好。87年学潮时我一直在外滩跟着闹,一个同学用短短的几句话把 我启蒙了。这个同学现在做生意了,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94年去香港,在中资机构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目的是维稳,顺利完成回归前的交 接。从那时开始接触了民主体制。后来去华盛顿访问工作,天天和美国人吵,甚至 说过华盛顿这个地方这样搞下去非要遭原子弹不可,也因此把家移到了安逸独立的 澳大利亚。不过吵着吵着,自己慢慢觉醒了。 在美国接触最多的是军方。一次会议间去接茶,旁边的老头子很礼貌地让开了。 第二天发现老头子居然是越战的副总司令。那些退休的将军们都是自己开着破车来 开会的。美国的政治精英或许没有温总理这样高尚的个人品格,但在成熟的民主体 制下,再坏的人也干不了坏事。虽然这个体制也有着自己还没能解决的问题(种 族、社会保障等等),但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的一些学者很有道理的 指出西方制度的问题,却随后得出可笑的结论:所以,我们的制度还是不错的。比 如郎咸平说中国问题时总要在问题之后为政府找台下,于是,国内的祸都是美国种 下的。 我在国外居住了很多年,得知母亲得了癌症后终于回来了,人活这一辈子,家人 很重要。回国后我开始写博客,因而最开始写的也就是母亲。陪伴着母亲的时候, 心里一直在思考人生,但想到“死亡”的问题,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了。如果我们没 有宗教情怀的话,是无法参透死亡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有过当作家的梦。到了政府里工作后,发现作家原来是最 底层的人。我04年才开始写小说,因为当时还是在体制内,只能用小说的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看法。所写的致命三部曲其实是对体制内外的思考。比如《致命武器》中 写的,中国最怕的“武器”其实是农民工。当时我写的时候还没像现在这样关注他 们,我只是知道广州一天无人认尸的外地人有几十具,这早晚都是个问题。但最近 我不再写农民工了。没答案的东西我是不写的。农民工确实悲惨,但在城里却永远 融不进去,因为我们就是靠牺牲这些人的利益才富起来的。所以我说,什么是三个 代表,农民工就是三个代表。他们是中国最依赖的生产力,最大化他们被压缩的利 益才能巩固国家的根本。 42
人物
我决定放弃过去安稳的工作进行文学创作,一是因为母亲的离世让我想活得真 实些,该说出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遮掩;二是因为这么多年的工作也奠定了一定的 经济基础;三是仍然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做事,虽然我批评它的体制,但我始终希望 它好。不过其实牺牲是很大的。02年我回家时有处长陪着、坐奔驰、当地官员请吃 饭;最近回去就要挤巴士、官员都躲着我。不过回了家,当地的中学老师啥的都来 找我。我承认,体制内能够写得好、认识深刻的人非常多。但在体制内,他们写不 出,也不会把认识到的让大家知道。
“由于将近四十岁才开始写杂文,写作显然不是我的“职业”,而我也一直刻意避免 把写作弄成自己的下半生的职业,更不想把养家活口的重担压在脆弱的文字上。用鄢烈山 兄的话说,努力做到“我手写我心”,就是我的最高目标。不追求发表,不介意稿费,也 不会为了发表与稿费而削足适履,刻意遵循报刊杂志的尺度与格式,迎合读者的胃口。不 管你在哪里阅读我的文章,我们都好似坐在一起一样,促膝而谈。这就是我啊,这就是老 杨头。”——转自老杨博客
在这个国就要懂的道理 大学学习的,在官场无用。政府 需要丢下理想的人,越现实,升的越 快。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大学的时 候可以坚持很多东西,进入一个事业 部门后就开始在乎每周蹭多少饭局。 但我也支持他变,不变升不上去。鼓 励大家能到体制内就到体制内,因为 政权掌握了非常多的资源。到了体制 内一开始人都会变,但思想开明的人 对这个体制的变革会有作用的。 在博客上推荐美国体制时,总被 人攻击,甚至有拿我长相骂人的。但 我喜欢网络平台,它对草根的影响力 很大。2008的时候,博客每天的ip访 问量有五万多。说我是民主小贩,就 是在讽刺我向大众叫卖民主制度。但 “叫卖”确实改变了很多人。我每天 43
人物
平均收到150封信,有30封是青年人在说:就是看了你的博客才知道了什么是“自由 民主”。中国的政治,小的东西都在跟着网络走,大的却不走。 中国自发运行的体制可能十年内就会有大的改变,然而可以和平完成过渡是很难 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只有台湾做到了。人类的天性是不知足的,尝到了自由民主的 好处就停不下来。如果决定一步步走,控制住局面是个问题。 中国的成功依赖于经济发展,对于完全不关注政治的人,当下的威权系统是可以 忍受的。但经济的高速发展明显不可持续。富人也没几个相信中国政府了,资产转 移,孩子都送到国外读书。几代人过去后,中国有钱人的钱都成了别的国家的钱, 所以我最近在做一个项目,推行双重国籍。 无论在哪个地方,民主的理念并不难,实现却很困难。对民主的试验,即使在 毛泽东时代也有,他一直在试验着民主。40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投向共产党,显然觉 得共党当时宣传的民主有着更美好的前景。但未来不是用来推测的,而是用来创造 的。
世博会的秘密:无关中国人的素质 很多人到世博会去挖掘中国人的劣根性与低素质,这没有错,但中国人的低素质 与劣根性没必要到世博会去挖掘,到处都有。就我今天一下午的观察,世博会发生 的一些怪现象反而和中国人低素质没有必然的联系。这里的食物并不贵,这里的工 作人员都很勤快,到这里的中国人的素质相对于地球上在这个gdp(人均)水平上 的人民来说,一点也不低。至于一 些恶习,一些小偷小摸现象,根本 不能作为中国人素质低的标准,我 到俄罗斯一次,就被偷一次,而我 在中国,十几年都没有被偷一次, 是不是说明俄罗斯人的素质比中国 人低?再说,我走了那么多地方, 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地方的民 众,能够忍耐如此的高温与恶劣的 环境,竟然排三个多小时的队—— 几乎没有插队与骚乱现象,其中还 不乏昏倒的——去参观一些空空如 也的房子,美国人也大概只有他们 的军队在保家卫国时才有这种耐心 与热情……
知名网络小说家、博客写手杨恒均
44
人物
世博会的问题也是体制问题。去世博时和志愿者谈,他居然在倒卖预约券。他来 的时候本来是很有理想的,可因为警卫、志愿者、工作人员都在做着这类事情,也 就改变了。舆论都在传世博中的国民素质低,但这并不全是人造成的,很多要怪罪 制度。名不副实的宣传让大家觉得不去会后悔,人来的多了当然会造成各种麻烦, 为了解决麻烦有些不道德的事情也就正常。世博的失败也是中国的特色。国家与个 人脱节,关注的不是再是人本身。这种形式主义奥运会也有体现,运动员都是为了 争金夺银去的。我甚至想,国家体育预算不变的情况下,每多出块金牌,全民体育 事业发展的就越差。形式主义,对社会精英,只会让他们反感;底层人对国家的心 理认同会增加,但对生活的困扰也会增加吧。
语录 •• 华盛顿是个没有美女,没有美食,只有间谍的地方。 •• 最强的极权是德国人,最好的民主还是德国人。 •• 民主改革是需要钱的,所以我鼓励你们先赚钱。 以上文稿由杨恒均与浪潮杂志社成员交流录音整理而成。
记者手记: 浪潮俱乐部的活动上,我们和杨先生畅谈许久,或者说,听他富有激情地讲述了 许久。关而我像小报记者(其实我也就是小报记者)一样努力去抓杨先生的自我认同。 他的观点和谈论政治的水准经常在网上被人讽刺和批判。这些他清楚,也不准备为 之改变。 从经济学成本收入上看,杨先生可谓亏大了。那些夸奖他的都是底层的,而警惕 他\担心他的都是体制中坚。另外,即使中国民主一日千里,改革后也不会有人记住 这样一位在网上写市民博客的人。而或许一味标榜反腐的政坛老虎,在推行了变革 政策后却会被载入史册。这个杨先生也清楚。 虽然是明摆着的亏本买卖,他却要摇着大旗来做。但这样,自我认同的性质就截 然不同了。躲在屋里咒骂上层\跑到北京上访十年,是个悲剧。而让社会知道“需要 改变”这个再正常不过的共识,就是件很有价值的事,就很有爷们味儿了。因此, 看了我们的人物,搜到杨先生的博客时,别因为他哪句话犯了学术硬伤就嗤之以 鼻。在这个时代,可能真正做实事的还是像杨先生一样的人。
45
ࡾ䉸ߒޏܥ॑ں Зٶї,߄ߛךङࢵ,ߛۃصৰ Зٶї,߄ߛךү敘ङऽજӣ,ߛۃصङӋы࣒ ଣ߄࡚ީؼךןܫଣܫ גךڮ࡚߄эТੴऱ࠳ઓѻ 澦ࡾ䉸澧ީ▲ѡޚז؆ࣿਘПӫԄङࣞॹޞછߒں澞۩ћ٥߈Оգ ؆ћ▲ڏݟЗՇ੮ࣞॹઆͫсࡶޞثїչਘ૯ङՆͫۃৈજںգ ଳՠङ߅ՄङٵՖ澞 ֨З۞ם୍ךڮУٝଓԾङٶїͫۃङࢮਰۘ߄ৼ֨▲۵ ਈ֨Ӓࢧङ௲Иֳܴ!
⌾╂ᴖᖫ⼒ৡ㸼 դ
ЋЏ
ٶ
۴ߑ
ଽঔ
؟Я
ݰ ࣍ ઘ ٥߈Ԇҵ
ࣲ֣࣌ה
ކ૾
ӊછખ
ڧݡ
ࢨइ
ҿѕ____
澦ࡾ䉸澧ߒ॑ں૾ୂ 澦ࡾ䉸澧ݯ७ы✑Щୂ
બر੮ࠀਙㅪܕࠡ▲դੲ۪ৱՇଟऄ࣍ਙ langchaohr@gmail.com ऄܕդ੮Јૺࢵrenren.com/wavemedia ջતऄઢ15201925592
浪潮 你身边的革命
⌾╂ Դ䑿䖍ⱘ䴽ੑ
݀݇णӮᮄ
Do you want?? னख़ݎઇѣЏ leader ݕԟыஎсڪਈԃը; ׁ⡭ਘٜҸҼ܉ٙը; ԆڠЊҿѕ؆ࣿङݎઇը; HERE~҂ՕљРԄࡴֺםԈ by yourself HERE~҂ՕљҶவݕԟਘٜङыஎсڪপૅ——۩ћѫ߄䮠 њ澝ਟ式ঈ՟य़וڷপૅङׁઐ HERE~҂ЭՕљӱ▲৩ںգଳՠङѪѴ~ HERE~҂ѫЉލङӱܸ۫ͫ҂ܥݎހը; IF OK, come here~~~we’re
waiting for you!!
םڠ
۩ћ߀ङ
2010.6
Ȕଳxыଳȕӧઔ——ڇȔյۨڏչѕङ
Meters/bonweȕ 2009.12 Ȕ⮵ͫԽߛ҂Э֨ୌȕⴃޚזԥ૯ࡵث 2009.5
ࠎࣔߥҶֺ֢םՍઠ㌿ઔѫ ॻޚז
2009.3
Ȕޤޢxԋںȕӧ——Ȕब३பȕࡴԈ
2009.1
Ȕⳗ݊Թԃ 僝ݹংȕ ওⴃս࣎ٺݐ
2009.1
Ȕޤޢxԋںȕӧ——Ȕஐ嘬Ԩؚȕⴃ
ࡴԈ ۩ћԯرङ
恁䑀ঈ҂▲ߛ僯ଭ~~~
ܕդڔސդ+ЋЏ+؆՚ Շଟӱ 15201925785 ۪ৱ fudangongguan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