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修女的親子學堂 培養健康、愉快的孩子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02-2778-0703 http://www.jenlinst.org.tw/
1.聰明的孩子不一定成功 培養健康愉快的孩子,除了給予智力上的刺激外, 還應該幫助孩子有處理情緒和社交的能力
培養孩子--
智力越聰明,不一定越能 夠成功
自制力 熱忱 毅力 自我驅策 適應能力
2.處理情緒、社教能力的根基 首先應該培養自制力 教導孩子學會自制--自我控制,也就是有和自己說「不」的能力。 • 例如吃冰淇淋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 「現在還小,只能夠吃半杯,另外的半杯, 必須留著以後慢慢再吃。」
鼓勵孩子有熱忱、毅力 熱忱,就是有勇往直前的力量。
積極的自我驅策力 • 過去想到自己的父母親,會覺得不舒服,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能 力去選擇,是要只停在那裡不舒服,什麼都不做;還是自我驅策 的思考,能夠積極的做些什麼。
適應能力 • 我們和他人相處的時候,不要試圖去改變他,而是先要儘量容許 他,並且積極地去決定「如何面對」他。
3.學習等待、不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靈敏的 小孩子須要依賴父母,如果父母之間的氣氛不好,他會因為 害怕沒有依靠,而感到不安。 所以隨時保持家庭的氣氛和睦是很重要的,如 果父母彼此說話稍為大聲的時候,即使在小嬰 兒的面前,也應該要馬上表現和好的樣子。
教導孩子等待,不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也應該教導孩子,許多事情都需要去等待,特別是性方 面。 • 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的」想法和感覺,在他們的年齡 是很正常的,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裡面,不斷地給他們一些正 確的觀念。
4.教導孩子錯誤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 (1) 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 我們要容許小孩有做錯的機會,讓他們知道錯誤只是邁向對的 一個過程,這樣子孩子將來遇到挫折的時候,才能夠做積極性 的思考。 當一個孩子不小心犯了錯
這時候身邊的大人如果責備 他說: 「都是你不聽話, 所以才會這樣。」 那麼這個孩子將來一旦做錯 事,心裡會自然感到慌張, 不知所措,認為是自己沒有 聽話造成的。
若是大人這樣告訴他: 「沒關係,每個人都可能犯 錯,錯誤是必經的過程,有 了錯誤的經驗,下次就知道 了,不會再這樣做。」 那麼孩子的情緒會完全不一 樣,如果不小心做錯了,也 不會慌張,而是會知道「現 在我學習到一個經驗,下一 次不會再這樣做了」。
【感受圖】 感覺 (看、聽、嗅、味、觸) 「我看見……」
表達 「我想……」
背 景
解釋 「我想……」
意欲
感受
「我要……」
「我想……」
4.教導孩子錯誤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 (2) 教導孩子感恩 世界上有哪些人讓你有強烈經驗,覺得他是愛你的? 或是曾經為你做過某件雪中送炭的事情? • 會讓你立刻想到的人,通常都是只做了某件事情,讓你有很 深刻印象; • 那些在身邊,每天都愛我們的家人,我們可能反而會覺得習 以為常、沒有感覺。 只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才會跟我們學習 怎麼樣去知恩、感恩,我們不要錯過教導 他們的黃金期。
5.培養孩子容忍挫折的能力 當孩子還在嬰孩時期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培養他們學 習等待、忍受挫折的能力。 也許是奶瓶慢兩秒鐘給他,之後逐漸地慢一分鐘再給他,讓 他學習忍耐。 • 這種容忍痛苦的能力,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培養, 讓他體會餓一分鐘是沒有關係的。 • 有了這樣的學習,孩子漸漸地就會知道, 他之前的恐懼只是一種感覺,不是事實。
6.留意孩子的反應是極端的 我們大人可以有折衷的反應,而孩子對事情的理解往 往是極端的 例如父母承諾孩子,假日將要帶他們去動物園,結果卻沒有 去,小孩會直接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 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給予孩子容許不舒服事情發生的 經驗,教導他去面對這樣的「不舒服」。 例如我們對孩子說:「今天姊姊比你漂亮喔!」原本這句話 的意思,是表示姊姊今天穿的衣服比較漂亮,但是也許孩子 會把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記得一輩子。 • 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必須要把話講得很清楚
7.教導孩子區別幻想和現實的不同 孩子沒有辦法以行為來處理現實,只好用幻想解決問題, 因此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比如媽媽一直沒有來餵奶,孩子還太小,無法自己去冰箱拿東 西吃,所以就只好吸吮自己的手指,幻像手指是奶瓶
小孩在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因為喜歡幻想,所以會一 試再試 如果父母是有信心的人,那麼他的小孩也會很有信心
我們應該要每天和孩子講,孩子有一天會突然明白的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告訴他幻想和現實哪裡不同,也許他不一 定瞭解 • 有一天他會突然豁然開朗:「喔!原來媽媽說的腦中的幻 想和事實是不同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8.如何幫助孩子經驗體會,並表達感受 許多人的童年都是缺乏陪伴,一直以來也沒有化解感 受和情緒的習慣,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深層,其實 存在著許多傷害 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從來沒有學過去經驗體會,並表達感受
每個孩子都在用他的方法平衡這個家庭,但是有的時 候孩子因為能力不夠,而會傷害到自己。 大人在吵架的時候,有的孩子會故意吵鬧,希望引起注意,而 讓大家停止吵架; 有的孩子則會表現的更乖巧,希望大人可以放心。
9.看到童年的自己 (1) 對待孩子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如果自己在童年的時候缺乏照顧,那麼長大後也沒有力量照顧 孩子 →→ 缺乏「人」的關係 或者因為自己過去沒被照顧,現在看到孩子,會想到過去的痛 苦,就拚命的給予 →→ 溺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沒有容忍挫折的能力
要指引孩子,必須先整理自己童年的情緒 要知道有時候孩子的哭泣,是在傳遞他的需求,我們不要馬上 起了情緒上的反應:「我對你已經夠好了,為什麼你還用哭來 對付我?」 • 如果自己的成熟度不夠,只要孩子一哭,就會容易情緒衝 動起來。
9.看到童年的自己 (2) 不讓孩子重複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 往往我們不喜歡過去父母教導我們的方式,但是不知不覺中, 我們卻是在照過去父母所教養的規條管教我們的孩子
為孩子建立規範 這是我們要去審視過去的地方,我們小時候受的苦,應該不 要再帶給下一代,也許自生自滅的孩子,因為沒有規範,所 以可以學會很多能力 • 但是他一定會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對還是不 對。 • 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清楚的規範 例如告訴孩子:「寶貝,如果你放學回來, 就把功課做好,媽媽會很高興喔!」那麼 孩子會清楚知道,照著媽媽的話做,媽媽 一定會很高興,不然他會不知道是否應該 先做功課。
9.看到童年的自己(3) 特別照顧某個孩子,而忽略其他的孩子 也許我們家有一個生病的老人家,需要我們很多的照顧,但是我 們也千萬不能忘掉孩子,他們也一樣很需要關心。要知道孝養父 母是我們應該做的,但是教養孩子更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 不要因為生活其他的壓力,而忽略照顧孩子。孩子是最為弱 勢,沒有任何能力的,他們只能夠依靠自己的父母。 小孩最大的痛苦就是想要被愛,卻無法得到; • 雖然我們一定是愛他的,但是要能夠讓孩子感覺到,這是非 常重要的。
10.父母之間要互相真誠的關懷 孩子不斷地在生活中學習,並要從「自我中心」進 到「我要照顧別人」 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孩子要到十六歲以後,才會有能力 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 所以如果父母親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相互 關照,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那麼孩子也會點點滴滴 地學會去「照顧別人」了。 父母雙方,必須要是能夠真心的體貼對方, 為對方謀求幸福;而不是希望對方的存在, 只是為了讓他可以來愛我,讓我可以有個 伴侶依賴。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 (1) 孩子情緒穩定,才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 過去父母以嚴格「打是疼,罵是愛」方式來管教孩子, • 要求孩子全神貫注於學業的成就,疏忽孩子的情緒感受。 孩子沒有辦法知道是父母親自己發生問題了,所以會消耗很 多精力在不安或是討好父母,想盡辦法讓父母平靜,因此沒 辦法把全副精力發揮在自己的潛能上面。 孩子必須經常經驗到被父母和其他成人瞭解、肯定以及接納 的關係,才能不消耗精力,全心致力於自己潛能的發展。
孩子需要群體的關係 如果孩子在嬰孩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那麼等到他慢 慢長大,要離開家上幼稚園了,還會經常需要父母親的陪伴。 如果孩子平時的家庭生活中,感覺到媽媽爸爸是可信任、有 安全感的,那麼他在幼稚園的表現就會比較穩定。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 (2) 孩子須要有健康成熟的父母 「健康成熟的父母」 • 就是指父母要情緒穩定,也就是在情緒上能夠獨立自主 。 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馬上得到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因為他 的哭鬧投降,不受他的帶動,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
•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要示範能夠傾聽他們的心情。 父母親自己必須做一個肯定自己的人,這樣才比較能夠去讀出孩子的 心情。
透過肢體語言瞭解孩子的情緒 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全部按照孩子的意思去做 • 這樣孩子沒有辦法學習到如何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 的想法 孩子如果心裡面有委屈,看到父母很容易就會表現出來,而顯得的哭 鬧不休 • 這時候父母親應該要能夠情緒穩定,清楚觀察孩子的心情,給予 孩子適當的安慰和指引。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 (3) 尊重自己跟他人的個別性 個別性 • 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都不相同 在婚姻生活裡,我們不應該要求別人一定要照我們的方法做 事、做人,這樣子夫妻之間才能夠互相得到尊重。
尊重孩子的心情 孩子三歲的時候,就會有自己的主見,這個主見假定不會讓 他受很嚴重的傷害,我們就應該容許他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發生嚴重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尊重孩子了。 例如過馬路的時候,孩子堅持要自己一個人跑過去,父 母親當然不能答應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 (4) 教導孩子生活的規範 剛開始建立規範一定要講清楚,如果孩子還很小,只能夠以 「今天」為單位要求,如果孩子大一點可以用「這個禮拜」。
培養做決定的能力 要在某個範圍之內,培養孩子選擇的能力。 • 讓他會分辨,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全照媽媽講的去做; 不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沒有分辨的能力。
12.孩子的四種需要 生理上
安全上
生活上實際的照顧問題;如果沒 有周全的照料,可能會引發孩子 身體上的病症。這些需要和細心 的關照,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 被愛」的感覺。
孩子的安全需要,不是指大人所 擔心如果颱風來了,房子夠不夠 堅固的這類問題,而是自己和父 母的關係。
被愛
自尊 尊重,是指父母親經常去關照孩子 的需求,準時滿足孩子的需要。 每一個孩子都很清楚,如果父母親 願意花時間陪他玩,瞭解他的心情 ,就是表示自己是受父母親重視。
也就是被接納的需要; 其實過度被父母親鐘愛的孩子, 也可能會有受傷的感覺。
13.和孩子分享生命的經驗 當孩子學習的典範 有時候可以表現出自己的脆弱,或是無能為力 • 人都是有弱點,或是有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這些可以讓孩 子知道。 當自己有錯誤的時候,也要向孩子道歉 • 讓孩子學習人生可以犯錯,但是要能夠彼此體諒。 如果父母求完美,從來不許錯,孩子的壓力會很大,甚至消耗很 多不必要的精力。我們在夫婦成長團體裡面,看到很多會飆車的 孩子,通常他們做事也很快,或是他們的父母通常是要求完美、 嚴格。
將自己的人生經驗,以說故事的方法告訴孩子 • 應該告訴孩子自己人生的挫折,或是一些心路歷程。 父母的人生經驗有時候也能帶給孩子信心
14.夫妻要彼此瞭解對方的感受 感受和成長背景有關 所謂的「感受」 • 就是看到、聽到,在心裡面的反應 每個人雖然對這位老太太是喜歡罵人、還是和藹可親的,都還不清楚 的時候,心裡面卻都已經有我想要「親近這位老人家」,或是「遠離 這位老人家」的感受了。
夫妻應該彼此瞭解對方的感受 感受是沒有對錯的 例如先生可能很討厭靠近老人,而太太因為有個好外婆,所以喜歡靠 近老人。
瞭解彼此的成長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夠相互體諒。
父母的感受會傳達影響孩子 不論是夫妻之間或是親子之間,彼此的經驗是互相關連的。 孩子不管在子宮裡面,或者是已經生下來,當我們抱著一個小嬰兒的 時候,他都可能透過爸爸、媽媽的心跳,感覺到他們的心情是喜悅或 憂傷,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終生。
15.傾聽孩子的需要 (1) 不立刻判斷 如果父母彼此能夠瞭解對方的感受,才能夠學習傾聽孩子的需要, 瞭解孩子行為的意義,進入孩子的內在。 知道孩子現在沒照我的話做,不是因為他不乖、不想要聽,或 是比較笨,而是他還沒有切身的經驗,否則我們很容易會給孩 子加很多罪名。
三歲的孩子還沒有辦法分辨幻想不是事實,所以不應該認為孩子 是在唱反調、不聽話,否則孩子會受傷,也會受到挫折。
瞭解孩子的心情,並適當的回應 • 有時候孩子聽到爸爸在大聲罵哥哥,雖然知道不是罵自己, 但是也會不自覺得害怕起來。 這時候媽媽可以給予他關懷,問他:「你剛才聽爸爸大聲罵哥 哥,會不會害怕?」讓孩子的情緒,可以得到紓解。
15.傾聽孩子的需要 (2) 聽出言外之意 如果孩子表示不想上學,父母親不要立刻以命令的方式孩子, 告訴孩子:「怎麼可以不上學呢?每個孩子都要上學的。」 • 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化解他的情緒 例如問孩子:「是不是怕老師兇?媽媽可以去告訴老師, 請老師對你說話輕一點。」 孩子也許每一次不想上學的原因不太相同,即使曾問 過五次都是怕老師兇,而不願意上學,但是第六次發 生的時候,父母還是要問清楚,因為可能是父母吵過 架,孩子覺得不安,想留在家裡陪媽媽。
父母間的相處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夫妻之間因為摩擦而吵架,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小心在 孩子面前吵架,應該要記得在孩子面前和好──特別是對年 紀小的孩子。
16.進入孩子的內心 父母要能夠循循善誘的教育子女,必須先對自己的心 情有清楚的認識,才能夠進入子女的心情,與子女有 融洽的溝通。 • 我們必須經常反省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只注重「理」, 而沒有去注意到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們問孩子:「你現在想要什麼?」他可能也說不出 來,但是我們可以從孩子的眼神知道,進入孩子的內心, 問他:「你是不是希望媽媽能夠跟你談談話?」
17.瞭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親對孩子的問題,要能夠仔細的聆聽 害怕是一種感覺,有時候須要去向對方表達「我」害怕。 • 可能有些人的害怕是源自小時候父母非常忙錄,經常把孩子 擺一邊,讓孩子感覺被拋棄。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不要和他說道理, 而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同理心 孩子覺得自己被完全接納了以後,就會發現好像不是那麼糟。 • 當孩子被同理接受以後,情緒得到釋放,會有力量自己去看 到事情的真相。 當孩子與父母有衝突的時候,也應該先同理傾聽孩子的心情, 不要用講理、勸解和訓導的方式。
18.正確的讚賞和鼓勵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我們知道了父母要去瞭解孩子,而不是去教訓他們;現在要談的 是,現代父母不應該一昧的要求孩子服從,而是要培養孩子有獨 立自主的行為。
提高自尊、自信 讚賞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如果孩子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沒有感覺到來自父母親的肯定, 孩子會覺得慌亂、沒有自信。
孩子在十六歲以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自發性的體會到別人 的感受。 所以在孩子嬰孩時期,我們就要不斷地告訴他「他人的感受」, 讓他從小就能夠學習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19.鼓勵和讚美是不同的 口頭上的讚美跟鼓勵是不同的 讚美是對人的,會帶給孩子不必要的壓力。 口頭上的讚美,如「可愛」、「好乖」……都比較不具體,孩 子會覺得模糊、不清楚,假定有一次不講了,孩子就想父母是 不是覺得自己不乖了,因此這樣反而會帶給孩子壓力。
要給予孩子肯定的時候,應該是針對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讚賞」。 例如告訴孩子:「你長大了,爸爸睡午覺的時候,都知道不要 大聲講話,媽媽感覺很高興、放心。」
鼓勵是對事的,讓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 父母親應該是要針對孩子的「行為」或所做的「事情」,給 予具體的鼓勵 也就是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努力」、「付出」、「進步」或 「貢獻」,不論孩子做得好或不好,只要孩子努力了就給予鼓 勵。
20.容許孩子有痛苦 告訴孩子痛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是痛苦會帶來我們 經驗和成長 如果過度的保護孩子,孩子就沒有辦法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如果只給予孩子指責,那麼孩子將失去信心,沒有重新開始的 力量。 當孩子有挫折痛苦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先去瞭解孩子,體諒 孩子會有的情緒。 有時候考試考得不好,父母親會覺得孩子還不懂事,根本不 會在意,其實孩子比父母親還要在意、難過,因為他知道自 己是當事人,是他沒有做好。
孩子是大人的鏡子,假定父母親常常不認輸,總是掩飾 自己的弱處,那麼孩子也會這樣子。 • 所以我們要注意,並且深入去瞭解孩子的內在。
21.父母該注意的事項 適當的給予孩子稱讚 被讚美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有尊嚴,跟爸爸媽媽一樣。讚 賞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讓孩子覺得他是有用、有能 力的人,這是孩子將來人生成功的要素。
給孩子的獎勵要具體 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鼓勵起 • 許多父母親不懂得如何讚賞孩子,這都是因為他們忽略孩子 的進步跟努力,或是對孩子期望太高。 其實許多生活中的小地方,孩子有好的表現或是進步,父母都 應該給予讚賞。
不要把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 陪伴孩子比給物質獎勵更重要
22.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示範 (1) 爭執往往來自背景的不同 •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示範如何在衝突中求得 彼此的瞭解與和好,也就學會應該怎麼面對這些人生必經的 痛苦。
應該注意的部分 當夫妻之間有爭執的時候,首先要「瞭解、尊重對方的背景和感 受」。 • 學習不堅持己見,讓視野可以有彈性、寬廣 瞭解感受只是自己過去經驗的重演 當「我」堅持一定要處處保護孩子時,很可能是因為自己就是 被保護長大的,或很少被保護—— 我們常常是全照父母的習慣或剛好和父母相反
22.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示範 (2) 人與人的關係,比任何事都重要 • 人際關係的和諧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夫妻間不論是誰對/誰 錯、誰好/誰壞、誰合理/誰不合理、誰公平/誰不公 平……都不是重點,而是應該以相安和睦為最重要。 孩子才不會為父母擔憂,而消耗精力,可以專注於成長,也學 會重視人與人的關係
接納自己和他人的限度與弱點 • 夫妻間應該要能夠接納自己以及配偶比較弱的一面 例如:也許對方在比較累的時候,會容易表現得不耐煩,說話 也比較衝;或是在情緒不安的時候,會顯得特別囉嗦……
能夠打理自己的內在,並保持兩人間的友善關係 • 人往往在自己內在不平衡的時候,就會有衝動的情緒發生 如果不打理自己內在的情緒,就經常會有情緒滿溢的狀況,好 像一個容器,當水很滿的時候,即使一滴水滴下去,也會滿溢 出來
23.親子間互動的原則 (1) 父母要擁有主導權,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拉著走 孩子也許當時還不懂,可是逐漸長大了,就比較容易學會自制, 對自己說「不」,並懂得關照他人。
如果父母因為很累,或是事情繁忙,而大聲失控,要能夠 及時向子女表達自己的弱點和需要,以免孩子受傷 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是有限度和需要的普通人。
父母要能夠接納孩子的無能和弱點,不要過度要求,希望 孩子像大人一樣 父母要容許孩子可以錯,錯是到對的過程。孩子有時候犯錯,父 母甚至要負責。 可以對孩子說:「你早上起不來,都是媽媽不好,昨天忘記提 醒你早點上床。」或是:「媽媽飯前讓你吃太多零食了,所以 你現在吃不下飯。」
23.親子間互動的原則 (2) 不論是在任何的狀況下,父母應該把和孩子的關係, 當成最重要的,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中,應該要 重人不重事 父母應該儘可能的瞭解孩子,不論是有聲或無聲的感 受,並能夠及時和孩子溝通澄清 • 越是年紀小的孩子,越會對大人的反應敏感,也越容易 受傷 父母可以從和孩子的互動中,瞭解引發孩子情緒的問題。 孩子不願意去上學,也許是前天被老師處罰了,或者被小 朋友譏笑了,或是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們要去 瞭解他,而不是用教訓的態度說:「小孩子都應該要上學 喔!」
• 對孩子來說,如果得不到正面的注意,他們只好用負面 的方式來尋求父母的注意
24.衝突與和好 孩子幼小時,需要父母的陪伴,去經驗人和人之間的衝 突,體會面對衝突的痛苦 瞭解衝突和過去的經驗有關,才能達到和他人融洽和好的境界 • 父母親要能夠示範,在生活中衝突發生的時候,先能夠整理 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和對方過去的成長經驗,找出引發情 緒的源頭,這樣才能夠彼此體諒和好。
25.用「我訊息」溝通 「我訊息」 瞭解衝突和過去的經驗有關,才能達到和他人融洽和好的境界 • 指與人溝通時,用「我」或「我們」來代替「你」,使我 可以面對事實,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表達我的情緒、感受、想法、觀念,這樣的表達會讓對方 感到威脅較小
反省瞭解自己的問題、心情和需要,找出原因來 「我訊息」包含三個部分: 1. 對方的行為:當我看到……時(描寫他干擾我的行為) 2. 我的感受:我感到……(對他的行為所感到的情緒) 3. 我的理由:因為我的……(敘述行為的後果或自己的需要限度)
26.何時不用「我訊息」(1) 容許別人有感受 當別人表達感受的時候,容許別人可以有感受。 • 例如對方在表達害怕、生氣,害怕是很自然發生的感受, 我們不能夠限制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不能說:「我希望你是一個勇敢的人, 不能忍受你會害怕。」 所謂的「感受」是自發性的,也就是孩子的感受是他自 己也沒辦法控制的
•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積極傾聽」,不能夠用「我訊息」。 孩子只要能夠把情緒講出來,就表示他覺得跟你在一起很安 全,是可以和你說出他的感受。
26.何時不用「我訊息」(2) 當要求超過孩子的能力 孩子因為還小,總是會犯錯的。 • 我們必須要容許他可以有錯,而不是用「我訊息」來壓倒他, 因為他還在學習的過程。
問題是在父母親身上 有時候孩子學習的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經常是因為父母爭吵 造成的。
當感覺到自己還有怒氣 發怒是種行為,不是感受 。
當所要碰觸的是對方的弱點 當問題是對方的弱點,應該是要懂得能夠「接納」 。
27.錯誤的「我訊息」 1.只以「我覺得」開頭,接下來的完全是指責對方 先生忘了打電話回來,告訴太太不回家吃晚餐。
當我等不到你回來吃 晚餐的時候,我覺得 你這樣不對,希望你 能多注意一點。
這裡面的每一句話,其實 都是在指責對方錯了,也 就是在說:「你經常都不 留意。」
我做了一桌子的菜, 但是你一直沒回來, 這讓我感到很挫折、 懊惱,本來希望你會 喜歡今天的晚餐。
這樣就沒有任何指責他人的 意思了,只有說明自己的感 覺和需要。
27.錯誤的「我訊息」 2. 不能只說負面,而忽略正面的感受 媽媽看到孩子不做功課
當我看到你不做功 課,覺得你怎麼這 麼小就不聽話,不 把媽放在眼裡面, 媽媽覺得很受不, 媽媽希望看到你是 個懂事的孩子!
「當媽媽看到你不做 功課時,覺得很不安 」「媽媽也知道電視 節目的確很吸引人, 所以也不怪你被吸引 !」「媽媽不怪你, 希望能夠為你錄影下 來,等到週末的時候 再一起看! 」
27.錯誤的「我訊息」 3.不可以帶有責備、教訓、怒火等意味
當我看到你在看電 視、玩電腦的時候 ,覺得你怎麼不先 把功課做好,這讓 我很生氣。
當媽媽看到你在玩電 腦、看電視,心裡面 覺得很著急,擔心你 功課做不完,晚睡也 會影響到你的健康, 媽媽希望你是一個健 康的孩子。
27.錯誤的「我訊息」 4.沒有充分表達或過分誇大
媽看你那個樣子, 就覺得很生氣!
「媽看你用手抹鼻涕, 而沒有用面紙,這讓媽 媽很受不了。」 「媽媽希望看到你有好 習慣。 」
27.錯誤的「我訊息」 5.要注意自己是否受其他情緒的影響 有些時候媽媽、爸爸從外面帶了情緒,看什麼都不順眼,不 知不覺的就遷怒在孩子身上。
功課做完了,還可以 看看課外書籍,不要 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 !
媽媽今天從外面受了 氣回來,你們做什麼 媽媽都看不順眼,所 以媽媽發脾氣和你們 沒有關係。
27.錯誤的「我訊息」 6.所描述事情不能夠是對方的感受 當別人表達感受時,要容許他可以有感受。例如孩子表達害 怕、生氣等感受時,不能限制搭的感受。 「當我看到你 那麼怕蟑螂, 我很生氣!」 「怎麼那麼沒 用啊!連一個 小蟲子都害怕 !」
害怕是一種感受,不能限制的。 孩子的害怕可能有他過去的經驗。
27.錯誤的「我訊息」 7.所說的內容和肢體語言不一樣 孩子很吵鬧
我聽到你很大聲講 話,爸爸、媽媽也 很大聲,所以不是 你的錯啦!
雖然話中有提到父母自己也是 很大聲,似乎是多了些瞭解, 但是因為說話的聲音是用吼的, 孩子聽到了還是覺得父母是在 表達不滿。也就是即使父母說 了「都是媽媽、爸爸的錯」, 但是說的時候是用吼的,孩子 聽起來還是像在指自己不對, 是他自己沒有讓父母滿意。
27.錯誤的「我訊息」 8.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應該去傾聽 孩子在學校裡面挨老師罵,這時候我們不能夠用「我訊息」, 而是要去傾聽瞭解
看到你哭著回來, 我心裡很難過
寶貝,怎麼啦? 老師講了什麼?
28.尋求注意的孩子 不要被孩子的哭控制,應該要瞭解孩子哭鬧的原因。 如果是小嬰兒在搖籃裡面哭泣,做父母的應該要聽得出來,孩 子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 比較大的孩子,如果因為有什麼不舒服而哭鬧,那麼我們應該 要去照顧他; • 但是如果是鬧情緒而哭鬧,我們應該要和他好好的溝通, 瞭解原因。 如果孩子一哭鬧,大人只有安撫,沒有瞭解原因、好好的和孩 子溝通,那麼孩子很容易會把哭鬧當成發號施令,這些都是我 們應該要特別留意的。
29.為父母擔心的孩子 如果父母間不和,孩子會花很多精神擔心。 孩子的理智還沒有發展成熟,但是非常敏感,所以我們要特別 的去留意,不要無意中帶給孩子傷害。 • 很多時候,我們問孩子感受,就算是只有四、五歲的孩子, 也都會告訴你:「爸爸、媽媽在吵架,讓我覺得不舒服、 害怕施。」 • 有智能障礙的孩子說:「媽媽、爸爸很大聲,讓我覺得很 害怕。」所以孩子是須要被我們尊重、瞭解,而不應該認 為「他不懂」。
30.受委屈的孩子 讓孩子學習人生「可以是不公平」,培養忍受挫折的 能力 我們應該注意,儘量不要讓孩子因偏心而受傷,對孩子來講如 果爸爸、媽媽沒有偏心,他們能夠瞭解「我的」痛苦,那麼就 什麼問題也沒有了 • 人生本來就是沒有辦法完全公平,將來孩子總要進入社會, 去面對許許多多的不公平。 孩子現在有了委屈,我們剛好可以教導他學習去面對人生 「可以不公平」,為他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 如果能夠從小就和孩子有這樣的互動,那麼將來孩子進入社 會,遇到更大的不公平,也會習慣回家和父母親談,他們也 就可以和這個不公平相安無事。
31.尊重和放任是不同的 尊重 是指我們可以體諒孩子可以有情緒 我們還是應該給予他規範,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事情 訓練孩子等待,是有意識地希望他學習忍耐的能力,而不是要 讓他困擾到走不出來 尊重孩子則是關照到他的心情,而不是在行為上同意他,心情 跟行為要分開
32.如何控制情緒,並幫忙孩子控制情緒 情緒失控之後,我們應該培養「能夠道歉、告訴別人 是我的錯誤」的心情。 如果被我們錯罵了孩子,第二天要告訴他:「很抱歉!爸爸 不是故意的。」然後抱一抱,一切都可以沒事。 • 但是如果經常都是這樣,雖然道了歉,但是孩子並沒有辦 法馬上瞭解,可能會說:「你已經道歉了三十、四十次了, 都沒有改,這有什麼用!」 孩子會這樣是很正常的,成年的人可以知道改變要一輩子, 不是這麼容易的事,但是孩子暫時還沒有辦法知道。
• 這時候我們還可以再跟他道歉,告訴他:「是啊!爸爸就 是那麼樣子的老頑固,一下子沒有辦法改過來,但是還是 要再次向你抱歉。」 如果我們自己可以培養這樣的能力,就可以慢慢的控制自己 的情緒,瞭解自己。
33.問:如果給孩子物質性的鼓勵,會不 會造成孩子的依賴? 給孩子獎品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如果習 慣培養好了,就要換培養另一個習慣 對於很小的孩子,父母親一定要給予物質性的獎賞, • 譬如一塊糖果。 • 慢慢的是累積代表「好的行為」的金星貼紙,或是帶孩 子去一些吸引他的地方……不一定都是物質方面。 不贊成用金錢來鼓勵孩子
34.問:給孩子的獎品,需不需要跟孩子 討論? 獎品如果能夠詢問孩子:「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會比 較好 信守對孩子的承諾,如果答應孩子的事情,要能夠做到
35.問:孩子幼稚園畢業時,非常捨不得離開,應 如何安慰孩子? 孩子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如果能夠把心裡的感受, 表達出來是好事 父母親可以抱著孩子,先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讓她哭一哭, 接著再引導孩子瞭解人生有兩面,要學習去面對分離的痛苦。
36.問:因為自己的過度擔心,影響孩子不敢 表現,要如何化解? 先從自己開始調整 當媽媽不斷成長,孩子也就會跟著成長。 • 要記得不要過度的責怪自己,自己已經發現對孩子有不好的 影響,也學習到經驗,知道以後遇到這樣的狀況應該如何調 整,我們要允許自己可以有不足的時候。
37.問:當孩子考差了,如何告訴孩子父母的 心情? 當孩子問父母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都希望你可以考得很好,如果考不好,當然會和你 一樣覺得難過。雖然這次考不好,但是也是一個學習的經驗,記 得這次的挫折,希望下次可以更進步。」
38.問: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過度依賴? 我們儘量不替他做,也許他做起來比較慢,要花很多 時間,並且弄的一團糟,但是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 例如到了應該學會自己繫鞋帶的年齡,自己也會繫鞋帶了, 卻還是想等著大人幫他做好,甚至是養成習慣,什麼都等 媽媽來,這對孩子的發展是很不好的。
39.問:如何教導很黏人的孩子? 孩子很黏人的話,表示可能是父母給的時間不夠 黏人和依賴、獨立,以及有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時間,都有很 大的關係。
40.問:為什麼照顧比較多的孩子,反而比較 沒有安全感? 這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找出原因 也許是懷孕的時候,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的心情有很大的不同。 或者在帶孩子的時候,第一個孩子因為沒有經驗,許多事情都 是戰戰兢兢實驗,過程中多少就讓孩子受傷了。 • 孩子沒有安全感,不一定是沒有足夠的擁抱,有的時候要漸 進式的培養他獨立。 • 逐漸地建立他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可以獨處的安全感。
41.問:孩子幾歲時,應該讓他分房睡? 最好還是早一點和孩子分開睡,可以先一點點的讓孩 子去適應 。
42.問:孩子不願意讓父母親吻,怎麼辦? 這代表他長大了 ,要尊重他、了解他。
43.問:當孩子模仿不好的行為時,要怎麼辦? 孩子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而是需要父母的關愛。 孩子會突然的改變,應該是希望爸媽能夠注意到他。尤其當他 發現如果犯錯的話,爸媽就會來陪他,和他說話;如果都很乖 的話,爸媽都沒有注意到他。
44.問:孩子不理會「我訊息」,應該怎 麼辦? 我們溝通不是為了要改變別人,而是為了要化解自己 的情緒,讓自己可以去接納。 如果我們的嘴巴是講「我懂」,其實心裡面是「我要改變 你」,這叫做「訊息曖昧」。 • 孩子一收到「你要改變我」的訊息,即使是三歲的孩子都 會想:「我偏不改。」 如果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想,那麼孩子會收到訊 息,知道媽媽真的很擔心,態度也就會軟下來;如果你的 態度是很強硬,認為「我講出來你就要照我的意思」,那 麼誰也不會想要,所以必須要用溫和的態度
45.問:如果推不動孩子,是不是可以容許他? 有些地方父母應該有所堅持 • 例如以清楚的語氣告訴孩子:「媽媽過去容許你可以再看五 分鐘,但是現在媽媽不願意,因為你的氣色很不好,媽媽真 的很不放心。」 如果父母是用心的和孩子說話,孩子應該會瞭解的;如果父母 是用吼的,「不可以就是不可以」,那麼孩子就沒有辦法接受。
• 真正的用心,是要讓孩子知道你關心他的健康 例如說:「晚上放學回來的時候,你看起來就已經很累了,現 在你還沒有睡覺,媽媽真的很不放心欸!」 那麼孩子就會瞭解,父母不是為了要改變他,而是真的在 關心他,就會去做一些調整
孩子是講情,不是講理的,我們要以真情和他們溝通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陪伴您在婚姻和家庭中活出生命喜悅的教育推動者 我們透過教育的方式「增進個人成長、培養家庭幸福、發揚團體和諧,促 進社會安定」,並實際進入社區服務,推廣人生必修的功課─生命、婚姻 和家庭教育到全台灣及華人社會。 本會為紀念並傳承任修女與美智老師的愛及輔導專業的非營利組織,並無 任何傳教目的。我們尊重並歡迎各種信仰的朋友一起來參與、學習。
任修女
◆成立任林社區讀書會 ◆報名任林學苑成長團體與公益講座 ◆利用遠端學習平台線上收聽與電子書 ◆參加讀書會帶領志工培訓 ◆連結專業心理諮商輔導資源 ◆索取《幸福觀點》雙月刊 (02)2778-0703 ◆參與愛的運動123
台北(02)2778-0703
花蓮(03)852-0210
台中(04)2310-9533
雲林(05)632-2002
新竹(03)543-7315
←支持任林 FB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