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靈鷲山 有緣人228期

Page 1

228

LING

JIOU

MOUNTAIN

■有緣人助印有緣人 ■ 劃撥帳號:1328-4228

MONTHLY

2015.8

■戶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唯有以「愛與慈悲」來灌溉和平種子, 提升教育品質,推動多元共生、相依相存的文化, 才是改善社會、和諧世界的永續方案。

共存 所有虔誠終將相遇 心性就是宇宙性,當了解心性,也就了解宇宙的一切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ind is the same as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universe, so once you’ve 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the mind, you’ve 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the entire universe.


《刊前語》

覺後空空 編輯部

廣告創意人孫大偉有一句名言:「要想有創意,就要過有知覺的生 活。」這句話引人省思,創意人人都想要,但你有沒有想過,怎麼樣過日 子,才算是「有知覺的生活」? 當生活遇到了「知覺」,最先躍入腦海的就是「時間觀念」,其實文 化心理學早就提到,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人,時間感是不太一樣的,也一定 有人告訴你,要認真的過每一分每一秒,才算做是「有知覺」。「有知覺」 其實永遠都是項進行式,要求我們對正在進行中的事物和時間保持覺知的 態度,反過來,那就變成「渾渾噩噩」了。關於時間和時間感,在心道禪 師的著作《停心》有精闢的見解,如何停止時間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可以 參考閱讀。 心道禪師從「覺知出入息」來看這件事情,出入息就是呼氣和吸氣, 自己的呼吸照理是跟自己最親的身體反應,如果你能夠察覺自己的每一道 吸氣和呼氣,時時刻刻都不讓注意力離開呼吸,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調伏 內心的散亂,最終也就像孫大偉所說的,激發出創意靈思。而佛家所追求 的「覺悟」,其中的竅秘,也深藏在這裡。 當然,從「知覺」到達更心靈內處的「覺知」,然後有豁然開朗的覺悟, 需要反覆的練習,有時候一輩子的功夫都是不夠的。我們常讚嘆那些禪師 大德,不知道他們的靈感是怎麼產生的,也許一切的起頭,不過就是從確 確實實的「知覺」展開的,包括知覺時間和我們的出入息。 唐朝的禪師永嘉玄覺寫過一句詩:「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 千。」這位禪師所說的「覺」的境界,則需要我們追隨心道禪師的教誨, 持續咀嚼和探索了。


發行人:心道禪師 總 策 劃:靈鷲山僧伽委員會

目錄

Contents

編輯單位:宗務堂宗長室 法教顧問:曾慶忠、廖誠麟

心之道

編輯總監:呂政達

02 受持心是神通藏

採訪編輯:張育寧、許凱森、饒恩杰

隨師行記

美術編輯:陳素菁 圖片提供:開山寮文獻中心

08 精進中實踐佛法

發行單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封面故事

地 址:新北市永和區保生路 2 號 20 樓

10 共存:所有虔誠終將相遇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 歡迎分享傳閱 隨喜贊助 本刊圖文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數位閱讀響應環保 歡迎訂閱電子月刊 索閱/取消紙本月刊,或對內容有任何建議 惠請來函編輯部 webadmin@ljm.org.tw

阿含——菩薩清涼月 佛教源流

18 佛教初次經典集結的護法王 甘露清涼

24 《吉祥經》 談法布施的功德利益 般若——常遊畢竟空

有緣人月刊贊助贈閱辦法 一、靈鷲山固定會員,每月護持 NT$100 元

寂靜行者

28 黃月花:簡單靜心就是禪

■銀行匯款

心靈白皮書

戶名:靈鷲山無生道場

30 女兒心內的翻轉

銀行:玉山銀行南京東路分行 帳號:0026-966-126478 ■郵局劃撥 抬頭:靈鷲山無生道場

法華——為償多劫願 水陸法會

劃撥帳號:1962-2316

32 愛在水陸法會時

二、助印有緣人月刊

護法有情

■銀行匯款 戶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銀行:玉山銀行雙和分行 帳號:0129-968-141666 ■郵局劃撥 抬頭: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劃撥帳號:1328-4228

三、隨喜贊助 可於各地講堂中心免費索取,或來函索取。

助印注意事項 一、 銀行匯款:捐助款匯入指定銀行後,請務必來電確認, 或以 mail 通知「信眾服務信箱」。 二、 郵政劃撥:劃撥捐助款時,請務必於通訊欄註明「捐 助項目」。 三、服務專線及聯絡方式如下: ●匯款單傳真:+886-2-22321050

38 護法會 25 年的故事 生命關懷

40 當青年遇到佛法 華嚴——浩蕩赴前程 靈鷲山在全球

42 將心安住於清涼 宗博館超連結

44 當志工是魚幫水,水幫魚 46 八月活動繽紛登場 093TV

47 淺談四期教育與禪

●信眾服務電話:+886-2-82315789 ●信眾服務信箱:cs093@ljm.org.tw

助印功德錄 1,200 侯麗梅 1,000 吳素珍 陳玉潔 陳俊志 500 林蘭英 劉沛瑩 200 沈仲怡 饒永茂 曹維序 黃允英 100 許凱森 陳莉蓉 黃允英 黃祺雯 謝麗芳


心之道

Topic

沒有想過「人生的目的或意義是什

麼」這樣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內

心一定自有看法,但是,有什麼目標值 得一生追求,讓我們都從中獲得無盡的 福祉?

受持心是神通藏

平常一般人只是看到這輩子,只能 夠營運這一生,用賺錢、打拚事業,追求 名利,無論怎樣都要用這些外在的成功來 構築人生藍圖。既然這樣,就及時行樂, 打滾在貪瞋癡裡。生命是無盡的緣起,輪 迴雖然看不到,但因果確實存在,個人行 為隨時牽連著整體,人與人、人與萬物、 人與自然之間確實環環相扣,存有牽一髮 而動全身的因果關係,因此,佛法的人 生觀與生命觀,都是超越個別生命的經營 觀點。若要生生世世都是好命好運,在我 們現在點點滴滴生活當中,就要能開發智 慧、行善布施,我們的生命記憶體,才能 夠環扣到生生世世的善緣。

觀想十心,究竟離苦 我們修觀音法門,要有十種心跟觀音 菩薩相應,修法才能夠具足條件。

2


心之道

Topic

第一個叫做「大慈悲心」,「慈」

第五個就是叫做「空觀心」。我們常常要

是幫助眾生得到快樂;「悲」是讓眾生離

知道一切法、一切現象、一切變化都是緣

開痛苦;「大」,則是究竟遍滿無礙的意

生緣滅,看到緣生緣滅,無有一法可得,

義。第二個就是叫做「平等心」,是無分

就是空觀心。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無常、

別心;沒有人我、高低、好壞、男女的區

沒有實質,以這樣的心來看一切便能回歸

別,對一切都能平等對待。我們的覺性本

到本體,也就是看到本來面目,認識到事

來圓滿,是平等的,無分別對立的,沒有

物的本質畢竟空,因此不會執著種種因

人我相、眾生相等等的區隔。因為覺性平

緣,而能放得下、看得開。

等一如,超越對待的關係。第三個心叫做 「無為心」。無為心是什麼呢?跟我們有 關係嗎?無為心也是我們的覺性的作用, 我們的覺性是無為心,相對於有為法,不 是造作而來;不去計較一切是非、好壞, 也不執著有沒有功德可得。無為心就是無 作心,自性天真流露,沒有任何做作,自 然而生了悲心、願力。

第六個叫做「恭敬心」。恭敬心, 是尊敬、誠懇地對待一切,也就是普賢 菩薩十大願中「禮敬諸佛」的意思。也 就是說,把一切眾生都當作我們的老師, 萬法無不是智慧。《華嚴經》裡面提到一 切是「智」,意思就是一切都是老師、一 切都是智慧。第七個叫做「卑下心」。恭 敬心與卑下心為相互關係,有恭敬心,才

第四個叫做「無染著心」。什麼叫無

會有卑下心。所謂的卑下心就是謙卑學習

染著心呢?當然不是我們故意製造一個無

的心,沒有學習的心,就沒有卑下心了。

染著的心,而是覺性本來就「無染著」,

如果我們這一生都自認為是學生,就可以

就是「清淨心」。要學習菩薩的發心,直

學到很多東西;這一生,如果我們不是用

心單純而沒有雜染,不去妄執人情是非好

卑下心來生活,可能我們就學不到很多東

壞,不去論斷長短高低,在生活中保持正

西。卑下心是用〈大悲咒〉來降伏我們的

面、無執,對外境我們不貪染、不執著。

傲慢心,訓練自己將一切眾生當成未來佛

3


心之道

Topic

一樣,把自己當成新學的菩薩,理當謙 讓。

須學習具足這十種心念──大慈悲心、平 第八個叫做「無雜亂心」。所謂無雜

亂心,就是專注心,專心一意。我們的覺 性本來專注一味、無所散亂。用這樣的專 注心持咒就能夠念念感應,念念契入。修 法要沒有雜亂心,一心不亂,才能相應, 而不是一面持咒,一面處理複雜的事情, 這樣散亂心持誦,不易專注,也無法感 通。第九個叫做「無見取心」。「見相取 相」是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有時把別人 的好意誤解成批評,而引起誤會與煩惱, 所以要用「無見取心」,來解脫我們的 這種執迷不悟的惑。在覺性裡面,無執無 取,見相非相;覺性離相,所以說沒有見 取心,才是本覺。我們一旦「見相有相」, 那就是「見取心」。 第十個叫做「無上菩提心」;菩提心 是究竟自覺覺他的發心,因為是究竟的發 心,發願生生世世不退轉於菩薩道,所以 又稱「無上」,是最頂顛的發心,再沒有 更高的了,也就是發起上成佛道,下化眾 生的菩提心。 4

誦持〈大悲咒〉,學習觀音法門,必

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 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 菩提心,這叫做〈大悲咒〉的「十心」。 用這樣的「十心」來修誦觀音法門,就能 夠將我們的生活、行為整個融入了〈大悲 咒〉的修行三昧裡。


心之道

Topic

Cultivating the Mind as the Treasury of Mystic Power Have you ever wondered about the

This is why the Buddhist view is not

purpose or meaning of life? I’m sure

limited to a single human life. If we

that everyone has their own opinion

want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in all our

about this. But is there any goal worth

future lives, then in this life we need to

pursuing throughout a lifetime, the

lay down wholesome roots and positive

mere pursuit of which brings unlimited

affinities by continually doing good

blessings?

deeds and cultivating generosity and

Most people are only concerned with this life. They focus all their efforts

wisdom.

Cultivating the Ten Minds

on pursuing a career, and measure success in life in terms of fame and

—Leaving Sorrow Completely Behind

fortune. Such an orientation in life is

Those of us engaged in “Guanyin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the pursuit of

practice” cultivate ten states of mind

instant gratification of sense desires, but

which bring us into communion with the

this only causes one to sink ever deeper

bodhisattva Guanyin.

into the quagmire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Our lives are influenced by innumerable factors; although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empirically prove the doctrine of rebirth, karma—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most definitely does exist. One person’s actions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other people, things, and even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Tug one hair and the entire body moves.”

The first one is the mind of great compassion, which means helping others to be happy and free of suffering. It is “great” in the sense of being unlimited and unobstructed. The second one is the mind of equality. This means transcending such limiting and discriminating concepts as self and other, high and low, good and bad, and male and female. Our original nature is

5


心之道

Topic

free of all distinctions and oppositions.

attitude; and non-attachment. The

This is the mind of equality. The third

fifth one is the mind of emptiness. This

one is the unconditioned mind. This is

means continually contemplating that

a function of our enlightened nature,

all phenomena are subject to arising

which is the unconditioned mind. In

and passing away, and that nothing

contrast to the conditioned mind, it is

can be truly obtained. It means seeing

unproduced. The unconditioned mind

everything as impermanent and

doesn’t fuss over right and wrong or

insubstantial. Doing so brings us back

good and bad; and it doesn’t attach to

to our primary essence, our original

the accumulation of merit. It is the

face, and the ultimate emptiness of all

mind of non-production; it genuinely

phenomena. In this way we become free

displays one’s self-nature; it is without

of attachment.

pretense; it spontaneously gives rise to compassion and wholesome vows.

The sixth one is the mind of respect. This means treating others with respect

The fourth one is the mind free

and sincerity, similar to what is meant

of defilement. Non-defilement means

by Samantabhadra’s vow to “honor

purity of mind. It’s not something

all buddhas.” This entails treating all

we can purposefully produce;

sentient beings as our teachers and a

rather, it’s an intrinsic factor of

source of wisdom, as mentioned in the

our enlightened nature. It means

Flower Adornment Sutra. The seventh

cultivating the mind of a bodhisattva—

is the mind of humility. This mind

a simple, straightforward mind free of

depends on the previous one, for only

defilements. It means not attaching to

when we have a respectful attitude

emotions and such concepts as right

is it possible to be humble. Humility

and wrong or good and bad; not arguing

requires a willingness to learn. If we

about trivialities; maintaining a positive

see ourselves as lifelong students,

6


心之道

Topic

then we can learn a lot; but if we are

b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intrinsic

lacking in humility, then we won’t learn

enlightenment.

very much. In cultivating the mind of humility we use the Great Compassion Mantra to overcome arrogance, see all sentient beings as future buddhas, and modestly regard ourselves as novice bodhisattvas. The eighth is the mind of nonconfusion. This means a mind which is steady and concentrated, just like our enlightened nature. Applying this kind of mind makes mantra practice highly effective. But if you have a lot of extraneous thoughts while chanting, then the results will be quite limited. The ninth one is the mind of nonattachment to views. This means not jumping to conclusions. It often happens that we jump to erroneous conclusions or misinterpret someone’s good intentions. This is why we need to guard against obstinacy. Our enlightened nature doesn’t attach

The tenth is the mind of supreme enlightenment. It’s supreme because it arises from the vow to continue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for life upon life so as to benefit both oneself and others. There is no aspiration higher than this. Effective Guanyin practice and recitation of the Great Compassion Mantra i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se ten minds—the mind of great compassion, the mind of equality, the unconditioned mind, the mind free of defilement, the mind of emptiness, the mind of respect, the mind of humility, the mind of non-confusion, the mind of non-attachment to views, and the mind of supreme enlightenment. These are also called “the ten minds of the Great Compassion Mantra.” By cultivating these ten minds we include all aspects of life in our Guanyin practice.

to mere appearances. This is why non-attachment to views is said to

7


隨師行記

Topic

精進中實踐佛法 撰文 ˙ 隨師恭記

年 6 月,靈鷲山在東南亞的兩個國

心道禪師希望大家能夠把信仰當作

家成立新據點,一個在馬來西亞檳

是人生最好的伴侶,也是精神上最好的護

城,另一個則是在泰國曼谷。一整個月

祐,更希望信眾把禪修中心當成是自己的

的時間,心道禪師身在東南亞弘法,不

第二個家,在這裡學習佛法以及交流心

斷督促著弟子們要禪修與持大悲咒;然

靈。每一個靈鷲山弘法據點的成立,為的

而在台灣的總本山上,四眾弟子則正進

就是能夠發揮教化眾生的功能,也能成為

行著精進的學習與修行:僧眾南傳教法

眾生心靈依止的所在,讓人們在這裡找到

課程與信眾百萬大悲咒閉關。弘法與修

自己、找回心的家,進而幫助世界和平、

行沒有時間與空間的距離。 6 月 9 日,

讓地球平安。

心道禪師前往馬來西亞檳城,為檳城禪 修中心做灑淨開光儀式。馬來西亞檳城 是一個佛法興盛的地方,在這裡也保持 著濃厚的華人傳統家族觀念,因此心道 禪師一直希望在檳城這個地方,能夠傳 播佛法繼往開來,也能透過當地華人對 傳統文化的保存,推展儒釋道文化。

正當心道禪師在國外弘法之際,靈 鷲山總本山道場,正進行著信眾的百萬大 悲咒閉關。百萬大悲咒的共修期間,大家 全心全意地與觀音的願力相應,救世消災 劫,為地球平安祈福。然而每次的大悲閉 關,心道禪師總是護念提醒著弟子們,要 與觀音的慈悲相應,帶動整個社會,發起

於是,在護法善信的護持之下,「靈

慈悲的互動,從自己開始再擴散到身邊的

鷲山馬來西亞檳城禪修中心」正式落成。

每一個人,改變世界、保護萬物,是地球

相隔四天,座落於曼谷的「靈鷲山泰國禪

每一個人的責任。

修中心」,也於 6 月 13 日落成啟用。泰 國講堂隨著遷址而擴展成為禪修中心,鄰 近泰國僧王寺,為泰國信眾提供一個身心 靈修行的清淨空間。

8

就在百萬大悲咒閉關的第十天,6 月 11 日 凌 晨 12 點, 發 生 了 華 藏 海 祝 融 事 件,遠在檳城的心道禪師,第一時間得知 此事,透過越洋網絡與弟子們同步了解詳


隨師行記

Topic

情。當晚心道禪師一夜未眠,坐在修法座 上,手中摩娑著念珠,心裡持念著大悲 咒,默默地為靈鷲山上的四眾弟子們向觀 音菩薩祈禱,「只要人員一切平安就好, 其他的都交給觀音菩薩!」心道禪師如此 交待著弟子。 由於每年的百萬大悲咒閉關,都是 以大悲咒回向給眾生,讓眾生遠離一切的 災劫與苦難。然而在這樣的回向中,也就 會有許多的重罪及業力給予我們考驗,心

禪師來到開山聖殿聆聽著僧眾們的學習成

道禪師特地從泰國錄製一段開示勉勵著閉

果報告。看見僧眾們精進的學習,也愈來

關的弟子們,「這些考驗就是讓我們能夠

愈能夠在生活中實踐出家修行的生活,感

堅持著對觀音菩薩及大悲咒的心不退轉,

到開心與欣慰。心道禪師常常叮囑僧眾,

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三界火宅的不可住,只

身為出家人就要有正確的因果生活、正確

有精進向道、持咒解脫,以念咒來淨念相

的思想以及正確的實踐,涅槃解脫更是

續,走向解脫的正道。」

出家人嚮往的目標,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

另一方面,靈鷲山的僧眾則進入了一

的,此生的修行則會有遺憾!

整個月的南傳教法學習。心道禪師也感謝

現在,大家找到了正確的方法與步

著緬甸上座部國立巴利大學的校長鳩摩羅

驟,就要繼續朝著這個方向不浪費時間繼

尊者以及主任比丘 Therasabha,把最純

續努力。看見大家的精進努力,心道禪師

淨而正確的佛陀教法,帶到靈鷲山,傳給

也感恩弟子們精進的學習,以精進做為供

靈鷲山的僧眾們。

養,就是對佛陀最好的感恩。

6 月 25 日是課程圓滿的日子,心道 9


封面故事

10

Topic


封面故事

Topic

共存:所有虔誠終將相遇 多年前,心道禪師就提出「地球家」的主張,這不僅是禪師基植於佛法修行, 也是他的人生心得。 以地球為一個家的單位,每個宗教、生態和人種都不過是家的成員,我們共存 在這個星球上,「共存」也是我們心內的和平之道,依此而行,所有虔誠終將相遇。 11


封面故事

Topic

每個宗教都很好 一種安然感油然而生:「如果在一家博物館的展場裡可以這樣做到,為什麼現實世 界會存在著宗教戰爭。」 撰文 ‧ 呂政達

彰化藝術高中美術班的畢業展,今

教戰爭。」回想心道禪師當年力排眾議,

年以「共存」為主題,雖然同學們所學

創建世界宗教博物館時,他就抱持著不

的領域不一樣,卻能以藝術作品表達出

只是展出佛教文物,而是讓世界宗教共

在學校歲月的藝術氛圍中,一起學習一

存共榮的心願。在展場裡,最讓人動容

起生活的經驗。

的是,現實世界中衝突最劇的宗教和地

如果你來到展場,就更能體會「共 存」的意義,水墨、書法、水彩、素描 和壓克力作品共處一室,每幅作品佔據 著一個空間,卻讓整個展場洋溢著豐富

區,如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或者基督教 和多神教,它們的文物排在一起,也象 徵著一種宗教和解的氣氛,但願現實世 界亦復如此。

多樣的色彩,彼此都不會搶去彼此的光

每個人都接受過學校教育,在學校

彩,你可以從這項作品轉到另一項作品,

的歲月,當然也是「共存」,不同背景

這樣的展場,其實就是「共存」。

的同學來到學校,就讀同一班,上著同

還有一個地方,也能讓你感受到「共 存」的氛圍,當你走進位於永和的世界 宗教博物館,目睹在現實世界裡狀似水 火不容的宗教文物可以共處一室,安靜 地讓參觀者觀看時,一種安然感油然而 生:「如果在一家博物館的展場裡可以 這樣做到,為什麼現實世界會存在著宗

12

樣的課程,但每個人的體驗和將來的記 憶也一定不一樣,將來,也都能發揮所 學,成就各自的光榮。黎巴嫩詩人紀伯 倫曾經寫道,柳樹和柏樹的影子不會彼 此覆蓋,樹各自成長,柳樹就是柳樹, 柏樹就是柏樹。這首詩追求的其實也就 是從共存到共榮的意思。這樣想吧,如 果你走進植物園,你絕對不會只會看到


封面故事

Topic

一種樹,柏樹、柳樹和更多的樹種依據

擁有「每個人都很好」的經驗,才能降

各自的季節生長,共同構成綠意盎然的

低人間的仇恨和霸凌文化。

植物園。

仇恨與和解、戰爭與和平、汙染與

日 後, 當 你 有 機 會 回 顧 過 去 的 學

永續總是存在的,也共同形成了這個世

校歲月,更能體會「共榮」的含意。心

界,如同柳樹和柏樹的影子交雜生長。

理學家哈里斯說,最理想的人際關係是

心道禪師說,雖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

「 我 好, 你 也 好 」(I am OK,You are

但讓我們追求內心的和平吧。讓我們彼

OK),把哈里斯的理論展開來,就發展

此間以對等、尊重和彼此欣賞的態度對

出「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

待,每個人都很好,每個人都有一段成

你好」、「我好,你不好」和「我好,

長的經歷,這不僅是人際關係,也是宗

你也好」這四種關係,我們也可輕易推

博諄諄揭露的一種世界觀。

論,霸凌和人際間的仇恨是出自什麼樣 的心態,優越感、自卑感和迷信以蠻力 可以取得權力感,都是霸凌成為嚴重社 會問題的成因。心理學家相信,只有在 小時候的親子關係和校園的師生關係,

13


封面故事

Topic

仇恨與和解共存 人楊又穎因網路霸凌輕生。家人雖

因 痛 失 至 親 感 到 不 捨, 但 選 擇 原

諒,惟希望大家能抵制匿名抹黑,避免 更多的傷害。高雄市某高三陳姓男同學 三年來多次遭男同學摸身體、強吻種草 莓,他挺身為自己討公道,接連兩天在 校門口高舉「我反霸凌」牌子,獲得上 百同學簽名支持。 宋朝時布袋和尚在路上,背著一個 大布袋,旁邊的人問他:「請問如何學 佛?」他沒說話,雙手一放,布袋放在 地上。旁邊人說:「就是要放下!放下 以後要怎麼辦?」布袋和尚又把布袋揹 起來就走了。

撰文 ‧ 張育寧

望讓女兒的死有價值。 陳同學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放下」 當時覺得「噁心」、「丟臉」的感受,勇 敢面對不愉快的經驗,捍衛自己的尊嚴, 更以入世的精神,以自身遭遇為例,喚起 社會大眾正視校園霸凌問題的嚴重性。 佛家的「放下」,其實就是一個仇 恨與和解共存的狀態,當與自己和解, 釋放怨懟、不愉快的情緒後,才能讓自 己掙脫束縛的牢籠。放下,才有心量提 起,提起未來,提起對社會的責任。人 遇到的種種試煉,不外乎就是修行「放 下、提起」的功課。若說修行是為了榮 登西方極樂世界,也許太遙遠,眼前這

若學佛只有放下,那就是著空。所

一世,修好「放下、提起」的功課,給

以,因緣成熟的事,要盡力去做;若因緣

自己一個圓融通達的人生,或許是比較

不成熟,我們也不要勉強。有人遇到事情

務實的觀點。

常把「看佛菩薩安排,隨緣」這句話掛在 嘴邊。這就誤會了放下、提起的本意。放 下,不為攀緣而生煩惱;提起,提起人世 間該盡的責任。楊又穎的家人放下仇恨, 卻也不忘呼籲社會大眾抵制匿名抹黑,希

14


封面故事

汙染與永續的平衡

Topic

撰文 ‧ 許凱森

球資源有限,人類欲望無窮。追求

球也不可能回復無汙染狀態,汙染與永續

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當經濟奇蹟發

一直在拉扯,經濟發展和對下一代可能造

生時,排山倒海的汙染問題也隨之而來。

成的影響,必須找到共存的平衡。

一九七九年彰化爆發多氯聯苯汙染米糠 油;一九八三年桃園鎘米事件;一九九七 年間,新竹半導體晶圓廠急速擴充,汙水 處理設備早已無法負荷;二○一三年高雄 日月光偷排廢水至後勁溪……。

印度東南方外海的斯里蘭卡,有世 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兒院,收留了近百頭大 象,堆積如山的大象糞便原本是令人苦惱 的事,但是當地一間紙廠的創辦人研究出 以環保技術將大象糞便製成筆記本、便條

佛家說少欲知足,無限的慾望會帶來

紙、相框、紙花和磁鐵等,一公斤大象糞

煩惱,將慾望縮減到與有限資源相符的程

便可以做成 66 張 A4 大小的紙張,原本

度,會是另一種選擇,也就是佛教所指,

令當地居民苦惱的糞便,竟然變成創造商

藉由戒、定、慧來對治人類的欲望,要利

機的好東西,不僅以「人象共生」的模式

用簡約的生活,來對待有限的資源。人類

闖出新天地,挽救了不少樹木,更創造出

不過僅是構成生態環境諸多因緣中的一環

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而已,環境中的每一個環節,對生態平衡 都一樣重要。因此,佛教倡導眾生共生, 絕不輕視任何一個環節,戒律甚至規定, 佛教僧眾不可除草、折枝。 大地之母沒有能力供應人類無窮無盡 的需求,但發展至今已不能走回頭路,地

習慣可以養成,當我們享受著現代社 會的便利時,日常生活自備購物袋、環保 杯、環保筷的小動作,甚至有餘力參與淨 山、淨灘、植樹等活動,都多多少少可以 讓汙染和永續這兩個對立現象勢均力敵地 和平共存。

15


封面故事

Topic

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從『聆聽與理解』開始,才能消除隔閡對立,建立共識發展合作……只有共存共榮、互濟共生,地 球才能永續,世界和平才有可能。」 撰文.饒恩杰

到伊斯蘭教(回教),你最先想到

什麼?古老的可蘭經?神秘的齋戒

月?還是口呼「聖戰」(Jihad),手持 武器,臉蒙黑布的恐怖份子?其實,聖 戰的真正意義,是要跟自己心中的魔鬼

16

還有私慾奮戰,絕非展開任何戰爭。 伊 斯 蘭 教 和 所 有 主 流 宗 教 一 樣, 都 以 和 平 理 性 為 主 軸, 全 世 界 有 超 過 十六億的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大


封面故事

Topic

部份在中東及亞洲。不過,穆斯林的宗

教之間,有主題、系列性的大型國際對

教生活習慣,始終無法融入西方社會;

談。

而在九一一事件後,對中東面孔的不諒 解在西方社會到達極點。種種誤解讓穆 斯林後代極易被邊緣化。

此後,倡導心和平的心道禪師多次 邀集達賴喇嘛等宗教領袖或知名學者, 展開回佛對談,他認為很多問題都要透

面對無止境的排擠霸凌,參加伊斯

過對話,「從『聆聽與理解』開始,才

蘭國(IS)這樣的極端組織,竟成了某

能 消 除 隔 閡 對 立, 建 立 共 識 發 展 合 作

些人尋求認同的方法。根據統計,投身

……只有共存共榮、互濟共生,地球才

極端組織的穆斯林最多不過數萬人,跟

能永續,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心道禪

十六億愛好和平的穆斯林相比微乎其微,

師的理念得到各方響應,印尼國會甚至

卻佔據了媒體的目光。最終在世人面前

在雅加達回佛對談三周後,宣布取消以

呈現的,就是伊斯蘭教極度好戰,穆斯

伊斯蘭為國教,讓伊斯蘭教、印度教、

林幾乎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的刻板印象。

基督教、佛教及儒教等「五教共和」,

九一一事件過後半年,心道禪師與

成為尊重宗教多元化的國家。

美國當地伊斯蘭教長 Imam Feisal 等宗

思想家唐君毅相信「在遙遠的地方,

教人士同桌討論,「很多媒體報導讓回

一切虔誠終當相遇。」大同世界或許遙

教世界備受壓力,回教真的是這樣嗎?

遠,但從聆聽與理解做起,總有那麼一

問題在哪裡?和平如何達到?我們希望

天,和諧將相期而遇。

以溝通與理解,化解誤會,建立跨宗教 對話的機制。」這就是第一次回佛對談, 為歷史上首度回教與佛教,以及其他宗

17


Agama

阿含

佛教源流

佛教初次經典結集的護法王 ──阿闍世

撰文.開山寮法堂院

滅度後,大迦葉將經典結集一事, 告知阿闍世(Ajatasattu),他聽

據說頻婆娑羅王年老無子,擔心沒有王

了大為歡喜,並成為大護法功德主。就

位繼承人,為了求子,國王請來相師占

在當年雨季安居的三個月期間,阿闍世

卜。相師說:「山中有一仙人,死後會

提供比丘羅漢一切之資具,每日供應飲

投胎,將轉世為太子。」

食等,免去比丘們乞化之勞,就這樣阿 闍世成了第一次經典結集的護法國王。 這位阿闍世在藏經多所提及。不過,他 與父母前世今生的恩恩怨怨,卻如戲劇 般的高潮迭起。

阿闍世與父母之間的恩怨情仇

至於頻婆娑羅王為何殺死此仙人?

國王很高興,便派人找到了這位仙 人,但心急的他,等不及三年,便要這 仙人趕快來投胎。仙人並不同意,國王 於是先斷了仙人的水、食物,然後,又 下令把這個仙人殺掉。兩人就此結仇。 不久之後,皇后果然懷了胎,但相

阿闍世為中印度摩竭陀國頻婆娑羅

師預言此子長大後將對父親不利,頻婆

王及皇后韋提希之子。他還是太子時,

娑羅王十分驚恐,不願讓孩子活下來,

發動兵變,篡奪王位,把他的父王囚禁

便對妻子說:「相師認為這腹中孩兒對

在牢裡,將他餓死。這使阿闍世犯下了

我們不利,夫人你在孩子出生那天,坐

五逆重罪(註一)。

在高樓上生產,不要讓人去承接孩子,

然而他的行為,顯然受到前世的影 響。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曾向阿 闍世解說,他與頻婆娑羅王父子間的前 世因果。這是因為頻婆娑羅王曾經殺了 一位仙人,這位仙人就是阿闍世前世。 18

就讓他落地摔死。」然而,阿闍世並沒 因此摔死,竟存活下來,也因此再結下 了惡緣。在《觀無量壽佛經疏》就提到 這段,阿闍世名為「未生怨」與「折指」 的因緣(註二)。


阿含

Agama

註一: 根據《善見律毘婆沙》,五逆重罪分別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壞修六和敬的修行眾的 和諧無諍)。 註二: 阿闍世一出生,便墮地摔於宮階,只摔折了手指,所幸並沒有大礙,竟存活了下來,這是被稱為「折指」的原因。就 三世因緣來看,阿闍世早在沒有出生之前,便已經與父母糾葛了種種恩怨,所以稱「未生怨」。 註三: 「噉唾癡人」字面意義是「吃唾液的愚癡人」。據《別譯雜阿含經》就有這樣一段敘述:「時,阿闍世抱取嗚唼,唾 其口中。提婆達多貪利養故,即嚥其唾。」提婆達多曾以神通力將自己變化成小孩模樣,與阿闍世子嬉戲,阿闍世曾 吐唾液入提婆達多口中,而提婆達多就吃了太子的唾液。

提婆達多的慫恿

探望丈夫,都會將酥蜜和麨塗在身上,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弟,他加入僧

秘密帶入地牢供他充飢。但此是後來還

團後,一直懷有野心,想成為僧團的領

是被發現了,於是夫人被幽閉,頻婆娑

袖。等到佛陀老邁的時候,提婆達多要

羅王最後則死於牢中。

求佛陀將僧眾的統領權交給他。不過, 遭到佛陀的嚴厲拒絕。

阿闍世的業力現前 之後的阿闍世變得性情暴躁,做了

佛陀回他:「舍利弗、目犍連有大

更多殺戮之事,因為內心的貪欲、恚怒、

智慧神通,佛尚不以眾僧付之,況汝噉

愚癡等情緒極盛,所以一直不快樂。他

唾癡人。」(《十誦律》)。意思是說:

內心懊悔,體內生出熱毒,眼耳不能觀

現在尚有舍利弗、目犍連的協佐,我都

賞舞妓音樂,全身長著毒瘡,毒瘡又臭

未將僧團領導權交付與他們,難道還會

又髒,令人不敢靠近。他心想:「此身

交給你這個「噉唾癡人」(註三)嗎?

已受花報(參見圖表:因果受報時機),

提婆達多以神通力來迷惑阿闍世, 以贏取信任和供養,讓阿闍世以為他比 佛陀德行更為殊勝。提婆達多處心積慮

地獄果報將近不遠。」也許他真的感受 到業力所帶來的受報。 阿含│Āgama stage

花報

地設計他的政治陰謀,於是向阿闍世說 出這樣的陰謀:「王子!若爾,汝殺父 而成王,我殺世尊而成佛陀。」(《犍 度》卷十七)。就在提婆達多的慫恿下, 阿闍世弒父奪權。 篡奪王位成功後,政權落入阿闍世 手中,頻婆娑羅王被囚禁。韋提希夫人

• 花開在結果前, 果報未完全成熟 之所受的報稱花 報。

過去

果報 • 因業力成熟時, 所感得的果報。

餘報 • 果報未受完,仍要 繼續受報

因果受報時機 現在 未來

• 對於過去的罪業 • 對他人發露懺 • 發願未來不再 就在阿闍世為此業報病一籌莫展之 生起悔心 罪,請求原諒, 造作,轉化因 不覆藏 緣與命運。

際,宮中大臣紛紛建言,推薦名醫、大

師。此時,名醫耆婆告訴他,只要心生

重悔而懷慚愧,仍然有救藥,耆婆引用 19


阿含

Agama

了佛陀的懺悔法門告訴他:慚愧不再造

的父王顯靈,他驚恐過度,昏倒在地,

作,如此懺悔就像明珠,放置濁水中,

身瘡也就更加嚴重了。

能讓濁水變清澈,如煙雲除,月則能清 明,懺悔也是一樣的道理,懺悔懷慚愧

佛陀的救度

者,罪業將能除滅,恢復清淨的本性。

當時,佛陀在河邊娑羅雙樹間,以

(《大般涅槃經》)。接著,耆婆還列

神通眼見之,於是現出慈柔的月愛三昧

舉了許多佛陀度化眾生的事例,讓阿闍

為他治療,佛陀放出一道光芒,這道光

世生起信心。但阿闍世仍然自覺罪惡深

撫慰了阿闍世,那是慈愛的光明,出自

重,因為他曾和提婆達多做了那麼多壞

佛的「月愛三昧」。(《大般涅槃經》)

事。

那光明彷彿也撫慰大王恐懼的心, 就在阿闍世自暴自棄的時候,虛空

他身上毒瘡漸漸痊癒,感到一陣清涼。

發出了聲音,對他說:「大王,你再不

由於佛陀慈悲之力的感化,惡化的身瘡

去見佛陀,佛陀一旦入涅槃,你的五逆

全部療癒。在耆婆的鼓勵下,阿闍世終

重罪將無法救了,你今已經造下了阿鼻

於鼓起勇氣前去拜見佛陀。

地獄極重之業,這業緣必定受報。你快 去佛陀住處,除了祂,沒人能救你,我 是同情你,所以如此勸你啊!」阿闍世 聽到虛空中突然出聲提醒他,一旦佛入 滅後,罪無可救,他恐懼顫慄,仰頭問道:

佛陀先為阿闍世解說他的前世因 果,一方面要讓阿闍世寬心,不至於過 於苛責自己,一方面也是要以此勸慰他, 只要肯懺悔彌補前過,一樣可以改變業 報。

「是誰?你是誰?」 在 佛 陀 悉 心 引 導 下, 阿 闍 世 誠 心 「大王,我正是你的父親頻婆娑羅 王,你現在應當聽隨耆婆所說的,切莫 聽信邪見外道。」一聽到是被自己害死 20

懺悔己過,進而皈依三寶。因為這樣的 懺悔與皈依三寶殊勝功德,他內在的佛 性慢慢顯露出來,無明黑雲漸漸散去。


阿含

Agama

佛陀說:如果阿闍世沒有弒父的業障, 原本可證得法眼清淨的果報,但因為五 逆罪的關係,這樣的功德便被損毀了。 (《沙門果經》) 阿闍世聽完了佛陀的開示,獲得了 什麼利益呢?他因為在佛陀面前真誠發 露、懺悔,以及對三寶產生了信心與恭 敬心,重罪得以拔除。《增壹阿含》說 是「無根之信」,《阿毗曇婆沙論》則 說「成就無根信」,這意思是說這樣的 信心仍缺乏智相應(慧)為根的,不過 「信」仍是善心所,亦有其功德。

成為結集的護法王 悔過後的阿闍世,皈依三寶,而成 為歷史明君,更是續佛慧命的大護法主, 他重新累積了善業福報。

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 《大唐西域記》記載,那時佛陀入

佛陀入滅後,也因為他的護持與資

滅已有三個月,結集地點是在古印度中

助,僧團才得以完成第一次的佛典結集。

部的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石室(即摩揭陀

《大智度論》云:「是時,大迦葉與千

國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結集三藏)。

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

結集大典係於中印度偉大帝王阿闍世支

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曹

持下所舉行,當時阿闍世年僅十六歲,

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

即併合鄰近各小國,建立了統一印度的 21


阿含

Agama

基礎。 阿闍世起初反對佛教甚力,任提婆

據《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 一段有關「暫入地獄」的說法:

達多大肆暴行,但皈依佛陀後,大力保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暫入

護佛教,對於佛法久住世間的貢獻,功

即出。若有眾生造地獄業,作已怖畏,

不可沒。有關他請示佛法、護持佛教的

起增上信,生慚愧心,厭惡棄捨,慇重

行誼,記載於《阿闍世王經》、《阿闍

懺悔,更不重造。如阿闍世殺父等罪,

世王問五逆經》、《大般涅槃經》等。

暫入地獄,即得解脫。於是世尊即說偈 言:『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

懺悔與業報的討論

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阿闍世犯下五逆重罪,後因佛陀救 度,以及他誠心懺悔改過,這樣還要受 下地獄的罪報嗎?

可見由於懺悔,地獄無間業苦受就 可以重報輕受。所以說「暫入即出,即 得解脫」,很短暫就脫離了。而在《佛

22


阿含

Agama

證果聖者,原有的果報還是不會消失, 懺悔業障,雖不能滅除業報,但可使罪 業減輕或遞延。 二、懺悔的主要目的是不再新增惡 業。「懺悔」是對於過去的罪業生起追 悔心,心中生起不再造作的誓願。(《資 持記》:「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 於往犯。」) 三、懺悔可轉業。《阿毘達磨大毘 婆沙論》言:「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 說阿闍世王經》中,舍利弗問佛陀,有

無間業亦可令轉。」這是說懺悔就是轉

關阿闍世餘罪與入地獄的情況,佛回答

變業力的助緣,業報由重到輕,由立即

說:「雖入地獄,入中無有苦痛。」其

到遞延,這是罪業的轉化方式,它可以

所聞佛法,就像一芥子能滅盡須彌山之

阿含│Āgama stage

改變因緣、轉變命運。

罪,並且阿闍世曾供養七十三億佛,從 諸佛常聞深法,其心不離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提心,並得文殊師利之所勸而轉法 輪。

花報 果報 餘報 總之,懺悔是對往昔所造惡業,表 • 花開在結果前,

• 因業力成熟時,

• 果報未受完,仍要

示後悔,並對別人表白發露,請求原諒, 果報未完全成熟 所感得的果報。 繼續受報 之所受的報稱花 報。 並發願未來不再造作。

阿闍世的逆罪,因懺悔而減輕重罪 之說,流傳極廣。由此,我們可以知道 懺悔與業報關係:

過去

現在

未來

• 對於過去的罪業 生起悔心

• 對他人發露懺 罪,請求原諒, 不覆藏

• 發願未來不再 造作,轉化因 緣與命運。

懺悔與業的轉化

一、因果不滅,果報還自受。縱使 23


Agama

阿含

群祥開泰

《吉祥經》談法布施的功德利益 在《吉祥經》中佛陀說:「適時討論法、得見諸沙門,是為最吉祥。」

撰文 ‧ 開山寮法堂院 繪圖 ‧ 黃靄琳

的討論,能開啟我們的智慧;以恭

敬心親近三寶,聽聞出家眾演說佛

法,可以建立我們的正見,使身口意不 容易有過失,具無量功德,所以稱為吉 祥。

福快樂的境界等。 然而,初學布施的人,該如何行法 布施?流通佛法資訊正是法布施的方式 之一,我們可以助印經書、製作光碟、 轉載佛教資訊與眾生結緣,這都是推廣

《增一阿含經》:「施中上者不過 法施。」在種種布施中,最上等的布施 是「法施」。布施財寶給所有眾生,還 不如布施佛法給一位眾生,功德來得更 大,因為布施財物,雖然讓人免除一時 的飢餓寒冷之苦,但布施佛法,能讓人 覺悟,依法修行,能證道果,了脫生死, 出離三界,這個是出世間的功德,非是 世間財所能比擬的。

佛法,也是一種法布施。 法布施含攝無量利益,利樂一切有 情的方法,成就無量的自利利他功德。 同時也是一種波羅蜜的實踐,與眾生共 同走向解脫與成佛之道。

適時討論法 (kalena dhammasakaccha) 「適時」就是指佛法能在適當的時

法的布施,就是布施真理、佛法,

機,解除我們人生所遇到的困擾,當我

教人慈悲、忍耐、道德、智慧,有了佛

們遇到疑惑,可以向法師或善知識請教

法真理,使眾生能夠了解生死的由來、

有關佛法的問題,不但能由法師那獲得

死後的歸趨、解脫煩惱的方法、真正幸

正確知見,也可能同時解決人生的迷惑。

24


阿含

心道禪師說:「法是什麼呢?法是 方法,法是路線,法是一個讓我們能夠 解決我們的煩惱、障礙,能夠去除我們 迷惑的一個方法,那就是叫法。」 所以能適時參加佛教經典研讀課 程,都可以使我們能對教理,有更清晰

Agama

得見諸沙門 (samanana dassana) 「沙門」就是三寶中的「僧寶」, 能有緣親近僧寶,聽聞佛法,是具大福 德吉祥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僧寶具備了九種功德,包括:

的瞭解,這就是「適時討論法」,也就 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意思。師

一、善行道者:對戒、定、慧都能

父又說:我們要皈依「法」,法就是除

修持得很好。 二、正直行道者:能如法

去我們生命裡面的迷惑障礙,讓我們的

實在的修行。三、真理行道者:能向朝

生命能夠自由自在的學習方法。能夠讓

著涅槃大道而精進修行。四、修行四雙

心無罣無礙的就叫做「法」,這是指佛

八輩(註一)的諸賢聖弟子。五、值得

陀的教法。

供養。六、值得供奉。七、應受布施者。 八、應受恭敬者。九、無上世間福田。

當我們憂愁空虛時,若有善知識施 灑法雨甘露,被滋潤的心靈頓時亦能湧

由於見到出家人,能自然而然地內

出滿滿的感動。所以當有人遭逢困頓時,

心升起恭敬的心,能真誠地到寺廟裡拜

若能適時伸出援手,他人心中的那分感

訪出家人、把握任何良好的機會向他們

激可能是一輩子難忘的記憶。

禮敬。如此對於我們學習佛法,將多所 助益。

對修行菩薩道之人而言,若能以弘 揚佛法為職志,無論是用語言、文字或

此外,我們也應當以力行供養,《增

是贊助方式,回向一切眾生,這將是廣

壹阿含經》 :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大無量的法施功德。

為波斯匿王說法,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 月供養,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 25


Agama

阿含

註一:四雙八輩是指聖者逐步取證涅槃的四個階段(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每一個階段又分為兩個部分:「向」 與「果」。其中「向」為趣向、接近的意思,指趨向進入聖者之流,當中的「聖者」指的就是須陀洹到阿羅漢等四個果位, 故為四個階段八分位階。

繒旛蓋,及辦一切供給所須衣被、飲食、

寶畢生為宣揚佛法,普利人天為職志,

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無經營事業,故日常生活所需,則須在

佛教在家弟子應供給資養佛、僧等 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即是指衣服、飲 食、臥具、醫藥等四事。因為佛陀、僧

適時討論法的三好實踐

家眾護持,讓出家僧眾一心弘宗演教, 以正法做利益眾生之事。

三車和尚的故事 根據《大唐西域記》所載,記載玄

身好:

奘法師前往印度取經路途中,遇見一修

1. 如果時間允許,附近有法師開示,應儘量多

行人入定於山雪谷中,待他出定,才知

聽聞佛法,以獲法益。 2. 儘量將佛法實踐於生活中。

他於前一個佛世末法時代,已修道證得

口好:

聖果,入定山中是為了要等釋迦牟尼佛

1. 當我們遇到疑惑時,應向比丘或善知識請教

出世。

佛法相關問題。 2. 適時和旁人討論或宣說佛法。 心好: 要時常思惟佛法,遇到困難時用佛法解決問

玄奘法師便對此羅漢說:「釋迦牟 尼佛已經進入涅槃了。」

題。 我還可以做到……(為自己立下新目標)

得見諸沙門的三好實踐 身好: 真誠地到寺廟裡拜訪出家人、把握任何良好的 機會向他們致敬。 口好: 以恭敬心向出家人請安。

羅漢失望地說:「那我再入定等彌 勒佛出世好了。」說完正準備要入定。 玄奘法師急忙說:「萬一你又錯過, 那怎麼辦?」 於是兩人有了約定,羅漢發願至中

心好:

國皇宮投胎當太子,待玄奘法師取經回

見到出家人,自然而然地內心會產生尊敬的心

來的時候,再一起弘揚佛法。

念。 我還可以做到……(為自己立下新目標)

26

結果,那位羅漢來到大唐投胎,把


阿含

Agama

將軍府錯認為皇宮,就投生到尉遲恭的

敲鐘擊鼓接迎。他緩緩走到山門時,一

府中。不過,玄奘法師仍在眾多青年中

聽到鐘鼓聲,豁然開悟記起一切:「原

認出了那位羅漢。只是,羅漢經過再次

來我是那個老修行人。」於是向後對三

投胎,仍有隔音之迷,忘了前生的志願。

車說:「我不要此三車了,我足夠了!」

玄奘法師要他出家弘法,一開始他 拒絕了。後來唐太宗下詔,要求其代表

於是剃髮出家,法名叫「窺基法師」, 又叫「三車祖師」。

皇帝出家。但他也提出了三個要求:不

窺基法師極其聰明,任何經典,一

得禁止他讀書(因為當時出家眾只能閱

聽便過目不忘。在玄奘大師用心化導之

讀佛典)、要有奴婢侍候、不能禁止吃

下,他漸成為法器,在唐朝大力弘揚佛

肉喝酒。玄奘法師答應了他,讓他帶著

法,最後終成為慈恩宗的開山大師,唯

三車出家,即「書籍一車,奴婢一車,

識學的法相要義,在窺基大師的弘傳下,

酒肉一車也。」因此,被稱為「三車和

發揚光大。

尚」。 之後,他來到大興善寺出家,廟裡

這故事也讓我們了解成為出家僧 人,往往是累生累世的福德因緣。 27


Prajña

般若

黃月花

簡單靜心就是禪

撰文 ‧ 許凱森 攝影 ‧ 沈仲怡

上帶著親切笑容,留著清爽妹妹頭

喜歡,但當時卻像是看文言文一樣,怎

的黃月花,看不出來有五十七歲。

麼樣都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直到 94 年,

民國 100 年自國小教師崗位退休後的她,

參加社區大學的課程,認識講師陳松根

現在仍然獻身於教育,推廣心寧靜教學。

師兄,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靈鷲山,當

採訪這天,黃月花老師來到靈鷲山台北

知道靈鷲山各講堂有開設禪修班時,一

講堂參加心寧靜教師讀書會,分享著讀

直苦無入門之法的黃月花老師,既興奮

書會上的「對話式教學」,一反以往只

又感激因緣終於到來,也就是從那時候

聽「老師說」,而是設計問題,再透過

開始,開啟了她的禪修之路。

提問去瞭解學生在想什麼,進而幫助他 們。

未接觸靈鷲山之前,將屆退休年齡 的黃月花老師也曾想過,難道自己的人

大學時期念的是生物,在實證科學

生就只是這樣嗎?上班、下班、結婚、

背景的框架之下,卻對禪修產生了興趣,

生子,然後呢?直到開始禪修之後才豁

自己主動尋找禪修相關的書籍,雖然很

然開朗,真正的生命其實是一條束線,

28


般若

Prajña

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人的 那生滅是分

食,從那年開始,自己私底下也力行過

段生死,不需要覺得悽苦悲哀。

午不食的習慣,持續三年之後才和家人 說明,當重視吃飯的老年人產生質疑,

禪修找心 不起無明 現在,習禪已經將近十年的她,只

黃月花老師以自己的體力和氣色來證明, 於是家人也轉為樂意支持。

要是靈鷲山舉辦的一日禪、三日禪、七 日禪等必定報名參加。禪修盤坐是硬功 夫,從坐到腳痛,迫不及待趕快下課, 到圓滿結束後竟然覺得腳步異常輕盈, 透過禪修,黃月花老師親身感受到自己 身體的改變,並頗有心得地說道:「最 喜歡心道禪師在帶領禪修時的心性引導, 讓我們知道心是什麼?還有怎麼找心。 透過師父的開示,實踐佛法在自己身上, 瞭解了生命真理,就不會被無明的心起 煩惱。」不僅如此,只要沒上山的時間, 也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早上五點起床, 梳洗好、拜完佛之後就開始坐禪,並至 少持誦大悲咒 108 遍。 皈依心道禪師之後,黃月花老師深 深體會到,學佛不是用嘴巴講,人家就 會聽,而是要從自己做起,讓別人看到。 95 年參加水陸法會,其中有一場八關齋 戒的先修法會,正午之後就不可以再進

黃月花老師更將自己的禪修經驗化 為簡單易行的靜心動作帶入校園班級中, 教學生管理情緒、專注精神。國小一、 二年級的小朋友,下課玩瘋了,上課鈴 響還坐不住、愛講話,之前想了很多辦 法,讓小老師上台管秩序,不管是「威 脅」記名字還是「利誘」送貼紙都成效 不彰,後來教他們靜心,進教室先擦汗、 喝口水,椅子坐一半、脊椎打直、手結 定印、眼睛閉起來,養成習慣之後,只 要一講「要靜心喔!」,小朋友的標準 動作就出來了,效果相當好,對於好動 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改變。 現在的生活除了禪修、念大悲咒, 就是做志工,有學校或老師邀約,就去 校園推廣寧靜運動。黃月花老師滿足地 說:「禪對我來說就是簡單,念頭只在 當下,我現在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質疑, 充滿法喜。」 29


Prajña

般若

女兒心內的翻轉

撰文 ‧ 呂政達

所認識的一名女子,原本在某個慈

我們說東說西,卻不能進入一個女兒的

善團體 工作,相安無事,卻突然

內心,感受她的感受,也承受她的承受。

向主管提出辭職信,三天內就要匆匆離 職,原因是她的工作引起媽媽的不悅。

然而,有一種幽憐的情緒如破折號 一再的延長,有一種天下女兒都會欲言

我輾轉聽說了這件事情,好奇打聽

又止的感覺。一個聽話的女兒要經過如

原因。原來媽媽是某道堂虔誠的信徒,

何波瀾壯闊的心內翻轉,才能聽見了她

得知這名未婚的女兒去另外的教團工作,

自己的聲音。

非常不高興,大概認為一向乖乖聽話的 女兒變成了和她相悖的異教徒,我聽說 那媽媽用非常責備的語氣怪女兒不跟著 她去皈依,上佛堂,在一場未成形的隱 隱的家庭風暴中,三十幾歲的女兒的生 涯路,終於向七十多歲的媽媽投降,決 定辭職。對這個一輩子投靠一個信仰的 媽媽來說,則靠著親情更堅定了她對某 個教團的執著。 我聽說了這名女兒的選擇,感嘆低 迴數日,當然,對一個家庭的局外人來 說,主張現代女性應當有自己的生涯自 主權說來容易,我始終難以認知在那個 家庭內成長的女兒的心內風景。也許, 當我們從事性別角色評論,談論著女性 的玻璃天花板,或是女兒們特別能感受 的來自媽媽的情緒勒索,是比較容易的, 30

她離職的那天,我聽說她寫了一封 很長的感謝信,感謝辦公室內的所有同 事,感謝這人感謝那人,她在辦公室內 確實也是聽話的那種類型,但我聽說, 她始終沒有感謝她的媽媽,對媽媽,這 個 女 兒 的 基 本 情 感 是「 不 要 去 惹 她 生 氣。」 其實,我原本想送這個女兒一本薩 提爾多年前寫的《家庭會傷人》,薩提 爾認為我們多多少少是原生家庭的受害 人,爸爸媽媽會運用各種情緒和藉口來 影響控制兒女。在媽媽和女兒的這條鏈 結裡,媽媽用「如果你愛我,妳就不該 讓我不悅」來創造聽話的女兒,但是, 心理學家繼續說道,一個成功的媽媽是 讓兒女一直感謝的,而不會一直活在唯


般若

恐媽媽不悅的陰影裡。如果是這樣的聽 話,最後會離自己越來越遠。 然而,用佛家的觀念來說,「自己」 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她媽媽是個虔誠的 信徒,這名女兒能不能既對媽媽的信仰 虔誠,同時也虔誠於她自己的虔誠呢? 我轉而想到一年多前某夜,在福隆 向海的靈鷲山山坡小廟,等待訪問心道 禪師的記憶。那天夜已深,星月已稀, 我們約定的時間已過,但心道禪師仍有 訪客。小廟的階梯前還有位青年團上山 的年輕人,已等待禪師三個小時,他說, 他只要插個空,問個小問題就好。我心 裡想,願意等這麼久想得到一個解答, 應該是年輕人心中難解的大惑吧,也許, 是修行上遭遇到的大關卡。

Prajña

終於,一炷香又過一炷香後,我們 同時等到禪師現身。這名年輕人趨前向 禪師提出他的困惑,我聽著聽著,他是 困惑於他喜歡的女孩媽媽不喜歡,這麼 的簡單,又是這麼的複雜,可以讓人間 多少深夜流連不散。心道禪師一貫專注 傾聽,聽著,然後說道:「應該是你喜 歡的最好。」那年輕人當下告別而去。 離開前,我們各自向祖師爺叩拜, 也是如此的虔誠。我在下山的路上一直 想著唐君毅的那句話:「一切虔誠終將 相遇。」一個虔誠的老媽媽和虔誠的女 兒相視而笑,一個虔誠的禪師和虔誠的 青年在人生路上有著一晚的神會,如果 就是這樣無所從來應無所從去,多好呢。 我遂想起那海面上的月光。 31


Prajña

般若

總有種種故事,在法會上流傳。 在桃園巨蛋再見母親的兒子,為何如此激動? 法會後不再夢見父親的女兒,為什麼反覺得安慰? 想讓菩薩看看孩子的爸爸,究竟聽見菩薩說了什麼? 讓我們聆聽水陸法會的故事。

愛在水陸法會時

菩薩喜愛的小孩

撰文 ‧ 呂政達

著兒子像一對密探,悄無聲息地,

宣傳單,口中繼續說道:「記得要來啊,

打探水陸法會的消息。晴空如洗,

等你們很久了。」殿內,觀音沉沉安座,

銅爐內的香火靜靜燃燒,我不知是何時

從時間起頭就不曾改變的姿勢,我跟兒子

何人插上的。穿藏青袍的婦人向我們點

說:「拜拜,拜觀音。」他聽話地合掌拜

頭,我跟她要了下一次水陸法會的時間

兩下,就要去殿旁拿香點燃,這一直是他

表,展開來讀,我不知道化解祖先的怨

最愛的遊戲,點了香,性急地往香爐插,

念應該參加哪種法會,老婦人靠近我靜

我說:「等等,等我和菩薩說話。」每當

靜說道:「都可以的,要來啊,等你們

在神壇前焚香拜禱,與諸神菩薩迅速交換

很久了。」

眼神,在神與人交會的某一刻,內心響起

我著實一驚,內心安藏的祕密突然 被拆封,露出一隙光亮。轉過身,老婦人 迎向剛來的兩名女香客,塞給她們法會的 32

神聖的聲響,像很久前在某一場法事聽見 金剛鈴,每次搖響就代表神聽見了,神聽 見了。總想,會不會這次,就是這次,神 終將聽見。想著,當我死去多時,神會不


般若

會看顧我的兒子? 當我死去多時,意念已經停擺,像

Prajña

我耐著性子寫表格,回想所有與兒子相 處的細節。

一隻不再搖響的法器,仍想念著多年前

她跟我要了兒子的生辰,又問:「你

上師親自參加的一場法事。我既已死去

記得他幾點生的嗎? 」我說,確切的時

多時,不再能夠知道答案,我不再知道,

辰已不記得,但周圍的人都很高興,準

兒子會不會記得,我帶他到每一間廟裡

備迎接一個新的生命。沒關係,她說,

的插香膜拜,或許他以為那只是一場連

將資料輸入眼前的電腦,像一場打擊樂,

著一場的遊戲,與沉默的神玩著捉迷藏。

過後,我見她皺起眉頭。「怎麼了? 」

我不再能知道,兒子會不會記得, 我帶他前去由教團介紹的庇護之家。介 紹我去的法師告訴我,許多自閉症、過 動症、智力障礙的孩子都在那裡得到庇 護,「他們的反應還沒有你兒子好,卻 可以在那裡工作。」法師說。

我問,難道兒子的命盤,會影響進來的 機會嗎?「沒事。」她關上電腦,還是 沒有告訴我,我想知道的答案。

請繼續為我看顧他 後來是漫長的等待,有一天,接到 一通電話,客氣地告訴我,因為名額有

在庇護之家飄著木屑香的午後,慈

限,兒子還得等等。我問:「要等多久?

眉善目的師姐請我們喝普洱茶,要我填

」那個聲音回答:「也不一定啦,最快

一份冗長的申請表,我對這表格一點也

也得兩、三年後。我們會再通知。」從此,

不陌生,從兒子申請讀小學普通班,而

我沒有再等到回答,如祭禱後漫長的等

不是進特別班開始,申請補助、換身心

待,香寂灰沉。

障礙手冊,我一路都在填表格,他們想 知道:兒子能不能自己扣鈕釦、能不能 回應你的眼神、在團體中會不會出現危 險的動作,最後會給你一個評鑑分數。

如果從不知道什麼是神,學不會祭 拜和禱告,對死後的生命從不感到好奇, 走進一間殿廊,與沉默的神像照會,不 曾覺得像從心裡缺了一塊角,這樣,神 33


般若

Prajña

會不會認我的兒子?後來,我們陸續闖

多日後,媽媽說夢見爸爸喊冷,要

過幾個機構,填更多表格,回答更多難

我回臺南將老家的祖先牌位請上臺北。

以回答的問題,譬如「你兒子有宗教信

我請了假,和媽媽帶著兒子坐火車回去,

仰嗎? 」有家機構的負責人用抱歉的口

燒香,祭供,擲筊,請示爸爸和神明的

氣說,兒子年紀已經太大,「我們這裡

意思,連得三個聖筊。兒子在一旁觀看

的孩子,都是從小就來的。」他說。

儀式,他從沒有見過的祖父,只剩一幅

在一間供奉金佛的佛堂裡,中年的 師姑要我教兒子念綠度母心咒,「很有 用的,」師姑說,「可以讓你兒子安靜 下來,每天都要念咒。」 「嗡,達列度達列度列梭哈。」她 唱了一遍,音律高亢,兒子也跟著念一 遍。然後,她要我也加入唱誦,我跟著

黑白照片,祖孫眉目間竟有些神似。媽 媽鏟出香爐內的香灰,當年爸爸放置香 爐時,埋進的銅錢和平安符一一找到。 燒香,分三枝香給兒子,他已急著 想插進香爐,但爐內已無香灰,兒子舉 香怔住,我說:「給阿公看一下,跟阿 公說,我們化解了。」這樣算嗎?

兒子念了一遍。我知道綠度母是觀音流

回臺北的路上,我捧著裝神位的謝

下的眼淚化現,在那個靜靜的黃昏時刻,

籃,點上香,沿路都不可熄滅。高速公

綠度母是否將應我們的召喚現身?

路的風景在玻璃窗外掠過,如流動的畫 片,媽媽和我兒子坐在後座,她要兒子

34


般若

Prajña

捧西方三聖像。我已死去多時的父親,

諸經壇,密壇都坐滿信眾,跟隨比丘誦

是否知道在這條路上,我這個兒子一直

經,我們繞了一圈回到原點,只好走到

想著他。

鎮壇將軍默默凝視的廣場,兒子抬起純

「將來爸爸走了,你會想我嗎? 」

真的眼神看我。

有一天,兒子坐在書房地板撕報紙,我

「不要緊,」我默默跟兒子說,「你

隨口問道。他沒回答,時間在靜默間繼

還有我。」當作我們間的承諾。再坐一

續流走,註定終將吞吃我們。「來,」

會,我們就將搭車回臺北。當時已近黃

攤開紙,遞過鉛筆,我說:「寫『爸』

昏,有人在廣場用彩色砂粒排成一座時

好了。」他握住筆,專心地看我,這次,

輪金剛壇城,但觀看的人群已經散去。

卻寫出了我的名字。 「啊,原來你會的。」

突然,從法會深處吹來一陣風,就像菩

我抱住他,眼淚仍然掉了下來。他用他

薩嘴裡吹出的氣息,那陣風穿過我們,

的方式,記住了我。

穿過廣場前的香爐,捲起彩色砂粒,旋

往後,會不會有人記憶我們這對父

轉,廣場上所有的顏色跟著起舞。

子?當時日來到,我帶他前往水陸法會,

兒子發出一聲歡呼,跑進瀰漫空中

來到幾千人集列的內壇,香燭盡皆燃點,

的砂粒間,他快樂地轉身,跳著舞步,

所有信眾都穿上海青,手中捧著經文。

只有那一刻,時間是靜止的,像兒子知

入口,有人擋住我們,說:「這小孩不

道用他的方式,跳完這一輪之舞,讓時

能進去。」我堅持要進去,那人說:「不

間暫停下來。

行,裡面很安靜,他進去會擾亂別人的 秩序。」我說我只想讓菩薩看看兒子, 那人仍不讓我們進去。

我知道那一刻過後,時間之輪將會 繼續旋轉,曆日將會流動,諸有情諸無 情都將成為過往。我知道總有一日,我

我對著那人吼了兩句,盡情發洩一

將死去多時,兒子將會想起我。不要緊

個父親的憤怒。轉身,帶兒子繞著諸多

的,我悄悄跟自己說,不要緊的,我已

外壇行走,梁皇壇,法華壇,淨土壇,

聽見神的回答。 35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法華

因為感恩,我們在水陸 電影《星際效應》中,男主角庫柏

接 受 太 空 總 署 徵 召, 準 備 遠 征 太

空,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離家前 庫柏抱著心愛的女兒墨菲,流著眼淚說: 「你們出生的時候,你媽說了我不是很 明白的話:『父母的存在是為了讓兒女 留念。』現在我了解,當你成為父母, 你就是孩子未來的鬼。」 農曆七月在傳統習俗中被稱為鬼月。 在這個月的初一、十五及三十,我們準 備豐盛菜餚,小心翼翼地祭祀祂,深怕 觸犯各種忌諱。但是,如果祂其實是過 去世陪伴身邊的人,我們卻有所虧欠, 或是今生離去,我們不及回報恩情的親 人,是否我們仍然如此誠惶誠恐?

想知道你好不好 是啊,當我們長大也為人父母,我 們的父母彷彿責任已盡地離世而去,再 見他們一面,成為難以啟齒又無法實現

撰文.饒恩杰

已不在了,你絕不害怕,只覺得溫暖。 有 一 年, 家 住 新 加 坡 的 志 翔( 化 名),因為擔心過世的母親是否安好, 特地飛到桃園參加靈鷲山水陸法會。當 內壇召請六道眾生前來時,志翔突然看 到母親跟著大眾禮佛誦經。他內心一陣 激動,又怕自己看錯了,於是暗自祝禱: 「如果您真的是媽媽,請現出本相。」 念頭一起,母親竟全身閃耀金光。這下 志翔明白,母親真是到了西方淨土。 曉穎(化名)在父親忌日前後,不 斷夢到一個餓鬼,嘴特別的大,脖子又 細又長,臉卻是父親的模樣。父親生前 十分慳吝,從不布施也不做善事,曉穎 擔心他可能在陰間受苦,遂詢問皈依心 道禪師的同事該怎麼辦。同事告訴曉穎, 她父親很可能落入餓鬼道,應該趕緊為 他報名水陸法會。曉穎遂替父親報名, 也請假參加了法會。

的幻想。若幻想成真,乍逢許久不見的

法會結束後,曉穎就再也沒夢到父

父母,誰不想多跟他們說幾句體己話,

親餓鬼般的模樣,想到他應該往生善處

不想知道他們在他方過得好不好呢?即

了,不禁十分安慰。親身體會過水陸法

使醒後覺知那是一場夢,意識到他們早

會的不可思議,曉穎再查詢佛教經典,

36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才知道法會中的五堂瑜伽燄口,正是當

遵照佛陀所說,在七月舉行法會以報父

年佛陀向阿難宣說,慈悲救拔餓鬼的法

母及祖先恩德,從此七月被佛教徒視為

門。

感恩月。所以,很多人報名這時舉辦的 靈鷲山水陸法會,就像志翔跟曉穎一樣,

讓我們靜默合掌 靈鷲山水陸法會經過歷代祖師的編 修,儀軌周密嚴謹,有瑜伽燄口、梁皇

為親人祈求健康長壽,或祈求辭世的父 母及過去世的親人,隨著法會諸佛菩薩, 進入清淨光明中。

寶懺、佛前大供、中陰文武百尊救度法 ……等殊勝法事,以此功德虔心回向我 們的歷代祖先與累世父母,及無量有情 眾生,讓祂們與惡緣和解,解開束縛還 原本來清淨面目,祂們自然能返回淨土。 「水陸法會就是個生命大和解、眾善和 合的大聚會。」心道禪師說道。

今 年 農 曆 七 月, 國 曆 八 月 十 九 到 二十六日,請與諸佛菩薩相約,在桃園 巨蛋靈鷲山法會現場,借此處清淨,與 眾善和合,解開身心靈一切冤業的束縛; 藉此刻神聖,禮敬天地,感謝父母親所 有愛的包覆。最後,別忘了合掌靜默, 感恩佛陀說法,感恩心道禪師傳法,感

《佛祖統紀》記載,好佛的梁武帝

恩水陸一切有情,與我們同在。 37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法華

護法會二十五年的故事

序曲:有願就有力

撰文 ‧ 張育寧

謂「護法」即護持佛法,使人透過

曾 經 有 位 師 兄 說:「 幫 靈 鷲 山 做

弘傳佛陀法教,行持利他 的 菩 提

事,衡量結果不是看數字,而是看傳達

道,進而得到徹底的證悟。靈鷲山佛教

到信眾心理面的深度,感動才是最大的

教團開山和尚心道禪師於宜蘭塚間苦修

績效。」老菩薩張眉師姐也曾說過:「不

時,因善信的發心護持,歷經斷食閉關、

要怕發願,有願就有力!」

洞中禪坐到無生道場的初成……,而四 方善信護持心道禪師的修行,從早期的 個人發心,漸漸匯聚成善的團體,最終 有了護法會的誕生。

這些護持靈鷲山多年不輟的老菩薩 們,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也非絕頂聰 明,平凡如你我,卻在這二十幾年來成 就了靈鷲山佛教教團的第一個志業與眾

今年是靈鷲山開山三十二年,護法

多弘法活動:世界宗教博物館、水陸法

會二十五週年,護法會伴隨靈鷲山走過

會、萬人禪修、寧靜運動……。是什麼

四分之一個世紀,護持靈鷲山各項弘法

樣的動力,推動護法會不斷的前進,從

志業,也接引新緣不斷。護法會從一兩

幾個人的發心護持,凝聚成巨大的願力,

百人的規模,成長至全十個區會,十萬

成就出輝煌的志業?護法會二十五週年,

多名會員,追隨心道禪師的修行理念與

有緣人為你娓娓道來!

悲心,弘法利生的蹤跡。

38

敬請期待:第一章「胎動,風起雲湧」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護法會二十五年大事記 時間 1976-1990

當代重要事件

護法會重要里程碑

1980- 約翰南儂遇刺身亡

1976- 心道禪師宜蘭塚間苦修,當地善信發心護持。

1989- 天安門事件

1983- 心道禪師來到福隆普陀巖斷食閉關,護關之始。

1990- 野百合學運

1984- 靈鷲山無生道場祖師殿開光啟建。 1989- 成立「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籌組基金委員會」, 為護法會的前身,1991 年正式改組成立『靈鷲山護法會』。

1991-2002

1991- 台灣解嚴

1991- 首場『萬燈供佛大悲法會』於羅東啟建。

1993- 第一次辜汪會談

1992- 首場『舍利心海華嚴法會』於板橋啟建。

1996- 第一次總統直選

1993- 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大會,會中首次舉辦 『榮譽董事

1999-921 大地震

授證儀式』。 1994- 第一屆水陸空大法會於台中啟建。 1995-『為籌建世界宗教博物館而跑』活動全台展開,催生博物館。 1995- 首座海外弘法組織『印尼雅加達中心』成立 1996- 第一屆『靈 鷲山護法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委員授證大會』於台北世貿國際會議中 心舉辦,3000 多位會員與會。 1999- 護法會組織重整,推動「百福專案」計畫,訂定『百福十要』 做為委員、踐履菩薩道的修行準則。 1999- 成立「靈鷲山南投縣北區賑災中心」動員 3000 名靈鷲山護 法志工全力投入賑災。 2002- 開始第一屆緬甸供萬僧至今,並於全省講堂展開『093 斷食 之愛—平安禪』運動,鼓勵會員學習禪修,並每月斷食一餐,以斷 食基金主動關懷與支援身邊的弱勢團體。

2003-2006

2003-SARS

2003- 東區 A 區於蘭陽虹明湖畔舉辦『第一屆萬人禪修』,為『寧

2004- 南亞海嘯

靜運動』。

2005- 倪姓藝人自殺,引

2005- 聯合國內宗教團體成立南亞救援行動組織『台灣宗教南亞賑

發社會關注自殺議題

災聯合勸募』援助南亞災民。 2005- 各講堂舉辦「喜歡生命」座談 2006- 靈鷲山應楊釗居士之邀,於香港舉辦第一場水陸空大法會, 護法幹部志工跨海協助。

2007-2012

2008- 緬甸風災

2007- 經過護法會嘉南 A 區幹部的奔走與信眾的護持,3 月 23 日

2012- 釣魚台事件

台南分院正式開光啟用。 2008- 東區 A 區護法會組成「百萬大悲咒」共修團隊,為「21 日 百萬大悲閉關」的緣起。 2008- 靈鷲山教團結合萬人禪修及環保議題,發起『全民寧靜運 動』,籲全民從『心』出發,友善地球。 2012- 師父發起第一屆『21 日百萬大悲閉關』祈求悲心護佑地球, 護法會幹部與信眾擁護,於 21 天內持誦大悲咒超過 100 萬遍。

2013 迄今

2013- 李 安 奪 得 第 85 屆

2013- 靈鷲山多羅觀音安奉普陀山,護法會海內外 400 多位信眾一

奧斯卡最佳導演

起護送,是人間觀音行的最佳典範。

2014 高雄氣爆,引發各

2014- 靈鷲山封山精進年,護法會四眾弟子依循師教,護法住護法

界關注公安危機

位,堅守護法崗位,也開啟靈鷲人快樂大學習的系列課程。

39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法華

當青年遇見佛法

撰文 ‧ 張育寧

前在新創公司擔任工程師的項羽

涵,因某次隨親戚上靈鷲山為家人

祈福與靈鷲山結緣,也皈依了心道禪師。 報名參加雲水禪後,隨著對靈鷲山教團 接觸日深,她開始想了解教團裡面是不 是也有年輕人可以交流分享彼此宗教觀 或是對生活的看法,就這樣,她成了青 年團的一員。 靈鷲山青年團透過營隊活動的方式, 培養青年的各種能力,舉凡:組織、企劃、

不管做志工、青年團幹部,她都抱

溝通、領導與執行力。也希望藉此讓青

著「只要我有能力,有何不可?」的想

年朋友學習付出與感恩,多一個認識自

法,既然是有意義的事,那就去做吧。

己的機會。項羽涵加入青年團後,擔任

對她而言,青年團就是一個對社會貢獻、

幹部、多場活動主持人並參與課程規劃。

付出的平台,在此與青年們分享人生經

項羽涵 佛教中習智慧 項羽涵不諱言自己也走過懵懂無知 的青年歲月,最終她在書本中找到「以 後要做什麼」、「此生的意義」等疑問 的解答,當在書本中看到:「每做一件 事情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快樂,而想要得 到最深刻、恆久的快樂,要做利他的事, 而非單純只考慮自己。」書中論點與她 心中理念契合,於是她豁然開朗。 40

驗、貢獻自己所學,希望能讓青年們減 少衝撞與摸索的時間。 接觸佛法後,項羽涵看待事情跟以 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我會凡事要求 完美,但要求完美本身是一件相當執著 的事情,很多時候會想控制自己根本無 法掌控的事情,現在我就是把自己能掌 控的部分做到最好,告訴自己盡力就是 完美!」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她接著補充,「以前不夠了解,總 覺得佛教是個嚴肅、刻板,很多規矩的 宗教,但再多了解一些後,我會覺得祂 相當有智慧,很多人生的難題,可以在佛 教的觀點中找到答案,然後就會發現,事 情原來這麼簡單,是自己把它想難了。」

楊淳行 學佛為了快樂 2012 年抱著「賺功德」的心情,擔 任水陸法會志工,開啟了楊淳行與靈鷲 山的因緣。並在法師親切接引之下,參 加哈佛營,正式成為青年團的一份子。

則是讓她努力不懈的最大動力。踏入職 場後,體會到服務業的辛苦,人們休憩 的假日正是自己最忙碌的時候,而廚房 的工作常常會沾染油污,每遇到挫折時 她就會提醒自己「莫忘初衷」,讓自己 朝正面樂觀的方向思考,疲累和厭倦的 感覺就會消逝無踪。 楊淳行表示自己喜歡共修、參加法 會,也不排斥念經。但對於佛教徒的定

金剛經講般若空性,楊淳行讀《金

義,她自有一番見解。「我認為皈依或

剛經》了解到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變動,

是受戒都是一種幫助修行的形式,但它

沒有什麼是永久的,因此人生中也沒有

並不是絕對的。我學佛的目的是讓自己

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了解無常並非消極

能更快樂,讓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是善的,

避世,而是讓她更知道自己要活在當下,

做的都是好事,對我來說這就夠了。」

只要知道自己在生命中做的每個抉擇都 是當時最適合的決定,就毋需感到遺憾 或後悔。

開 經 偈 言:「 無 上 甚 深 為 妙 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按照佛家的說法, 能與佛法相遇,是累積宿世的善緣福德。

今年才 25 歲,投入職場的時間並不

兩位青年在佛法中,有人尋得了智慧,

長,走上餐飲這條路源自於自己對烹飪的

學會更寬容對待自己與他人;有人找到

興趣,而人們對自己技藝的讚賞及肯定,

快樂,開啟了善根。原來,佛法的圓融 智慧就是在這些善巧方便中顯現。 41


Avatamsaka stage .

華嚴

鳩摩羅尊者

將心安住於清涼

撰文.饒恩杰

有一所國立佛教大學,入學資格為經律論三藏熟極而流,梵文與巴利文也須精通,最後通過國家 考試,方能從全國數十萬僧侶中脫穎而出。因此學校裡三百多位學生,每位都是不折不扣的菁英,而 領導這批菁英的校長──鳩摩羅尊者,到底是何方神聖?

所學校位於緬甸,全名是「緬甸全

國上座部國立佛教巴利大學」。為

什麼緬甸以國家力量成立佛教大學?早 在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就曾派人到緬 甸弘揚原始佛教。十一世紀,緬甸蒲甘 王朝獨尊上座部佛教,自此緬甸成為南 傳佛教中心。影響所及,緬甸人的生活 無不與佛教緊密相連,不論男女老幼, 一生中都有數次短期出家的經歷。來自 虔誠佛教家庭的鳩摩羅尊者(Bhaddanta Kumara),也在九歲時入寺短期出家。

經典裏找到生命解答 或許是短期出家的經歷,喚起鳩摩羅 尊者累世修持的記憶,他覺得佛法帶來的 歡喜,實非世間快樂可以比擬。於是出家 從短期變成常態,尊者也理所當然受具足 戒,披上袈裟成為僧侶,走上不同於世俗 的道路。 「很多生命的疑惑,我都能在經律論

三藏中得到解答,所以我非常喜歡修習經 典。」鳩摩羅尊者的天賦、興趣和努力, 帶領他深入佛法的智慧寶庫,也帶給他崇 高的聲望。他先是成為緬甸巴利三藏辭典 編輯委員,並負責全國幾個重要的僧伽委 員會,近年更擔任巴利大學的校長,為緬 甸培育優秀的弘法人才,因此被緬甸人尊

42


華嚴

Avatamsaka stage .

摩羅尊者說明,「怨無法止怨,反倒種下 業因招致惡果。面對嗔怨應當保持正念, 保持內心對眾生的慈愛,慈愛有很大的感 染力,終有一天,對方的內心會淨化。」 如何保持正念?鳩摩羅尊者認為,透 為國寶。

過修習禪定,學習觀照自己的心念,久而

然而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儘管鳩

久之,當不好的念頭出現,內心會有所覺

摩羅尊者嚴守戒律,過著簡樸而清淨的生

察,便能將心轉往正確的方向。息滅不善

活,仍然招致不少批評。「我會檢視自己

念,心就能安住,這正是佛法的智慧。 「從

做的事情對不對,不對就改進,對的就堅

禪修開始佛法『行』的部份,實際體會佛

持,」鳩摩羅尊者強調,「堅持但不與人

法的作用。等禪修到一個階段,就必須研

爭執,任何時候都觀照自心,不要失去正

讀經典,這是佛法『解』的部份。行解相

念。」

應,你的修行才到家,境界再怎麼變,你 的心還是清涼的。」鳩摩羅尊者說。

禪修中學習觀照內心 鳩摩羅尊者說了一個《阿含經》的故 事。有一天,佛陀在空地經行,有個婆羅 門突然上前對佛陀破口大罵,佛陀停下腳 步,靜靜地注視對方。見佛陀不發一語, 他得意地說,「無話可說,代表你輸了!」 佛陀回答,「除去勝負心,才能遠離煩惱, 到達寂滅安樂的境界。」這話猶如當頭棒 喝,婆羅門身心的熱惱霎時息滅,深深懺 悔,並聽從佛陀規勸,此後勤行善法。鳩

尊者話聲方歇,我驀然想起了那個悶 熱的夏日午後,聖山寺金佛殿裡百多位大 悲閉關學員,專注地聆聽鳩摩羅尊者關於 華藏海的開示,沉浸在他低沉嗓音的祈福 經文吟唱中。三十多度的高溫,汗水不停 流淌在臉上,他們卻沒有一絲煩躁,所有 人跟著尊者的引導,靜靜觀照自心,漸漸 讓心安住……。 金佛殿內遂滿室清涼。 43


華嚴

Avatamsaka stage .

當志工是魚幫水,水幫魚 世界宗教博物館開館的隔年,住在博物館隔壁的鄭麗玲,退休隔 月就加入宗博志工的行列。從一開始的格格不入,到後來的如魚得 水,鄭麗玲這十多年來的志工路,如何愈走心愈寬? 撰文攝影.饒恩杰

為宗博志工前,鄭麗玲在新北市

秀朗國小服務,全校上萬名學生,

卻只配置她一位學校護理師,經常忙到 要抽空才能吃午飯,「別的學校給學生 打預防針,常常半天就打完了,秀朗起 碼要排到一個禮拜」。鄭麗玲表示學生 人數非常多,秀朗又是指標學校,教育 部、衛生署交辦的業務也多,她同時要 做好幾樣事情,有時候真的忙不過來。 到了五十歲,鄭麗玲發覺體力已不堪工 作負荷,於是辦理退休。

扮橋樑 分享知識給大眾 鄭麗玲說自己在家閒不住,喜歡跟 人家接觸,又想要學習跟護理不同領域 的東西,「當博物館志工,可以藉由導 覽,把知識有系統的歸納整理,然後講 給別人聽」,所以她三月退休,四月就 到宗博當志工。但是,志工路並沒有她 想像中的好走。除了四十小時的實習訓 練,成為志工還要上一堆專業課程,學 44


華嚴

Avatamsaka stage .

習各種文物的導覽知識及技巧。因此,

趣,「當他信任你,你再點他一下,說

鄭麗玲反而比退休前更忙碌,讓她先生

以後來參觀怎麼穿會更好,這樣他就很

不禁埋怨:「當志工有這麼重要嗎?」

容易接受。」

為了做好志工,她跟先生承諾會一如往 常,先顧好家庭再出門,並請先生習慣

施與受 付出就會有收穫

她的偶爾不在家,「我在家是奉獻給家

有些人覺得,當志工是一種純然的

人,但在這裡奉獻給更多人。化小愛為

奉獻,但鄭麗玲覺得,當志工也可以是

大愛,小愛會更可愛。」

一種獲得。她以自己為例,與先生到世 界各國旅遊時,有時候比當地導遊更清

原本在制度嚴謹,講求效率的超大 型學校服務的鄭麗玲,對於宗博成立初 期,許多規範仍沒有非常明確的狀況, 感到格格不入,「以前看到有人穿拖鞋 來參觀,我都直接罵人,性子確實急了

楚景點的文物典故,還可以補充解說給 朋友聽,「像參觀日本神社,神社的每 一個小物件,我都能透過在宗博所學的 來思考,可以延伸出很多的觀點和故事, 而不是走馬看花。」

點」,鄭麗玲笑著說,「是宗博和心道 師父圓融了我。」原來她當初要做家務

心道禪師說:「心無所求的付出,

事,還要帶孫子,到宗博當志工才有真

反而得到的會更多。」十多年前,鄭麗

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宗博莊嚴又乾淨,

玲單純學習與分享的心念,幫助宗博引

在裡面心自然沉澱下來,我就趁這時候

發許多人對宗教文化的興趣;與這樣的

看一點師父的書、心靈的書,想想裡面

善念相應,宗博也豐富了鄭麗玲的視野,

的道理。」長久下來,鄭麗玲說自己的

圓融了她的個性,志工這條路是愈走心

火氣不知不覺變小了,現在看到服裝不

愈寬。「做宗博志工不是單向付出,而

整齊的參觀民眾也能一笑置之,先把握

是魚幫水,水幫魚,都有所得的雙贏好

每一次導覽的機會,扮演好展示文物與

事情」,鄭麗玲肯定地下了這個結語。

觀眾間的橋樑,引出他對宗教藝術的興 45


華嚴

Avatamsaka stage .

世界宗教博物館 八月活動繽紛登場 暑假何處去 ? 世界宗教博物館規劃系列寓教於樂的展覽與手作課程,歡迎大朋友、 小朋友熱情參與,親子同樂,過一個知性又充實的快樂暑假!

線身說法-宗教與線條特展

刺繡藝術 - 在布上作畫

展覽期間:2015/06/27 ~ 2015/11/29

時間:2015/8/23( 六 )13:30-16:30

展覽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特展區 ( 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 236 號 )

講師:彭春林老師 「彭春林布落空間」 創辦人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 10:00 至 17:00

上課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展覽特色:「線身說法 - 宗教與線條」 特展以「毛線球」的動畫故事貫穿全場, 帶領觀眾進入線條的奇幻世界:透過動 手操作沙畫、織布機的過程,了解線條 圖案的組成秩序與意義;並規劃集體創 作區、塗鴉牆,讓大小朋友發揮創意。 透過動手又動腦的展區規劃,探索各種 線條形式,如何變化出足以代表各種宗 教文化的姿態樣貌。

課程內容:從穿線、綁結到一針針來回 刺拉,一步步基礎教學,讓 DIY 布織 課程生動有趣。作品設計結合部落文化 及圖騰概念,作品個性化十足並含豐富 人文色彩。這個暑假,歡迎小朋友加入 手作行列,享受 DIY 的樂趣,也認識 欣賞更多元的文化。

46

報名請洽:02-82316699#8303 陳小姐


華嚴

淺談四期教育與禪

Avatamsaka stage .

撰文 ‧ 靈鷲山全球網路電視台

起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浩瀚深廣,

道理後,就能懂得持戒禪定,發起慈悲

初 學 佛者欲一窺佛法堂奧,究 竟

喜捨的四無量心。 心道禪師 說般若期就

應從何處著手?心道禪師從直指人心的

是一種透視學,透視一切現象,而能夠

大乘禪、基礎紮實的小乘禪、祖師傳承

得到一切自在,這個透視自在的學習就

的密乘禪,指出學佛的方法雖有不同,

是禪。如用生活情境比喻的話,就如同

但藉由佛陀遺教的圓融通攝,回小向大

一杯濁水,隨著時間慢慢沉澱,最後回

的修學次第,能夠接引眾生圓滿學習、

歸到本來的清澈,就能無礙觀照一切。

成道證果。然而,佛法博大精深,忙碌

到了法華期,則是讓我們學習發起廣大

的現代人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下該如何

菩提心,以大悲心度眾利生,建立長長

契入?如何能夠學習廣大浩繁的三乘法

久久的生命願力,願眾生都能覺悟,願

教?具體實踐這些教法?

人人都能成佛,成就生命價值。最後在

以禪為體,開展了「四期教育」做 為學習佛法的次第修行:包括阿含、般

華嚴期中與萬物和諧相存、共生共榮, 圓滿華嚴佛果。

若、法華、華嚴。這四個次第與方法對

心道禪師說:「禪,能讓我們的靈

佛教徒來說,不僅是成佛藍圖,對一般

性與混亂的社會資訊不產生連結。」我

社會大眾來說,更是智慧增長轉凡成聖

們要如何做才能不被資訊綁架?從攝心

的關鍵學習。依循著靈鷲山「慈悲與禪」

到禪定到自利利他,究竟該如何做才能

宗風, 心道禪師 帶領後學以禪為核心,

圓滿我們的生命價值?敬請鎖定靈鷲山

直指人心契入佛陀本懷,明心見性感受

全球網路電視台《心道法師淺談四期教

禪的自在美好。

育與禪》。

從阿含期的學習攝心,觀照生活中 的人事物變化現象,思維萬事因緣和合 且無常,見相非相不被境擾,了解因果 推薦影片馬上看

47


104 年 08 月行事曆 無生道場 新北市貢寮區福連里香蘭街 7-1 號 (02)2499-1100 內容 日期 雲水禪十 8/7-8/16 2015 水陸空大法會 8/19-8/26

時間

基隆講堂 基隆市中正區義一路 43 號 10 樓 (02)2424-0533 內容 日期 時間 百萬大悲咒共修 9( 日 ) 08:20 朝山 15( 六 ) 06:30 發車 一日禪 16( 日 ) 09:00 太極導引 3.10.17.31( 一 ) 19:30 誦戒會 10( 一 ) 19:30 平安禪共修 4.11.18( 二 ) 19:30 經典共修 5.12( 三 ) 19:30 書法班 6.13( 四 ) 14:00 基隆中元祭 29( 六 ) 18:30 台北講堂 台北市松江路 220 號 5 樓 (02)2571-6663 內容 日期 合唱團 3.10.17.31( 一 ) 平安禪共修 4.11.18( 二 ) 養身氣功班 4( 二 ) 經脈導引班 5.12.19( 三 ) 經典共修 29( 六 )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 普門品共修 3( 一 ) 千燈供佛法會 14.28( 五 ) 百萬大悲咒共修 1( 六 ) 回山志工 9( 日 ) 百萬大悲咒共修 4( 六 )

時間 19:30 19:00 19:30 10:00 09:00 09:30 09:30 13:30 09:00 13:30

新北市分院 新北市永和區保生路 2 號 8 樓 (02)8231-5685 內容 日期 平安禪 - 九分鐘禪 3.10( 一 ) 經典共修 3.10( 一 )

時間 19:30 19:40

新莊中港中心 新北市新莊區中安街 3 號 5 樓之 2 (02)8992-2369 內容 日期 時間 九分禪暨經典共修 5 ( 三 ) 19:30 初一、十五燃燈供佛 ( 普門品暨大悲咒共修 / 佛供 ) 8/14、8/28 10: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22( 六 ) 13:00

樹林中心 新北市樹林區中正路 415 號 7 樓 (02)2688-3135~6 內容 日期 平安禪共修 4.11( 二 ) 書法班 6.13( 四 ) 經典共修 7.14( 五 ) 百萬大悲咒共修 2( 日 )

時間 19:30 13:30 14:00 10:00

桃園講堂 桃園市中正路 1071 號 16 樓之 1.2 (03)346-3093 內容 日期 水懺共修 2( 日 ) 百萬大悲咒共修 8( 六 )

時間 13:30 13:30

中壢中心 桃園縣中壢市裕民街 26 號 12 樓 (03)426-2431 內容 日期 時間 經典共修 - 普賢行願品 4( 二 ) 19:30 經典共修 - 金剛經 11( 二 ) 19:30 禪修課程 6、13( 四 ) 19:30 百萬大悲咒共修 8( 六 ) 13:30 敦煌舞 3.10.17.24.31 ( 一 )09:30 敦煌舞 5.12.19.26( 三 ) 19:00 敦煌舞 6.13.20.27( 四 ) 09:30 敦煌舞 1.8.15.29( 六 ) 09:30 新竹共修處 新竹市興中街 53 號 (03)562-4009 內容 經典共修 禪修共修 回山共修 百萬大悲咒共修

日期 6.13( 四 ) 7.14( 五 ) 1( 六 ) 8( 六 )

時間 19:30 19:30 請洽秘書 13:00

台中講堂 台中市西區東興路三段 160 號 4 樓 (04)2319-0199 內容 日期 時間 經典共修 5.12( 三 ) 19:00 平安禪法 7.14.21.28( 五 ) 19:30 初一、十五佛供 8/14、8/28 11:00 嘉義中心 嘉義市東區吳鳳北路 291 號 4 樓 (05)216-2820 內容 日期 時間 觀音菩薩成道日 - 普門品暨佛供共修 3( 一 )10:30 平安禪共修 7( 五 ) 19:30 初一、十五佛供 8/14、8/28 11:00 瑜伽班 4.11.18( 二 ) 19:20 百萬大悲咒暨經典共修 28( 五 ) 19:30


台南分院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 203 號 7 樓 (06)208-3981 內容 日期 初一、十五:佛前大供 8/14、8/28 百萬大悲咒共修 9.16( 日 ) 禪悅舞 3.10.17.24.31( 一 禪悅舞 4.11.18.25( 二 ) 禪悅舞 7.14.21.28( 五 )

時間 11:00 13:30 )19:30 09:30 09:30

新營共修處 台南市新營區民生路 52 號 6 樓之 3 (06)635-0890 內容 日期 時間 初一、十五:佛前大供 8/14、8/28 11:00 有氧運動 3.10.17.24.31 ( 一 )19:00 菩提佛舞 / 養生瑜珈 4.11.18.25 ( 二 ) 19: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1.8.15.22.29( 六 ) 13:30 高屏講堂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 182 號 13 樓 (07)225-5187 內容 日期 書法抄經班 4.11.18( 二 ) 經典共修 5.12.19( 三 ) 平安禪法共修 7.14.28.( 五 ) 初一、十五佛供 8/14、8/28 百萬大悲咒共修 8( 六 ) 寧靜一下 - 親子共學成長營 8/1-8/2

時間 19:30 19:30 19:30 10:00 08:30 08:30

蘭陽講堂 宜蘭縣五結鄉上四村福德路 88-1 號 (03)965-5093 內容 日期 平安禪暨經典共修 4.11.18.25( 二 ) 書法班 4.11.18.25 ( 二 ) 金剛經暨佛前大供 8/14、8/28 朝山 8( 六 ) 百萬大悲咒共修 2( 日 ) 佛法共修 6.13.20.27( 一 )

時間 19:00 19:30 09:30 08:00 08:30 19:00

台東中心 台東市志航路一段 302 號 (08)922-6990 內容 日期 百萬大悲咒共修 13.27 ( 四 ) 金剛經共修 6.20 ( 四 )

時間 20:00 20:00

花蓮共修處 花蓮縣吉安鄉仁里八街 100 號 (03)852-2601 內容 日期 普門品共修暨佛供 14( 五 ) 大勢至菩薩聖誕佛供 26( 三 ) 百萬大悲咒共修暨佛供 28( 五 )

時間 09:30 10:30 09:00

時間

故事

女巫 地點 備註

8/08(六)10:30-­‐11:30 時間

椅子樹 故事

秀逗女巫 女巫

臺灣圖書館 地點 B1 樂學室 免費

僅收兒童館門票,可免費參加說 8/08(六)10:30-­‐11:30 神奇的毛線 秀逗女巫 世界宗教博物館: 台灣圖書館 B1 樂學室 8/08(六)14:00-­‐15:00 森林大奇案 捲捲女巫 8/08(六)14:00-­‐15:00 森林的大奇案 捲捲女巫 愛的森林 兒童館 愛的森林 故事活動 神奇的毛線 世界宗教博物館: 8/08(六)10:30-­‐11:30 椅子樹 彩虹女巫 兒童館 愛的森林 僅收兒童館門票,可免費參加說 8/22(六)14:00-­‐15:00 彩虹女巫 愛的森林 故事活動 凡當日參觀兒童館皆可免費聽故事,下午 13:40 開始現場報到(兒童館入口處) 報名請洽:02-­‐82316699#8303 陳小姐


228

LING

JIOU

MOUNTAIN

■有緣人助印有緣人 ■ 劃撥帳號:1328-4228

MONTHLY

2015.8

■戶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唯有以「愛與慈悲」來灌溉和平種子, 提升教育品質,推動多元共生、相依相存的文化, 才是改善社會、和諧世界的永續方案。

共存 所有虔誠終將相遇 心性就是宇宙性,當了解心性,也就了解宇宙的一切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ind is the same as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universe, so once you’ve 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the mind, you’ve 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the entire univers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