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靈鷲山 有緣人229期

Page 1

229

LING

JIOU

MOUNTAIN

■有緣人助印有緣人 ■ 劃撥帳號:1328-4228

MONTHLY

2015.9

■戶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聽.話

人和人之間只要誠懇就會撞擊開來,心的語言是不用翻譯的。 Sincere communication can resolve all conflicts. The language of the heart doesn't require translation.


《刊前語》

絕對和相對 編輯部

高個子的曾宇謙從小就學小提琴,今年他二度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比 賽,獲得銀牌,而金牌則從缺。這是台灣人至今締造的最佳紀錄。 其實,在曾宇謙小時候,原本被認定是個沒有音感的小孩,他唱最普 通的「生日快樂」歌,不像一般孩子那般的音調,反而每個音聽來都一樣。 但是,有人告訴他的爸媽,這樣的小孩才具有「絕對的音感」,可以把每 個音都唱成一樣,爸媽才開始相信,他們生下了一名音樂神童。 一首聽起來最普通不過的曲調,是一些相對音階的組合,但天生具有 絕對音感的人,卻可以抓住每個音的音準。活在一個什麼都是相對性的世 界裡,人們常會誤解具有「絕對感」特質的孩子。幾年前,印度有一部《心 中的小星星》,那個天生就有藝術天分的小男孩原先被認為是閱讀障礙, 直到遇到欣賞他的老師,發現字母對小男孩來說就像是一幅幅的圖畫,後 來開啟了他的藝術天分。自閉症天才天寶 ‧ 葛蘭汀在學校就讀時,也曾 引起這樣的誤解,最後,卻用她自己對外界的觸摸感覺發明「擁抱機器」, 證明了她的價值。 當然,你也可以說,在佛法的世界裡,我們最終就是追求超越相對性, 達到絕對的空性悟境。絕對和相對性不僅是佛教界爭議幾千年的議題,也 是我們藉著佛法認知自性和身體的法門。但是,且讓我們試著放下相對和 計較,回到自性絕對的感覺。寂靜,是絕對的寂靜,而煩惱也是。 我們常說人生是一場賽跑,有比賽就有名次,我們在排名中斤斤計較, 比收入、財富、文憑和獎牌,但就請你看看曾宇謙吧,我們每個人心中一 定都有一首歌,也有一個曾宇謙。


LING

229

JIOU

MOUNTAIN

MONTHLY

2015.4

目錄 LING

JIOU

MOUNTAIN

■有緣人助印有緣人 ■ 劃撥帳號:1328-4228

MONTHLY

Contents

2015.9

■戶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心之道

02 寂靜之旅 隨師行記

08 為水陸法會做最大的祈請 封面故事

聽.話

人和人之間只要誠懇就會撞擊開來,心的語言是不用翻譯的。 Sincere communication can resolve all conflicts. The language of the heart doesn't require translation.

聽.話 讓自己的心像水一樣, 清澈澄淨,不染雜塵。 發行人:心道禪師

10 聽話:口耳間和神聖立約 阿含——菩薩清涼月 佛教源流 18 小小戒要遵守嗎? ――戒律的爭議與僧團師承系統 甘露清涼 22 《吉祥經》談布施、修行與轉化命運 26 做孩子的楷模 般若——常遊畢竟空 心靈白皮書

編輯單位:宗務堂宗長室

29 你為什麼要來學佛法? 觀心自在

法教顧問:曾慶忠、廖誠麟

30 什麼是禪?

編輯總監:呂政達

覺性清淨

總 策 劃:靈鷲山僧伽委員會

採訪編輯:張育寧、饒恩杰、余素珠 美術編輯:陳素菁 圖片提供:開山寮文獻中心 發行單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地 址:新北市永和區保生路 2 號 20 樓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 歡迎分享傳閱 隨喜贊助 本刊圖文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數位閱讀響應環保 歡迎訂閱電子月刊 索閱/取消紙本月刊,或對內容有任何建議 惠請來函編輯部 webadmin@ljm.org.tw

助印功德錄 4,629 劉蓁蓁 1,200 陳玉美 1,000 林塗城.劉珮瑩.沈美秀 600 游萬興 510 王紹帆 500 王秀卿.葉人傑 200 游膺達.游晉程.楊君哲.張慶煌.林柏榮 林柏崑.林柏堯.林柏芳.林美涓.林淑貞 林彩雲.林玉燕 100 張慈芳.張育慈 感謝十方大德永續護持

32 覺醒之道 法華——為償多劫願 護法有情 34 胎動.風起雲湧 生命關懷 36 行善實踐家蔡高忠 38 朱增宏 把動物當家人 悲心願起

40 修大悲咒 修無我利他心 ――台灣大悲團 香港結起觀音願力 華嚴——浩蕩赴前程 靈鷲山在全球

42 讓我在你腳下休憩 宗博館超連結 44 愛與和平的對話 普賢行願 46 靈鷲山慈善基金會赴緬甸災區義診 093TV 47 悲心轉念心之道


心之道

Topic

們這個法門叫做聽無聲之聲「寂靜

修」。

什麼是寂靜之聲呢?寂靜是沒有聲 音,愈寂靜愈安靜,愈安靜愈沒有聲音, 無聲之聲。我們「聆聽」我們的覺性,「聆

寂靜之旅

聽」我們內在,「聆聽」一切山河大地, 都是寂靜無聲。我們聆聽的時候是自然 的,耳朵是最靈敏的根,從早到晚,耳朵 沒有停止的聽,所以,我們不要用力聽, 我們要自然而然聽。放鬆聽,「聆聽」這 一切萬有的寂靜。

寂靜修行,無聲之聲 放鬆,放下,安靜的聽!一切的聲 音都是寂靜的。比如說隔壁有人在施工, 我們專注在聽的覺知,一切聲音也是寂靜 的,入流亡所,這個聲音也是寂靜的,回 到聆聽的當下覺明,聲音本來無聲,它本 質上是寂靜的,這個聲音就不會吵到你。 注意力專注在耳根的聽覺。聆聽, 安靜的聽,聆聽寂靜!聆聽萬有的寂靜。 聽聽虛空的聲音。聽聽自己內在的寂靜。 聆聽,一切有聲無聲都是寂靜。把一切身 2


心之道

Topic

體的壓力都鬆弛,把一切內心的執著都放

所入既寂,到了耳朵就寂然不生,所聽的

鬆。聽聽自己內在,那個寂靜無聲的源頭。

聲音和靜寂的覺受,兩個都了然不生,達

「寂靜修」,也叫耳根圓通法門。耳 根圓通,就是六根無別的覺明本心,耳朵 可以聽,「耳根」是我們能聽的覺知本體, 聲塵就是所聽聞的境,識就是了別認識的 功能。覺知是「根」,對境生心就是「塵、 識」的作用,這就是「根、塵、識」的關 係。耳朵如果在聲音分別取捨上,耳根就 不圓通。修耳根圓通時,就是只聽不分別, 念念覺明,如果對境生心,那就不是耳根 圓通了。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就是聽 的明覺。 每一個人都在聽,從出生就在聽,聽 到現在也沒有成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 會分別,聽見聲音就去分別,去取捨。但 觀世音菩薩過去修耳根圓通時,所聽到的 聲音,不管有沒有都叫做聲音,那些聲音 一進入到耳根就沒有了,只剩下聽,「入 流亡所」,「所」卻沒有了。

到了一個「動也不生、靜也不生」,打破 了動靜二相。越聽越聽,時間久了,「聞 所聞盡」,耳根好像消融器一樣,到了耳 根都滅盡,一切聲音聽而不住,不執著。 到最後就只是清楚覺明,只剩一個「覺」, 「覺所覺空」,還有一個「空」的感覺; 最後,連這個「空」的感覺也空掉了, 「空」和「覺」同時出現,這時候沒有身 體的感受,只有「空覺極圓」的籠罩。繼 續聽下去,就是「空所空滅」,再來「空 覺極圓」也可以滅掉,「生滅既滅,寂滅 現前」。 雖然講到這樣一個修法的內涵,還是 要下功夫去做了,才能明白。其他是說文 解字而已。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知識的時代, 所以你一定會習慣一直去找尋、去認識、

就是說,不管從那一個方向來的聲

去分別比較各種感官的好壞和資訊的優

音,什麼樣的聲音,一入到耳根就寂滅了。

劣,這樣一來,你將與「道」越離越遠。 3


心之道

Topic

惟有方法用對了,下功夫,證悟到

當今世界災難如此頻繁,誰能救苦救

耳根圓通,涅槃寂靜才會現前,苦厄才

難?當我們思及宇宙間還有一位發那麼大

會終結。觀音菩薩在悟得耳根圓通法門

願力的菩薩,或許徬徨的內心會稍得清涼

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發起了生

寄託之感,這一念「信靠祂」,念頭轉處,

生世世不退轉的菩提心。發菩提心後,行

往往業惑也遷轉,或許就在這轉處出現不

菩薩道,成就遍智,遍智就是「沒有一樣

可思議的奇蹟變數。

不清楚明白的」,這是證悟阿羅漢的人所 不及的。阿羅漢還不是遍智的,有些事他 不知道,不明緣起,意思是阿羅漢做到了 內明,可是對一切萬法的顯現,像華嚴世 界,阿羅漢還是不知道。 不能稍或忘失菩提心,所謂的「退」, 就是心有進退,對度生願力不堅固,如果 可以從內明堅固,到發起度盡眾生菩薩大 願,積極利生的話,那就登到八地菩薩, 八地菩薩以後就不退轉了,那就是發明心 地,直到度盡眾生,不會離開這條成就的 道路。 4

觀音法門是娑婆世界最廣大重要的法 門,因為娑婆是眾苦所集的穢土,眾生在 火宅裡但求一方清涼,而觀音許之。 發心佛子們,當我們從事救苦救難的 工作,其實也就是在實踐觀音法門。觀音 聞聲救苦,那裡有呼救的聲音,就會有觀 音力的顯現。若當你遇險,想要得度,一 定也要先「求助」,總是知苦才能離苦, 不求助就沈淪不起,平常唸「大慈大悲救 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就從這個心念處, 呼喚觀音的相應。


心之道

Topic

Journey into Silence This practice is called “cultivating silence” or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no sound.” What is the sound of silence? Silence means the absence of sound. The deeper the

moment. When you realize that sound is unborn by nature, that silence is its essential nature, then the construction noise next door won’t disturb you.

no sound, the deeper the calm; the deeper the

Place your awareness on the sense of

calm, the deeper the silence. That’s the sound

hearing. Listen, quietly listen, listen to silence.

of no sound. We listen deeply to our inherent

Listen to this all-encompassing silence. Listen

awareness, listen to our intrinsic nature,

to the sound of space. Listen to the silence

listen to the sound of nature; it’s all silent and

within you. Listen; all things, both those with

unborn. Such listening is done in a natural way.

sound and those without sound, are silent. Let

Hearing is the most sensitive sense faculty.

go of all the stress in your body; let go of all the

Day and night, the sense of hearing never stops

attachments in your mind. Listen inwardly,

operating. Listening doesn’t require exertion;

listen to that unborn source of silence within

we do it spontaneously and effortlessly. Relax

you.

and listen; listen to this silence which includes everything.

Silent cultivation—the sound of no sound Relax, let go, and calmly listen ! All sounds are silent. For example, if there is construction going on next door, we simply focus our attention on the awareness of hearing itself. All of the sound is silent. This is what is meant by “entering into the stream of the self-nature of the sense of hearing, allowing the sound to disappear of itself.” This sound is also silent. Return to mindfully listening in the present

“Cultivating silence” is also called “touching reality at the ear door” and “perfect penetration through hearing.” This means awareness of the original mind resulting in nondiscrimination at the six sense doors. The ear is the sense faculty; sounds are the sense objects of the ear; consciousness is the discriminative awareness that results from the contact of the sense faculty and the sense object. Thi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faculty, sense object, and consciousness. If there is discrimination and attachment with respect to objects of sound, then

5


心之道

Topic

the hearing faculty is not perfectly penetrating

and silence; you attain the state of non-arising

into the nature of reality. When the ear faculty

in sound and non-arising in silence. Just keep

is perfectly penetrating, there is hearing, but no

on listening; after some time, whatever you

discrimination; each thought is clearly perceived.

hear will go to quiescence. Then the ear faculty

If the objects of the ear generate thoughts, then

becomes a kind of incinerator; whatever enters

the hearing faculty is not perfectly penetrating.

it is incinerated; sound is heard, but it no

Guanyin’s perfect penetration at the ear-door

longer abides, because there’s no attachment

means listening with clear awareness.

to it. All that remains is clarity and awareness;

We are born with the faculty of hearing, and we use it all the time. Why then are we not enlightened? Because we discriminate; when we hear something we either grasp it or reject it. But when Guanyin was practicing perfect penetration at the ear door, every sound she heard, no matter what it was, entered through the ear faculty and then it was gone; all that remained was hearing itself. This is what is meant by “entering into the stream of the selfnature of the sense of hearing, allowing the sound to disappear of itself.” In other words, no matter where the sound comes from, or what it sounds like, as soon as it enters the ear faculty, it goes to quiescence. It enters the ear, and that’s it; it doesn’t give rise to anything extra. Both the sound and the awareness of silence are understood and go to quiescence. Then you transcend both sound

6

awareness of the inherent emptiness of all phenomena. Ultimately, even this awareness of emptiness is empty. Emptiness and awareness arise together. At this time the perception of the body disappears; the emptiness of awareness reaches an ultimate perfection. As you continue to listen, “the emptiness of awareness reaches an ultimate perfection.” Then the idea of “the emptiness of awareness reaches an ultimate perfection” also goes to quiescence. This is what is meant by “arising and extinction are mutually extinguished.” At this point “the absolute emptiness of nirvana became manifest.” That’s the theory, but to really understand it you have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Excessive explanation will only obscure the actual practice.

Sudden transcendence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心之道

Topic

We liv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eople

But when there are so many disasters

today are in the habit of searching for

happening in the world, how is it possible

information and analyzing it; people are

to save all sentient beings? Just knowing

addicted to comparing things. But this tendency

that somewhere in the universe there exists

runs counter to spiritual cultivation.

a bodhisattva who has made such a great

Only by practicing correctly, making an effort, and experiencing perfect penetration at the ear door, will suffering end and the peace of nirvana become a reality. After Guanyin realized perfect penetration at the ear door,

vow gives us some hope and encouragement. Simply having faith in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benevolent being brings a change of perspective; it can remove karmic obstructions and be the catalyst of miraculous transformation.

thereby transcending both the mundane and

The Dharma-door of Guanyin is the most

supramundane, she generated imperishable

important and all-embracing way of practice

bodhicitta. Then she practiced the bodhisattva

for this Saha world. For this world is full of

path and obtained omniscience, something

tribulation; it’s like a burning house filled with

which even the arhat doesn’t possess. For,

sentient beings; Guanyin has vowed to rescue

although the arhat fully understands his own

them all.

mind, there are some things which are beyond his comprehension, like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Huayan realm.

When we generate bodhicitta and actively strive to relieve the suffering of all sentient beings, we are in fact practicing the Dharma-

Bodhicitta is essential. Genuine bodhicitta

door of Guanyin. Guanyin responds to all calls

is imperishable in the sense that it never wanes.

for help, wherever they may come from. If you

When the vow to liberate all beings becomes

should ever find yourself in danger and need

unshakable, that’s the mark of the bodhisattva

assistance, you have to call for help; if you don’t

of the eighth stage. From the eighth stage

call for help, or don’t even know that you need

onwards, there’s no possibility of backsliding;

it, then your situation is hopeless. That’s why

this bodhisattva will remain on the path until

those in need of assistance sincerely call on

all sentient beings have attained liberation.

Guanyin to come to the rescue.

7


隨師行記

Topic

為水陸法會做最大的祈請 撰文 ˙ 編輯台

每年水陸法會開始之前,心道禪師

滿施食,到每年的水陸法會進行修法超

總會先行進入 21 天的觀音百供關

度。從 1994 年開始舉辦水陸法會,到現

期,每天 2000 遍的大悲咒以及百種供物

在已經第 22 年,靈鷲山每年集結大量的

的修法供養,為的就是讓每年的水陸法

人力、物資而成就的水陸法會,為的就是

會得以圓滿順利、廣利群生。

履行當初對幽冥眾生的發願。

這樣的閉關緣起,可以追溯到心道 禪師早期在墳場十年禪修閉關時所立下的 諾言,「發願今生修行成就度化冥界眾 生!」於是經過多年閉關苦修、了透心性 的心道禪師,出關後便開始從每個月的圓

8

讓眾生得以回到各自的安身之處 不僅是對水陸法會每個細節的嚴格要 求,就連對前行的閉關修法也都是如此的 一絲不苟、嚴以律己,心道禪師說,「這 是一場關乎於眾生能否度脫痛苦輪迴的關


隨師行記

鍵法會,我用大悲咒再加把勁回向,讓眾

Topic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珍惜身邊一切緣

生得以各自回到各自的安身之處!」在閉

這幾年天災人禍有不斷增多的趨勢,

關期間每天 2000 遍的大悲咒,不管刮風

台灣卻是個相當有福報的地方,雖然出現

下雨的繞塔經行,隨時隨處的攝心專注,

像「八仙塵爆事件」這樣不幸的事,但台

點點的心念全繫在 21 天之後的水陸法會。

灣人真的擁有慈悲的好心腸,哪裡有災難

許多信眾聽聞心道禪師即將入關,也

台灣人總是出錢出力,總不會袖手旁觀,

趁著心道禪師閉關前回到靈鷲山再次聆聽

心道禪師讚嘆著台灣人的愛心,也說明了

上師的交待,宜東講堂 80 位信眾回山一

台灣人受佛法熏陶真的很優質,「全世界

日禪修、遠從高屏北上的信眾特別回山齋

只要有災難,那裡就有台灣人、那裡就有

僧。心道禪師也常常要信眾多回來廟裡走

台灣人的奉獻、那裡就有台灣人的慈悲。

走,寺院就是能夠讓我們淨化的地方,學

所以學佛就是以三寶為我們的皈依處,三

習用佛的想法來改變自己、淨化自己,轉

寶是我們的願景目標,願我們能學佛成

換生命成為優質的生命。

佛。」

水陸法會即將開始,每年超過 2000

如同心道禪師在閉關期間不斷修持

位信眾投入水陸志工的行列,雖然大家一

的觀音法門,就是修習慈悲心,就是要去

年比一年更有默契,但心道禪師仍時時提

體念眾生的苦,就是要去引導眾生學佛,

醒著志工們,在水陸法會這個解業解冤的

讓眾生離苦得樂。心道禪師一直告訴著我

場域裡,大家還是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身、

們,「學佛就是要把我們不好的思緒改

口、意的行儀,「口講好話、心想好事、

變,把自己的思緒歸納、釐清,找到生命

身做好事,擁有這三好就能夠結下好緣,

最有價值的方向去走。脆弱的人命只在呼

生命就像網絡一樣,今天大家有緣彼此聚

吸間,只要我們一息尚存,就要懂得珍惜

在一起,好的要珍惜、壞的要忍耐;好的

自己,珍惜身邊一切的緣。」

要繼續努力,不好的要努力去轉換。」 9


封面故事

Topic

聽.話: 口耳間和神聖立約 「聽」跟「話」是日常最尋常的動作, 我們日日在聽,日日在說話, 卻仍未學會用心去聽、真誠說話。 「聽」和「話」, 也是口耳間和神聖立約, 在聽話間,完成流傳天地的儀式。 10


封面故事

Topic

圖片來源:CCO 網站 攝影.shamosan

11


封面故事

Topic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寂靜 唯有進到無心的聽,當我們說話時,才能更真誠的說話。 撰文 ˙ 呂政達

記得是那年的往事,我應大學同學

更有機會訪問他,在夜間靜寂無人的祖

宥容的邀請,上靈鷲山訪問心道禪

師殿,當我向端坐不動的心道禪師提出

師。那時還沒有華藏海大殿,車行許久,

問題,他總還是聽,那麼專心而讓人心

走過一段山路,才在一間小寮間遇見心

動的聽,作為發問的人,話總是我拋出

道禪師。

來的,而在話和聽交會的那一剎那,沒

也是很久以後我才知道的事,那時 心道禪師正經歷過漫長的斷食閉關,身 體有些虛,那時我在報社工作,習慣的

有更多也沒有更少,我常以為我在心道 禪師那專心聆聽的姿勢裡,已經照到了 答案。此時,無聲真的更勝有聲。

是妙問妙答、一問一答那樣的快板。我

我的心思時常回到那一年靈鷲山上

的職業習慣告訴我,最好在半小時內就

聽和說,偶而想像觀音菩薩修行的故事,

得到我所要的訊息,然後我就可以告辭

他聽的海潮音,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情景。

回去寫稿交差。每天,在我們眼前出現

後來,有位師姐告訴我,我初次去訪問

而又消失的報紙,不都無窮般地累積著

心道禪師的那陣子,師父正經歷一個修

這樣的訊息嗎?

行的大關卡,他修的寂靜聽和默照禪在

我問完問題,等著眼前這位四十出 頭的禪師回答我的問題,但在一盞茶的 時間內,我只聽到自己問話的聲音,悠

長久的靜默後再回到人世,有些話於他 已經遺忘,或甚至覺得語言已是不必要 的。在天地間,惟剩下的就只是「聽」。

悠盪在這臨海的小斗室內衝擊著遠處的

然而,我們確實想在聽裡得到些什

浪潮。聽見來客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心

麼呢?心道禪師必然會這樣問,一段有

道禪師只是聽,遲疑了一陣子才說:「你

用的訊息,更多的話語和爭辯,還是在

真的想知道這一些嗎?」

聽裡,我們聽見了禪宗所謂的「無聲之

後來,更有因緣認識心道禪師,也

12

聲」,如一把沒有弦的琴,一個手掌拍


封面故事

Topic

出的掌聲?聽和說話是我們每天都有的

心道禪師的聽是「靜默的真實」,

活動,但透過心道禪師,有如歲月為我

而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吉所做的《4 分 33

釀的一杯無聲的好茶,心道禪師已在我

秒》,則是「真實的靜默」,音樂家在

遇見他的當下,開示了一段禪師之道。

開演前,對聽眾這麼說:「其實絕對的

後來的歲月裡,當我意識到自己的 心思雜亂如眾聲喧嘩的池塘,每隻心裡 的青蛙都想傳出鼓譟時,我就做一段心 道禪師的寂靜聽,眼觀鼻,鼻觀心,心 無所觀,這樣做著時是無須言語的,同 時我們的聽又是如此的敏銳卻似無所觀。 唯有進到無心的聽,當我們說話時,才 能更真誠的說話吧。 有太多訊息不用經過言語,灑落在 靈鷲山海面的月光,一片向著陽光吐露

寂靜你是永遠聽不到的,我能做的只是 在這 4 分 33 秒內讓你能真正集中精力在 所謂的寂靜裡聽到你自己,聽到在我們 生存的環境裡一切可能偶然發生的,但 也非常習慣了的聲音。這些聲音無時無 刻都有美妙的不可數的變化和它們自然 的總體與對位,我認為寂靜是聲音的一 種。」 是的,在寂靜裡的聽,在那些年我 們一起聽的靜默裡,何須多說?

生命的綠葉,心道禪師走向沙灘脫下的 一雙芒鞋,媽媽和寶寶間的凝視,曾經 讓王維留下詩句的寂寞的山中的小紅花。

13


封面故事

Topic

不在耳識,也不在意識 心道禪師和耳根法門 心開放才能有所交流,讓溝通從用心傾聽開始, 清淨耳根,找回本心,心寧靜,世界就和平了。 口述,果妙法師 採訪整理,張育寧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

者提出自己修行方法入門的報告

修持耳根圓通的法門,是從聞性中

後,觀世音菩薩在最後向佛陀及與會大

去覺悟我們的自性。心道禪師在塚間苦

眾說明了自己的修行方法:「世尊!憶

修,從修持「默照禪」入手,體證出耳

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

根圓通的「寂靜修」,之後歸納出「平

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安禪」四步驟,作為現代人修持的簡易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

口訣。

典記載,楞嚴會上,在廿四位修學

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說明耳根圓通的法門精

心道師父所傳授的平安禪四步驟,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修行者修持耳根

髓。

圓通法門。從吐納起,讓自己的身心得 佛問文殊師利菩薩,廿五種法門中,

到放鬆;藉由靜心觀照,幫助自己止息

在娑婆世界以哪一種方便法門,最容易

妄想雜念;覺知出入息,則是單純的將

修持成就?文殊師利菩薩言:「我今白

心放在出入息,專一攝心,進而心息合

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

一。透過前面三個步驟讓身心達到放鬆、

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安靜、無雜念而攝心清楚明白的覺知狀

點出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眾生的根基,

態,再進入第四個步驟「聆聽寂靜、無

最容易入手修成。因娑婆世界眾生耳根

聲之聲、聽沒有」,不是找一個聲音來

最利,佛陀住世也是以聲名文句來轉法

聽,當然外在會有很多的聲音,只是用

輪。

耳根聽,不用意識去分別所聽到的任何

14


封面故事

Topic

聲音,聽聲音的本來—無聲,就是它的

常在匆忙之間流於浮躁,與人相處溝通

空性,直觀心性,讓心回歸到明、空的

往往容易不耐煩,抑或為了鞏固自己的

本來狀態,如此我們就能解脫煩惱,體

立場,堅持己見。有時甚至產生「輸贏」

現活在當下的快樂。比如我們看到一個

之爭。然溝通一旦有了輸贏,就很難達

藍 色 的 杯 子, 心 生 歡 喜, 接 著 想 要 擁

成共識,讓事情順利進行。經常練習禪

有,花錢買它,得到了又擔心它被摔破

修,比較容易覺照自己的心,可以幫助

……,一連串的煩惱就來了。這是過去

我們在溝通時,真正做到「用心聽話」,

因緣薰習的心念所生的執著,一旦有了

捐棄成見。「聽話」,聽,話,先聽清

執著,開始抓取,就會被黏著,無法自

楚才能正確回話。心開放才能有所交流,

在。

讓溝通從用心傾聽開始,清淨耳根,找 回本心,心寧靜,世界就和平了。

放下我執 溝通無礙 修習平安禪除了有助證得耳根圓通 以外,對人們在溝通方面也有很大幫助。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心性常

15


封面故事

Topic

等待美麗新世界 撰文.呂政達

灣原住民流傳一則美麗的神話,說

最早世界誕生時只有一個人,所以

這個人做什麼,世界也會跟著他動作。 後來,變出了三個人以後,這三個人彼 此擁有心思和意識,世界也跟著變得錯 亂紛雜。 如果那只是一則神話,那也還好,然 而當世界擁擠近六十億個人口,每個人都 守著自己的心思,同時也在猜想別人的心

其實,我們早已不可能回到那則神話

事,就像這個世界也莫衷一是,不知道能

的年代,可以一個人擁有一整個世界,我

夠跟著誰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多年來,這

們的身體和心靈,都需要學著和別人共同

也曾是心道禪師的感嘆。

分享,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主張「他者哲

心道禪師多次告訴世人心要和平下 來,無論寧靜運動還是各種修行法門,都 切切說著同樣的道理。這時候,何妨暫且 停下旋轉紛亂的腳步,就把別人也想像成

學」,他認為道德始於為他人存在,然後 才是為自己存在。請不要忘記,當我們學 著「審己」以「度人」時,有無數的人也 這樣的做著。

和自己一樣的心思,我怎樣看待別人,別

如果能夠回到一個世界,一個眾人心

人也會怎樣看待我。三國時代的曹丕寫道

思和諧包容的世界,人們的心意不用再互

「審己以度人」,那不僅是處事的藝術,

相猜想、猜忌,彼此照面時露出了解的微

也應該是人和人間相處的道理。可嘆的

笑,或許,跟隨著心道禪師,終究我們要

是,千年前曹丕感慨當時文人相輕的現

嚮往著這個世界的來到。

象,過了這麼多年,我們也感覺著人心不 古。 16


封面故事

Topic

請到我心裡 撰文.饒恩杰

我都說得這麼清楚

心裡,接著重複他的問題,反問「汝如是

了, 他 怎 麼 還 不 明

說耶?」你是這麼說的嗎?待共識確立,

白?」「為什麼他一直

佛陀方回答問題。之後,在與比丘的一問

誤解我,也不讓我把話

一答間,佛陀都不厭其煩地確認,直到確

講清楚呢?」生活中我

信他真的明白自己的教導,於是誠心讚

們常聽到類似的對白,

嘆「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

可見即使科技進步,網

中廣解其義。」佛陀無我的傾聽與誠懇的

路工具讓分享變得簡

教導,使得這位比丘內心生起了很大的歡

單,但要正確理解別人

喜,他依此修行,後來證得阿羅漢果。

話中所指,或讓他人不致誤會自己的原 意,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自《阿含經》的這則故事,讓我們 有所省思:如果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只

事實上,我們正身處一個各抒己見

在乎我要分享的,卻不願把別人的話聽進

的「我」世代,大家開口閉口都是我認

去,當心門關起來,彼此想法無法交流,

為、我覺得。將「我」這個字拆開來看,

此時再怎麼溝通也是徒勞;要是我們都能

是「手」和「戈」的組合,意味著每個人

學習佛陀,傾聽前先放下自我,打開心

手上都拿著武器,不是開疆闢土,將自我

門,將對方的想法請到我心裡,他一定覺

價值灌輸給別人,就是防衛家園,拒絕接

得備受肯定,怎能不視為自己人,好好聽

納別人的意見。堅持以我為中心的溝通

我們講話呢?當彼此想法都能進到對方心

模式,到最後雙方「溝」只會愈挖愈「不

底,相互了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正是

通」,除非我們在溝通前,先做好傾聽。

理想溝通的開端。

佛典記載,有位比丘向佛陀請教修 行之道。佛陀並未自恃身份而驕慢,而是 放下自我,打開心房,將比丘的話都聽進 17


阿含

Agama

佛教源流

小小戒要遵守嗎? 戒律的爭議與僧團師承系統 撰文.開山寮法堂院

對小小戒的不同觀點

規範,但是由於未知佛陀所說「小小戒」

雖然,第一次結集時,阿難尊者當

的內容是什麼?諸比丘長老觀點有異,

眾宣布了佛陀曾交代可以捨小小戒一事:

以至於無法達成一致,造成後來在認定

「 阿 難! 自 今 日 始。 聽 諸 比 丘 捨 小 小

上的困難。阿難尊者還因此被苛責,做

戒。」(《長阿含經•遊行經》)。

了懺悔。所以,第一次結集在「小小戒」 的討論上,並沒有達成共識。

然而,「小小戒」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並沒有進一步向佛陀追問,據《摩

事實上,關於第一次結集的戒律,

訶僧祇律》記載,阿難尊者在佛陀臨般

富樓那尊者有不同的主張。因為兩千五百

涅槃時,並沒有按照佛陀囑託,為諸比

多年前,印度通訊不便,佛陀入滅消息

丘們請示捨小小戒的內容。

並未傳到遠在邊地弘法的富樓那尊者, 直到尊者知道消息後,才率領五百比丘

所謂「小小戒」是相對於重大戒律 而言的,它指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

姍姍來遲,未能正式參加這個重要的會 誦。 不過在追認了這次所結集的內容後, 富樓那尊者指出「小小戒可捨」的看法: 「我親從佛聞,內宿、內熟、自熟、自 持食、從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 無淨人淨果除核食之。」(《彌沙塞部 和醯五分律》卷三十)。意思是說佛陀 曾經允許他,讓寺院內可藏蓄飲食、內 煮飲食、出家人可以自己煮飲食、可以

18


阿含

Agama

阿含│Āgama stage

自己伸手取食、樹果可以自己取用、可 從水裡取食、可自己除掉果核等有關飲 食的律制。這些事多屬飲食方面,據推 論這個應該是接近於佛陀的「小小戒」 內容。

西方系

東方系

以摩偷羅為中心 由大迦葉、阿難傳

以毘舍離為中心 由優波離傳

思想保守

思想自由

只是依優波離所誦出的戒條,並沒 有這些項目;而大迦葉尊者也因為大眾 集結三藏時間已經結束,五百位長老也 都帶著各自的弟子開始至印度各地遊化,

南方系 以王舍城為中心 由優波離傳 介於兩者之間

聯絡不便,無法為了他再度勞師動眾集 合僧團,而否決了富樓那的意見,但是

律學傳承三系

此事仍然被記錄下來。 雖然律藏誦出者為優波離,其他上 座比丘,也各有自己的徒眾與擁護者, 加上教化區域不同,風土人情各異,在 生活實踐上,因為執行戒律的瑣碎問題, 對於戒法的觀點產生差異極大,這是可 預見的。而到了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

佛滅後,大迦葉召開結集,阿難誦 經教,優波離誦戒律,他們成為僧團的 代表性人物。初始結集後,佛教內部僧 團,逐漸發展為重經教的阿難系師承, 還有重律戒的優波離師承,經與律成為 佛教的師承系統。

佛教傳布到世界各地,生活習俗差異更

在佛滅百年,因地域的分隔,僧團

大,因此有更多不同的細節的修整,但

逐漸分化,恒河以北摩偷羅地區的阿難

是根本性的戒律,是絕對不允許變動的。

系僧團,延續大迦葉的傳承,這群西方 系比丘們,他們以摩偷羅為中心,觀念

佛滅百年內的僧團系統

偏向保守,以誦《十誦律》、《有部律》

1

19


阿含

Agama

為主。

「水老鶴」的故事

而恆河中游東方毘舍離僧團,這群

初始結集的傳誦,主要是經由僧團

東方系比丘們,傳承於優波離系,以毘

以憶持的方式傳承,由於當時未有正式

舍離為中心,思想開放自由,他們偏於

的文字記載,代代口語傳承的結果,難

創新,只取大意,以誦《僧祇律》為主。

免會有語誤及訛傳。在《付法藏因緣》

至於同是優波離系的恒河以南優禪尼地

中,就有一段提到,比丘將「生滅法」

區僧團,這群南方系比丘,則以王舍城

聽成了「水老鶴」的典故。

為中心,觀念與態度則較為中庸,介於

大迦葉尊者在完成結集後,便入了

前兩者之間,習誦《四分律》、《五分律》

涅槃。而阿難尊者則展開他後期餘生的

為主。

教化任務。有一天,他來到一處竹林中,

就地域文化的差異來看,東方毘舍

忽然聽到有位比丘正在讀誦法句偈:「若

離是一個思想自由開放的地區,富樓那

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一日生,

「小小戒可捨」的意見,在結集時,雖

得見水老鶴」。

未被接受,卻受到當時印度東方年輕一

阿難尊者聽到他將「生滅法」說成

輩比丘的歡迎。而西方則屬於思想趨於

了「水老鶴」。阿難便向前糾正這位正

保守嚴謹的傳統,仍然嚴守著許多小小

在誦偈的比丘:「比丘啊,你誦的法句,

戒的規範。

非來自於佛語,你現在仔細的聽好,正

可見,佛滅度後在律學傳承方面因 區域與觀點差別,使佛教發展呈現開放

確的佛偈是這樣的:若人生百歲,不解 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與保守的態度差異,如此,也導致了東、

之後,阿難又再提醒他:「這世上

西兩系比丘們在佛滅百年後,在戒律上

有二種人會因謗佛的惡業而下墜三惡道,

的一次大辯論。

一種是雖然博學多聞,但觀念思想仍有

20


阿含

Agama

註一:「四大廣說」出自《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今有四大廣演之義,云何為四?所謂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 其中,經是指第一次集結的經典,阿毘曇是解說經律義理。

邪見;另一種是不解佛法深義,顛倒妄 解經論。此二種人,必將自我毀滅。」 於是這位比丘立刻向他的導師說起 阿難的偈語,不料他的導師竟說:「你 不要理阿難,他已老朽了,智力也退化 了。他的話有很多錯誤,是不可相信的。 你只管照著原本我教你的,繼續讀誦修 行就可以了。」 後來,阿難又聽到這名比丘依然重 複先前錯誤的偈語,便問比丘原因,於 是才知原委。也因此,阿難有很深的感 慨,他警覺到世尊才剛入滅沒多久,正 法竟如此快速遭到扭曲,這很令人難過, 他擔憂未來是否尚有傑出的人才可繼續 領導僧團,並承繼法脈。 由此可知,在阿難晚年,佛法的傳 誦在各地僧團所教授內容已有差異,輾 轉流傳後世,訛誤與新說法愈來愈多。

它也使佛教僧團產生對立與分化,進而 發展出眾多的派別。

當「生滅法」變成了「水老鶴」,這並

不過,在判斷佛陀所說的法要時,

不是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而是早

我們可以就三法印(指諸行無常、諸法

在佛陀入滅後沒多久,阿難尊者還在時,

無我、涅槃寂靜)的精神或以「四大廣

就已經發生如此的變化,更別說,為什

說」(註一)為依據,以此為勘驗佛陀

麼各地區僧團在戒法上的觀點差異了,

教法的重要準則。 21


Agama

阿含

群祥開泰

《吉祥經》 談布施、修行與轉化命運 在《吉祥經》中佛陀說:熱忱 / 精進、法行、不動搖等是為最吉祥。 撰文 ‧ 開山寮法堂院

圓滿的角度來說,誰不希望自己在

五福。何等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

經濟上是豐裕的;在智慧上是卓越

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

的;在情感上是幸福的;在家業與傳承 上也能夠滿願。但如何才能得到這樣圓 滿的結果呢?

今生富貴吉祥的人,多因為過去累 積的布施福德,或是祖先家人做了很多善 事。能廣結善緣,今世自然就幸福順利,

就《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來說,布

富貴有餘。這也是要告訴我們布施他人,

阿含│Āgama stage 施者將可獲五福:「人持飯食施人,有五

當下可以幫助他人改善現世生活,同時,

福德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則獲

這些也能為我們自己的未來造福,創造更

受施者的獲得

布施者的果報

施命

延長對方性命,即為施命 布施者將得到壽命綿長的果報

施色

潤對方色澤,即為施色

施力

增長對方體力,即為施力 布施者將得到氣力充足(或行事不費吹灰之

布施者將得到相貌端正的果報

力)的果報 施安

令對方安穩,即為施安

布施者將得到身心安穩、不遇災患的果報

施辯

令對方能言語,即為施辯 布施者將得到口說流利、慧辯通達無礙的果報 布施食物可以獲得五種福報 佈施食物可以獲得五種福報

22

布施 無貪


施命

延長對方性命,即為施命 布施者將得到壽命綿長的果報

施色

潤對方色澤,即為施色

施力

增長對方體力,即為施力 布施者將得到氣力充足(或行事不費吹灰之

布施者將得到相貌端正的果報

阿含

Agama

力)的果報

施安

令對方安穩,即為施安

布施者將得到身心安穩、不遇災患的果報

施辯

令對方能言語,即為施辯 布施者將得到口說流利、慧辯通達無礙的果報 佈施食物可以獲得五種福報

貪 瞋 癡

布施 無貪

運用五德(面對、積極、樂觀、正面、

慈悲 無瞋

向思考面對每一件事情,這就是我們熱

智慧 無癡 轉化貪瞋癡

愛心)積極面對。在生活中,都是用正

忱與精進的方法。」 這種宗教家的熱忱,也包括我們參 與義工服務,都是一種無私奉獻與布施

好的命運。所以,積極行善布施對於自

波羅蜜,這樣的熱忱與精進,能將貪、

己本身命運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  依佛陀教法而行,如八正道等等 法行 瞋、癡轉換成布施、慈悲、智慧。我們

能將心境如此轉化,用正面態度面對人

熱忱 / 精進(tapo) •  正確的行為(佛陀教法、戒行、守 正行 生,相信命運將會有所轉變。 法規) 「熱忱」(tapo),或翻譯成「精

-

進」,原本是指以攝護諸根,減少貪戀

法行(dhammacariya) •  以清淨心(無貪、無嗔、無癡)行 善行 善的行為(如十善業) 及無明,抑制懶惰。佛陀鼓勵我們以堅

根據《雜阿含經》,當波斯匿王向

強的精進毅力去滅除貪婪及瞋心的污穢,

佛陀打完招呼要匆匆離去處理國事時,

•  種種佈施供養所獲得的福報(如十

福行 當我們克服內心的惡念,由於是斷捨離 福業) 及獲得解脫增上的原因,所以當知是吉 祥。

佛陀問波斯匿王:「大王啊!如果你生 命已到盡頭,當老死逼臨著你,你知道 該做什麼事嗎?」

然而,更積極地來說,熱忱或精進 也包括了積極波羅蜜的善行,心道禪師 1

說:「熱忱是一位宗教家必須保有的一 份本懷,如果師父待人冷漠,大家下次 就不來了,所以,對於宗教家來說,熱 忱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工作,人、事、

當時波斯匿王覺悟到在王宮裡,雖 有軍備可以征服廣大領土;有象徵世智 聰明的咒術,擊破來犯的敵人;擁有象 徵人間財寶的金幣和黃金,可以用來和 敵人議和,但是老死逼臨時,那些毫無 用處,完全派不上用場!

物是最麻煩的;但,我們不可逃避,要 23


阿含

Agama

阿含│Āgama stage

熱忱 / 精進的三好實踐 身好:抱持慈悲奉獻的精神至道場擔任義工,

法行

•  依佛陀教法而行,如八正道等等

正行

•  正確的行為(佛陀教法、戒行、守 法規)

精進不懈怠。 口好:以親切和藹的態度,主動關懷信眾,主

•  以清淨心(無貪、無嗔、無癡)行 善的行為(如十善業)

善行

動協助信眾解決問題。 心好:行善時,遇到任何困難用正向思考(面

福行

•  種種佈施供養所獲得的福報(如十 福業)

對、積極、樂觀、正面、愛心)。 我還可以做到……(為自己立下新目標)

法行的三好實踐 身好: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向時,要能符合不殺 生、不偷盜、不邪淫的生活。 口好:常說「正語」──就是不惡口、不妄語、

法行、正行、善行、福行

波斯匿王認真思考後告訴佛陀:「佛 陀啊!當老死逼臨著我,我除了法行、 正行、善行、福行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呢?」

不兩舌、不綺語,與人分享佛法對生活的益處。 心好:能發菩提心,常常遠離貪嗔癡煩惱。 我還可以做到……(為自己立下新目標)

如《法句經》所云:「順行正道, 勿隨邪業,行住臥安,世世無患。」, 這正提醒我們在行住坐臥中,都應該將

不動搖的三好實踐 身好:工作推展不順心時,能堅持到底,不動

心安住於正道。我們的舉心動念,時時 刻刻都必須不離正道,如佛陀教的「八

搖初發心。

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口好:遇到別人批評我們時,能感謝他人,不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八種

惡語相向。 心好:義工行善時,遇到他人冷嘲熱諷,內心

1 通向涅槃解脫的修行,引導我們在自己

不生起憂惱,不退轉菩提心。

的見解、思想、語言、行為、生活、心

我還可以做到……(為自己立下新目標)

念等方面都能正當合宜,依此修行,就 能斷除煩惱、離苦得樂。因此,法行、 正行、善行、福行,才是真正可以改變

24


阿含

我們命運的方法。

Agama

不動搖,則可安住於解脫,不生起煩惱。 我們應常淨化己心,觀察世間生滅無常,

不動搖(na kampati) 「雖觸世法時,心毫不動 」是指在

心不隨外境流轉,如此,方能成為能改 造自己命運的人。

遇到得利養、無利養、聲譽、無聲譽、 貶抑、讚揚、樂、苦等世間八法時,其 心不動搖。

成就菩提的道路上,首先應當從修 習布施開始。佛陀的波羅密行,即以布 施為首,布施被讚為高尚美德,是走向

有時處於逆境,我們失意沮喪;遭

解脫的第一步。無論是法師弘法利生,

遇順境,則得意忘形、驕慢、自滿,一

或是居士的義工服務,都屬於身口意的

樣無法抵禦,我們總是被這些情境帶著

布施,也是法行、正行、善行、福行。

走。依《大毗婆沙論》所載,佛陀也曾 經遇到此種八法;佛陀如何解脫呢?佛 陀遇到利、譽、稱、樂時,心不生高歡 喜愛;佛陀遇衰、毀、譏、苦時,心不 生下慼憂恚。

它是一切善行的基礎,依止佛陀的 教法而行,能除去貪根的惡因,同時增 進善的福德因緣。心道禪師說:「一切 的結緣就是從布施開始,做義工隨喜功 德,儘量去做,布施讓我們生起福報,

當我們意志不堅定時,就容易產生

生起對眾生的善緣。」

動搖。例如我們發心當義工,行菩薩道、 要行布施精進,但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障 礙,如果內心動搖,就容易退轉菩提心, 產生負面思考,或是心染著名利,這時, 我們要能觀察動搖的真相,那些退轉的 念就能得到不動搖之心。

我們在修行中遇到障礙,藉由五德 (面對、積極、樂觀、正面、愛心)扭 轉命運,勇敢面對一切,無論遇到順境、 逆境,內心都不動搖,心亦不退轉。以 此來開啟吉祥之門,才能真正掌握自己 的命運。

所以面對世事變化無常時,由於心 25


Agama

阿含

小潘潘校長

做孩子的楷模

撰文.饒恩杰 圖.潘慶輝提供

課時間,育才國小的孩子們正在操

它,自然把心力都放在上面。」的確,

場嬉戲,一見到潘慶輝校長領我從

如何讓學校裡的孩子變得更好,是潘慶

校門口走來,「小潘潘校長!小潘潘校

輝無時無刻所思考的課題:為了帶動偏

長!」的歡呼聲就不斷響起,孩子還紛

鄉閱讀風氣,潘慶輝在鼻頭國小舉辦濤

紛湧向校長一一與他擊掌,才心滿意足

聲讀書會,帶孩子讀親子繪本,從故事

地繼續原來的遊戲。被孩子暱稱為小潘

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家長驚訝孩子變

潘校長的潘慶輝,到底是位什麼樣的校

乖了,更對能在報紙上讀到孩子文章感

長?

到驚喜;來到北新國小,潘慶輝繼續用 他是一個你在路上擦肩而過,一定

會多看兩眼的校長。不是因為他總是笑 瞇瞇的,而是他腰間皮帶頭和頭上鴨舌 帽,都有「育才國小」的字樣,甚至上市 場買菜,穿的也是學校運動服。「校長, 你現在在育才喔?育才好不好?」看見 潘慶輝運動服上的文字從秀朗變成育才, 永和一位市場攤販好奇發問。「很好啊, 育才的特色是全美語的學習環境。」潘

熱情改造學校,設立 6 間英語專科教室 與英語圖書館,並結合台北兩所教育大 學及淡江大學進行多元英文教學。技嘉 董事長葉培城也認同潘慶輝辦學理念, 特地捐贈 400 萬的電腦教室,將北新國小 打造為教育部資訊種子學校。潘慶輝真 心喜歡的熱力不僅讓校園朝氣蓬勃,也 為自己先後贏得師鐸獎、校長領導卓越 獎的肯定。

慶輝說。「那是育才好,還是秀朗好?」

「我只要認真,孩子就會有所表現,

攤販接著問。「兩間學校都好,我都好

這些表現就是我做事的軌跡」,潘慶輝

喜歡喔。」潘慶輝笑著回答。

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獲得的殊榮。之後他 調任秀朗國小,同樣為孩子建置資訊、

校長認真,學生就有表現

英語的良好學習環境,待校內 50 米新北

怎麼能喜歡學校到將標誌放在身

市基層選手游泳訓練館完成,也要求孩

上?「真心喜歡一所學校,你就會認同

子畢業前完成 15 米游泳訓練。由於「一

26


阿含

Agama

人一技,一人一藝」的多元化學習特色, 秀朗國小被商業週刊評選為「百大特色 小學」。

你做什麼,孩子跟著做 一個和藹可親,說話總是把請、謝 謝掛在嘴邊的校長,為什麼有如此領導 能力,讓大家都願意跟著他前進?潘慶 輝說了一段往事:李四川(時任台北縣 副縣長)有次到秀朗國小開會,會後潘 慶輝送李四川走出校門。因為接送副縣 長的公務車停在對面,李四川看到沒車 就想穿越馬路,卻被潘慶輝攔了下來, 「副縣長,請你跟我這樣走,我們走斑 馬線過去,或是請司機開車過來。」李 四川說:「不用不用,校長怎麼走,我 跟著走。」 「你知道嗎?有很多眼睛,默默看 著我們在做什麼」,潘慶輝說,「當我 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能夠做到,孩子就 會信賴我,跟我做一樣的事,這叫做楷 模學習。」因此住學校附近的潘慶輝, 下班後經常拿著一本書在學區散步,學 生看到他就問,「校長你手上拿什麼?」 27


阿含

Agama

潘慶輝回答,「一本有趣的書,你要不

子看到我眼睛紅紅的,會過來抱抱我,

要看一下?」那本書往往就這麼被學生

要我別太傷心。他們給了我很大的能量,

借回去。「當你手上經常拿著書,孩子

幫助我非常多。」

就會跟你一樣看書」。

生命教育,學習面對別離 經過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潘慶輝 原以為自己會在公立學校的崗位上退休, 沒想到兩年前他妻子生病,確診為肺腺 癌第四期,很快又轉移到淋巴。他知道 自己跟妻子相處的時間所剩不多,就毅

潘慶輝跟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以及這段時間自己喪失摯愛的心路歷程, 希望孩子明白生命的軌跡,知道如何面 對別離,「當他們未來碰到類似的事情, 他們會想起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叫做小 潘潘校長:如果他都能好好活下去,我 有什麼不可以呢?」

然辭去秀朗國小校長的職位,好好陪伴

由潘慶輝口中得知,從鼻頭國小可

她度過最後的日子。某一天,妻子跟他

以遠眺福隆上的靈鷲山。他也曾在學校

說了一句話,「我把你奉獻給教育,你

接到靈鷲山僧團送來,心道禪師親手寫

不常在身邊陪我,直到我生病。但我的

的偈:「海浪有高有低,水依舊是水;

日子並不多,而你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

人生有苦有樂,心依舊是心。」潘慶輝

……我想讓你重回教育崗位,回到你的

說自己常常想到這首偈,心就安定下來,

田園繼續耕耘。」她要潘慶輝接下育才

溫和而堅定地推動校務。下課時間,潘

校長的工作,希望自己走後,先生還有

慶輝笑瞇瞇地送我到校門口,再跟孩子

一個寄託。妻子告別式隔天,潘慶輝就

一塊做操。看他們做完操,聽見潘慶輝

銷假上班,「我回來以後,看到我們老

對其中一個孩子說,「你剛剛做得好認

師兢兢業業過每一天,把孩子教好。孩

真喔」,心裡不由得泛起一股暖意。

28


般若

你為什麼要來學佛法?

Prajña

撰文 ‧ 呂政達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 (PISA) 的

的表現,最終對國家的競爭力做出了他的

結果公布,那些學生成績排在前面

貢獻。但是,怎樣做才算是維持高度的學

的國家,就會引來其他國家的注目,大

習動機呢?試著問自己,你現在是為了什

家都在想,這些國家的學生有什麼特殊

麼在念書?如果老師和爸媽都不管你,給

的教育法嗎?台灣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

你自由,你還會想讀書嗎?

數學成績一直排在前面,但是,你覺得 你所接受的數學教學有什麼不一樣的地 方嗎? 從芬蘭到中國大陸,這些教育學者 研究了很久,卻主張這些國家致勝的原因 不在於教學法,而是在於學習動機和自主 權。有個學者說,這將是「動機落差」取 代「數位落差」的時代。

如果你是一名佛教徒,問題就可以 這樣問,你是為了什麼來學佛法?當假日 大家都出外遊玩時,為什麼你堅持著禪修 的習慣呢?再問一遍這個問題,你為什麼 要來學佛法? 如果針對佛法的學習,也有一個國 際的評量,你覺得那些國家的佛教徒會名 列前茅呢?當然,佛法是無從比較起的,

也就是說,由於電腦科技的普及,

但你將會發現,近年來那些物質文明高度

以前有些國家的學生因為擁有較現代的

發達國家的佛教徒,動身前往那些相對較

設備,學習成績自然較進步,但現在大家

簡樸的小國,只為一窺佛法的要義?

的科技和設備都差不多,使用伊媚兒和搜 尋引擎就可以和全世界互通聲息,到了後 來學生有沒有學習的動機,能不能創造出 學習的熱情,才會真正的影響到這個國家 整體的學習成績。 你也可以這樣想,一名自主學習、 擁有高動機的學生,他的成績也會有較好

心道禪師發願推展的四期教育,說 明白了,也就是要保持一個佛教徒的習法 動機,能夠歷數十年光陰而不墜。如果能 夠保持高動機,對要學習的事物保持高度 的好奇和興趣,往後學習的路上,遇到許 多難題也將迎刃而解。因為,對這些人來 說,難題只不過是另一段學習的開始。 29


般若

Prajña

什麼是禪? 撰文 ‧ 釋清如

佛教禪 VS. 外道禪 禪是梵文 Dhyana 的音譯「禪那」 之略稱,意譯為「靜慮」。靜就是「止」 (定),慮就是「觀」(慧)。在佛陀 的教學總綱三增上學———戒、定、慧 中,不僅位居樞紐地位,且通貫其中。 無論聲聞乘行者或是菩薩乘行者皆必需 修學,因此,禪可以說遍通大、小乘禪, 同時在解脫大道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若從其發展的歷程來看,禪不是佛陀的 創發,而是源自於古印度的瑜伽行法, 但二者的修學方法與目的互異。古印度

主要是內涵與實踐的方式不同。小乘禪

的瑜伽行者大都以獲得禪定為目的,故

法是依照戒、定、慧的修行來令心清淨,

主張苦行;佛陀卻認為苦行只是一種自

遠離煩惱。主張心清淨,智就清淨,智

我折磨,無法證得無上菩提。因此,他

清淨即能達到解脫清淨,獲得究竟涅槃。

放棄苦行,採取中道的修行方法,並將

這是小乘禪法的解脫觀。所以,為了能

「無我」的思想貫穿其中,作為其禪法

現證正覺解脫的勝義智慧,就必須從禪

的理論基礎。禪定不再是修學的目的,

定中修學觀慧,靜慮雙運,進而達到定

而是獲取無上智慧的手段,真正的目標

慧等持,從而引發無漏智慧,始能斷除

是達到涅槃解脫。為了與佛教禪作區別,

煩惱,破除惑障,而體現覺悟解脫。所

就 把 佛 教 之 外 的 各 種 禪 稱 之 為「 外 道

以,禪定是修學觀慧的一種方法,也是

禪」。

助緣,是慧學所依止的基石,認為若無 禪定的功力,觀慧就無法成就。佛陀曾

小乘禪 VS. 大乘禪 佛教禪為何會有小、大乘禪之分? 30

於《中阿含》卷四十<黃蘆園經>自述 其證悟的過程:


般若

Prajña

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知如真。……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 闇壞而明(慧)成,無明滅而明生,謂 漏盡智作證明達。」 從上述經文,可以清楚的知道,當 初佛陀是於四禪定中獲得正等正覺。不 僅如此,經中還記載著,佛陀最後的入 滅也是在四禪定中般涅槃。所以,佛陀 在教授弟子時,亦特別重視四禪,而稱 為「四根本禪」。其修學禪法的入門, 「 我 先 觀 法 …… 我 持 蒿 草 往 詣 覺 樹,布草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不破正坐,要至漏盡。我正坐已,離欲、

就是四念處、安般念等觀行。最早將禪 法介紹到中國來的安世高,其所傳譯的 禪經即屬於此類禪法。

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逮初禪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一增上

大乘禪是奠基在小乘禪法上,並依

心(定)。即於現法得安樂居……安穩

循著大乘佛教的理論發展而成。因此,

快樂,令昇涅槃。復次梵志,我樂滅、

不同的心性主張,就發展成不同的大乘

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

禪觀,例如大乘的主要禪觀之一——「實

逮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四增

相禪」,即是將般若學的緣起性空與禪

上心。……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

法結合起來的觀禪。爾後中國禪學又將

無煩,柔軟禪住,得不動心,覺憶宿命

此實相禪法與佛性論的「自性本覺」相

智通作證;……學(覺)於漏盡智通作

結合,而形成中國特有的禪學理論。

證。……我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 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 31


般若

Prajña

四期教育在北京

覺醒之道 「我是誰 ?」拿掉職銜、身分、地位,擺脫父母、先生妻子、兒女的角色,甚至, 拿掉名字以後,我是誰?佛陀一直教我們要找回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清淨無垢、無雜染 塵,是人人皆有的佛性,然若本來如此簡單,為什麼有了八萬四千法門找本來,還是許 多人在紅塵中載浮載沉,到不了成佛彼岸?

善 彼岸萌芽

撰文.張育寧

組討論,幫助學員與佛親近,覺醒本來。

靈鷲山心道禪師將佛陀修行的道路

營隊指導法師了意法師提到,「佛

有次第、系統的歸納,發展成四期教育,

之道」是以初轉法輪經為課程藍本,從四

分為「阿含、般若、法華、華嚴」四個時

聖諦八正道 (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期,從以小乘出離世間苦的角度出發,到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中修習戒定

同體大悲,以願力成就世間佛國的廣大志

慧的功夫,以斷絕煩惱。「心之道」以心

業,將其稱為成佛的藍圖實不為過。

道禪師於塚間實修證悟的「平安禪法」為

阿含期講佛陀的制教,從開悟到涅

法門,透過禪修,找回自己,覓得活在當

槃,佛陀講的都是四聖諦八正道,也是貫

下的快樂。「無我之道」對治眾生因沉迷

穿佛法的核心思想。5 月 21 日慧命學院

於種種物質慾望所生的煩惱。從自我覺醒

初階阿含課程於全國 15 個講堂同步開課, 800 名學員一同修習初轉法輪經,建構成 佛藍圖,當日適逢文殊菩薩聖誕,正是以 精進供養菩薩的最佳寫照。 靈鷲山佛教教團慧命成長學院今年 7 月初於北京舉辦「覺醒之道」營隊,將初 階阿含八堂課程濃縮為三天兩夜之內容, 以「佛之道」、「心之道」、「無我之道」 為課程精神,並透過動態的活動設計及分 32


般若

Prajña

並未因為我的存在而改變什麼,只是剛 巧我的生活就是這樣被命運安排著的, 也因此常常覺得自己是游離在這個世界 的,對任何事情都覺得事不關己。」然 而三天下來,曉宇師姐有了非常大的改 開始,喜歡生命、關懷生命,在簡單生

變。她分享改變的關鍵:「最深的感觸

活中,尋回內心的寧靜。

就是我的心被打動了,我發現自己像迷 失的羔羊找到一條路,這條路讓我找到

心 再度跳動

了自己的本心,我的心變得柔軟許多,

「覺醒之道」營隊在北京引起熱烈

能感知到很多細膩的事物,以前我把自

迴響,學員最遠來自青島及湖南。年紀

己的心包裹得很密實,在禪修三天之後,

最小的學員果果 ( 化名 ) 僅十四歲,用功

我覺得自己的心又有了跳動的感覺。」

精進,攝心自持的定力完全不輸給大人。 課程內容從「認識不同階段的自己」的 破冰活動開始,結合平安禪及佛陀法教, 一步步幫助學員覺醒本來,找回自己。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而為人最 難得之處在於有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可體驗人生,紅塵一遭嚐其酸甜 苦辣。亦有機會修行證悟菩薩道,求解

已過不惑的曉宇師姐受用頗深,她

脫輪迴之苦。明心見性覺醒本來,求一

說道:「來參加禪修之前,我的心是非

顆心清澈明朗,真真實實感受此生;也

常堅硬的,因為過往四十多年裡,我的

願成就華嚴世界,佛國淨土。四期教育,

人生堪稱順遂。聽父母的話、認真考上

成佛的藍圖,眾生在此皆可覓得自己心

好學校,到了適婚年齡就結婚,接著生

之所嚮。

養子女,培養他們長大成人,突然我發 現,過往的四十多年自己一直都在為別 人活,雖然在這其中我是主角,但世界

由於各界迴響熱烈,10 月於美國紐 約、台灣將再陸續舉辦初階阿含課程營 隊,歡迎大家一同前往覺醒本來! 33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法華

胎動.風起雲湧 護法會二十五年的故事 1990 年 9 月,靈鷲山護法會誕生,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傳承願力,發心 護持,遍灑正覺種子,推動靈鷲山佛教教團各項弘法志業,成為靈鷲山佛教教團歷史重 要的一章。 撰文.張育寧

道禪師於 1976 年在宜蘭塚間苦修,

揚佛法志業,引渡眾生的弘法起點。翌年

堅定的求道精神感動許多當地善

中國時報並以「登峰聽濤空人心,靈鷲山

信,常常帶著米、菜等日常用品來探訪

上結佛緣」為題,報導靈鷲山無生道場為

心道禪師。因借住圓明寺與骨塔之故,

景致清幽的假日好去處。雖無宏偉大殿、

心道禪師結識圓明寺原所有者家屬吳政

大規模道場,靈鷲山心道禪師與無生道場

勳、吳李峰父子,他們幫心道禪師在古

因著各方善信堅定護持及心道禪師潛心

塔拉了電線,讓心道禪師在修行中仍能

修法,默默宣化,接引新緣不斷,漸漸為

閱讀經藏,印證所悟。

人們所知悉,開始有信眾慕名而來。

老菩薩吳阿緞師姐也在此時開始跟

1989 年 9 月成立「靈鷲山般若文教

隨師父,她憶起當時交通不便,常常要搭

基金會籌組基金委員會」為靈鷲山護法會

火車或公車到宜蘭市,再轉搭計程車到

前身。並於 1989 年 11 月,於宜蘭羅東舉

骨塔,有時也會幾個師兄師姐包遊覽車,

辦第一場「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籌組基

相偕前去聽師父講經,雖然路途遙遠,但

金委員會」說明會,陸續於桃園、三重、

每次聽完師父講經,回來都會覺得心裡充

新莊、松山、板橋等地舉辦十餘場說明

滿歡喜,距離遙遠並未阻礙她親近師父、

會,靈鷲山護法會的成立,漸具雛型。

親近法的心。1983 年心道禪師因為想要 對佛法有更深的體悟,來到福隆普陀巖斷 食閉關,莊子和、張漢添承擔護關之責。 1984 年 7 月,觀音菩薩成道日,靈 鷲山開山聖殿啟建開光大典,籌建了無生 道場最早的建物—— 祖師殿,為之後宣 34

願力起 智慧生 隔年 6 月,靈鷲山首場對外佛學講 座「菩薩在人間」於基隆文化中心舉辦。 吳阿緞師姐回憶當時的過程:「我們從來 沒有辦過講座,心裡很緊張也很煩惱,可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是既然師父要做,憑著一股傻勁就下去

靈鷲山開山之初事事艱困,心道禪

做了。那個時候我們還跑去擲筊,從里

師總是能得各方善緣相助,潛心修法。

民大會、仁愛國小一直問到基隆文化中

而 1990 年第一場佛學講座舉辦後,在社

心才擲到筊,最終選定基隆中心作為文

會上帶動一股學佛風潮,為了凝聚這股

化場地。」講座舉辦當日,一千兩百人

風潮,開始於各地進行籌設分會的規劃。

的座位,全場滿座,反應空前熱烈。

同年 9 月,靈鷲山護法會正式誕生!

師兄師姐們雖沒有舉辦活動的經驗,

護法會創立,將靈鷲山帶領至另一

且不少都是家庭主婦,但憑藉著一股熱

個嶄新的階段,各區會陸續成立,遍撒

誠跟信念,竟也無師自通,將講座辦得

正覺種子,接下來的「為宗博而跑」活

有聲有色。缺乏場地布置的預算,便想

動及第一屆靈鷲山水陸空大法會啟建,

到買水缸,用心包裝後放入花束,在偌

將心道禪師弘法利生的菩薩道推向一巔

大的活動現場反而更顯大器美觀。沒有

峰!

宣傳活動的經驗,靈機一動,利用常在 大街小巷奔走的宣傳車宣傳講座活動, 引起民眾注意,收到極佳效果。 護法們護持靈鷲山不只行人間觀音 菩薩道,也為自己開啟了智慧及人生新 舞台。吳阿緞師姐追隨心道禪師近三十 年,從早期感佩心道禪師塚間苦修的精 神,時常帶日用品前往探望心道禪師, 到後來成功舉辦學佛講座,更成了做佛 手的箇中翹楚,一雙巧手做出的佛手已 成靈鷲山水陸法會的特色。

35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法華

靈鷲山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行善實踐家 蔡高忠

撰文 ˙ 余素珠

從 1999 年 皈 依 心 道 禪 師 以 來, 蔡

參加水陸法會除了廣結善緣外,對於「無

高忠師兄從金融證券業跨足佛教志

分別心」與心量的培養,也有一番領悟。

業,不只持續多年來對靈鷲山各項活動

談行善,他說只要你當下是快樂的,就

的支持與奉獻,還將他多年從產業界經

夠了!甚至於連三輪體空的念頭都不要

營管理的嫻熟經驗,轉化為靈鷲山整體

有;談修行,他說自己還差得遠,只是

向前推動的助力,而於今年初接任靈鷲

因為了解與認同佛陀所說的道理,將其

山慈善基金會執行長一職,希望能組織

努力落實於生活中,「隨緣消業障,切

更多慈善活動,將靈鷲山與師父的志業

莫造新殃」;談人生的體悟,他說人是

與社會各界做善的連結。

來了緣、了願,與接受考驗的。

行善,只要當下是快樂的就夠了!

做任何事都必須有「人」和「錢」

個頭不高,隨時笑臉迎人,直覺他

高忠師兄不諱言,做任何事都必須

是一個佛緣很深的人間菩薩,聊起來,

有「人」和「錢」,目前慈善基金會有

才知道他曾從事金融證券業,目前擔任

三大志業方向,包括:生命關懷的「獨

十家上市櫃公司的董監事,並主持一家

居長者探視關懷」、生命救護的「重大

管理顧問公司的業務。問他,這兩份工

災難救援」、生命教育的「普仁獎學金」

作在心境上會不會互相干擾,他饒富深

與「生命和平大學沙彌教養」。特別是

意地回答:「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

「生命和平大學沙彌教養」是師父現階

廢世法,而證佛法」,對他來說,工作

段弘法志業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因為要

的心境上沒甚麼兩樣。

藉由此培養具國際觀的弘法人才,推廣

經由大姊的介紹,二十年前高忠師 兄接觸靈鷲山水陸法會,從拿香跟著拜 開始,每一年的心境都有所不同,他說 36

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消弭紛爭、以求 和平。 目前基金會這三大業務都有專家與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志工來協助推廣,以今年的尼泊爾賑災 為例,基金會結合了國內醫療團體「台 灣健康服務協會」的力量,加上當地「喜 樂基金會」慈善團體的協助,將有限的 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包括治療傷患、 將救濟物資有效率地送到災民手上,並 配合政府策略指導,偕同做了場成功的 國民外交。

只要方向對,不怕路途遠 靈鷲山慈善基金會已成立二十多 年,接任執行長以來,高忠師兄將其定 位為「提供資源的單位」,因此,募款 成為他任內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在沙彌

高忠師兄能得到心道禪師的倚重,

教 養 的 募 款 規 劃 方 面, 有 每 個 月 每 人

除了他長期在企業界歷練而成的經管長

三千元一對一的沙彌認養,也有每個月

才外,更在於他的執行力。在他的隨身

每人一百元贊助沙彌學院;而在募款規

背包裡,總是有一小疊捐款單,不需刻

劃上分為三類方式,從個人與個人關係

意,但也不錯過任何機會,當身邊出現

的延伸、實體通路到網路平台,希望借

一個善種子,高忠師兄就能歡喜與人結

助網路平台深化與捐助者之間的互動,

緣。他說,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人,要

藉由靈鷲山宗風的闡述,與過去三十餘

「以身作則,邀過諉功」,沒錯,對於

年來的成果,來獲得社會更多的認同,

這個理念,他確實是個實踐家。儘管募

高忠師兄說,他很慶幸有一個很棒的團

款任務艱鉅,但他愉快地說,「只要方

隊,可以將很多的構想實踐。

向對,不怕路途遠」。 37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朱增宏 把動物當家人

撰文 ‧ 張育寧

佛家有云:「六道眾生,盡皆平等」意指在佛的視野中,人類與其他的生命物種之 間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因之對世間有情眾生皆能起慈悲愛護之心。在《金光明最勝王 經卷》中亦記載有王子捨身餵虎的故事,可說是眾生平等精神的極致表現。台灣動物社 會研究會的創辦人朱增宏,在出家期間擔任生命關懷協會秘書長長達 6 年,其後即使離 開佛門仍致力於動物保護及保育工作,在他心目中,在同一個空間生活的所有物種,都 能夠平等相處,產生良性互動,才是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也是動物社會研究會迄今努 力不斷的目標。

從毛小孩安樂死到神豬競賽

以古董歌仔戲服上的刺繡縫製成的現代

花蓮縣原定執行的 50 隻流浪犬安樂

西裝。朱增宏也表示,透過這些有影響

死計畫,在愛狗人士的搶救下危機解除。

力的藝人及機構來「認同」動物保育的

而早在流浪狗議題沸沸揚揚之際,動物

重要,相信會對社會大眾帶來正向的影

社會研究會早已發動過多項議題,從皮

響。

草、神豬競賽到人道屠宰……,不一而

而該協會也曾發起「廢除神豬『重

足,期引發社會大眾對動物權及動物福

量』比賽」議題,挑戰因民俗信仰,而

利議題之關注。

虐養豬隻的習俗。朱增宏舉某年獲得「特

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大人物慈

等」獎的神豬為例,重達 1,191 台斤,體

善攝影展」,邀請藝人趙又廷參與拍攝。

重是正常豬隻的 6 ∼ 7 倍,因為過於肥

媒體報導,造型團隊為趙又廷打造號稱

胖且長期被限制行動,這隻神豬的四肢

以 15 隻蛇皮縫製而成的「華服」粉墨登

骨骼都已彎曲變形,完全無法站立、行

場「參展」。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此

走、移動。而其宰殺過程也是極其殘忍

同時發起將「慈善」擴及動物,讓「公益」

不人道,經過多年的努力,以及許多客

更彰顯護生價值之議題,富邦文教基金

家大老的支持,應該有越來越多的客家

會亦給予正面回應,該攝影展將展出作

人相信神豬比賽不是義民信仰的光彩,

品改為標榜傳統藝術與新銳設計結合,

而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

38


法華

動物福利源於人道 也有科學依據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的運作自然出現異常。通俗來說,就是

朱增宏提到,動物、人類跟環境的

體內會分泌出一種毒素,對食用者身體

和諧世界是從全方位的角度看待,動物

健康造成危害。因之人道屠宰不只是基

保育是針對動物物種的存續而言。動物

於動物權考量,也是為了人們健康著眼。

保護則包含動物權跟動物福利。也許有

又如母雞長期被飼養在 A4 大小的格子籠

人會覺得動物有什麼福利可言,他說道:

裡,甚至不肖業者添加各類藥物於飼料,

「人跟動物都是生活在同一空間,不管

當作生長促進劑使用,蛋中殘餘多種不

我們是把動物拿來當食物、寵物或是做

該出現在雞蛋當中的藥物,成為「藥殘

實驗。彼此都產生了互動,有了互動就

蛋」,這些蛋人們吃了當然也不會健康。

會互相影響,這就是共業!」。以人為

藥殘蛋、毒素豬可以說是大自然的

例,一個國家有很多乞丐,少數有錢人

反擊,在佛家的說法也可以說是人類因

雖過得好,但整個社會不可能真正健康、

虐待動物所需承受的現世業報。共存、

安樂!

共生並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事實,

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當動物處於 痛苦、恐懼之中,身體與生理的功能不

共存才能共生,原來早在二千六百年前, 佛陀已了悟這個道理。

正常,新陳代謝或是蛋白質等營養成分 39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法華

修大悲咒 修無我利他心 台灣大悲團 香港結起觀音願力 靈鷲山僧俗四眾一行共 50 人,於

7 月 1 日至 3 日前往香港舉行「大

悲 咒 共 修 法 會 」, 三 天 下 來 一 共 持 誦 87,638 遍大悲咒。此次大悲咒共修法會 發起人旭日集團楊釗居士,更正式宣布 大悲咒團在香港正式成軍,而心道禪師 特別專程前來香港鼓勵香港信眾,「修 大悲咒,如果在生活中能做得到的話, 禪與慈悲也就做好了。禪,是離相無我 的心;慈悲,就是利他的心。禪與慈悲 就是無我利他的心。」 6 月 21 日剛圓滿 21 天的百萬大悲咒 閉關,香港隨即號召台灣大悲咒團前往 共修,而此次前往香港共修的台灣大悲 咒代表團成員,皆是持滿十萬遍以上的 大悲行者。1 日早上出發,下午旋即進行 為期三天共修關期,旭日集團楊釗居士 與家人更是全程參與共修,一同進入大

40

撰文 ‧ 編輯台

悲咒的沈靜氛圍中。 其中隨團的許松文師兄是全團最精 進的大悲行者,20 多年來累積高達 240 萬遍大悲咒,許師兄於分享時提到,「因 為身體業障的因緣而接觸大悲咒,雖然 過程中有時想要中斷放棄,但還是堅持 到底,在此也鼓勵大家不要放棄持誦大 悲咒」。 此外,有兩位已持滿 100 萬遍的師 姐,分別是張眉師姐與王寶蓮師姐,張 眉師姐分享時激動的表示,自己曾經是 個固執又不精進的弟子,在心道禪師的 鼓勵下開始持誦大悲咒而突破了自己修 行上的盲點;另一位王寶蓮師姐,說到 自己以前是個壞脾氣的人,因為心道禪 師一聲令下要她修大悲咒,從此改善自 己的壞脾氣,現在一點脾氣也生不起來,


法華

Saddharma-Pundári ka stage ..

努力承擔 種下善因 在台灣百萬大悲咒閉關擔任法工的張立謹, 分享自己做法工的心得: 接到法工的工作,心情很忐忑,怕

到放下的自在,專注在待人,為別人著

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告訴自己,用

想上。多多效法別人的精進,自己也努

感恩的心、歡喜的心,來承事師父,還

力行持觀音法門,這也是師父希望弟子

有做師父所喜的事情,那擔任法工就會

們能做到的。有這麼好的師父教導,我

很歡喜。

們互相鼓勵,承擔佛的志業,雖然我們

從來都沒接觸過這個環境,心裡難 免有顆忐忑的心,當然也有感恩的心, 感恩師父創立靈鷲山無生道場,讓我在 有限生命中聚集很多福德資糧,種下善 的種子。當義工的資糧實在太多了,遍 地都是黃金,讓我用很歡喜的心來做。 做得到的,我努力承擔,心從忐忑不安 這一切都要感謝大悲咒的加持。 這次香港大悲咒共修團的發起人楊 釗居士,感謝來自台灣的大悲咒團到香港 開啟大悲咒共修的因緣,楊師兄與大眾分 享時提到,「大悲咒就像是一盞無盡的 心燈,從今年開始將從台灣延續到香港, 以此來貫徹延續觀音菩薩的願力。」

都是凡夫,或許不盡圓滿,但只要種下 善的因緣,未來就會有善的果報。如果 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就懺悔,如果有做 得不錯的地方,則是師父引領的功德。 感恩這麼多天來,有許多同行師兄師姐 的陪伴,讓我能夠承攬這件事情,利益 更多人。 會場為與會的信眾開示,「在災難頻繁 的今日,大悲咒是給我們救苦救難的, 我們應該更有信心的持誦大悲咒,一方 面讓我們的道業紮根,一方面與觀音菩 薩接起善緣。我們持了大悲咒就跟觀音 菩薩的緣生生世世環扣在一起,即使在 輪迴中我們也是有願力、有慈悲的做功 德。」

7 月 1 日心道法師特別專程來到共修 41


Avatamsaka stage .

華嚴

在緬甸拜佛——

讓我在你腳下休憩 緬甸佛教徒並不盲目崇拜佛陀,或對他心存畏懼。大家尊敬他,是因為他揭示了宇宙的本來面目, 為所有生命找到了通往永恆快樂的路徑。 撰文.李穎妮

中國的十二生肖不同,緬甸人按照

緬甸人還喜歡在自己出生的那個日

一個星期的七天來決定自己的屬

子去浴佛,像是星期二生的人,就選在

相。古代緬甸人相信,天空中的星體,

星期二浴佛。他們會依照年齡,給自己

日、月、火、水、木、金、土,影響人

的星期佛澆幾碗的水,也愛給佛像戴上

間生活,也分別代表一周中從周日到周

鮮花編織的花環。到了特殊的日子,佛

六的每一天。

像上掛滿層層芳香花串的場景,非常美 麗。

緬甸孩子都與佛連結 一個星期的七天,各有一尊對應的 佛,但都源自於釋迦牟尼。比如星期一 佛為「平定佛」,所以當天出生的人, 被相信是一個敏銳、敏感、溫順以及會 變通的人;星期二佛為「涅槃佛」,生 於星期二的人因此被認為是勇敢、主動 及嚴肅認真的;星期三到星期六則分別 對應著:「托缽佛」、「冥想佛」、「內 觀佛」、「七龍佛」;而最後一天的星 期日,所對應的佛為「成道佛」。每尊 佛都庇護在各自代表日所出生的孩子, 也為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緬甸人 這麼相信。 42

在緬甸,孩子在剛剛能走路的時候 就會被父母帶到寺院,模仿學習成年人 在佛像前畢恭畢敬地下跪,每次磕頭, 額頭、手掌、肘部、膝蓋都要平貼地面, 這樣的姿勢才是對佛最高的禮敬。

親近佛看見自我內在 到了孩子開始讀書時,無論是僧侶 創辦的學校還是現代公立學校,佛教文 化課程都是不可缺少的科目。許多學校 在每年的文化節日期間延請高僧到學校 講演,也經常組織寺院、佛塔的遠足參 觀活動。因為從原始佛教傳入緬甸,佛 教就被歷代國王尊崇備至。全國自上而


華嚴

下地推動,使得這個國家的文學、建築、 繪畫、雕塑藝術,都與佛教密不可分。 緬甸著名作家 Daw Khin Myo Chit 在《繽紛緬甸》一書中寫道:「每一位 緬甸佛教徒都深深明白,釋迦牟尼不是 這個世界的創造者,所以大家並不一味 盲目崇拜他或對他心存畏懼。大家尊敬 他,是因為他揭示了宇宙的本來面目, 為所有生命找到了通往永恆快樂的路徑。

Avatamsaka stage .

這種虔誠自然的心態造成了緬甸獨 特的佛寺景觀:情侶們手挽手在寺中漫 步,也會跪坐在佛像前情話喁喁;老人 們靠著佛像的背面打盹,天氣炎熱時還 會在寺中空地上過夜;有的夫婦在教孩 子學步,有的人誦經完畢跪在原地翻看 手機短信。人們喜歡在佛寺隨意散坐、 赤足,親近佛祖和大地,丟棄一切胡思 亂想。

人們拜佛時,誠然也會帶著心願,但那

當人坐在地面上看世界時,身邊臺

在緬甸不是主要的意義。人們去佛寺,

階上的螞蟻看得特別清楚,不遠處那隻

是去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時,禮敬

睡覺的野狗在說夢話。烏鴉和鴿子飛到

佛祖、佛法與僧人是一件積累功德的好

身邊啄食時,可以看清牠們的眼神。放

事。因此每個緬甸人禮佛完畢,一定去

低視線,蜷起身體,姿態變得謙卑,卻

撞鐘三下,讓遠近聽到鐘聲的人們也能

體會到了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繫,更清

分享這份功德。」

楚地看到自己的內在。 43


Avatamsaka stage .

華嚴

李義弘提筆邀約

愛與和平的對話

撰文.饒恩杰 圖.台灣海尾藝術學會提供

說唐代書法名家歐陽詢,有次看到

連坐臥三天才離開。同樣深深為書法著

晉代名家所寫的石碑,讚嘆多次不

迷的,還有跟隨書畫家江兆申學藝,日

願離去,乾脆坐下反覆揣摩,在碑旁一

夜揮毫也不倦的李義弘老師。而一向樂 於分享的李義弘老師,希望人人都能感 受書法之美,於是策劃「愛與和平」書 藝創作特展。 為 什 麼 選 擇「 愛 與 和 平 」 為 展 覽 主題呢?有一年,心道禪師提到「愛是 我們共同的真理,和平是我們永恆的渴 望」。一開始李義弘老師也沒太多想法, 但日子愈久,這句話在他心裡愈是發酵, 「何不呼應心道愛與和平的理念,在宗 博辦一個宗教書法展,讓大家藉筆墨既 抒己見,彼此又能對話交流呢?」

李義弘小檔案 1941 年生於台南西港,師承台灣文人 水墨大師江兆申,其作品深具創造力,曾獲 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 1984 年起,任教台北藝術大學直至退

李義弘老師的想法,獲得心道禪師 及跨世代二十位書畫名家的響應,他們各 自揮毫一幅「愛」字方幅,形成展示空間 的基本元素;再從眾多宗教經典中,挑選 闡揚「愛與和平」宗旨的經句書寫,「不

休。五十歲後深居三芝鄉間,確立筆墨積澱

拘工楷狂草,甚至畫符也行,只要不離開

的渾厚蒼樸,與對自然人文的熱切關懷。

書法藝術都可以」,李義弘老師表示,很 難得同時邀請到這麼多台灣當代書法家參 展,能前來參觀一定有所收穫。

44


華嚴

Avatamsaka stage .

然而,如果對書法不是很了解,該 怎麼欣賞書法藝術?不妨先概覽一遍, 知道這幅字在寫什麼句子,或出自哪一 部經典,再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看書 法家的筆法,看他如何透過自己的理解, 將過去所累積的人生涵養,表現在那幅 字的神韻裡。也正因為每個人經歷、理 解 不 同, 所 以 同 樣 一 個「 愛 」 字, 在 二十二位創作者的詮釋下,外形相似而 墨色深淺虛實留白不一,各有巧妙不同 的神韻。 參觀書法展體會漢字書寫的美妙 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深意,思索經 典名句,在心裡展開愛與和平的對話。 如同李螢儒老師參展所書,「願主耶穌 基督的恩常在你們心裡」,既是祝福也 是提醒,盼望眾人明白感恩就會快樂;

「愛與和平」書藝創作特展 時間:9 月 22 日 至 11 月 15 日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 六樓特展區 II 主辦單位:世界宗教博物館 發起人:李義弘先生 策展單位:台灣海尾藝術學會

而李義弘老師為了參展,將「慈悲喜捨」 寫了一遍又一遍,最後挑出滿意的一張 時,他說自己「很泰然」,因為想法投

參展名家 心道禪師、杜三鑫、杜忠誥、李茂成、 何信旺、李義弘、李螢儒、李燿騰、林

入了,感情投入了,把自己完全投入,

家男、柯詩安、陳民芳、陳明德、郭懷

連這些作品都大方捐給宗博,「慈悲喜

雅、張光賓、張舜翔、黃宗義、黃智陽、

捨就是愛」,李義弘老師微笑著說。

楊平、詹獻坤、趙宇脩、蔡明讚、蕭一 凡(依筆劃排列)

45


華嚴

Avatamsaka stage .

靈鷲山慈善基金會 赴緬甸災區義診

撰文 ˙ 靈鷲山慈善基金會

續數星期的豪暴雨為南亞地區帶來

善的智慧,就能夠轉換這個災變,而能

嚴重水患,據統計,僅在緬甸地區

呈現一個吉祥的世界。」靈鷲山慈善基

已造成 100 多人死亡,約 22 萬多個家庭

金會與台灣健康服務協會籌組醫療團前

近 100 萬人受災,暴雨導致緬甸全國 40

往緬甸實皆省、馬圭省等重災區協助救

座水壩水位都溢出洩洪道;12 個省受到

護災民,選定距離仰光約三小時車程的

暴雨的侵襲,50 多萬畝的稻田被洪水淹

勃固省明拉鎮、孟優鎮,醫療團位於明

沒。緬甸政府宣布災情最嚴重的中西部

拉鎮,義診地區則於孟優收容所及周邊

實皆省、馬圭省、若開邦、欽邦等四個

村莊,並視災區狀況調整義診村落。

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此次醫療團團員包括:醫師 3 名、

緬甸各界正竭盡全力抗洪救災,靈

藥師 1 名、護理師 2 名,主要提供當地

鷲山開山宗長心道禪師獲悉緬甸發生世

醫療協助,服務至 8 月 21 日返國,而災

紀洪災,第一時間指示啟動賑災專案計

區所需的物資及藥品,則由靈鷲山緬甸

劃。位於仰光的靈鷲山法成就寺,更於

法成就寺淨念法師於當地緊急採購,後

第一時間派員前往鄰近災區勘查,以了

續賑災物資則由靈鷲山動員援助。

解災民的實際需求,由 靈鷲山佛教教團所籌組 的醫療團,已於 8 月 12 日前往緬甸災區提供醫 療救護援助。 心道禪師曾於南亞 海嘯時開示道:「生命 是一個共生的互濟,從 內心開始安定起善,有 46


華嚴

悲心轉念心之道

Avatamsaka stage .

撰文 ‧ 靈鷲山全球網路電視台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若要說

六塵中解脫,看透所有存在的本來面目,

在生活中與我們關係最緊密的菩薩,

於是祂能夠十方世界自由來去,隨緣示

莫過於觀世音了。佛典上說觀世音菩薩

現,教化有情。而我們要如何才能與觀

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

音相應呢?

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 即聞聲救苦,所以被稱為「大慈大悲觀 世音菩薩」。

佛菩薩不離人間,不離六道,即男 即女,隨緣示現,隨願應化於生活中的 一切處,我們也在學如何觀自在,以觀

說起心道法師與觀世音菩薩的因緣,

自在的工夫去達到觀自在的境界。如果

從聽見觀音聖號與大悲咒的感動開始,

我們能把任何人都當成觀音,如此修持

到塚間修行、斷食閉關、聽寂靜音聲,

佛法,便能自自在在的觀一切境界了。

到禪修自在解脫,感受悠悠眾生的苦,

我們深信:人人都是觀世音,人性本自

激發他甚深願力,發願要度一切有情。

有的善念而光明的一面,正如各位,上

也因為體悟到苦空無常,開展了靈鷲山

師、法師、護法、信眾等等,這與觀音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與路,成為全

菩薩千百億化身的意義互相吻合。法譬

球知名的觀音道場。

如水,觀世間音,悲心轉念,地球平安,

究竟與我們最親近的觀世音菩薩在

邀您一起來做人間觀音!

哪裡呢?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就說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究竟在哪裡?如何才能

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

與觀音相應呢?想知道心道法師與觀世

說法。」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無處不

音菩薩的甚深因緣,以及靈鷲山所推動

顯,隨處化身。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能以

的平安禪法和觀音法門有

千百億應化身「聞身救苦」呢?這是因

甚麼關係?請鎖定《悲心

為觀世音菩薩以耳根圓通法門修法入道,

轉念心之道》。

得證菩提,藉由傾聽萬法之聲,從六根

悲心轉念心之道

47


104 年 09 月行事曆 無生道場 新北市貢寮區福連里香蘭街 7-1 號 (02)2499-1100 內容 日期 時間 雲水禪三 9/18-9/20 基隆講堂 基隆市中正區義一路 43 號 10 樓 (02)2424-0533 內容 日期 時間 一日禪 ( 茶禪 ) 6( 日 ) 09: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13( 日 ) 08:20 朝山 19( 六 ) 06:30 發車 太極導引 7.14.21.28 ( 一 ) 19:30 誦戒會 14( 一 ) 19:30 平安禪共修 1.8.15.22.29 ( 二 )19:30 經典共修 2.9.16.23.30 ( 三 )19:30 書法班 3.10.17.24 ( 四 ) 14:0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台北講堂 台北市松江路 220 號 5 樓 (02)2571-6663 內容 日期 時間 合唱團 7.14.21.28( 一 ) 19:30 平安禪共修 1.8.15.22.29( 二 ) 19:00 養身氣功班 1.8.15.22.29 ( 二 )19:30 經脈導引班 2.9.16.23.30( 三 ) 10:00 經典共修 19( 六 ) 09:00 千燈供佛法會 13.27( 日 ) 09:30 百萬大悲咒共修 5( 六 ) 13:30 一日禪 20( 日 ) 09:00 回山志工 6( 日 ) 09:00 百萬心經奉觀音 26( 六 ) 13: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00 新北市分院 新北市永和區保生路 2 號 8 樓 (02)8231-5685 內容 日期 時間 平安禪 - 九分鐘禪 7.14.21( 一 ) 19:30 經典共修 7.14.21 ( 一 ) 19:40 花與禪 1.8.15.22.29( 二 ) 17: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26( 六 ) 13:00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20( 日 ) 13:30 社區普渡 5( 六 ) 13:0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 9/27 中秋節暫停服務一天,造成不便 ~ 敬請見諒。 新莊中港中心 新北市新莊區中安街 3 號 5 樓之 2 (02)8992-2369 內容 日期 時間 歡喜小菩薩班 2.9.16.23.30( 三 ) 12:30 九分禪暨經典共修 2.9.16.23.30( 三 ) 19:30 初一、十五燃燈供佛 ( 普門品暨大悲咒共修 / 佛供 ) 13.27( 日 ) 10: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26( 六 ) 13:00 朝山 20( 日 ) 請洽秘書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樹林中心 新北市樹林區中正路 415 號 7 樓 (02)2688-3135~6 內容 日期 時間 百萬大悲咒共修 5( 六 ) 09:30 平安禪共修 8.15.22.29( 二 ) 19:30 初階梵唄 6.20( 日 ) 09:00 回山志工 13( 日 ) 06:30 發車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桃園講堂 桃園市中正路 1071 號 16 樓之 1.2 (03)346-3093 內容 日期 時間 平安禪法 1.8.15.22.29( 二 ) 19:30 百萬大悲咒共修 12( 六 ) 13:30 慈心悲願.樂活人生講座 6( 日 ) 13:30 一日禪 20( 日 ) 09:00 回山志工 5( 六 ) 07:0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中壢中心 桃園市中壢區裕民街 26 號 12 樓 (03)426-2431 內容 日期 時間 禪修課程 1.8.15.22.29( 二 ) 19:30 百萬大悲咒共修 12( 六 ) 13:30 一日禪 20( 日 ) 09:00 敦煌舞 7.14.21.28 ( 一 ) 09:30 敦煌舞 2.9.16.23.30( 三 ) 19:00 敦煌舞 3.10.17.24( 四 ) 09:30 敦煌舞 5.12.19.26( 六 ) 09: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新竹共修處 新竹市興中街 53 號 (03)562-4009 內容 日期 時間 經典共修 3.10.17( 四 ) 19:30 禪修共修 4.11.18.25( 五 ) 19: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台中講堂 台中市西區東興路三段 160 號 4 樓 (04)2319-0199 內容 日期 時間 經典共修 2.9.16.23.30( 三 ) 19:00 平安禪法 4.11.18.25( 五 ) 19:30 初一、十五佛供 13.27( 日 ) 11:0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嘉義中心 嘉義市東區吳鳳北路 291 號 4 樓 (05)216-2820 內容 日期 時間 瑜伽燄口法會 20( 日 ) 14:30 平安禪共修 4( 五 ) 19:3 初一、十五佛供 13.27( 日 ) 11:00 瑜伽班 1.8.15.22.29( 二 ) 19:20 百萬大悲咒暨經典共修 11.18( 五 ) 19: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有緣人月刊 贊助贈閱辦法 一、靈鷲山固定會員 每月護持 NT$100 元 ■銀行匯款 戶名:靈鷲山無生道場 銀行:玉山銀行南京東路分行 帳號:0026-966-126478 ■郵局劃撥 抬頭:靈鷲山無生道場 劃撥帳號:1962-2316

二、助印有緣人月刊 ■銀行匯款 戶名: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銀行:玉山銀行雙和分行 帳號:0129-968-141666 ■郵局劃撥 抬頭: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劃撥帳號:1328-4228

三、隨喜贊助 可於各地講堂中心免費索取,或來函索取。

助印注意事項 一、 銀行匯款:捐助款匯入指定銀行後, 請務必來電確認,或以 mail 通知「信 眾服務信箱」。 二、 郵政劃撥:劃撥捐助款時,請務必於 通訊欄註明「捐助項目」。 三、服務專線及聯絡方式如下: ●匯款單傳真:+886-2-22321050 ●信眾服務電話:+886-2-82315789 ●信眾服務信箱:cs093@ljm.org.tw


助印流通善書 十二大福報 1. 消災 釋解冤結且消各種災; 2. 癒病 生活安祥且癒各種病; 3. 平安 解縛除絆且出入平安; 4. 富貴 錢財富足且地位尊貴; 5. 康樂 身體健康且心靈快樂; 6. 聰慧 靈敏聰明且增智長慧; 7. 善美 仁善慈祥且容貌莊美; 8. 幸福 幸運吉祥且福祿久長; 9. 和平 人事和諧且進步平穩; 10. 長壽 長安久樂且延年益壽; 11. 善終 安樂善後且無疾而終; 12. 超脫 超凡入聖且脫離輪回;

誠望十方善信,仁義善人,發善 心,種福田,隨緣資助,共結善 緣,成就善舉,利樂眾生,功德 芳名。希望大家的芳名和功德同 善書一起,千古傳揚,萬代流芳。


台南分院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 203 號 7 樓 (06)208-3981 內容 日期 時間 初一、十五:佛前大供 13.27( 日 ) 11:00 慈悲三昧水懺祈福法會 13( 日 ) 13:00 平安禪基礎班 2.9.16.23.30( 三 ) 19:30 百萬大悲咒共修祈福法會 6( 日 ) 12:30 大台南區歷屆普仁獎得獎學子回娘家暨家長聯誼活動 20( 日 ) 09:00 禪悅舞 7.14.21.28 ( 一 ) 19:30 禪悅舞 1.8.15.22.29 ( 二 )09:30 禪悅舞 4.11.18.25 ( 五 ) 09: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花蓮共修處 花蓮縣吉安鄉仁里八街 100 號 (03)852-2601 內容 日期 時間 百萬大悲咒共修 2.9.16.23.30( 三 ) 08:30 平安一日禪 6( 日 ) 09:00 佛教梵唄基礎班 18.25( 五 ) 13:30 平安禪基礎班 24( 四 ) 19:30 初一、十五佛供 13.27( 日 ) 10:30

華嚴 E 世界.靈鷲山無遠弗屆因陀羅網(Internet),讓您 擴大心量,開啟智慧的境地,直指佛法真實究竟。

新營共修處 台南市新營區健康路 128 號 2 樓 (06)635-0890 內容 日期 時間 初一、十五:佛前大供 13.27( 日 ) 11:00 平安禪基礎班 5.12.19.26 ( 六 ) 14:00 有氧運動 7.14.21.28 ( 一 ) 19:00 菩提佛舞 / 養生瑜珈 1.8.15.22.29 ( 二 )19:0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www.ljm.org.tw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高屏講堂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 182 號 13 樓 (07)225-5187 內容 日期 時間 書法抄經班 1.8.15.22.29 ( 二 )19:30 經典共修 2.9.16.23.30( 三 ) 19:30 平安禪法共修 4.11.18.25 ( 五 ) 19:30 初一、十五佛供 13.27( 日 ) 10: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12( 六 ) 08:30 一日禪 19( 六 ) 08: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標準色標示

心道說禪

C.40 M.55 Y.85 K.10

蘭陽講堂 宜蘭縣五結鄉上四村福德路 88-1 號 (03)965-5093 內容 日期 時間 平安禪暨經典共修 1.8.15.22.29 ( 二 )19:00 百萬大悲咒共修 6( 日 ) 08:30 金剛經暨佛前大供 13.27( 日 ) 09:30 佛法共修 7.14.21.28 ( 一 ) 19:00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20( 日 ) 13:0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00

M.100 Y.70 K.100

深色底時底呈現反白標示 logo+字 cmyk 0

台東中心 台東市志航路一段 302 號 08)922-6990 內容 日期 時間 百萬大悲咒共修 3.17 ( 四 ) 20:00 金剛經共修 10( 四 ) 20:00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20( 日 ) 08:30 四期教育 - 阿含初期 - 無我相經 24( 四 ) 19:30

心道說禪

靈鷲山般若書坊開放線上購書 讓我們藉由文字般若,享受心的寧 靜與安定 歡迎加入靈鷲山般若書坊

註:法會、活動如有變動,以講堂公告為主 ~ 造成 不便,敬請見諒 !

www.093books.com.tw 讀者服務專線:(02)2232-1008 靈鷲山佛教教團


唯有以「愛與慈悲」來灌溉和平種子, 提升教育品質,推動多元共生、相依相存的文化, 才是改善社會、和諧世界的永續方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