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 地方創生與非虛構寫作

Page 1

議題導向敘事力與設計思考之跨域創新教學發展計畫

地方創生與非虛構寫作 開課教授 簡義明


地方創生與非虛構寫作

課程宗旨: 延續USR計畫的場域課程經營, 以官田區做為田野與實作基地, 連結在地各領域工作者與外聘專 家業師,協助學生在地方創生議 題、地方知識建構與再現、農村 關懷等面向有所認識與創造。

課程介紹、內容、目標 1. 用密集與彈性課程的方式培訓學生參與社區實作 的知識與能力。 2. 本課程的敘事力融入部分,學生將被要求且訓練 思考如何帶領敘事力,成為敘事能力者的傳遞者, 而非僅為敘事力的學習者。藉由帶學生進入場域, 訓練其敘事理解力與表達能力。 3. 期末會以小組合作方式,產出成果,並於在地發 表。

1


課程亮點 課程以工作坊與實務操作 為兩大主軸,引導學生思 考身為大學生真的了解田 野嗎?又能為我們應該珍 惜的土地做些什麼?在培 訓與思考的過程中建構自 身與環境的連結,進一步 為將來所要承擔的社會責 任做準備。

2


教師介紹

研究領域為自然書寫與生態批評、非虛 構寫作、地方知識與地方書寫、文學與 電影、保釣世代文學與思潮。 著有《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 的形成與發展(1 979-2013)》,與李渝 合編《郭松棻文集:保釣卷》與《郭松 棻文集:哲學卷》等書,以及〈冷戰時 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 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 〈在推土機前種花:當代台港反徵收運 動與敘事〉、〈返鄉的歷程——交工樂 隊《菊花夜行軍》的文化史意義〉、 〈躊躇的美學:陳列散文論〉等論文。

簡義明 副教授 台灣文學系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3


助教介紹

杜鎔書,成大碩士生 第一次去田調就過敏, 仍然是人生中的美好回憶。 田野調查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耗 費的不只是時間、力氣,還有情感的消耗 與累積。但同學們在過程中發現了土地各 種不同的美,有獨屬他們自己的敏銳感官。

學生組成

文學院 10人

社會科學院 3人

生物科學與 科技學院 1人

4

規劃與設計 學院 7人

非屬學院 1人


課程 TIMELINE

FEBURARY

MARCH

APRIL

田野調查與分組實作 4/11~5/1 校外教學 3/29 行前室內課程 3/28

授課老師介紹課程緣 起與USR計畫目前進 度、未來展望,各領 域業師分享地方創生 的案例與田野調查的 經驗。

社區工作者與專家學 者分享後壁仕安社區 的空間改造計畫、在 大崎藝術駐點的經驗 及透過藝術行動策展 與提案的案例。

5

學生自由行動探索社 區後,首次分組討論 並分享提案。


MAY

JUNE

JULY

成果發表 6/20 田野調查與分組實作 5/2~6/18

由修課學生自行組隊 至現地調查,教師會 參與每一組的討論、 訪談與協作。

預計分五組,田野調 查地點為官田的各種 場域。

6

最終有三組成員提出 較完整的成果,於校 外教學地點大崎村落 創藝基地進行成果發 表。


教學方法 主要以授課教師及各領域業師的經驗和案例分享,配合分組討論、校外教學及田野 調查,實地走訪官田各地,踏察在地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之美,以小組實際走訪經 驗與觀察結果,產出具在地色彩之成果。

工作坊 連結在地文化、農業 工作者、社造工作者、 與外聘教師及專家業 師,以經驗分享的方 式帶領學生進入社區 營造工作的領域。

田野調查 在工作坊聽取實際案 例後,初學者能從經 驗者的分享中學習進 入田野的方法,如何 觀察土地的脈動、是 否聽見在地的聲音、 嘗試嗅聞自然的氣息, 才能汲取精華,真正 了解田野之美。

7

團隊合作 初學者要初次進入田 野訪查是不容易的, 因此以小組分工方式 進行達到互相關照的 目的,也更能體會土 地與人之間的互動, 實際進入場域後會發 現資訊的龐雜,成員 彼此的支持因而更顯 重要。


教學進程

1

2

3

-場域初探:官田區大崎里村落創藝基地- 假如只在教室內紙上談兵,將無法體會田野的真諦,因此老師 介紹完課程緣起與USR計畫的現在與未來之後,也邀請實際進 入場域的學生、業師、地方工作者來到教室給予田野調查的初 步概念。 更重要的是將場所轉移至空間改造的田野現場,透過實際探勘 和參與者的經驗談,逐步建立了解地方創生和田野調查的基石。

-進入場域:小組分工與實地走訪- 在學生對田野有基礎的認知和理解後,修課學生自行組隊至現 場調查,老師會輔助每一組的討論、訪談與協作。訓練團隊分 工合作、訪談的技巧、資訊的吸收與轉化等能力,結合工作坊 業師的經驗傳授,是最後產出成果最重要的過程。

-場域的建立;成果的產出- 透過經驗的傳承與在地實作的演練,具備基礎知識與多元能力 後,將工作坊中獲取的田野調查技巧消化,融會貫通後帶到欲 觀察的現場,細心感受、專心體會到在地的特色後,同學們將 注意力放在了大崎垃圾車的聲音、音聲與顏色的互動和在地化 吉祥物的設計,以及在地雜貨店與地方的連繫等幾個面象,用 文字、照片和影象記錄下他們的感受。

8


活動 / 講座集錦

1090329 在地工作坊 官田區大崎里村落創藝基地 嬉遊境空間構築工作室負責人林建樺分享後壁仕安社區的空間改造計畫,當天所參訪的大崎藝農 號空間改造負責人林建叡細數在大崎藝術駐點的種種,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高俊宏則分享 透過藝術行動策展與提案的案例與經驗,接著就讓學生們自由行動探索社區,並展開第一次的分 組提案討論,最後將產生的提案發想和大家分享、討論。

9


1090328 室內工作坊 成功大學台文系88155教室 由簡義明老師開場說明在此相遇的理由(課程緣起與USR計畫),接著由成大台文所兩位學生吳克威、 蔡郁柔分享田調經驗與所創之《人田》刊物、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 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梁鎧麟分享地方創生的案例與經驗。

1090411、0502 田野調查與分組實作 官田區大崎里 由修課學生各自組隊至現場調查,教師會參與每一組的討論、訪談與協作。預計共分五組(按照選 課人數機動增減),田野調查地點為官田的各種場域。學生自行透過觀察決定成果主題,提出一份 完整的田野調查報告。

10


學生成果發表

大崎之聲 以「垃圾車」為主題觀察並探索大崎。同學們觀察到平時的大崎沒有太多居民在外 走動,「只有倒垃圾時間前後,居民會提前至牛車寮聚集,與其他人熱絡地話家常 …等到晚上六點,垃圾車一來,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垃圾車迅速行駛離去,人群逐 漸散開,這場公眾集會便迅速落幕了。」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同學們也發覺「大崎雖然寧靜,卻仍有竹子聲音、燕子叫聲、 雞叫聲等大自然的聲音,也有居民聊天、騎機車、垃圾車、鐵牛車等聲響 。」這些平凡聲響在都市中也許難以被察覺或仔細聆聽,甚至會厭惡其吵雜;然而 ,在大崎這個寧靜之地,這些聲音反而更顯突出,「讓人能夠凝神靜氣地遊覽、傾 聽大崎。」

於4月18號時,第一次前往大崎紀錄居民倒垃圾 的情景

聲音地圖(Sound of Daqi)

放置在牛車寮外的垃圾堆,居民總會先集中在 此,而後到牛車寮等待,等到垃圾車來時,就 能迅速丟棄垃圾。

11


大崎聲色 被大崎的靜謐所吸引,這組同學想用身體去認識這個地方,「我們用觸覺記住這裡 的溫度,用一點無傷大雅的打擾,來偷走一點聲音,這是我們眼中的大崎、 我們聽見的大崎,也是我們所嚮往的「聲色場所」,給了我們情感起伏,卻也找到 了內心的平靜。」 「透過鏡頭,拍下了第一眼給我們情緒波動的景色,以此製作了一組色票,並用身 體去做一些干擾,擷取當下的聲音與影像,我們享受著當下,而我們之於大崎是陌 生的,大崎之於我們抑是如此,但我們卻在這短暫的相遇裡,為彼此帶來了一些影 響,是無傷大雅的打擾與情緒的反饋」,讓同學們有感而發,想為大崎創造吉祥物 ,「讓它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更跳脫、更鮮明、更有生命力。」

不同色票代表帶給同學們情緒感受的、 大崎不同景物中的色調

「吉祥物的設計靈感來源,是當 地的特產,還有去探勘牛車寮時 在旁邊遇見的貓,吉祥物的身體 是芒果的形狀,結合了貓咪的耳 朵,頭上的樹就是芒果樹,會隨 著吉祥物的心情變化,就像輪轉 的四季與我們因大崎而起伏的心 情寫照,披肩對外是寫著大崎, 但內部寫著當地居民們的電話, 我們把牛車寮作成了吉祥物的披 肩,讓披肩成為了一個匯聚、保 護大崎情感的象徵。」

12


雜貨店 這組的影像作品主要分為兩大段落:「第一部分聚焦於老闆擔任雜貨店『永昌商號 』的經營者,並利用老闆的說明來簡介本店的創建由來、經營脈絡; 第二部分則連結到本店所在之地──官田大崎的特色與變遷,引出老闆不光懂商業 ,同時也跟多數居民一樣務農,有產銷火鶴花、各式芒果的『斜槓』身分。間接指 出其實雜貨店的生意並不足以支撐生活,要靠著兼職才能負擔開銷,而且雜貨店如 此被依賴著,對經營者而言反倒形同束縛,但老闆仍為了給大家一個方便,持續經 營下去,有十分溫厚的情懷。」

「永昌商號」 的老闆

訪談紀錄片截圖

放訪談過程中一位當地婆婆送的土芒果

13



本課程與成果由國立成功大學「議題導向敘事力與設計思考之跨域創新教學發展計畫」經費補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