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17(下)

Page 1

拍攝|撰文 114 王威翔 紅花 43
44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主持有事嗎?——「城市有事嗎」新血採訪

主持有事嗎? ——「城市有事嗎」新血採訪

採訪人/113 林春恩、陳欣旋、114 王威翔

你今天關心城市了嗎?

Podcast頻道「城市有事嗎」以及「都媒工作室(Urban Bridge)」團隊曾與許多都計領域的 教授、業界人士、學長姊進行採訪交流,是與UPDATE同樣以促進資訊交流為己任的平台。

本篇採訪將帶讀者們認識這個頻道以及幕後團隊,了解頻道創立宗旨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頁碼 59

請問「都媒工作室」團隊的宗旨或目標為何?是如何創立的? 請問「都媒工作室」團隊的宗旨或目標為何?是如何創立的?

一個想法的萌生,造就了「都媒工作室」。

約莫至今(2013年)5~6年前,數名成大都計系大學部學生起心動念,他們在就學期間便十分關注當時空間規劃 相關議題,認為都市計劃學系所學涉及議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較缺乏一個管道或平台對話與媒合。這想法不 斷迴繞於心、揮之不去,某日這幾名學生們與系上張學聖教授約討論,將此想法與老師分享,經一番討論後,認為 何不嘗試藉由網路社群平台,以都市計畫專業角度,與大家分享不同空間規劃與都市城鄉發展議題,因此Facebook 「都媒工作室」就此誕生(之所以使用Facebook則是因為此平台為當時廣為使用網路社群平台)。這幾名學生想藉 由自己的力量與自身所學眾智成城,起初是對於相關議題的研析並發文分享,進而慢慢穩定與成熟,且逢當時一飽 受討論都市發展議題,便有了與民眾交流的想法,希望能在就學期間有所發揮、深究,能親身體驗與經歷,使自身 能更了解在地訴求與規劃所面臨之困境,因而舉辦座談會,廣邀不同單位蒞臨,藉由此平台大家能相互交流。

屆時釐清Facebook「都媒工作室」與Podcast「城市有事嗎」經營。「城市有事嗎」是由成功大學國土研究中 心張學聖主任成立,兩者初衷相似,也可說Podcast「城市有事嗎」是Facebook「都媒工作室」進階或延續。

「城市有事嗎」起初是由國土研究中心資深規劃師們從自身過去推動專案經驗過程中,曾面臨議題與因應對 策,進行整理錄製Podcast頻道,不僅透過整理的過程中再次複習,更能透過錄音留下紀錄,也希望能藉由Podcast 撥放,讓民眾更了解都市計畫。錄製數集後,張主任希望此過程能有在學學生加入,除課程所學外,能有更多不同 議題閱讀與探索機會,因此募集有興趣在校生加入團隊,一同對議題進行討論與錄製。為能使頻道內容更多元豐 富,對應相關主題/議題,將邀請不同專家學者蒞臨頻道進行分享與交流,冀能透過Podcast撥出讓收音的相關系所 學生、畢業生、民眾,能用不同方式注入更多知識,並且更關心自身環境大小事。而「都媒工作室」則會協助「城 市有事嗎」進行新集數上片宣傳,對於該集有興趣或相關疑問也將透過「都媒工作室」進行交流。

「都媒工作室」或「城市有事嗎」頻道未來預計朝什麼方向去

「都媒工作室」或「城市有事嗎」頻道未來預計朝什麼方向去 經營?或是有打算新增什麼類型的業務內容?

目前兩者其觸及率仍須構思精進與推廣方式,短中期仍持續研析城鄉發展相關議題,進行整理與錄製,現今已 新增懶人包,希望用簡易文字整理搭配音媒,可以讓聽眾更了解主題內容。對於未來經營將嘗試增加頻道趣味性, 構思強化與聽眾之互動,如:(1)透過Instagram「城市有事嗎」或Facebook「都媒工作室」蒐集聽眾們所關心議 題,嘗試錄製成新集數;(2)每集新增Q&A小環節,可以在一集主題結束後,來回覆聽眾們的Q&A;(3)或是未來有 機會再舉辦座談會,透過此平台成為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目前「都媒工作室」有在經營Podcast頻道「城市有事嗎」, 想請問是如何運作的?
目前「都媒工作室」有在經營Podcast頻道「城市有事嗎」, 想請問是如何運作的?
60

請問您為什麼想加入這個團隊? 請問您為什麼想加入這個團隊?

我於101級成大都研碩畢,過去曾在相關顧問公司工 作,因緣際會回到母校就職,至今已工作十餘年,一開始 就參與到Facebook「都媒工作室」成立,雖沒有加入,

但了解到學弟妹們的想法乃至自我實踐很感動,沒想法大 學生們如此的熱血,反觀自己因工作實務面的困境與壓 力,有時選擇妥協,對於理想規劃的實踐與實務困境的無 奈,內心不實的很拉扯。

在我工作期間得知部分民眾因都市規劃議題的不了 解,千里迢迢來到系上與不同教授請教,而我自身親歷則 是親戚房子被徵收的謊恐,以及家人房子面臨部分住戶想

要透過都市更新獲利的不安,種種問題讓我深刻了解到, 很多人並不是不關心城市發展,而是不知道從何而起,該 怎麼做、可以怎麼做,因為如此,了解到張學聖老師希望 透過網路社群平台,讓不同城鄉發展主題讓更多人了解, 我認為它具有一定意義,也或許在學校工作,認為學校能 做到大學社會教育推動無不是一件美事。

葉芷廷

我當初想加入都媒工作室單純是因為覺得錄製

Podcast很有趣∼也想透過這個機會了解更多城市中發生 的大小事情!因為在準備每期的節目都會需要一定程度的 資料收集,在這個階段就可以去廣泛吸收很多新知識,對 於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機會!未來的話就是希望自己 可以更熟練採訪的眉眉角角還有更自然地錄製節目,也希 望節目可以被更多人聽見∼

黃柏智

會想加入城市有事嗎的Podcast頻道最主要的原因是 頻道成立的初衷和我的理想很符合,就是透過媒體經營的 方式推廣都計的相關知識,有點像是科普的概念,並且讓 大家都認知到,其實關心自己生活周遭的各種大小事是可 以很簡單的,城市中發生的各種改變也都有跡可循(不要 再自以為厲害在那邊瞎猜了拜託==)(喔當然還有破除 都市計畫只是在炒地皮跟都更的迷思...)

黃子軒

最初是在大一升大二的時候接觸到城市有事嗎的 Podcast頻道,在空閒的時候會收聽也覺得內容蠻有趣 的,另外,前陣子恰好對於傳播領域有點興趣,因此在得 知有加入的機會時就想說可以試試看。

王玟涵

其實,我是一個喜歡聽廣播電台的人,在小的時候我 常常聽著電台分享著當時新曲以及有趣的事情。他也陪伴 著我度過很多無趣苦讀的夜晚。Podcast,我比較熟知的 時候是校外實習的時候,身邊的同學說有在經營 Podcast,我才發現其實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分享 者,當聽到學聖老師說想找可以幫忙經營Podcast的時 候,我經過幾天思考就決定加入了,因為我覺得他會是個 有趣且有意義的事情。

吳柏臻

其實一開始的初衷是覺得自己時事看得比較少,想要

多認識一點都市相關議題,所以學聖老師在重組小編群時 就加入了,那在參與的過程中,因為訪綱跟腳本都需要具 有一定的知識量,也確實學習到了很多,像是我第一個主 題的兒童參與式設計,有訪問到特公盟跟台南也要特色公 園的社群,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跟學校以外的人聊聊都市議 題,十分的有趣!也感覺思考面向更加的開闊了!

我習慣自己一個人去看,所以很容易變得沉默,像是 所有思維都變成觀察的呈現。我禁不住質疑難道我沒有自 己的聲音?於是走入這個團隊。要說廣博一點,說是知識 傳播是一種學習至今的責任,或是帶大家看到不同觀點的 這種想法不會沒有,但更多的,是我想透過自己的聲音, 觀察自己看到的世界、觀察我關心的、我的身邊的人們關 心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有沒有機會改善?如果能將接觸到 的人帶領向一個新的方向、如果他們能從我們的聲音裡觀 察自己的視角,那我覺得這件事將非常有意義,而我們也 持續在努力中。

王瑞瑄
61
張米淇
62
63
64

受訪者/黃永全社區規劃師 採訪/114 甄紹凱 文/113 林春恩、黃子軒、陳欣旋、114 王芝力 攝/114 王威翔、林芊耘

台南後壁的無米樂社區,以2005年播出的《無米樂》記錄片聞名至今,片中的經典人物——崑濱伯 夫婦也讓菁寮聚落被大家看見,社區除了保存著良好的文化產物,在黃永全社規師的引導下,也正在推 行農村文創觀光事業,帶大家認識當地的稻米、藍染以及嫁妝街文化。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因為將這 裡作為拍片場景,帶來更多的觀光人潮,使這裡成為幾乎家喻戶曉的觀光老街。

65

悠悠,來到無米樂社區

一早,我們系刊小組從後壁火車站下車後,便到位於車站門口前的 租車店租用自行車,打算以騎乘自行車的方式前往菁寮老街。拐過幾個 彎之後,便是南82鄉道,這是一條筆直的雙向雙線道,兩旁林立數十棵 綠意盎然的高聳喬木,樹與樹之間是一望無盡的稻田以及時不時會出現 的指示牌,騎乘過程相當愜意、寧靜,僅有零星車輛疾駛而過。

隨著兩旁的民宅越來越密集,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進入了菁寮聚 落,一轉頭過來就看到一旁的路口地面刻著「菁寮老街」四個大字,從 這個路口進去,鋪面明顯是與方才的柏油路不同的石材鋪面。我們一邊 停下來稍微喘口氣,一邊尋找可以停放自行車的地方,我們找到了無米 樂旅遊服務中心,很感謝工作人員願意讓我們借放自行車。

我們享用了附近的小吃作為午餐後,稍微在老街及旁邊的街道散 步,兩旁有許多一層樓到兩層樓的木造建築,商家有的是在老屋裡面經 營,有的則是將商品陳列在路邊,以布棚遮陽,廣告牌子和布條則反覆 出現「無米樂」、「俗女」兩個關鍵詞。

當天由於是假日,老街上熙熙攘攘,我們穿過人潮後,來到荷蘭井 湧泉民宿與先前約好的黃永全社區規劃師見面。一見面,黃社規師便熱 情地向我們介紹無米樂社區及菁寮老街,包括「菁寮」這個名字的由 來、這裡以前是經商必經要道等等。關於社區營造這件事,黃社規師強 調不能依賴政府補助的經費,不然等到之後變貴,就還是經營不下去。

在聽完黃社規師對當地的初步介紹後,我們跟隨黃社規師準備開始 一段文化漫遊。

菁寮老街,老建築與新鮮感

我們一開始經過一間茶室舊址,據黃社規師所說,這間以前是當地有名的酒家, 當時還有酒家女在裡面陪客,當時來找酒家女的男性還會為了逃過妻子的眼線而偷偷 從對面的小巷子鑽過來。後來年久朽壞,在台南縣文化處的協助下修復,如今作為老 人家休憩、泡茶所在,部分牆面也拿掉,呈現半開放式的狀態。

走出巷子後,抬頭便瞥見印著「稻稻來」三個字的大匾額,匾額掛在充滿歲月痕跡的木製的牆 體上,從匾額下的門口望進去,可以看到一座小庭院、零星的攤販以及兩三棟木造房屋在裡面。一 踏入小庭院,我們馬上就聞到一股香氣,原來在房屋裡面是麵包店和烘焙坊。聽黃社規師所說,這 間的屋主原本並沒有修繕的意願,只打算任其傾頹,但由於政府的介入,這間屋子得以獲得整修, 屋主不用付出什麼成本,但相對地,必須將屋子提供社區使用十年。如今十年期限已過,現在是屋 主出租給他人使用的狀態,正在經營米麵包、米饅頭等以米製作的商品。其它的房屋有些也是經由 政府補助而得以整修,以寫計畫案的方式向政府申請。

我們接著沿菁寮老街往北走,可以看到攤販的形式與風格與剛才走的那一段有所 差異,這邊似乎有很多家是由俗女村創意文化有限公司在管理。黃社規師並不反對這 些外地人商家的進入,他們也確實帶動了菁寮老街的經濟發展,但黃社規師仍對於社 區發展大部分交給外地人這件事存疑。除此之外,從老街的北端看向老街,黃社規師

不免覺得有些像菜市場,琳瑯滿目、無秩序的攤商似乎也弱化了菁寮本應有的特色。

66

老街周圍,品嚐古早味

踏出老街熱鬧的區域,轉一個彎後繼續前行,我們來到義昌碾米 廠,據說也是爭取政府補助後,屋主支出一部份成本來整修,接著再

出租給民間業者經營。義昌碾米廠創立於日治時期,曾是當地規模最 大的碾米廠,但在1990年代,隨著小型碾米機的出現,碾米的客源 漸漸流失,因而踏上歇業之路。不過,裡頭仍保存完整的碾米機具,

可供客人體驗上一代的碾米過程,除此之外,一部分的空間也用作店 鋪使用,販賣稻米相關的食用或文創產品,像我們有些人還在那裡買 了小吊飾、”台灣LV”,甚至還有人買一包米。

走出義昌碾米廠後,走了一段路,來到墨林文物館,墨林文物館 是一座老式四合院,一進到裡頭,彷彿來到數十年前、什麼電腦3C 都不存在的年代,榻榻米、爐灶、木製斑駁的櫥櫃,以及四合院中間 的寧靜,都在在展示了當年的常民生活文化。除此之外,這間以前是 日治時期菁寮唯一的醫師——梁耀明的故居,因此當時的診療設備及 診療空間也留在這裡展示。目前墨林文物館開放給社區使用,部分空 間也作為「藍染熊手作坊」,提供體驗活動並販售相關文創產品。

沿途還有經過許多賣生活用品的店,像是鐘錶店、棉被店,這些 都跟當地知名的「嫁妝一牛車」有關,早期這裡嫁妝品行業林立,儼 然形成一條特色商店街。不過如今已不復當年,嫁妝老店越來越少, 部分店面也出租使用。「年輕人結婚的鞭炮聲已經被老人家的誦經聲 給取代了」,黃社規師隨口一句話便訴說了菁寮聚落時代的變遷,令 人不勝唏噓。但至少,還有十幾間嫁妝品店留著,新的活力進入老街 的同時,在地文化特色也仍得以保存。

黃社規師認為這裡很有機會發展成一座「活的電影城」,戲劇電 影若需要古早味的場景,可以直接來這裡取景。我們回想著沿路經過

的景觀、建築,也開始覺得或許真的可行,因為菁寮聚落確實有那樣 的味道。

67

請問黃永全社規師!!

繞了一圈之後,我們回到了荷蘭井湧泉民宿的戶外長桌,開始了我們的訪問環節,以下為訪問的結果。

現今無米樂社區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我們為什麼會做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城鄉改造風貌、地方創生呢?主要就是因為偏鄉的農村因為工業產生的沒 落,因此也有很多的離鄉遊子。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在影響社區,先從一個點開始,再到線、面,我們一定要做到離鄉 遊子以故鄉為榮。像剛才的文物館,那個文物館的鄭校長的孫子回來,他就是以故鄉為榮才回來的啊!   但這樣發展後,有些車子會停在大門口,因為這裡本來就沒有想說要觀光,怎麼會有停車場呢?那鄉民的生活有 沒有改變呢?以外圍的來說,幾乎是沒有改變。但是離鄉遊子有所改變了,「《俗女養成記》的場景在這邊欸!」他 們會這樣講,代表我們這邊變熱鬧了。他們有時候回來,若來我們這邊住就有優惠價格,因為在地人比較便宜,遊子 就會承認自己是在地人,這樣也算有一點幫助了。

關於社區的經營模式與狀況?

我是從台北縣學社區規劃師專業回來的,我之前去成大演講有鼓勵他們「5+1」的創業主軸。第一個,是要做有 機農耕,像我們這邊的米有獲得「精饌米獎」,然後最好不要直接賣稻榖給別人,最好是自己找人碾米、自己包裝、 自己建立品牌販賣。可是農民很常做了很多箱,放很久都還賣不出去,在失落之下,到最後農民會想乾脆不賣了或直 接賣給米商。所以我跟他們買,因為我這裡有觀光景點會需要,這樣也讓他們的收入得到改善。

第二個,把有機農產品做農產加工,做像是菜餔、米麵包、米蛋糕,改善他們原來的結構。例如鳳梨,我們的割 稻飯料理中有一個「鳳梨炒木耳」,那就是二級加工了,鳳梨炒過之後有了新的味道。

第三個,就是做文創,很多東西都可以賣。第四個,回來做觀光,推動觀光有很多種,像是開餐廳、開民宿、開 咖啡廳、文創店等等。第五個,是做網購,我有一個離鄉遊子的朋友,想請他來幫這裡的農民建構網站,做群聚式的 行銷。但他需要向農民收錢,給農民網址讓他們上來看,許多農民說「我又不會用,你跟我收這麼多」,於是都拒 絕。後來那位離鄉遊子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還是成立網購的公司,請農民把種的東西給他拍照,如果因此有賣出, 那他就向農民買來賣,等於幫農民做產銷工作,網路行銷則靠離鄉遊子回來開店。

以上這五種都是商業行為,商業行為就需要請人,就有機會把離鄉遊子請回來做加工 品、種田、做文創、網購行銷等等。這五種成立協會的話,因為協會沒有薪水,所以年輕人 不會回來。成立合作社的話,每個在裡面的店家可以有紅利回收,而成立公司的話,賺的錢 大家都可以分得到,也不用像合作社一樣放在基金中。

68

我們這裡的文化資產守護得很好啦!一部分也是因為沒有發展得很快,被破壞的不嚴重,被改成樓房的比例不高, 所以老三合院還好好的,都還看得到。至於深度,有一句話很重要,一個城市因為建築而變文明,一個城市一定要有文 化,才會變偉大。生活在這裡,衍生出來的各個行為、習慣、生活的方式,那就叫文化。

所以我離開30年再回來,融入這裡的生活文化,保留上一代傳承的東西,接著我再帶人家旅遊,包括去田裡插秧種 田、去認識三合院、讓他們吃割稻飯,這些都是深度農村文化的特色,持續地在挖掘和體驗。嫁妝文化也是啊!為什麼 會有嫁妝一牛車踩街?就是為了炫耀!一個女孩子嫁妝太多,當時沒有貨車,而用牛車載,就算我跟隔壁的結婚,至少 也有一段距離,距離總是要移動,移動時大家都看得到嫁妝品從女方移到男方家啊!這樣大家就會放鞭炮,一聽到鞭炮 聲,其他人一定知道有人在辦喜事。「喔喔喔!這蝦米人的女兒,嫁妝很多喔」,音樂又響起來了,更加熱鬧。

是否達到了「台南市後壁區無米樂社區農村再生計畫」當中的「有歷史深度的樂活生態里」? 未來的社區發展?

不管是來玩的還是來吃割稻飯的,我都會一直接洽。因為我要解三個問題,農村穀賤傷農,穀賤傷農衍生出來就是 薪水太低、就業機會少,未來沒有發展性,年輕人外流,這些是比較要改善的重點。

我能做的就是做到觀光極大化,先提高大家薪水,我如果給他們薪水低,那我就沒解決第一個提到的薪水低薪的問題。

種稻子就是薪水太低,而且要收成才有收入,收成不好收入都歸零欸!所以我保障他們,只要來上班就有收入,比一般 時薪的176還要高,這樣我至少做到第一件。

第二件就是剛剛講的,把觀光做到極大化,讓他們越來越多人想上班,連這裡不是菁寮的人都來這裡找工作了,像 剛才要負責導覽的人,一個住柳營、一個住新營。那為什麼本地人不要做?因為本地人都老了,我叫他們來導覽,他們 都說「我們老了,要休息了」。至於年輕人的話,他們不回來,我們也沒辦法栽培,要是肯過來,我們可以給他們高 薪,讓他們待久一點。

我把觀光做到極大化,讓平常日台南市觀光遊覽車最多的就在我們這裡。你說安平最多?那是要特定時間才會最 多!那鹽水咧?沒有月津港燈節的時候就沒有人。像我們這邊,遊覽車一直過來,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講:「來你們這 邊若好玩,縱使花很多錢我都願意,來你們這邊若不好玩,再不要錢我也不要來。」

給想從事社區規劃的年輕人的建議?

社規師要先去由當地縣市政府培養,如果是社區規劃課程的話,會是建築相關科系要學的,但到頭來建築系的學生 還是不會去學社區規劃,因為一個標案才幾十萬,又沒有建一棟房子來得高,去標你的那個案幹嘛?

我們算軟體的社區營造員,去學社區規劃,也不是要幫忙規劃環境,是用軟體方式去幫助這個社區能夠好起來。當 然,整齊清潔之類是一定要的,這些可以改變這個社區的美觀程度,但是我們畢竟不是建築學系,沒辦法做老屋欣力或 巧布點,我們的專業比較是怎麼把社區活化起來。所以要對年輕人講的是,重點也不是學歷什麼的,而是一定要把握機 會,願意去學。

69

UPDATE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