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17(上)

Page 1

編輯團隊

主編_林春恩

正在輸入中......

美編_林芊耘

[自動回覆]有事找我我不在,沒事找我我也不在,謝謝。

美編_陳欣旋

陳柏豪說你的訊息讚

王芝力

#updairy #正式發刊 #2023

王威翔

機%$$油!#@好難&^*喝

黃子軒

語音通話

通話已結束.2分鐘

甄紹凱

林春恩 已回覆你

【作者群】

申翊萱、吳柏臻、李易宸、張馨方、陳彥呈、劉恩廷

【特別感謝】

黃永全社規師、吳茂成老師、張學聖教授、顧嘉安教授、 「城市有事嗎」團隊

7
回饋表單

市地重劃=炒房?

市地重劃知多少?

文/113 張馨方

什麼是市地重劃?

若是提到台中豪宅在哪裡?通常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臺中七期重劃區,每當看到這些重劃區的街廓都是方正的形式,並 且重劃區的建物都是比較新,因此開始思考「市地重劃是甚麼?它是如何影響整個都市紋理?」市地重劃是一種整體開發 的方式,在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經常會使用市地重劃或是區段徵收的方式取得交通設施或是公共設施等用地,因此在 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或是擬定都市計畫時,有時會在變更案的備註或附帶條件上看到「跨區整體開發」,抑或是曾經有 聽過「市地重劃以及區段徵收是一種都市計畫取得公共設施土地的方式之一」,但近幾年在一些新聞媒體或是網路議題認 為市地重劃是一些人炒房的手段?哪麼究竟市地重劃對於都市的影響是甚麼?為何市地重劃這種一個規劃開發工具會有這 麼多的探討議題?

市地重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新開發建設、舊都市公共設施需求或其他開發目的,將區域內畸零細碎不整土地, 其地籍整合分割成形狀方整各宗土地後,重新分配予原土地所有權人,但為了加快市區開發效率及時程,市地重劃又分成 公辦市地重劃以及自辦市地重劃二種形式,自辦市地重劃就是一種由政府獎勵人民自行辦理,希望可以加快都市開發的效 率。在此機制下,主辦人為當地地主,都市計畫土地內的地主可自行籌備重劃會辦理土地重分配。

圖一 公辦重劃流程圖

圖二 自辦市地重劃流程圖

從圖一以及圖二中市地重劃之流程可以看出辦理流程都大同小異,由於自辦市地重劃是由民間辦起,因此多了一些組 織重劃會的流程,而根據《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自辦市地重劃需先從該地區3/10之人數、3/10土地面 積以上之地主發起「籌備會」,勘選重劃範圍、辦理座談會⋯⋯其中自辦市地重劃中的「徵求土地所有權人同意」,同意 書比例須達到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半數以上,而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該區域中私有土地總面積半數者同意(所謂雙2分之1同 意)。

8

在經過專業人員測量、調查及地價查估後,並可進行 計算負擔及分配設計,在分配土地之前,需要先扣除「抵 費地」的面積,抵費地是指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依照分 配土地後的受益比例,提供未建築土地以抵付應負擔之重 劃費用及工程費用,由於是每個地主貢獻一部分的土地來 抵付相關費用,因此稱之為「抵費地」。一般而言,抵費 地不超過重劃區總面積的45%為原則。在扣除掉抵費地後 所剩下土地,需依照「原位次分配原則」分還給原地主。 指的是依照重劃前的區位地段去進行分配,比如原本重劃 前是在臨十字路口的宗地,那麽重劃後也會盡量分配給地 主類似的位置,讓土地盡量維持該有的價值。

市地重劃沿革

日治時期換地政策

目前臺灣的市地重劃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稱之為「換地」,日治時期的換地政 策可視為市地重劃雛形,並依照《日本土地區整理辦法》於1937年6月在臺中豐原、高雄市 等地區先後辦理市地重劃(當時稱為「土地區劃整理」),辦理方式有任意及強制兩途,依據 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法令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任意土地區劃整理,其施行主體原則上為 土地所有權人,但若是將來可成為土地所有權人者及依「國有財產法」接受財產出售或讓與 預約者,或依「臺灣官有森林原野及產物特別處分令」規定接受土地價讓之預約者,均視為 土地所有權人(均與土地所有權人有同等效力),皆可為施行主體;至強制之土地區劃整理, 在日本都市計畫體系下屬於都市計畫事業,僅能由政府機關施行。

1895年後臺灣光復,在國民政府前臺後發現當時一些日本人因戰時無法順利規劃個地區 導致留下的未完成的土地區劃整理,同時在政府遷台後雖有一些初期土地法及當時之土地重 劃辦法可為執行依據,但內容簡略及無法適應當時規畫需求,民國47年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 例第一次修訂時,增訂第 5條有關市地重劃之規定,並於民國54年辦理之松山一期(民生東 路新社區),違規劃第一美式示範社區。民國60年代,政府為了紓解大都會人口壓力及加速 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於縣市政府成立重劃專責單位,增加重劃人力,而在民國 68 年公布 都市土地重劃實施辦法後,有關市地重劃相關法令規定才較為完備,此時地市地重劃業務急 速展開,積極推動市地重劃工作,政府大力推動結果,大面積之市地重劃區紛紛產生,如林 口新市鎮第一、二區、台南市新市區、台中市第四、五期重劃區等重劃區。

灣光復時期市地重劃 台 9

市地重劃案例

公辦市地重劃區——九份子市地重劃區

九份子重劃區位於臺南市安南區,鄰近北區及安 平區,西側臨台江國家公園,位置優越,具有生態景 觀條件,整體面積約為101公頃。早期該地區作為漁 溫使用,並於變更臺南市安南區細部計畫中將該區域 訂為整體開發地區,但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回填土方量

過大,有取得不易、填土費用過高等問題,加上原規

劃為大街廓開發,不符重劃土地分配需求,增加重劃 工程的難度,因此在後續的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依 據基地現況、周邊環境的獨特性及區位的價值重新規

劃,由於九份子重劃地區鄰近台江國家公園,有水岸 景觀之地區特色,因此在民國100年九份子重劃區成 為臺灣南部低碳示範城市計畫生態示範社區,以低碳

永續環境的生態城市規畫策略推行低碳城市。

因此根據公辦市地重劃之流程,於民國96年3月 市地重劃計畫書公告,民國98年完成工程規劃設計,

同年8月開工,並於民國102年12月6日完成土地分配 成果公告;民國104年11月20日低碳生態家園工程竣 工;民國105~108年辦理抵費地標售。

九份子重劃區土地使用分區示意圖

黎明重劃區範圍示意圖

黎明自辦市地重劃區位於臺中市西屯區,面積約 186.53公頃,於民國97年4月成立重劃會,該重劃區公共 設施用地負擔比率為33.61%,平均負擔比率為47.38%,目 前該重劃區進行至交接清還的程序,然而在重劃過程中卻 屢屢遇到爭議,其中黎明自辦市地重劃區最著名之爭議是 強拆黎明幼兒園案件。

自辦市地重劃區 ——黎明自辦市地重劃 (整體開發地區單元二)
10

公共設施用地平均負擔比率

=

費用平均負擔比率 =

九份子市地重劃區公共設施負擔的部分,為公共設施用地扣除原有道路溝渠河川及未登記土地等抵充土地後 共同負擔總面積,公共設施用地平均負擔比率為36.58%;重劃區之開發費用計有工程費、重劃作業費、貸款利息 及地上物補償費,由地主共同負擔,其費用平均負擔比率為8.46%;土地所有權人平均重劃負擔比率為 36.58%+8.46%=45.04%。

此重劃區案例較為特殊的地方是該區域為臺南市安南區都市計畫的低碳生活社區,因此於其他重劃區案例相比該區土 地使用類型較為單一,公共設施用地相比於其他重劃區有較多面積(佔計畫區面積比37.84%),在土地使用分區僅住宅區 以及變電所專用區這二種用地類型;公共設施用地則是以公園用地、公園道用地等類型為主,同時在土地使用管制以及都 市設計上有較嚴格的限制。

通常公辦市地重劃施行 主體為縣市政府,因此在實 施市地重劃上較具有強制 力、同時對於重劃區之地主 資訊公開透明、並且在縣市 政府之地政處都有專門承辦 人員進行重劃相關業務,但 同時由於是政府作為施行主 體,實施進度會較緩慢,同 時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黎明自辦重劃會根據當時《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第八條七人以上可申請發起籌備會,於民國95年成 立籌備會,於民國97年黎明重劃會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決議重劃範圍,並通過當時重劃會決議應有全體會員二分之一以 上,及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重劃區總面積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之規定(雙二分之一之同意),重劃範圍生效,然而其中地主林 金連不願參與重劃,因此於民國98年提出訴訟,在進行訴訟期間林金蓮重劃會多次調解不成,同時延伸「自辦市地重劃7人 可成立籌備會是否違憲」等相關議題,108年台中地檢署偵辦承辦開發公司以虛辦地主人頭等方式取得重劃會理監事席次、 操作決議同意票數以掌控重劃會運作,目前仍在進行司法程序。

黎明自辦重劃會的爭議點出目前自辦市地重劃以上最大之

問題點:較不具備公信力以及容易造成重劃會黑箱作業的疑 慮,原《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第八條七人以 上就可申請發起籌備會,因此導致實際掌權者僅在少數人手

中,同時以多數決之方式容易忽略少數地主之想法,因此才發 生這黎明幼兒園的憾事。

九份子重劃區土地使用分區面積表 佔計畫區面積比例 面積(公頃) 土地使用分區 類型 36.91 % 37.56 住四-1 土地使用分區 21 02 % 21 39 住六-1 3.48 % 3.54 住八 0 75 % 0 77 變電所專用區 62.16 % 63.26 合計 0.18 % 0.18 機關用地 公共設施用地 4 42 % 4 5 學校用地 11.46 % 11.66 公園用地 1 01 % 1 03 公園兼兒童遊樂場用地 4.44 % 4.52 公園道用地 1 38 % 1 4 綠地用地 14 95 % 15 21 道路用地 37.84 % 38.51 合計
黎明幼兒園 資料來源:公視 我們的島
11

市地重劃遇到的問題

市地重劃是一種綜合性的都市開發方式,可以將部分範圍的閒置土地加以規劃重整,以提供完善公共設施、 街廓完整的住宅區、良好的人行步道空間、增加綠覆率等優點,然而在制度上卻有一些缺陷導致現在的市地重劃 仍然爭議不斷。其中自辦市地重劃施行主體是民間地主,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審視重劃會的流程是否合乎法律程 序,因此通常政府不會介入自辦市地重劃會,也導致政府監督的力量不足,可能重劃會會有黑箱作業之疑慮。

原本自辦市地重劃的法源依據《平均地權條例》以及《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在原《獎勵 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第八條中,原先規定只要「由土地所有權人過半數或7人以上」即可發起成立籌 備會,在同意地主人數過半的情況下,就算土地總面積未過半依然可以成立重劃會,這導致強迫少數不願意參與 重劃、土地上已有地上物的地主加入,進而可能犧牲了他們的居住權,在前述的自辦市地重劃案例——黎明自辦 市地重劃區,就是當時的開發公司為得到土地所有權人二分之一的同意票數,因此虛灌468名地主人頭,每人持有 約1張A4大小土地,透過此種方式掌控重劃會的運作,而此種作法已經發勝在許多縣市內的自辦重劃會中,犧牲了 許多弱勢族群的聲音,在民國106年修訂《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第八條:「發起人人數逾擬辦重 劃範圍土地所有權人總數十分之三,及其於該範圍所有土地面積合計逾該範圍土地總面積十分之三之同意行 之。」然而多數決的決議方式仍然會影響到少數地主之多數決的先天困境。

從黎明辦重劃區的案例可以發現,多數民眾對於市地重劃的運作模式不甚了解,因此到重劃計畫公告期間結 束後,甚至到土地分配結果公告後才得知自己的房子需要被拆除,即便不願意參與重劃的民眾走向法律途徑,卻 發現自辦重劃會流程也合乎法律規定,其中的問題是民眾是否有重劃參與、知的權利,現階段的自辦市地重劃之 所以稱為「利益集團炒房手段」,就是了解自辦市地重劃的民眾太少,其中重劃後的土地可帶來良好的利益,因 此許多具有財力的集團願意成為自辦市地重劃的規劃代理人,已取得後續的抵費地賺取暴利,同時加上多數決的 決策方式,這種惡性循環在地居民已成為了重劃制度下成為弱勢。

原先市地重劃應是一種規劃手段,以建構完整的土地,但市地重劃本身幼幼類似於「徵收」的性質,即便後 續地價提高或是整理完整地籍等補償措施,但是「抵費地」這種從原先地主手上取走部分土的概念本身就有侵犯 到財產權的問題,而公部門節省工程費用支出、提供公共設施,獎勵民間自己興辦市地重劃的制度,並以多數決 的方式決策重劃會的議題,也讓自辦市地重劃是否真的具備的正當性及必要性打上一個問號?

原市地重劃是一種強力的規劃工具,若是開放給一般民眾可自辦市地重劃,那麼或許應該去思考目前規劃制 度工具的缺失該如何改進?民眾握有強大可以奪去他人財產權工具時,政府的監督責任該如何執行?以及該如何

引導民眾了解市地重劃的參與以及更有效的資訊交流,思考如何改善目前的重劃制度。

12
市地重劃是好還是壞?

從科幻電影探討 人類對未來都市的集體想像

文/113 陳彥呈

「我們身處的現代都會天際線日漸高遠,但今日城市生活卻被氣候變遷、人口過剩、社群分化、跨域爭奪等後現代的 多重威脅籠罩。面對不確定的將來,「想像力」也許是能夠幫助人們理解未來晦澀圖像的可行工具。長此以往,來自各方 的建築師、藝術家、小說家、電影導演持續提煉呼應時代的多媒介靈視,伴隨技術更新與觀念演化,預言步步成真,幻想 化為實相。科技與夢境交纏紐繞,互寫韻腳。未來的城市烏托邦奏鳴曲調,已然激響。」

(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或是現實社會的衝突的想像。它注重於真實科 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維基百科)

13

建築師可以掌握一棟建築物的所有空間、結構、材質, 塑造建築師心中理想的創作實體;但當尺度放大至都市,都 市的公共性和多樣的複雜系統使全民都有機會塑造都市的實 質型態。自工業革命後至今,都市居民對於理想生活環境的 想像通常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困境、慾望,並共同塑造了今日 的都市樣貌。然而我更想了解的是,這種共同的、集體的想 像又從何而來?或許可以從古代神話窺見一二。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 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 創世神話,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第一個有文字的文明, 蘇美人,視神祇為自然和社會秩序的掌管者。蘇美人認為, 納木(始祖水)生出了安(天)和祺(地)。安和祺結合生 出了恩利爾,恩利爾將天國與大地分開並宣稱大地為其領 土。蘇美神話中,恩奇是安和納木的兒子,並創造了最初的 人類。神祇居住的天國凡人無法進入;冥界是凡人死後靈魂 的去處,不論生前行為如何,統統都會前往冥界。冥界在蘇 美語裡被稱為庫爾(Kur),是大地下方一個寒冷黑暗的洞 穴,由女神埃列什基伽勒統治,那裡唯一的食物是干塵。後 來,人們認為埃列什基伽勒與她的丈夫內爾伽勒共同統治冥 界。蘇美神話影響了後世美索不達米亞許多民族的宗教信 仰,胡里安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以及其他中東 族群的信仰都可以見到蘇美神話的蹤跡。而如果要進一步探 究神話如何形成,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中「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即是 一種解釋神話形成的理論。

14

卡爾・榮格(Carl G. Jung)是一位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 學家,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始祖。榮格

和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與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同為現代深 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1的三大先驅。榮格認為集體 無意識是獨立自主的系統,而把無意識區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 體無意識,也是榮格心理學思想的本質之一。人類的集體無意 識會顯現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話(所謂的「原型」) 裡,原型是人類不斷重複出現之經驗的載體,也是不同文化、 民族、派別的,全人類的共有物。

「由於個體意識的存在,人的外在世界連同內在生活的難 處都會變得清醒、有意識。正如環境對原始人來說是時而友好 時而敵對地對峙著,無意識的影響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與之對立 的力量。他必須時時與無意識應對交涉,就像跟外在的可見世 界互動那樣。他那無數種神奇的習俗與儀式,都是為了這個目 的而存在。在高層次的文明水平上,宗教與哲學也扮演相同角 色。每當這樣的適應系統開始失靈,普遍的焦慮與不安就會出 現,人類會開始試著尋找適當的新形式來面對無意識。」

在後現代地理學者愛德華.索雅(Edward Soja)2的理 論中,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第三空間分別指稱真實可感 的物質空間、想像構築的心靈空間,以及真實與想像兼具的社 會空間。第三空間即為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異托邦 (heterotopia),既是實際存在的場所位址,又帶有烏托邦 的理想性質,因而與其他真實地方之間有著顛倒、翻轉、對抗 的關係,並且在這樣的拉扯張力中,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而 科幻城市匯集的正是具有第三空間特性的異托邦。

如同古代神話,科學亦是一種信仰,在科學尚無法觸碰世 界的真理前,現象與現實的間隙仍然存在。由此,「想像」建 構了人們對城市的認知與體驗,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都市開 始急速蔓延擴張、城市變得巨大、複雜且超出個人心靈印象所 能理解的程度,此時「想像」便填充了心靈知覺與龐大都市環 境間落差的空隙。電影、影集、文學作品的場景,作為劇情的 載體,即是一種想像與現實的綜合體,將精神投射的城市加諸 在真實的城市上,抑或建構屬於作品的幻想城市。

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是指對無意識科學的實踐和研究,涵蓋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學。它也被定義為心理學理論,探討有意識 和無意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動機、思想的模式和動力。

愛德華.索雅(Edward Soja)是著名的後現代政治地理學家和城市理論家,自稱是都市主義者的城市學家,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城市規劃。

1 2

科幻電影(Science fiction film)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 或假設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理論並不一 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 等,且時常使用太空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 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 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科幻電影相較於科幻文學較注 重其中的文學或人文的元素,常忽略科幻文學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 邏輯性。科幻電影的一種定義為「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 影,滿足人類對未來或是現實社會的衝突的想像。它注重於真實科 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 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3互相結合起來(維基百科)」。

賽博龐克(Cyberpunk,又稱「電馭叛客」)是由「控制論」 (Cybernetics)4與「龐克」(Punk)兩個英文單字組成。賽博龐克 的文學、影視作品多刻意呈現「低階生活與高等科技的結合」的世界 觀,時常加入人工智慧、駭客以及智慧城市等元素,塑造一個擁有先 進的科學技術,但卻混亂無序的社會結構,呈現極端的反差。《銀翼 殺手》(Blade Runner,1982)被視為賽博龐克的始祖;Cyberpunk 的原爆點,這部電影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所著的1968年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透過影像畫面建立先進科學技術與混亂社會結構的對比,片中 以絢爛的霓虹看板燈光映照著煙霧瀰漫的漆黑街道,強化高等科技與 惡劣都市環境的反差,建構了發展失序的城市意象,同時塑造了大眾 對於賽博龐克風格的經典印象。

《銀翼殺手》描寫在一座反烏托邦5的洛杉磯城中,大企業利用基 因改造技術生產被稱為人造人的有機機器人,但僅用於地外殖民地中 危險、卑下或娛樂業的工作。而被稱作「銀翼殺手」的特別警察則負 責追捕及「退役」(即結束生命)反抗禁令並回到地球的人造人。電 影的主要劇情聚焦於一位已退休的銀翼殺手,瑞克·戴克,他接下任 務負責追捕一群在近日發動叛亂並偷渡回地球的人造人。然而,在戴 克調查的過程中與一名先進型號的人造人瑞秋開始了一段關係,使他 漸漸對於人與人造人之間的人性差別產生質疑。 超驗主義;超越主義,或超越論(Transcendentalism),也稱作「新英格蘭超越主義」或「美國文藝復興」,是美國的一種文學和哲學 運動。它興起於1830年代的新英格蘭地區,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超驗主義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 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目標是建立一個道德完滿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控制論(Cybernetics):美國電子工程專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1948年將模控學定義為「以機器中的控制與調節原理、 以及將其類比到生物體或社會組織體後的控制原理為對象的科學研究。」,是探究人、動物和機器如何相互控制和通信的科學。

3 4

《銀翼殺手》上映的同時,日本的動畫產業也受到科 幻電影風潮的影響,科幻動畫產業在1980年代起蓬勃發 展。其中《AKIRA 阿基拉》(Akira/アキラ ,1988)被 譽為賽博龐克類型最經典的動畫電影,被電影評論家廣泛 認為是動畫、動作和科幻類型中最偉大的電影之一,更是 日本動畫的一大里程碑。《AKIRA 阿基拉》與七年後上 映的《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 1995)對全球流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擴大了「日本動 畫」(Anime)在全世界的影響力,為西方世界的動漫和 日本流行文化及日本動畫風潮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並影響 了當代的動畫、漫畫、電影、音樂、電視和電子遊戲等眾 多作品。1980年代至2000年代間日本科幻動畫電影的發展 也促成了,近十年日本動畫極其強大的媒體力量,能夠創 造、催化各種流行文化趨勢,並涵蓋極高的多樣性主題與 特色。

這樣的科幻風潮也深刻影響了當代的影視娛樂產業, 2022年十分火紅的一部Netflix影集《電馭叛客:邊緣行 者》(Cyberpunk: Edgerunners,2022)改編自由CD Projekt開發並於2020年發行的《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動作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的故事發生於 「夜城」,是美國北加州自由州的一個特大城市,由企業 控制,不受國家和州法律的約束(CD Projekt 甚至將遊戲 官網設計為夜城的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nightcity.love/zh-tw/)。故事描述高度智慧化的未來城市,從垃 圾收集、維護,到公共運輸,幾乎所有的日常都市機能所 需的人力都已被機器人取代,人類更可以透過義體對肉體 進行改造。快速、失衡的城市發展如同當代都市的居住問 題,造成都市中許多人無家可歸,窮人們為了生存與更好 的生活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改造,從而導致義體上癮(故事 中將義體上癮的設定類似藥物濫用,上癮者被稱為「神機 錯亂者」)和隨之而來的暴力、治安問題。稱為「鎮靜特 勤組」的武裝部隊則負責處理這種社會秩序威脅。 反烏托邦(英語: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 或 anti-utopia;中文又稱反面烏托邦、敵托邦、惡托邦、絕望鄉或廢托邦)是烏托 邦(utopia)的反義語,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 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反烏托邦常常表徵為反人類、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這種社 會出現在許多藝術作品中,特別是設定在未來的故事。反烏托邦出現在許多虛構作品的背景與設定中,常用於提醒人們注意現實世界中的 有關環境、政治、經濟、宗教、心理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

5 Photo Credit: Blade Runner(1982) Photo Credit: WallpaperAccess Photo Credit: FANDOM Photo Credit: IMDb 17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1995)的導演押井守曾 說:「這麼多年來,我逐漸發現角色背後的沉默世界才是導演必須傳播他核心願景 的地方。劇情只是電影的表面,背景才是導演對現實的願景」。「故事觀」作導演 表達現實願景的載體,將現實都市環境透過虛構的都市環境呈現在大銀幕上,而有 趣的是1990年代科幻動畫電影中充滿先進科技感的畫面都是用質樸的鉛筆、顏料和 紙張所創作出來的。

《攻殼機動隊》是一部上映於1995年的日本科幻動畫電影,原作是由日本漫畫 家士郎正宗於1989至1996年於講談社《Young Magazine》週刊連載的同名日本漫 畫作品,電影由押井守導演,Production I.G 製片,美術監督為小倉宏昌。同樣作 為經典的「賽柏龐克」作品,其標誌性的科幻題材與元素很大程度地影響《駭客任 務》、《阿凡達》、《銀翼殺手2049》、《全面啟動》等好萊塢經典科幻電影,其 中《駭客任務》系列電影上映於1999年,部分內容即參考了片中代碼瀑布和可接入 「母體」的後頸接孔。

【微雷警告】

電影開頭藉由短短的四個句子,呈現高度科技發展的世界觀,並留下社會問題 的伏筆,「即使在企業網路遍及星球,電子、光之間來回奔馳,國家和民族也尚未 被情報化到必須消解的程度之近未來...」。

《攻殼機動隊》的故事發生於西元2029年,一座名為「新港市」的虛構城市 裡。人類能利用科技強化肉體,並透過「電子腦」連結全球電子網路。生化人探員 草薙素子少校和搭檔巴特正在追捕可像電腦病毒一般,駭進被害者神經機械大腦的 神秘罪犯「傀儡師」。

Photo Credit: Ghost in the shell(1995)
18
Photo Credit: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1995)電影擷取畫面

《攻殼機動隊》的主要場景「新港市」,為一座處於傳統與 高科技交會點的城市,片中借用香港的舊城區景觀,以紀錄片式 的寫實主義描繪出與新城區高樓大廈的強烈對比。押井守認為, 舊水路和新建摩天大樓象徵資訊之流,也就是這些資訊之流讓整 座城市轉化為一個巨大的數據空間,因此試圖描繪出資訊洪流在 這個異類環境中湧現流竄。第316cut的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段,身 為生化人的主角草薙素子思考著身分認同,「正如要有林林總總 部份,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人,而其每一部份又要有千差萬別, 才得以構成迥然不同之人。異於他人的面容、下意識裡的聲調、 夢醒時所見的手掌、兒時的記憶、未來的命運,以及我的電子腦 所觸及的資訊海洋,所有的這一切,孕育了「我」。個人意識的 昇華,使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同時也將我限定在『自我』之 中。」。這個橋段草薙素子乘坐水上巴士穿梭於新港市的舊城 區,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使場景成為真正的主角,這場戲中 白天變成黑夜,雨水接著落下,創造夢幻般的印象。

第334cut的前一個鏡頭中,天空開始下雨,白晝逐漸變成黑 夜,畫面中利用廣角鏡頭強調廣告招牌從四面八方侵入舊城區空 間,以及城市被資訊充斥、淹沒的意象。《攻殼機動隊》中許多 類似香港舊城區的街道景觀其實就是直接取材自現實的香港,電 影Layout設計者竹內敦志認為:「舊城區和新城區之間有明顯的 對比,兩者從未融合。感覺彷彿舊城區的居民在現代化的壓力 下,緊抱著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放。」。命運,以及我的電子腦所 觸及的資訊海洋,所有的這一切,孕育了「我」。個人意識的昇 華,使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同時也將我限定在『自我』之 中。」。這個橋段草薙素子乘坐水上巴士穿梭於新港市的舊城 區,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使場景成為真正的主角,這場戲中 白天變成黑夜,雨水接著落下,創造夢幻般的印象。

科幻城市充斥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卻又如此貼近現實生活。

《攻殼機動隊》上映12年後,第一支iPhone才上市,27年後的今 天卻如同寓言故事般揭昭了資訊爆炸、失序的網路與現實世界, 且貧富差距、都市擴張、黑金政治,這些數十年前早已存在的問 題依然存在。科幻故事的創作需要建築在對現實世界的深刻理 解,創造一個實質存在的異托邦(規劃願景、構想即是一種異托 邦),透過現實世界與此空間所產生的對比,做為與主流現實對 話或對照批評的基石。科幻故事的類型非常廣泛,無法單純透過 幾部電影就獨斷自己真正地理解科幻,挑選《攻殼機動隊》作為 深度解析的對象僅僅是因為我個人特別偏愛賽璐璐時代的手繪動 畫所塑造之畫面感,因此這篇文章即是就我對科幻故事、都市規 劃的微薄知識,試圖解答何謂「想像」以及規劃實務中「理想的 城市」或所謂「願景」究竟從何而來,又可能如何影響實質的都 市環境。

Photo Credit: 《攻殼機動隊》第316cut的背景最終成品,截錄自《日本經典動 畫建築:架空世界&巨型城市》

Photo Credit: 《攻殼機動隊》第334cut的背景最終成品,截錄自《日本經典動 畫建築:架空世界&巨型城市》

Photo Credit: 勘景照片,截錄自《日本經典動畫建築:架空世界&巨型城市》

Photo Credit: 勘景照片,截錄自《日本經典動畫建築:架空世界&巨型城市》

19
21
22
23
24

從里山協議到都市中的生態系統

——國土生態綠網還可以?

文/113 吳柏臻

國土生態綠網是什麼?

國土生態綠網其實是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簡稱,最初的推行原因其實來自於2010年於日本愛知縣舉辦的國 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國大會,會中提出了到 2050 年底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的願景。要實現這個願 景,中間需要有能夠逐漸推行前進的目標,因此在愛知目標下,還另外擬訂了5類策略目標和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 標,其中,會中提出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可以說是衍生出了國土生態保育綠網的雛型架構。

那「里山倡議」又是什麼?里山倡議將農村居民與周圍自然環境長期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物棲地和人類土地利 用的動態鑲嵌塊(Mosaics馬賽克)景觀,稱為「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或海景(socio-ecological-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SEPLs)」,倡議的目標即希望透過增進農村社區的調適能力,促進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地 景和海景(里山與里海)的保全活用,達到在地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性的目標。(李光中、王鑫,2015)。之所 以沿用這個架構體系的原因,其實是源於台灣無論在地形或地質、生態系統上,都能找到與里山里海之間的共性,因 此台灣的里山倡議衍生出了一種,以河川系統貫串不同海拔的森林生態系,從上、中下游溝通「森、川、里、海」地 景/海景尺度之間的串聯可能,進而達成能具體發揮森林、水系和海洋之生態系的服務功能。

由於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可說是農委會重大政策之一,亟需配合內政部國土計畫之規劃內涵來進行, 是以將「全國國土計畫農業部門發展策略」之「發展構想與預測」、「產業發展定位」及「發展分布區位」等章節, 納入「建構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以及將里山倡議深化至社區」,縱各級單位權責有別,但既然談到了鑲嵌塊,也 細說了生態系的服務功能,那麼,唯有從森川里海的生態過渡到都市,才算是真正搭建起了國土生態保育綠網。

26

那麼,都市裡的生態系統要如何建構?

在談到都市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生態系統的建構:以景觀生態學來說,Forman和Godron(1981,1986)認知的一個生 態系統的構成可說是由嵌塊體(Patches)、廊道(Corridors)和基質(Matrix)組成,至多加上邊緣(Edge)共同組成 鑲嵌塊(Mosaics馬賽克)以及網絡(Network),這些空間語言的訴說,透過嵌塊體的關鍵屬性、數量、面積大小、形狀 胖瘦甚或邊緣的平滑或彎曲突起;廊道的寬度、彎曲度與連續性以及基質的單一或多樣性、連續性,描述出對於這個空間 生態的想像。舉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中西部區域來看,石虎廊道的復育重點包含從嵌塊體尺度的「結合社區,營造友 善農田棲地環境」到廊道尺度的「強化連結山脈及海岸之間的主要河川、水庫、湖泊及兩岸生態綠帶」,最後連接大型的 保安林、溪流、淺山與農田等基質,營造出生態網絡來維護當地的生態系統。石虎的生活區因應生物特性有一定的範圍侷 限性,考量在淺山地區之內無可厚非,但生態系統中,獲益的不僅僅是石虎,更多的生物能夠透過生態網絡的建置進行族 群的擴散或移動,這時,生態系統的需求漸漸從里山與農村爬向了市區,於是,在都市中的生態系統開始被考量。

都市林是什麼?

都市的生態系統涵蓋範圍從基礎的綠地、鄰里型公 園到綠園道、人行道、景觀林蔭大道到都會型公園等, 可以說是同樣涵蓋了嵌塊體-廊道-基質的三個要素,但 是它們可以統一被稱做一個名詞:「都市林」。

都市林首次被提出是在 1965 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林業學院的 Erik Jorgensen 教授,將「都市林業(Urban Forestry)」這術語給予明確之定義:「都市林業是林業之專業分支,其目標為培育與管理樹木,主要可落實都市林之潛在貢獻。 而都市林之貢獻,比如:都市林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對都市居民之身心理產生效益等,因此都市林業並非單 指對都市林木之管理,也包括居住於都市內部之居民因受都市林效益而造成之影響,而此範圍不僅包括都市區域內之都市 林,也涵蓋了都市居民維生所需之水域及提供遊憩之地區。」(Jorgensen, 1970; 陳相如,2005),概念如同里山倡議的 「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或海景」概念,只是位置從里山調遣到了都市。

中西部石虎廊道構想圖
27

如同都市林定義中描述的:「都市林業並非單指對都市林木之管理,也包括居住於都市內部之居民因受都市林效益而造 成之影響」,因此在種植之前就應該進行植栽選種的考量,避免當初平地景觀造林、部分綠美化因為任意選用外來種植栽或 不經地形地貌地質的考量就任意種下樹種,而導致林木生長產生問題,不只缺乏經濟效益,連環境效益都可能產生問題。對 於都市林,其實相當被強調的一點就是適地適種,什麼是適地適種呢?其實就是在尋求樹種與環境之間的調和,最重要的就 是考量周邊的環境條件與植物特性是否能夠相合。配合栽植地的環境條件,選擇可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樹種,並且務求環境 與樹種之間的配適,舉個常見的例子:日本的櫻花很好看,每年都吸引很多遊客出國賞花,因此台灣就興起了一種在路邊、 空地種植櫻花的風潮,但是櫻花因為自身條件,相對適合種植的地方其實是台灣的山區,而若將山區植物栽種於平地,就很 容易造成生長遲緩甚或致病,在平地種植櫻花,其實很容易導致櫻花無法適應溫度、濕度而生長不佳,這樣沒有適地適種的 種植方式,就很容易減損造林成效,勞民傷財還不討好。

另外,由於都市林的建造主要是為了符合人的需求,因此也必須考慮到都 市民眾的期待,構成「適人」這一個條件:對居民來說,種植樹木想要達成的

效果主要會是提供樹蔭與降溫、淨化空氣與水質、調節氣候、碳吸存、增加水 分入滲、提供動植物的棲息環境等在環境上的調節以及提升視覺與美學的品 質、人類身心健康與福祉、居民幸福感與城市榮譽感、自然體驗等在提升文化 和社會經濟價值層面的福祉。統合上述,就是要適地適種也適人。

平地種植的日本種河津櫻花苗木

另一種建構生態網絡的串連方式—生態跳島

都市林作為生態系統網絡建構的一部份,開始可以考量如何讓生物從里山的生態系統,也多少蔓延一點到都市,先前 提到在嵌塊體與基質間需要有生態廊道,但是生態廊道興建所費不貲,於是「生態跳島」以一個作為城市間生態系統串聯 的基石之姿,作為廊道不連貫時退而求其次的生態系統連貫方式出現了。生態跳島的英文是Stepping

Stone,直翻中文就

是墊腳石,作為在基質之間的墊腳石,小型的嵌塊體一旦能以簇群的方式呈現,就能提供更多生物可選擇的行進路線,一 旦生物可以有不同的交替路徑,無論是面臨天敵、路殺,甚或因為任一跳島缺漏而導致的阻斷路徑風險減少,都能夠透過 各式排列組合,維持大型嵌塊體甚至是基質間的整體線性排列。那這樣的嵌塊體,當然也是都市林的一部份。興建公園或 綠地等嵌塊體在經費上或土地上若難以規劃,現行的替代方案便是透過城市間的屋頂花園或農園來做為生物暫時的落腳歇 息之地,而農園生產的作物又能供給回居住在都市的人群,這對於推崇人與自然重新拉近距離的里山倡議來說,無異是一 種在都市中同步進行的,相當好的推行方式:藉由生產與消費的關心拉起自然、里山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生產方小農與 消費者的直接聯繫來提供更友善環境的食物,這樣透過食物購買喚醒對土地價值認同的方式,其實還有另一套行之有年, 執行內容相近的概念: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28

社群支持型農場的概念

社群支持型農業沒有限定在都市或里山、農村地區,它主要強調的是它在這個地 方帶來的「在地性、永續性、參與性」。聽起來有點抽象,實際上它是怎麼做的呢? 這種社群支持型農場依名字來看,首先我們會將範圍侷限在社區內,在這個社區中, 大部分人都有一項共識:農業是這個社區的核心活動,而具體概念的呈現轉換了我們 以消費者為主的思維,改以從食物為導向,強調「不是讓農場得到社區支持,而是透 過農作讓社區能自給」的概念,農夫將農作的收成與社區居民共享,而居民需要負擔 農作可能面臨的風險,如天災等等,常見的做法是一個時間單位內,例如一個月,居

成不佳時,這些風險就會相對平均的分攤到這次拿到比較少作物的消費者手上。這種連 結農夫與消費者,在永續考量下的新合作模式,可以視為構成愛知目標、里山倡議的前 提:社群支持型農場是一種對於生態破壞、消費者食安、過度工業化、糧食自給率低所 造成的風險的一種反動,我很喜歡《明日的農場》里的一句話,大致意思就是表達:藉 由消費者與農夫的直接互動,讓食物系統再度民主化。農業是人類生命延續的憑藉,而 人們對於自然很容易產生天生的依存與渴望,部分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將人們的生活與 工作切割得支離破碎,所以在試圖逃離市場經濟的同時,人類對生活的關切將使人回歸 自然的擁抱。

1/5 自然地景、至少 1/5 生產地

民需要固定繳一筆費用到農場,而農場可以依土地在這個季節的情況以及當令蔬菜進 行種植,並將收成的作物分配給參與社群支持行農場的消費者,因此當天災來臨或收   我們期待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能夠真正達成愛知目標中「制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完成生物多樣性的評價、保育、 復育和明智利用,維護生態系統服務,持續一個健康的地球,並提供所有人類基本的惠益。」的概念,但是要想達成生物 多樣性,除了維持原有的生物熱區,或是農業、生產地景較盛等地區,其實還應該將眼光放到城市裡面,維持多樣性不是 把生物逼迫到一個地方,將因為棲地破壞而被迫困囿在一地的物種表達:已經留了一塊可以生活的地方了,然後便忽略族 群繁衍與其它對於土地的需求。在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合訂本中,關注區域指認原則在地區的指認上,只包含了關注 生物多樣性熱區和關注里山地景,而里山地景的指認參考依據是海拔 800 公尺以下、至少

景、有溪流、水塘或濕地、有聚落,但不多於 1/5、 非孤立斑塊這六項原則。雖說有限制的目標的確形成一個更準確可以達 成的目標,但如果真要談及生態系統及多樣性的維持,對於目標的廣泛度或許還有其他深入解決的方式!

陳相如(2005),都市林特徵價格之研究-以台南市東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李光中、王鑫 (2015),借鏡國際里山倡議經驗。臺灣林業期刊,41(1): 24-37。

資料

Jorgensen, E. (1970) Urban forestry in Canada. Shade Tree Research Labo ratory, Faculty of Forestry, Toronto. 參考

30
31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