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快遞
學測素養題型分析
第96期
測 學
題型分析
壹、素養題型說明
一、大考趨勢
自 107 年大考國文科試題分拆為「國文」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後,國文選擇題由 23
題增加為 42 題,題組題也因此增加了許多。新的引文選擇方向、新的題型在 107、108 學測紛紛 出現,也讓考生因應接不暇而心慌。 106 及更早期學測與 107、108 學測相比,單選與多選題所占的比例變化不大,增加的題目 全都為閱讀題組,再加上引文長度加長,可知中長文文意理解是學測的測驗重點。 單選題的文字形音義固定 2 題、文句邏輯排列 1 題,圖表式閱讀題也 1 題,其餘則多為文意 理解;多選題方面,文字形音義 2-3 題,成語運用 1 題,文句邏輯 1 題。值得注意的是,多選題 固定會考 1 題寫作手法賞析,選項多會融入各版本共同選文做為選項,尤其常用白話選文,因此 熟悉共同白話選文的特殊修辭或手法,較易於取分。 國學方面,文學史連續兩年都出在多選題,108 學測的命題方式更加靈活,須搭配題幹引文 和自身文學史知識,判斷選項闡述是否正確。大考有減少死背題型的趨向,未來這種出題方式可 能成為文學史類題目的趨勢。 諸子思想題也是連續兩年都有出現,只是不一定在單選或多選,此可視為大考固定占比。兩 次考法都不是引用常見文句,因此,理解諸子中心思想及文言文判讀,將成為面對諸子思想題的 關鍵能力。
2
二、素養導向
在這之中以不同面貌出現的「素養題型」,是大考中心為因應精進試題的要求,並符合課綱
「跨領域精神」、「建構核心素養」取向而開發,它和現實生活情境相關,重在測驗考生擷取資訊、 統整解釋及推斷運用的能力。 若以全部的閱讀題型來看,舊式的單篇純文學、筆記短文閱讀測驗約 9 題,多篇對讀約 3-4 題,素養題則有 15-20 題左右。過去的大考題型也時常出現需運用上下文判斷填空文句、運用引 文主旨推斷與其最相近的選項等題型,只是在 107、108 學測總題數增加,又加入了更多生活化、 情境化的選材後,這種題型突然變得顯眼,也讓不少學生因陌生而感到不安。 萬變不離其宗,這些看似千奇百怪的素養題型,說到底仍是要測驗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只 要了解到這一點,面對素養題型便有了可以預先準備的方向。以下將分項說明素養題型的構成類 別、趨勢以及給考生的建議,希望能協助考生按部就班提升解題能力,達成目標。
1. 出題情境
素養題型比起過去的舊題型,更加貼近生活,考生需能判讀各種日常會接觸到的圖表文件,
並詮釋其中意涵。其可略分為生活情境、學術情境二類:
1)生活情境
圖表題通常為此類,如 107 學測第 6 題列出手術麻醉風險表、108 學測第 4 題的重點產業
人才供需調查表,均要求考生搭配圖表,判斷選項敘述是否正確。只要考生能夠在圖表的縱、 橫列擷取到正確的資訊,都不會太難解題。 另外,107 學測第 17、18 題結合卡牌遊戲與詠人詩的出題方式也屬此類。它提供一個遊 戲規則,學生首先必須熟悉〈鴻門宴〉一文相關人物的基礎文學知識,才能判斷卡面詩句所詠 人物,再依循遊戲規則與邏輯組牌取勝。同時涉及擷取資訊、統整解釋及推斷運用能力,不但 考驗考生對遊戲規則的理解,也考驗學生文學知識的掌握度。 這些題目的出題資料轉化自前往醫院看診、看新聞,或者平常與朋友一起玩桌遊、玩牌的 規則,都是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材料。考生面對此類題型毋須太慌張,仔細看過引文文字,把 它代入真實的情境,想像自己真的在閱讀桌遊說明書,便能掌握答題技巧。
3
2)學術情境
此類題目通常會以題組方式出現,提供一段關於藝術評論、知識普及的引文,要求考生判
讀其內容。這類考題時常使用「跨領域」的閱讀材料,在過去的大考題中便已存在,只是提升 了藝術評論類和知識普及類試題的比例,也提供考生一個加強閱讀的方向。這類選文時常帶有 並列或對立的主題,比如貝多芬與馬勒、壹與多、理科與文科人看待人物等。題目設計分面, 通常會考文句意義解讀,解析其不同之處,或者比對說明是否有誤;在題組中也會更進階地深 入解讀文意,如果考生辨析文章脈絡的敏銳度不足,建議從對讀白話課文與段落大意著手,循 序漸進地練習。 i. 藝術評論類
藝術評論類如 107 學測第 8 題,108 學測第 8 題、第 25-27 題組、第 28-30 題組,分
別用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 ‧ 自序〉、改寫自呂正惠〈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張小 虹〈我們都是青少年〉、馬世芳〈煙花與火焰的種子〉為引文,其題材涵蓋了文藝評論、 寫作探討、古典樂曲及流行樂曲欣賞,還有中國戲曲欣賞。 這類題材是作者研究藝術表現後提出的論述,所以引文中往往會表現出對該藝術主體 的準確描述,例如呂正惠寫馬勒與貝多芬的特色是「馬勒的旋律哀傷又優美,A 段完了換 B 段,B 段完了換 C 段,再回到 A 或 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不像貝多芬那樣苦心經營,一小 段、一小段往前推,像數學證明題,一步錯不得」,這個描述同時是引文的重點以及作者 延伸主旨的核心。 在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中亦是如此,描寫戲曲舞臺「從服裝、道具、舞臺裝置 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這也延伸出 老演員能虛擬少女心境,表現出女人身體裡的女孩,扣合「我們都是青少年」的主旨。 因此,如果對這類題組感到棘手,不妨從「找出作者對藝術主體的描述」這個步驟切入, 逐步尋出作者推論的次序,便能解開難題。
4
ii. 知識普及類
知識普及類的引文從科技、生物、歷史、地理等方面均有,這也是過去大考常出現的
取材類型,如 100 學測的曾貴海〈河流終將成為記憶〉探討臺灣河流的現況、105 學測的〈謠 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106 學測的〈腦中有情〉等;但在 107、108 學測,這類取材 最大不同是引文長度拉長,尤其這兩年最長的題目全屬知識普及類,如 107 學測的〈鱷魚〉 題組、108 學測的〈哥倫布大交換〉,在在考驗學生的綜合整理能力與閱讀的細心、耐心。
2. 題材呈現方式
過去大考題組引文通常以單篇或二、三篇相似主題的短文並列方式呈現,也曾有引文搭配地
圖的形態。到了 107、108 學測,首次出現數據圖表解讀題,在相似主題引文上,更連續二年都 出現文白對讀的考法。這顯示出題模式將會愈來愈不拘一格,未來也許會更進一步出現並列地圖、 圖表、圖畫和短文的形態。 這種拼盤型試題,目標在訓練學生梳理多項材料,並推斷結論。看見這樣的拼盤題不必害怕, 拼盤中的每一則資料都以同一主題聯繫,例如 108 學測第 6 題,並列《世說新語》和《續世說》 的捷悟門,題目所問就是要考生找出二則的主旨;107 學測第 27-30 題組的〈鱷魚〉更進一步, 選擇南懷仁〈坤輿圖說〉與《國家地理雜誌》對鱷魚的說明,層層遞進地要考生對照、聯繫。
3. 三大測驗層次
閱讀理解題目主要測試考生的擷取資訊能力、統整解釋能力、推斷運用能力。過去大考單篇
閱讀題常使用短篇引文測驗閱讀理解,考文句意義解讀或整體文意判讀,最多考到第二層的統整 解釋能力;而題組題則因其題數較多,可設計遞進難度的題目,有時會測驗第三層的推斷運用能 力。 以 107 學測第 21-24 題組的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為例,第 1、2 題屬於第一層次的擷 取資訊能力,僅要求考生能理解文句意義,選出正確答案;第 3 題則需完整掌握文意,理解作者 立場;第 4 題便屬更進一層的推斷運用,題幹又增加兩張圖,考生必須結合引文中提出的陶潛諸 多形象及圖片細節資訊來答題,推論何者是錯誤的訊息。 又或者如 108 學測第 15-17 題組的潘耒〈徐霞客遊記序〉,第 1 題屬於擷取資訊能力,考生 只要能理解文句意義,即可找出不符合的選項;第 2 題則結合了各版本共同選文為選項,要求考 生理解通篇文意,再找出吻合「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答案;第 3 題設了一個假設情境, 要考生為旅行社選出最符合徐霞客行旅方式的宣傳文案,考生需先抽繹出徐霞客冒險獨遊蠻荒、 不畏險阻的遊態,再仔細選出與其類似的描述,這屬於第三層的推斷運用。 雖然推斷運用能力需經過較高難度的練習始能獲得,但當其出現在題組中,前面幾題通常會 先梳理文意,在答題過程中為推斷題做準備,故見到此類試題還需仔細確認全文意旨是否理解正 確,否則容易連錯兩三題。
5
4. 特殊題型舉例及趨勢預測 1)圖文整合題
過去大考題便曾出現判讀文字後,要求選出哪張圖片符合描述的題目,如 99 指考 16-17
題組的紀昀〈河中石獸〉,文中有一臨河的廟,山門兩側石獸傾圮,募資十餘年後打撈,順流 而下竟然撈不到,後有老河兵言:「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 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題目要求選出符合描述的圖。又如 108 學測第 18-21 題組的克羅斯 比〈哥倫布大交換〉,要考生依文意判斷玉米產量、小麥產量、人口數量、產地雨量、產地氣 溫哪兩者呈現正相關圖。 如果以大考欲與生活接軌的目標來看,這類圖文互相轉化的題目未來將會頻繁出現,考驗 學生能否正確理解圖文的能力。
2)雙重判斷題
108 學測出現新的題型「判斷甲、乙二推斷是否符合引文」,這其實是把兩題文意題合而
為一,考生必須在引文中查找資訊,判斷兩次,方能解題。雖然不需要新的解題技巧,但解題 所耗費的時間增加,也使難度提升。
3)文句填空題
大考過去也常出現在引文中挖空,要求選出符合上下文的選項,從連接詞、四字成語乃至
長句均曾測驗過。如 101 學測第 10 題就揉合金庸《射雕英雄傳》和范仲淹〈岳陽樓記〉,要 求考生選出吻合文意的長句。 近兩年均有出現此類題型:107 學測第 25-26 題組的《警世通言 ‧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要求考生依情境選出符合蘇東坡結語邏輯的句子;108 學測第 18-21 題組的克羅斯比〈哥倫布 大交換〉,也是在末段挖空要求選出正確結語。 若再觀察大考研究用題型的命題方向,可知這類考驗學生理解文意脈絡的題目實為未來重 點,因此,判斷填空文句的技巧是未來取分不可不練的一環。
4)混合簡答題
混合選擇題和簡答題的題組將是未來大考會出現的題型!大考中心的命題精進方向研討會
中明確指出未來要發展混合題型,目的是為了「深化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層次」。會中展示了 將舊題改為混合簡答題的範例,如 97 學測第 14-15 題組第 2 題,要考生從題幹引用的朱熹文 本整理出答題線索,並結合自己的解讀寫出簡短答案。 比起過去的選擇題考法,考生在理解文意之外,還要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才能答題。如果說 過去的考法只要考生會畫四分之三個圓,就可以找到吻合的選項,新的考法便是要求考生必須 會畫完整的圓才能得分了。在考驗閱讀、理解之外,更進一步要求闡釋。
6
貳、備考建議
綜合前文所提種種新型考題的變化重點,在深化測驗閱讀理解能力的趨勢下,未來準備學測
國文科的方式勢必與過往不同,以下提供幾個方向給考生參考:
一、大量閱讀,訓練閱讀速度和標記習慣
與 107 學測相比,108 學測的引文長度增加,過去大考的引文多半在 350 字以下,但到了
108 學測,引文在 350 字以上的題數已增加一倍之多。再加上選項的長度,考生花在讀題的時間 會比過去多。針對這樣的演進,建議學生必須多做閱讀題組題,不僅要練習讀文章、抓重點的速 度,還要培養能耐住性子解長文題的心性,否則在面對 42 題,總字數破萬的考卷時,容易心慌 意亂而丟分。 另外,也建議學生培養出一套標記文章要點的符號,例如圈起關鍵數字、代表人物打星號、 結論句下畫雙線等等,面對文句意義解讀的題型可免於從頭讀起,更能節省答題時間。
二、多元取材,追蹤時事議題,蒐集正反說法
由於素養題的「跨領域選材」和「生活化」的命題取向,學生最易取得的閱讀材料便是新聞
與雜誌文章。它往往涵蓋各領域知識,也常有圖表輔助解讀,是練習統整閱讀能力的好來源。 拜網路發達之賜,現在更能用搜尋的方式找到同一事件新聞,很容易可以看見正反方的說法 和依據。學生可針對有興趣的議題,練習羅列雙方說法,檢查其論述邏輯,這有益於增進推斷運 用能力,也可轉化運用於寫作上。
三、擷取重點,發散聯想類似文章
從 107 學測第 27-30 題組的〈鱷魚〉、108 學測第 13-15 題組的〈庭中有樹〉、第 38 題的〈避
諱〉和研究用試題的〈魏晉風度〉,可看出並列類似主題引文出題的模式愈來愈多。在平日閱讀 文章時,如果看見熟悉的人物,或者曾見過的「捷悟」、「傷逝」、「行善」等主題(上述均為 過去大考屢次出現的主題種類),不妨蒐集起來,並列對讀,擷取出文章重點,藉此練習解此類 題型的靈敏度。
7
藝文萬花筒
《為未來而教:
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
用最淺顯的筆調,翻轉出教學的可能性
在這世間有這麼多的工作,我們何其有幸能做這個有機會影 響這麼多人生命的工作?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福分。所以我 真心覺得,能夠當人家的老師,真的是the wonderful job in the world! 「翻轉」一直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以學生為主體,並有別於過往老師說、學生 聽的教學模式,雖然新鮮有趣,但也不免出 現許多實際操作時面臨的難題:該如何讓學 生自主學習?學生是否具有足夠完備的表達 能力?翻轉後若成效不彰該怎麼辦?這些難 題,在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書作者葉丙成,身兼臺大電機系教
授、臺大MOOC計畫執行長、實驗教育機構無 界塾創辦人等多項工作,長期致力於臺灣的
為中小學老師舉辦多場工作坊,期許能將這 種教學理念推廣到各級學校,讓師生都能在 更好的環境中教學相長。
書中內容廣泛,除了詳細說明他提倡的
BTS翻轉教育中「了解、引導、觀察、學習」
的操作方法,也納入引起學生動機、教師發 展、親職教育等課題,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 的理想與熱忱。透過閱讀這本書,或許我們 都能對教育有不一樣的想像。
翻轉教育,不僅在他所任教的大學端,他也
發行人 劉 仲 傑
發 行 所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創刊號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月
門 市 部 復 北 店 / 臺 北 市 復 興 北 路 3 8 6 號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日 民 國 一 百 零 八 年四月五日
連絡方式 臺北市復興北路386號 (02)25006600
重南店/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1號 sanmin6f@sanmi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