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命大學問
打開心耳,有效聆聽 助人工作者是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
16
回應,而「聆聽」是其中最核心的基礎……
◆文/方隆彰(人文教育工作者)
這些年和許多從事助人工作的團體或機構 接觸,其主事者或參與直接服務者都非 常熱心與熱情,為了對方能早日脫離困境, 在協助過程往往急著告知該如何改善或提供 經濟援助,卻也在對方持續消極回應或要求 更多資源中感到失望,甚至心生挫敗、無望, 而決定退出協助行列。 有一次在某機構的志工團體督導中,我請 教他們在過往協助過程中,曾否出現「先入 為主」、「好為人師」、「自以為是」等狀態? 大家不約而同笑了出來,並點頭承認。 經由大家討論這三種心態或表現,會對助 人關係產生什麼影響後發現: 會「先入為主」,往往來自之前的接觸經 驗,亦即以過往的了解或認知先在內心做了 判斷,於是,在和對方實際互動時,就會刻 意去印證自己先前的想法,而無法完整地了 解和接受眼前的這個人和他要表達的本意, 由於處在一種刻意「過濾的聽」的狀態,自 然出現偏見而不自知,就像對方曾經失約或 遲到,就認為他不是一位守信的人,於是, 在和他交談時,就會以質疑的角度去論斷他 的言行。 而「好為人師」,更是助人者最常出現的 「熱心過頭」的現象,會急著建議或教導對 方要如何做或如何想才是對的,由於當下的 一頭熱,以致看不到對方實際的處境,例如:
6 幸福觀點
NO.16
聽到對方說:「上課之餘要打工,為了考證 照,還要去補習,都沒有時間休息,感到壓 力好大,覺得好累…」,就回應說:「要將 吃苦當作吃補,趁年輕多多磨練,這些都是 將來成功的本錢…」;這些道理都對,只是 對方此刻可能承受不起,而當我們開始說教, 提供建議時,似乎意味著對方不懂或不知, 不自覺地採用上對下的關係互動,反而造成 對方的壓力。 「自以為是」出現時,即是以自己的標準 來認定,簡單地說即是:自己認為好的,也 一定適用於對方,而不會用開放的心去了解 對方真實的想法與處境;例如:對方申請經 濟補助,卻在市中心租屋,房租較高,因此, 去家訪時,就直接告知應該搬到租金比較便 宜的地區,以減輕經濟負擔,這種「主觀認 定」,可能忽略了對方因工作、孩子就學等 因素的需要,讓彼此的互動找不到交集。 助人工作的本意是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進 行適當的回應,而「聆聽」是其中最核心的 基礎,前述三種狀態就是影響「有效聆聽」 的大殺手,畢竟我們也不喜歡被如此對待, 因此,如果你是從事助人工作的一份子,不 論身為主管、工作者或志工,經常反思自己 與人互動的實況,時時提醒自己將「心耳」 打開,將可回歸當初投入的初心,也能提升 互動的品質,在利人利己中,將善心化為善 果!